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来辞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0096132
作者:林白
页数:41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上个世纪80年代,海红有四条红色裙子:两条连衣裙,两条半截裙,款式两两相同。幼时缺吃少穿,没有安全感,这使她落下了这一毛病——自己喜欢的东西,尽可能保有双份。一切都要有备份,一旦丢失,它的影子立即浮上来取代它,以免心爱之物永坠黑暗。 我看见她走在那个亚热带城市的大街上,全身火红的颜色,长头发。她骑着自行车,越过宽阔的广场,从这头到那头。或者,骑行在棕榈树或羊蹄甲的树荫下,像一团跳荡的火焰。她奔赴各个院校的诗歌朗诵会,写诗、投稿,准备成为一名诗人,或者,小说家。 比海燕幸运多了,海红80年代初一举考上中山大学,到广州念书。繁华的都市,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明晃晃闪耀在圭宁的头顶。慕芳高兴至极,她连续三天从班上带回胎盘,这种中药里称之为紫河车的东西,十全大补。她要在海红去广州读书之前,给她补身子,把营养搞上去。 慕芳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兴冲冲把藤筐拎到厨房。她把公家的器皿拿回家,腰子形状的白色搪瓷盘,扁平,边缘是深浓的蓝紫色。胎盘就在这器皿里,浸泡着血水。她在班上就把它处理过了——穿着白大褂,戴着乳胶医用手套,手握医用剪刀。把胎盘剪成一块一块,脐带呢,剪成一小截一小截,像花生米那样长短。她走到厨房,哗啦一下把胎盘和脐带倒进砂锅里,放进生姜和白酒,像炖骨头一样,大火烧开,煮五到十分钟,再小火慢炖。

前言

1    “你喜欢怎样的封面?”责编问我。    北京的12月,从窗口望出去,已经没有什么绿色了,我想起广西老家,脱口而出:“当然最好有南方亚热带的植物,葱茏茁壮、茂盛汹涌那种。”    “我们没有见过呀,你提供一些图片吧。”她又说。    我是否要到网上搜一搜,把我熟悉的木棉、剑麻、狼蕨什么的发给她?但我感到这些真实存在的植物并不符合我的理想。忽然我想起了法国画家亨利·卢梭,他那些不属于任何热带地区的热带丛林幻想画——那些或剑形、或蛇形、或桃形的阔叶,在错综的枝叶中,硕大的鲜花朵朵怒放,动物生猛,目光炯炯。这些“生长、开花”的图景比广西老家的植物更切合我的内心。    就这样,它们变成了我的书封面的一部分,经过美术设计,变成了黑白的颜色,透过北方的栅栏(或窗口,或别的什么),更觉遥远和梦幻。在本书“下部”的篇章页上,有一只狮子在嗅一个熟睡的女人,仿佛是下文的一个隐喻。我喜欢。这来自亨利·卢梭的另一幅画,它在书中变淡,变朦胧,隐隐约约,藏在人性的深处。    2    写完《致一九七五》之后,我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写太长的作品了。我想写诗,写短诗,然后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作集成一本小册子。但仅仅过了两年,我按捺不住又再度动笔写了起来。一年之后,我写成了一部被我命名为《银禾简史》的长篇初稿,十六万字。这时候正好有一个机会到埃及去,我扔下这部长篇稿子,一次都没有再读就兴冲冲地动身了。    我从开罗到南方的卢克索再到红海。在红海住宿的那个夜晚,月圆海阔,天风浩浩,我忽然决意给这部长篇增加一些东西。这个念头一出现,海红这个名字即刻从虚空中咚的一下掉在我面前,仿佛是我早已熟悉的一块石头。我兴奋起来,打算一回家就扑到初稿上,推倒重来。在我的写作经验中,兴奋是第一要素。我估计,再有半年时间,我的长篇新作就可以完成了。    但是旷日持久。中间去了一趟俄罗斯一趟美国一趟香港澳门,长篇一直没有改完,我真怕飞机掉下来啊。我还去了一趟成都一趟广东。每回出发的前一天,我总要把手头的未定稿发一份给我的出版人隋丽君女士,似乎这样能使自己略为安心。我从北京到武汉再到广西北流,随身的包里一直放着我的纸质笔记本和笔,以便把纷沓而至的念头记在纸上。就这样,这部长篇把我越来越紧地箍在了它身上。我沉浸其中,对海红这个后加人物的兴趣渐渐超过了银禾,她的失眠、漂浮、纠结、迷乱,她的神经质和自我审视,她的日渐凋谢以及自我更新的企愿……这一切,是那样地一次次逼近我。我不停地倒腾她的前世今生,以至于延宕至今。    我已不记得一共改了多少稿,沿着海红的足迹,我看到这部长篇达到了现在的体积,这是我动笔之初未曾想到的。而海红也最终成为这部近四十万字长篇的第一女主人公。