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母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108045843
作者:汉宝德
页数:168页

内容概要

汉宝德,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皋陆镇,1958年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1964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台湾当代建筑的导师,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活跃于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一生作育英才无数,如黄永洪、姚仁禄、姚仁喜、登琨艳等都是其得意门生,有「汉宝德的一小步,建筑界的一大步」之美誉。

书籍目录

自序 建筑家的文化责任感
一 传统、现代之争的回顾
二 现代建筑怎么看传统
三 台湾现代中国建筑第一波
四 地域主义的历史意义
五 有机建筑算什么
六 现代主义是国际主义吗
七 回归乡土
八 建筑的这一代
九 乡愁说的批判
十 建筑传统承袭的思考
十一 苏州博物馆的传统与现代

作者简介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建筑母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先放上原文截图以供参考 我觉得吧 他说的我最赞成的点是关于白墙 不应该是死白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难 因为雾墙意味着是石灰墙潮湿甚至有发霉沉淀 对于现代博物馆 没有实际操作性 同时 进门的那个池塘上的小亭子我是觉得挺丑的 不过我觉得我不知道贝聿铭是不是真的如作者所猜他对中国园林建筑理解肤浅 但是其实他这么造在我看来我似乎理解他的平面轻盈感的理由用意 我在北欧逛这么多美术馆的时候 印象很深的是丹麦那个国家美术馆 旧馆和玻璃刚劲混凝土延续的新馆链接在一起 正好是厚重与轻盈 封闭和开放的关系。而苏州博物馆正好就是一样的背景 它的太平天国府继承了所有传统形式和历史厚重 如果新馆也模仿 可能就缺乏对比 也许他就是喜欢这种平面感 纸质感 就像苏州桃花坞的剪纸 纸在中国文化中也是相当有分量的 当然最后有点玩具感可能不是贝的初衷 但总的来说 我还挺欣赏这种对比 本来烟雨朦胧的江南诗意就不是局部的厚重 而是清幽 只是贝更接近”轻悠‘’。其实建筑的材料也是设计的局限原因 如果他当时能利用欧洲设计出来的透光的水泥砖来造 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另外我的朋友说汉宝德的意思说的是几何化的形态没有体现出来道家文化的飘逸和出世 大部分她都很赞同,只不过确实批评比操作容易很多,贝聿铭做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主要是作者认为曲线和轻盈是江南建筑的精髓 而苏博的平面都用灰色钩边限制了平面的延伸 而中国的古建筑其实是非常开放的空间 外墙不起支撑作用,如果简化一下,基本上就是柱网支撑起的曲面屋顶 再者 贝也努力的要继承一些传统建筑语汇,但是总结传统建筑语汇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产生出得新的语汇看起来有些冰冷,那并不能体现传统建筑的精髓,也没有把现代建筑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所以这个做法是有些骑墙派的其实 作为一个苏州人我肯定觉得苏博已经很好了 因为其他都是仿古房 我只喜欢两种 一种创新 一种旧的 前者靠新 后者靠时间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我一定要改掉买书买全套的习惯。
  •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究竟应该如何,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关于建筑,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作者告诉你他们那个时候人的各种不同的思考,让你了解有哪些方式。至于你的喜好如何,与我无关。
  •     无论是评判现代或者历史性的建筑,无法避免用一套逻辑解释审美的趋向。在受到教育了之后倾向于有机的趣味,往往是一场旁观者的自我欣赏。建筑师是骗子群体。
  •     对于传统的传承,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定义。在现在这样一个个人主义甚嚣尘上,自由表达个性特点的时代,强求传承传统的不可能的。所以同意汉宝德老先生说的,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不同的形式。建筑如此,其他亦然。只不过,内心凄然。
  •     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分离,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两岸有不同的发展。汉老书中对于台湾建筑本土化实例进行的分析和梳理,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边”的建筑变革和文化发展态势,丰富了我的眼界,也更对台湾有了更强的好奇。书中对于台湾和大陆沿海的古建形制分析,是最吸引我的一段,充分展现了当地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最后对于苏博的看法体现出透彻清醒的思维。
  •     帮助我思考了很多。
  •     言之有物。语言清晰易明地写到了中国被敲开国门的近代以来,本土建筑师对传统和西式现代建筑关系的思考。从作者自身的学习、设计经历和读者聊这件事,态度比较是“这是一件中国建筑师很常遇到并肯定会思考的问题”,没有苦大仇深或故弄玄虚的理论。 全书下来没有定论(传统应该照搬?完全摒弃?努力结合?抑或并行?),倾向是一种经验之谈。 这种不卖弄学术,也不对权威唯首是瞻的态度很让人受落呢。
