深海

出版日期:2015-6-19
ISBN:9787550252955
作者:[美]詹姆斯·内斯特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詹姆斯·内斯特,《户外》《纽约时报》《男士月刊》《创意家居》等著名报纸和期刊的专栏作者。内斯特是个天生的冒险家和海洋爱好者。二〇〇九年,他参加了《户外》杂志主办,在挪威和俄罗斯举行的冲浪远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和他的团队第一个冲破了北极圈。他的足迹覆盖美洲中部和南太平洋地区,还与岛国瓦努阿图的本地农民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如今,内斯特住在他自己亲手改建的房子里,驾驶着他的爱车,一九七七年产梅赛德斯-奔驰300D,燃料是使用过的食用油。
关于译者:
白夏
二〇〇七年开始水肺潜水,二〇一〇年成为PADI(ProfessionalAssociationofDivingInstructors,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开放水域潜水教练。AIDA(AssociationInternationalepourleDéveloppementdel'Apnée,世界自由潜水发展协会)一星自由潜水员。

书籍目录

开始
下潜60英尺
下潜300英尺
下潜650英尺
下潜800英尺
下潜1,000英尺
下潜2,500英尺下潜10,000英尺
下潜35,850英尺
上升
后记
致谢
附注
译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迄今为止,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进行。而《纽约时报》《户外》专栏作者詹姆斯·内斯特,以一年半时间走访离经叛道的民间海洋研究者,身怀绝技的自由潜水员,以赌上性命的勇气,亲身体验潜入深海,获得令人震撼的生命体验。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将带你进入一个闻所未闻,难以想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居然是符合逻辑的!每深入一个章节,以往对海洋的了解就又被颠覆一次。海平面十二米以下,重力逆转,会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你向下拖拽;鲸类动物有一种近似全息通讯的比人类高效几百倍的沟通方式;自由潜水会令你进入一种半梦半醒,近乎冥想的状态。在幽暗没有光线到达的世界,是真正的宁静之地,也是仿佛另一个宇宙般的异次元空间。在海洋最深处,下着没有止尽的碎屑雪,对这里的居民而言,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在这里,人类回到了孕育自己的母体,见证这个星球的起源,以及生命本身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奇妙。《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中有激动人心的故事,又有扎实严谨的海洋科学知识背景,正因如此,它同时获得了《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书评》科学与人文两大媒体的严肃推荐。翻译这本书的白夏本人是专业潜水教练,在翻译过程中也对自由潜水相关内容做了补充和修订。国家海洋局的曾千慧也为这本书做了专业知识把关(她很喜欢这本书)
在这里,海洋呈现出深邃宇宙一般令人胆战心惊的美,而人类则展现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深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下潜300英尺末梢血管收缩:在一百英尺的深度,血液可以渗透器官的细胞壁,从而对抗外部的压力。现在的自由潜水员常常下潜到三百英尺的深度,当他们到达这一深度的时候,肺部的血管会大量充血,防止肺部萎缩,我们下潜得越深,末梢血管收缩的效果就越强烈。竞赛在潜水的前夜正式开始。每位参赛者单独像裁判团提交第二天下潜时要挑战的目标深度。这基本是一种投标,也涉及到一定的战术策略,因为每一位潜水员都需要猜测,自己的对手会选择怎样的深度。对于极端的闭气,身体的反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抽搐,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为二氧化碳的积累;第二阶段是脾脏向血液循环释放出更多新鲜的,富含氧气的血液,最多可增加百分之十五,自由潜水者等待脾脏向身体输送新鲜的血液,并且能够感知这些变化的发生,将它当做身体的涡轮发动机,来下潜得更深。第三阶段是昏厥,此时大脑感知到它已经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因此停止工作。三百英尺的深度刚刚到达透光层的一半。三十英尺,肺部充满空气。超过三十英尺,肺部缩小,感觉不到重力,进入失重状态,叫做中性浮力。在一百英尺深处,压力变为水面的四倍一百五十英尺,体内二氧化碳和氮气浓度不断提升,进入梦境状态。二百五十英尺,压力无比巨大,肺部缩小为拳头大小,为了节省氧气,心率下降到正常心率的一半以下。三百英尺,生命总开关才真正开始生效。身体器官和血管的外壁像压力释放阀一样工作着,允许血液和水分自由地进入胸腔。胸部坍缩到原来的一半。三百英尺以下的深度,氮醉影响非常强烈。会出现幻觉。下潜650英尺公牛鲨和虎鲨,大白鲨是攻击人类的三大鲨鱼种类。"对我来说,自由潜水向来就是探索海洋,是海洋的一部分。在水中越潜越深,能够帮你达到另一种境界,超越新的极限。"下潜800英尺而是希望找到人体的绝对极限,打破它,从而扩展人类的潜能。"在你看来,明天做不到的事情,到了后天,就会对它付之一笑。 "¨是的,他们可以游向前人不曾到达的深度。但是这在我看来是近乎疯狂的,就像一个探险家到打了前人不曾发现的荒野之中,但是他关注的只有卫星定位系统的坐标。*
  •     虽然对作者里面提出的人类同样具有磁场定位,声纳定位等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无疑作者已经成功的对我植入了对自由潜水的莫大的兴趣。本以为这是一本讲海洋生物的书,没想到是从另一个角度,自由潜水,来表达深海的神秘原始而又充满生机的。很多人对译者的脚注有意见,我实在无法理解,在我看来,译者不仅是对文字面做了翻译,更就一些不确定信息做了考究,是一件很负责很严谨的事,实在不至于"讨厌"。毕竟这不是一本小说,不是一篇长博文,而是一本知识普及的书,译者做出的纠正对将来想去亲身体验自由潜水的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不负责的联想一下,这种喜欢顺溜的阅读全文而反对文章信息进行反思,批判的行为,这种喜文章表面上完美而厌恶对其注释的偏好,是否同潜意识中集体主义思想,及顺从者而非批判者的教育有关?