我看着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个人经验是这部书中至为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除了我把自己的个人经验给予书中的人物,同时也必须为书中的人物找到属于他们的个人经验。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物,如此深长的时间来到我的笔下,我也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到自身和人物的局限。我的笔记本写满了六个,还不包括只写了半本的那另外两个。我不断地增添内容,同时谨慎地删去一些篇章。我还神经质地一再给这部长篇以新的命名,但每次命名又都觉得不甚满意。定稿最终删掉了许多——有十几万字被废弃了,书名也从在《十月》发表时的《北往》变成了《北去来辞》。虽然有的朋友不喜欢现在这个题目,但我一意孤行。三年来我有时坚定,有时犹疑、徘徊,但始终感到内心还是满溢的。    我竭尽所能,要让海红突破她与现实的疏离感,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与世界的真切联系,若非如此,人的存在怎能够真确?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与他者,与世界共存。真希望一直走在一条辽远的漫漫长途上,做一个与天地万物风雨同行的人。    世界到底广阔,除了人类社会,还有大自然,以及深远处的宇宙。对于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常常心怀忧虑。不过,一个90后女孩对我说:如果人类被自己折腾灭绝了,那说明这个文明已经腐朽,就让它灭绝好了,肯定会有新的文明诞生。    不知是怎样的机缘,使孩子年纪轻轻就能看出某种“天道。”    我不由得微笑起来。    3    感谢生活,感谢时间,感谢北方和南方,感谢地铁、车间与书店,感谢《十月》,感谢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有的一切,铭记在心。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挚友高叶梅,她为拙作提出了深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使之达到了现在的样子。感谢她给我持续的鞭策和激发,以及在我写作长途中恒久的耐心。

内容概要

林白,本名林白薇,生于广西北流县。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在广西图书馆、广西电影制片厂、中国文化报等单位工作。1996年至2004年为自由撰稿人,现为武汉市专业作家。居北京和武汉两地。 19岁开始写诗,后以小说创作为主。199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引起极大反响。1997年出版《林白文集》4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青苔》《玻璃虫》《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致一九七五》等,中篇小说集《子弹穿过苹果》《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回廊之椅》等多部,散文集《前世的黄金》等七部,以及跨文体长篇作品《枕黄记》,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韩、意、法等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 1998年获得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妇女闲聊录》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年度小说家奖。

书籍目录

上部 卷一 蝉叫彻夜不停 时间的悬崖 婴儿与生活 卷二 在蒸汽中 因为你是银禾 锅里的屎 宝贝 卷三 蛹虫时代 根须 野猫…… 卷四 星期天/景山 公交车带你去大西洋 喜鹊叫 看得见颐和园的房间 卷五 陈青铜/传奇 骤然耸起一座山 爱向虚空茫然中 卷六 病房 深圳,北京,街头…… 脚痕迹,墓地 经由光学的隧道到达星空 卷七 柳州/父亲 好友邸湘楣 卷八 光速 睡啊睡,睡啊睡 洞穴、游戏、塑料的肉身 卷九 星月在上,一路飞奔 日子出了毛病 走在寒气凛凛的街道上 风俗源远流长 下部 卷十 屏风 你是安娜,或者爱玛 繁花起伏 世界缩成一根针 铁锚 卷十一 地上的摩斯码 把稿纸转动四十五度 喃喃自语/半径 不要哭,不要哭 法院、派出所、村委会…… 卷十二 告别武汉 嚎叫 “返回这个世界” 相遇 卷十三 隔着鸿沟遥遥相望 脸在阴影中 时代的秘密 立春,雨水,惊蛰…… 卷十四 1963年的行李 老屋在大雨中 年迈的挂钟 短暂的乡村生活 地上的新世界 童谣 卷十五 太平间的木瓜树 雪飘落,如沙如土 逃向苍天 亲人 谜团 水声喧哗 相隔千年的故乡 在血管的茫茫深处 尾卷 时间的支流/旷野 后记

