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308145840
作者:【美】胡其瑜
页数:250页

内容概要

胡其瑜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民族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此前,曾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民族研究系主任,美国民族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纽约市立大学系统、纽约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亚历桑那大学、密歇根大学任教,并曾在墨西哥、秘鲁、古巴、法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许多知名大 学和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讲座。

书籍目录

目录
一、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华工与华商/1
二、移民与发展中的社会—墨西哥北部的华人/33
三、北下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1910—1934)/49
四、自由劳动力抑或新型奴隶制—19 世纪古巴和秘鲁的中国苦力/79
五、鸦片与社会控制—秘鲁和古巴种植园的苦力/115
六、“黄色贸易”与大西洋中央航线(1847—1874)/136
七、假想敌还是替罪羊?—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排华运动的检视(1870—1930)/158
八、唐人街与边境—亚裔移民的交往与冲突/204
九、西属马尼拉—穿越太平洋的海上冒险与美洲第一个唐人街/236

作者简介

讲述全球化进程中,华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东南亚等地区迁徙与谋生的曲折故事。这些流离播迁的人们,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参与塑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一进程持续数百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何以为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古巴及秘鲁蔗糖种植园苦力:自认为契约劳工,法律意义上外国定居者,经济意义上取代黑奴劳力,实质上处于奴隶向自由劳力过渡时期的准奴隶。随1880s种植园衰败而消失,少有女性,老死他国 。墨西哥北部索诺拉州小商人:平均本金额小,主要经营杂货,从业人口70%,家族化地依附于北美华资网络,为美资开拓市场,受美资支持与庇护,在民族主义浪潮中被驱逐。墨西哥墨西卡利河谷棉花佃农:租种美国大地主名下土地,可能雇佣当地人,16人可耕种1000英亩,棉花经济低迷以及排华运动阻止了进一步移民(似乎在排华运动受损较小,是否因为实际并不富有?)。
  •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胡其瑜,多年任职民族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界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华侨移民史多有疏忽,《何以为家:全球化时期华人的流散与播迁》正是她关于本项研究的近十年论著结集。该书主要展现19世纪古巴和秘鲁平原的中国契约劳工群体。与开拓美国西部的华工群体相比,他们不仅在时间上更早,而且也呈现出迥然有别的社群发展历程。劳工制度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填补奴隶制被废除后的劳动力空白,廉价的中国苦力立刻成为了那些大种植园最可靠最经济的劳动力来源。胡其瑜对大批劳动契约进行了再发掘与比较分析,契约的中文标题叫做“雇工合同”,文本内容强调工作和劳务输出,不涉及“移民”或“定居”,对于报酬、工时、假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受募的中国人出洋的目的仅是为了工作,而不是到陌生的国度永久定居。后来的事实是,雇工合同从来没有被真正履行,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里超负荷劳动,只能拥有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即使八年劳动期满,他们也被排斥在当地主流社群之外,买不起回家的船票,又没法融入社会生活的中国劳工,只能和原雇主续签,一年年地继续劳作。翻读这些泛黄的契约,胡其瑜发现,这些劳动力的买家通常被称为“货主”或“业主”,这其实就是奴隶制时期“主人”一词的更具专断色彩的表达。从实际的劳作与生活实态来看,中国契约劳工与奴隶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尽管如此,这个仅存在了25年的中国契约劳工体系并非是奴隶制的再版,而更像是奴隶制度向自由劳动制度过渡的中间环节。大多数华工对此都有深刻的清醒与绝望,他们不断地提起诉讼,同时对诉讼结果又少有幻想,华工争取到了最大的、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胜利——肉体惩戒被废止。胡其瑜把华人的工作、生活与整个拉美地区的开发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可能被遗忘的有关海外华人的历史实录。华人勤劳、温顺、守法,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华人的商业成就尤其突出。小餐馆、杂货店、皮鞋厂、服装加工,如雨后春笋悄悄地冒出头,没过几年就占领了大部分的“小生意”领域。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省吃俭用、同乡会的筹措资助、国内亲友的援助,还有一条:少数契约到期的工人充当了雇主的掮客,回到故乡去骗取新的劳工。这种吊诡的情形很少在其他民族身上发生,但有些中国人就是这样奴性深种,回过头来就欺压自己的同胞。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胡其瑜没有忽视华人本身的弱点。关于华工对鸦片的依赖,她的描述同样令人深感痛惜。她关于排华运动的研究和原因剖析尤其有价值。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给华人移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仅此是不够的。胡其瑜提醒读者,必须注意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华人到哪都抱成一团的习性,既是群体发展的优势,也是让自身隔离于当地文明之外的谬误做法,而中国商人爱贪小便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忽视商业伦理的种种做法,往往是激发当地人反感的导火索。全球化时代,地域空间不断被打破,移民流动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秩序,激发土著居民自我保护的倾向,历史上,许多移民好几代都保持着母国的民族文化,新的族群认同一定是在不断碰撞、反复斗争中逐渐形成。胡其瑜以“离散社群”的概念贯穿全书,虽是历史论著,始终洋溢着人文情怀,全球化时期华人的流散与播迁,可以说是早期华人移民身份丢失去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失根之痛与身份之殇。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本人,谢谢。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论文集。中国移民在拉美。前后内容重复略多,看前面几篇挺好,再看下去发现,只需要看三四篇就够了,后面跟前面视角和意思都大致相同。
  •     略失望,一本松散的论文集,重复且不论,“纽约华人制衣厂”一部分较为有趣。
  •     大致是本论文集,有部分有趣的细节,也有不少冗余。
  •     之前很少接触关于北美南美洲华人的书,比较快的阅览了一遍。改变了之前的一些看法,海外的华人似乎总认为是内聚性的,封闭保守,乡缘浓厚,但在异国他乡他们也有积极融入本地社会的一面,为生存所迫,因此华人既然有着融入本土社群的倾向。
  •     “离散华人”理论在拉美地区的运用,正如王爱华所批评的那样,离散华人研究往往偏重于政治经济层面,而忽略移民作为主体的文化逻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