  •     好遗憾现在才读到汉宝德老师的书。他对传统和现代的解读,有自己的见解,不偏激也不妥协。建筑家的文化责任,绝不是批判地域主义这样的纯理论学术所能概括的。
  •     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台湾人都经历过也想过了
  •     挺喜欢他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可能他又学建筑又学艺术的,所以比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原来看过一本他的书。
  •     看这本书我突然发现,我一直所想的那些关于建筑,关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现代或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是否应该出现在有自己文化的城市,等等……这些事情都被汉宝德先生说出来了。其中提到赖特,提到日本对传统的把握和传承,我都想到了。真是心有灵犀!!
  •     关于传统 现代 地域 世界的持续实践和思考 诚恳而动人
  •     王大闳,台北建筑师,国父纪念馆。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中轴,封闭式院落,曲线,青砖白瓦,斗拱,深屋檐。瓦当的装饰作用
  •     给人启发很大的一本书,现代化和西化以及地方化,普世主义的关系。还有何者是传统建筑的精髓,是哲学,营造法式,元素,地方主义还是什么建筑师个人的把握
  •     早知道就不应该买来的,还是书店原价买的,不是所有遇见都是缘分
  •     “我详细地为读者介绍与分析贝先生的这个作品,是因为说明一个事实:要很理想地结合传统精神于现代建筑之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答案。”
  •     写建筑史论文的时候或多或少思考过这个问题,做毕设的时候也傻傻问老师怎样在现代城市中找到传统的立足点。我觉得自己想不清这个问题,一是阅历见识时间真的很少,第二,恐怕也是根本的,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游离于风土与传统之外的城市,似乎理解不了传统、乡愁、地域等概念,就如书里所说,是没有感情的牵连,所以,说几句尊敬的话语,在建筑的实质上是没有价值的。
  •     建筑形式在感情上的遗留,如同我们认识的某些亲朋好友,多年不见,却沉淀在脑海的记忆。这种记忆愈在底层,愈有亲切感。
  •     适合专业人士去读,普通爱好者也就走马观花好了。
  •     很好奇为什么台湾建筑师保护传统的意识似乎强过大陆。
  •     蜻蜓点水的小文章。聊备一览。
  •     算是有所思考,却不够学者气度。对于他人的实践,重在批判;对于自己的实践,重在自圆。并且自己观点却也缺少建设性。
  •     说不出来的感觉
  •     密斯的玻璃,赖特的草原,传统,理解的真好。
  •     讨论现代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有点散,颇有些闪光点。
  •     有没有必要延续建筑文化的传统?要承续的传统要素是什么?要怎样传承这些传统下去? 作者似乎也并没有给以更多建设性的意见
  •     汉老指出了一条艺术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路,还告诫我们对大众口味要宽容,要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对传统要有深刻认识才能摆脱庸俗与消费。同时也批评了一下我们的传统建筑:一方面没有像西方那样精神升华的诉求,让建筑始终游离于艺术之外,失去了发展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没有日本对于物的揣摩探究,失去了将素朴化为高雅的力量,“把文雅生活让给了日本”。是的,这些都没错,可最最终结论是没有母语,没有共同的努力方向,每个个体对于传统的独特感受、独特解释都有效力,那么除了走向后现代这条路还有其他选择吗,既然如此就更不应该在书末对苏博指手画脚,因为贝老就是用你提出的方法在求索,而且做得比你好。
  •     第九节对于建筑场地这样的理论名词的批判十分精彩,最后一节对苏州博物馆的赏析也有作者作为设计者透彻的眼光,但是总的来说全书属于侃侃而谈,没有十分深入的点,不过也值得非专业人员一读。
  •     非常值得大陆的建筑师读一读,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困局的探索中,而不是一昧的追求现代主义的空间与形式
  •     pafb tmf dam noma ta y7a no7f tm6f no7 im d7 pm7 nom roa y7f 86f 8m ea7 la6g tgm paf pa7 d6a dmg ea pa pm r6a ym lafb roa rm 6a roa 5om 86f 7j j6fb yg 9m 96g d7 rmg ro7 eam ja roa 5o7f na o7 5o7f 9a6f noa r6a noa j6fb yg 4m eafb om6a ta ia nmg y7a roa pm7 nom roa rogfb noa 4g t6 roa rogfb o6a noa 5o7f rogfb roa rogfb y7f f6a paf roa nmg roa ta y7f
  •     一方大师科普之作,建筑发展在不同阶段流变出迴异的指导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如何结合传统与现代是连贝聿铭都未能做好的难题,汉老做了很好的梳理和阐述,很好的普读书
  •     “塔”元素受到有志在传统承袭领域大展拳脚的设计师的青睐,其在金茂可能被表达得更自然些。可惜在分析中国建筑形式新意象时,作者着墨于台北101大厦的设计,似乎并没有注意到金茂的成功。过犹不及,作者大量使用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语汇”、“文法”,把通俗读物写成了象牙塔。或许作者在书中流露自绝于青年建筑师的心理,可以用来解释书中语境有意无意的湛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