编辑推荐

《北去来辞》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

作者简介

《北去来辞》是著名女作家林白历时三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已在《十月》今年第5、6两期连载,现由我社出书。此选题已列为北京市和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由中国作协申报,增补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项目,应为国家级重点。
小说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小说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北去来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大约七八年前在学校图书馆几乎读完了所有林白的书,还写过一篇分析她的作品的小学期论文作业,那个时候真是爱她,爱她写过的每一本书,尤其是《一个人的战争》,是因为林白,我才知道女性写作,可以说她的书开启了我的另一个阅读视野。但后来就没有再看她的书,直到这本《北去来辞》,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惊艳,甚至在这本书里我有点找不到林白昔日的影子,经常看着看着就以为自己是在看王安忆。典型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用笔,白描般的书写极尽刻画之能事,很细腻,但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知道是林白变了,还是我变了,总之,不再心动。这本书很厚,四百多页,四十多万字,看了差不多两周才看完。多线性描写交叉在一起,在彼此交错中交代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却不再有入心的感觉。以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为核心,每个人都性格鲜明,却又面目模糊。海红看似与众不同,其实却又乏善可陈,她的一生只是在逃避,最终逃无可逃,她以为她没有缴械,却早早做了生活的奴隶。她放纵,只是因为有一个人在无条件宽容她。银禾是整部小说中我唯一喜欢的人物,因为在她身上还能看到简单的生气,也许是生活的元气。小说中夹杂着很多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社会事件,作为一个有态度的作家,林白借着作品中的人物对这类事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仍有隔靴搔痒之感。梁文道在八分钟中品评余华的《第七天》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作家是一定要有对社会的冷眼观察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这才是功力。当林白开始在作品中关注现实时,明显有些功力不足。拉拉杂杂说了一通,会有不得要领之嫌,但世间也许没有比自己爱的作家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作品更让人伤心的事了。