  •     整本书满满的文字,还没开始看就已经有点发怵,如果配图类的说明还是有意思点,年纪越大余额不爱看满篇全字的~眼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写的蛮神奇的,越往后越觉得有些夸大,而且有些理解上的错误让我没有信任感,译者倒是很专业尽责的一一有备注出来.
  •     另一个深邃宇宙
  •     会感动。
  •     虽然对作者里面提出的人类同样具有磁场定位,声纳定位等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无疑作者已经成功的对我植入了对自由潜水的莫大的兴趣。本以为这是一本讲海洋生物的书,没想到是从另一个角度,自由潜水,来表达深海的神秘原始而又充满生机的。
  •     见过海洋的壮丽,再次感叹人类何其渺小,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和大海。
  •     很开眼界,海平面下的世界很令人向往
  •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暗示的缘故,跟随作者下沉得越来越深,胸也似乎越来越闷,下潜真是孤独而冒险的魔法。
  •     很棒,最后那个原稿U盘很精彩
  •     意犹未尽啊,作者没用一幅图,一个有关“壮丽”的形容词,就让我对水下世界产生了敬畏,和浓厚的兴趣。看完第一个感觉是自由潜水好危险,但是好想好想体验~~
  •     人的极限<作者自由潜水的学习过程,人类研究大海的艰难>和深海的无限的强烈对比。按照海拔深度不断深入探讨人与大海的关系,人该是向往大海,还是向往自己?还是在大海中发现自己?
  •     【任何时候都要平和地进入大海,无论是对内心,还是外物。】 这本书可以算是今年看的书的惊喜之作了。 1.首先整本书的排版还有一些细节的编排都很用心,包括把书皮拿掉了整本书还是很美观,还有书皮内部也做了文章。还有就是每章前面都会显式地划出这张大概进入哪里,看到越来越深,感觉心情也一点一点紧张起来。 2.翻译很好,起码没有翻译腔看起来很舒服,而且也看的出来不是非专业人员在翻译,我看到有短评说讨厌翻译打乱节奏,但是你可以不看下面的啊,我是很喜欢这样的,这才是科学。对科学的认识会因为个人角度而限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所以译者不单纯只是充当一个翻译的作用,而是和作者结合着给读者科普。 3.这本书内容很详实,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有些部分看着有些吃力,因为努力地理解每个细节,但很值!
  •     通往深海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盲选能挑到一本这么对自己胃口的实属不易。
  •     喜欢自由潜水的部分
  •     intriguing in many ways
  •     纪实,科普,有趣。再好不过读了一本书对这个领域越来越好奇。
  •     三星半……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推荐没仔细看内容就凑单买了……没想到是讲自由潜的,我应该这辈子都接触不到了……作者是个接触了2年的记者,不论是对自由潜的历史或是海洋研究都不深入,还有个不断出来刷存在感的译者
  •     看完太感动了 作者逻辑超级好 把自我体验、科普和故事结合得非常完美!每次读都觉得仿佛自己也可以穿梭在冒险的第一线,感动。
  •     一本书治好所谓“深海恐惧症”
  •     这个是我超级喜欢的题材,可以和《最后的潜水》那本书同看。
  •     写得很有趣,不仅是一本科普书,让读者对于自由潜水、深海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且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诸多利用自由潜水进行探险、采集和科研人员的工作写照,生动有趣。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租用私人制作的潜水艇进行下潜的经历,让读者如临其境。 看完后去了一次泰国,进行了一次潜水,体验了那种从耳压不平衡到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想象那些自由潜水者所经历的要放大数倍的感觉,真心佩服他们的那种冒险精神和对深海由衷的热爱。
  •     这本书是一扇门,带我们走进我们深爱的BIG BLUE
  •     写得很有条理 奇人奇事也引人入胜 最感动的不是潜的多快多深 而是对海洋的热爱 以及保护 另外对译者的注释觉得实在很敬佩 并且负责的纠正
  •     让我做了几天关于海洋的梦
  •     五星书籍,文字非常流畅,作者从接触到学习自由潜水到利用深海潜水器从海面到海底不断下潜,随着深度的变化,穿插进不同的精彩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些科学家利用自由潜水对鲸豚及鲨鱼等海洋生物保护做出的工作。ps.有人说译者总是标注作者的错误,很讨厌,我觉得这是对待科学的最正确的态度。
  •     大海真是太奇妙了!