  •     周立民从《万物花开》开始,到《妇女闲聊录》,作家林白谦卑地倾听大地敞开的声音、接受民间的地气,及至今年出版的《北去来辞》,这种敞开已经表现得直接而急不可耐了。《北去来辞》中有一个场面让我久久难忘:主人公海红一家去吃年夜饭,一家三口大年夜走在寒气凛凛的街头,寻找可以完成“吃年夜饭”这样一个任务或仪式的地方,每个人都心不在焉:男主人道良吃什么馆子都不舒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女儿只感兴趣汉堡之类的快餐,还急着回家看动画片;而海红也只是觉得作为女主人,她不得不张罗这顿饭而已……垂头丧气中海红问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做,那样岂不是更有声有色?小说由此进入了它惯有的反思层次:“做一点家务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生活都是庸俗的,唯有精神高尚。还有功名,所谓荣誉,这一类骨头才值得去啃。这样的日子是活生生被自己搞坏的,过不好年实在是活该。”这样的叩问和自省不请自来、遍布全书,而作为样本的海红,她的经历无意间就成为一代人生命历程的注解:出生于特殊年代,有着不安定的童年和解压后亢奋的青春,因此更重视内心生活与现实的强烈对峙。在作为青年诗人的岁月里,海红内心火焰在乱蹿,生命里的核心词汇是“超现实”:“现实是庸俗的,日常生活是臭大粪。她要超越现实!……人间烟火,视而不见。”她在为自己制造的世界中,步步退缩,而现实却步步紧逼,从婚姻、情感,到生存,到与父母、女儿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向与她意愿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她焦躁、挣扎,寻求突围,却又不得不妥协——就像她最终与丈夫离婚,却又不得不依旧住在一起,甚至心理上还依赖着日渐衰老的丈夫。小说带我们穿越了近三十年种种的社会变化,却没有丝毫怀旧的气息,女主人公一步步走下来,越来越有气无力又心有不甘。此时,知识分子海红在我面前,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又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着对于19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某种先锋精神的反思,它是双向的,一面指向社会——是谁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一面指向自身——那个梦想中有几多可爱又有几多虚妄?这些反思占据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它甚至使作者本来已经写就的《银禾简史》消失在《北去来辞》中。银禾的故事退居其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它是海红精神史的重要对照,它展示了知识分子之外的一个世界和生存状态,这个世界泥沙俱下、藏污纳垢,但也如淤泥一样滋养荷花,人的精神却是健旺的、有力量的。作者不乏理想化地塑造了银禾(包括她的女儿王雨喜),恰恰让海红看到在自己越来越封闭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那样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的世界,当代社会生活的纷杂、精神世界的芜乱由此进入《北去来辞》。当下社会的精神图谱?“我们的海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深受熏陶,追赶各种源源不断涌来的西方理论和主义,兴奋兮兮气喘吁吁的,只要是新鲜的,样样都是好的。喜欢现代派(这个词在1980年代代表一切新玩意儿)……但是海红的萨特始终没有出现,她总是受到挫折……原来,偶像不过是神话一桩,原来,偶像千疮百孔。忌妒、伤害、谎言,种种不堪像蜂拥而至的白蚁,嘎嘎嘎,偶像一下就被蛀空了,轰然倒地。”(《北去来辞》)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于”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但林白没有给海红任何成功的机会,哪怕是短暂的辉煌都找不到,如同格非的《春尽江南》。两部小说都是对于当代社会成功人士(包括文化界)、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怀旧风气的巨大反拨。小说中关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思,针对的核心是被政治权威消灭、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建立起来并且越走越远的“自我”的反思。海红曾自问:“为什么会缺乏现实感,因为狭窄。因为内心绵弱。因为不愿自我承担。”从银禾的经历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叹:“你们只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中见到,那离你的生活是多么远啊,隔着千里万里,甚至,是一颗星球到另一颗星球的距离,如果不关你的痛痒,那就更远了。但是这个史银禾,她就在那些污泥浊水滚滚洪流中。”在高蹈的、洁身自好的“自我”中,海红们反而迷失了自我。在烟尘滚滚的现实中,海红们不但看到了“自我”的怯懦、封闭,还感受到它的局限和无力。然而,倘若连“自我”也可以轻易地放弃,那么“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海红徘徊在十字街头,社会急剧变化,越来越远离八十年代的精神语境,他们正在被新的意识形态所抛弃,由精神的高蹈到跪拜世俗,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难逃这样的精神路数,但海红显然不甘于此,却又束手无策。小说下半部分对于情感和婚姻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婚姻束缚了她,可是她有能力反抗吗?单位解散重组时,海红的无望让人心酸:没有人可以帮她找工作,丈夫老了,女儿还小,自己身体又不好,现实再险恶也得咬牙撑着……或许作者不曾有意识强调,然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个过了中年的女性与超现实主义的年轻诗人完全不一样的心绪,整本《北去来辞》如同一个过了中年的女性的叹息。当然,作者通过她的眼睛、身体、心绪去搜集了中国社会的精神碎片——从道良那种固守乌托邦信仰又对现实无比失望的人,到“90后”冷漠地面对社会和世界的心态,以至文人圈的种种虚浮……《北去来辞》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容纳了很多精神的碎片、社会生活的飞絮,从中能够看出作者的一些野心——她似乎要为当下社会绘制一幅精神图谱。但转念一想,又不对,书里的一切都是碎片,都是作者的实感经验,这里并没有宏大完整的叙述,也并不企图回答什么或解构什么。作者靠的是一种天然的敏感和直觉,它们正像一根根针扎在了时代的神经上。不断打开的自我林白令我欣赏之处在于:当不少“著名作家”仍然沉浸在志得意满的写作中时,林白却敢于让自己去现实的泥沼中跌打滚爬,通过《北去来辞》来表达困惑、忧虑,去追寻和反思。“反思”一词写起来何其简单,但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具备反思的意愿和能力。更为难得的是,林白不是想明白了才写《北去来辞》,而恰恰相反,这是她想不明白的结果。她不是在指点什么,而是坦然地展示了自己的迷茫、无力和挣扎的状态。我们常常有所谓“反思历史”的说法,我不排除作家的洞见、历史意识和理性的穿透力,但也经常失望地看到很多“反思”不伤皮毛、不经心灵,最后流于空洞。林白将显微镜对准了自我,她不让“自我”在历史的海洋中漂浮起来,而是紧紧地抓住她,让她有自己的体温、音调、情绪和意志,从这一点而言,《北去来辞》与《一个人的战争》时代仍然一脉相承。然而,那个世界相对封闭,不乏矫情,而今是不断地打开。当然,自我也是历史意识的产物,不过,对于文学而言,这种感受的真实要远远比真理的正确有意义。读完此书,我曾问过自己:这算长篇小说吗?它庞杂,斑驳,不稳定,叙述多样化,或许更像海红的思想札记,或者说是林白的思想札记。我也特别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不得不说的倾吐欲望,或许在艺术上,这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但这是作家林白的自我反思之书。她一定是意识到什么了,才有了这样的表达。多少年后,林白的研究者一定是通过这部作品去打开她的世界的。
  •     如果不是读过林白的相当的作品,对她的文风过往性格有相当的了解,估计很难对《北往》(这是在十月杂志刊登时的名字,后来出版时改为《北去来辞》)产生兴趣,耐心地读下去。其实,即使如我几乎可以说读过她所有的作品——在读《北往》时也常常想到放弃,尤其是她对过往进行追溯的段落。而之所以没有放弃,原因复杂:首先是好奇,对于这位曾经在小说里将自己的一切都展示解剖的淋漓尽致的女作家,多年后重出新作再次回顾自己的一生,所感到的窥私般的好奇。但好奇之外,也有自己对过往的缅怀:十多年前,还是读书时代,这位敏感细腻甚至神经质的女性作家,她对于自己的解剖,是如何让那个也敏感自卑神经质的女孩感同身受,也由此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内心。所以,如今再读林白,如同见到一个老朋友,总要有耐心听听她的絮絮叨叨。正是在这样的耐着性子的阅读中,渐渐感到了《北往》的价值。