  •     作为一个海边人,对大海更多的是敬畏。
  •     看书的过程中会不断闪现《THE BIG BLUE》中的画面,激动和平静的心情交织涌现,无论是向外太空还是向海洋深处的探索,都让我们感觉自身的渺小,以及外在世界的伟大,这些与我们共存的空间、生物仅仅以其存在的方式就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美。上帝保佑我们,能够与它们同在。
  •     自由潜水,无限的向往,与深深的畏惧同在
  •     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太少了 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让我对自由潜有了更深的认识
  •     你想飞得高。我想沉的深。谢谢
  •     很有趣的初级科普类书籍。小时候在浅海处被浪淹过,这段模糊的记忆使我一直对海有着执着的敬畏之心。然而一直以来对海的恐惧却也难掩我的好奇和想要对他一探究竟的欲望。长大后几次浮潜的经历更让我对海面以下的世界欲罢不能。感谢作者和译者让我对陌生的海洋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一切也有助于我放下戒备之心更从容自如的去面对这片广袤无垠的蔚蓝水域。
  •     第一本潜水也是海洋常识的科普,别被“科普”逼退了啊,作者循循渐进,所有经历和描述都相当丰富和精彩。我需要找时间再读一遍。 另外,感谢译者在原作者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正,不理解其他书评对这一举动的批评,读到更准确的内容不是很好吗?
  •     这本书挺难定位,它不是具有系统性的科学读物,像其中的人也有的回声定位……怎么都让人觉得挺悬乎的,又没有故事性,前后各部分间逻辑性好像也不强,就是作者一年多来对潜水和深海的了解过程,中间大段的对奇奇怪怪的科学们语言啊、行为啊的描写,实在感觉意义不大,所以读起来阅读体验并不好。特别是我这样的旱鸭子,虽然也有些奇怪的本能对海洋的了解欲,但让我很深切地体会书中那种充满神圣宗教色彩的心灵震颤确实有些困难,但也还是增进了对潜水和深海的了解,一想到这个星球上还有那么大的区域人类几乎并不解,有那么多海洋生物在灭绝,那些鲸鲨豚独特神秘的交流方式,一种亲切、惋惜和痛心的感觉一定会由然而生,而那些勇于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自由潜水者,他们的体验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
  •     太精彩
  •     并非物种方面专著,而是通过自由潜水串起各个方面的内容。译者的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     没有get到深层次的奥义(基本上所有运动的奥义我都get不到,但是对身体的探索写得很棒,身临其难受
  •     心愿是下潜一百六英尺
  •     有点着迷自由潜水啊。以及,但愿海洋永远不被开发,保有一片净土。
  •     有趣,看完都想跑去打开自己的“生命总开关”。
  •     自由潜水大概是我这辈子都不敢尝试的运动……瞪大眼睛读完这本书也不错。除了各种引人入胜的海底世界的描述之外,这本书的汉译注释也很棒,译者还扮演了各种事实和科学知识的核对者。
  •     如果对自由潜水不感兴趣真的没必要看 挺难读下去
  •     自由潜水听上去像高空走钢线,理所当然又无限危险。译者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烦,一直在翻译的路上指出一些细微的错处哈哈哈不爽你别翻啊,译后记也很长哈哈哈哈
  •     意外在书店邂逅。一边感慨深海里的神秘和大自然的规律,一边还惊叹作者的有钱:为了探索三万五英尺下的海洋领域,支付了一千六百万美元!(八百万一个位置,所以还带了一个伙伴。我只能是猜测,他是在请客,文中写道:“欣然”答应)。最后还有一个小小惊喜就是附注,把一些索引一些证据需要大段文字说明的都备注在最后,又不影响阅读。的确是一本很棒的科普书籍。
  •     炒鸡美,译者的注释让人看得难受
  •     毫无疑问的满分之作 读的时候产生各种各样 想去潜水 写一部深海小说的念头
  •     看完之后更坚定了学自由潜水的决心
  •     科普知识。喜欢大海。
  •     原文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文笔也很优美,让人欲罢不能;翻译也很有实力,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翻;同时,翻译也特别用心负责,在有科学疑点的地方进行了注解,对于这种方式我表示理解和赞同,对于科普类书籍,准确性明显要优于所谓的阅读节奏感
  •     关于潜水,关于海洋,关于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     才看到11页就发现译者纠正了原作者的三处不够准确或正确的地方。有意思。译者特别负责任,但也引起了我对原作者的不信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