一个曾经的以自揭隐私而著称的美女作家,在她年华逝去姗姗老去之时,以自己为圆心,辐射丈夫、女儿、母亲、保姆、保姆的女儿,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轨迹,对这个变幻莫测时代的回顾。一个时代,一个童年,是如何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内心,她把心底的东西,高尚的,猥琐的,全都端出来了。当然是不能把文中的“我”等同于作者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合。小说中讲到的对于母亲,对于南方小镇的回忆,我几乎是跳过去的,因为在林白的早期作品中,已经一再书写过了,并无新意。我比较注意的是:她和史道良的漫长的充满无奈的婚姻;她的女儿海红对于这个家庭,实际是父母的生活方式的疏远与愤怒;曾经的时代的弄潮儿,在年华老去,被轰轰烈烈的时代抛在身后,隔绝在简陋斗室中,被日渐窘困的物质生活所制约的凄凉;她的保姆银禾,以及银禾的妹妹金禾,银禾的女儿,这些从乡村来到都市打工的农村女性的坚强生活。对于这些农村女性的描写非常传神,是其中的很有质感的部分,其性格也鲜明,话语也鲜活,从中能看出几年前林白突然转型写关于底层女性口述实录《万物花开》的影子。作为文学青年中年,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与后来的被时代遗弃的对比;知识分子的软弱虚空,与劳动人民的坚韧强悍的对比。而在文风上,也不能说是简单的对早期的自传体“私小说”的重复,更多了一些自嘲与冷静的审视。当最终说自己在50岁的时候,终于和自己漫长的青春期作别的时候,更是冷峻至极。曾经同时代的女作家都各有归宿了。陈染,隐居江湖;虹影,夫唱妇随;徐坤,赵枚,作协招安。再联想到更多的作家,包括男作家,总归都有名有利了吧。林白此作,就显得格外让人唏嘘,也格外珍贵:谁还能从这个视角,如此坦白地来写这不如意的人生?所以,即使里边林白一如既往变本加厉地絮叨啰嗦自怨自艾,我也能忍受,大不了跳过去就是。中间总会有金子的,有些段落,被淹没在这叙事的河流里,隐隐地闪光。这是悖论吧:林白天生敏感神经质以文字为生命依托的人,才会如此真诚,所以也如此啰嗦;而那些不罗嗦的聪明人,谁又耐烦敢于这么写自己呢?读《北往》在一段时间里仿佛是我的镇静剂。当感到工作生活苦恼无望,心情焦虑烦躁,坐下来读几页,仿佛进入主人公的斗室中,看到她更为苦恼无望焦虑烦躁,遂平静下来。我也不知这种效果,是文学应有的,还是变异的功能?当然,另外一篇让人格外安静的作品,是读到王安忆的《大声喧哗》。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2013-1-12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林白的这部长篇是近来读到的难得的好作品!!非常喜欢!每天晚上在她的文字的陪伴下,觉得心里很安静!强烈推荐~~
  •     较于几年前的一个人的战争有明显进步。这年头自我但不主观的小说不多,林白是一个,颜歌是另一个。
  •     文艺女青年步入中年,有了家庭,成了中产后的反思回顾之声
  •     比较喜欢王雨喜这个角色 性格突出
  •     还挺喜欢这书的。
  •     林白最好的长篇
  •     如果我半小时的速读得到的印象是正确的话……这真心已经不是之前的林白了啊。#此评价为中性#
  •     一个超龄文艺女青年的灵魂觉悟之途。
  •     林白的语言好,人物很多,春泱,雨喜;海红,银禾,道良,青铜,盲井,慕芳,离婚出轨同居卖孩子家庭主妇,一个人为什么要有故乡呢?他絮絮叨叨拉着你不让你犯错,喜欢春泱是软弱因为我们都是那样,只是因为惺惺相惜,银禾和雨喜生命力太旺盛,太咄咄逼人,让人害怕。海红神经质,也最让人爱,封面是卢梭的画,热带的植物。
  •     文字功底真是太好了,字字珠玑不过如此。
  •     看了这本书,深刻理解了林白所说的“一个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与他者,与世界共存。”
  •     还好吧 虽然内容看了不是很舒服,这就是现在畅销书的写作风格,不是太离奇就是太血腥。靠此吸引读者眼球。
  •     才发现作者是广西北流县的!
  •     这几天看完的是林白的《北去来辞》,忘记是豆瓣读书的推荐,或者某某读书会书单中榜上有名,却是题记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你尚未成熟,但已在途中。林白的语言属于“自由而妖娆”的类型,情节走的是朴素派的路线,全部的情节似乎都是讲普通人和普通故事,回头看看,你的评价中必然会有一句——这就是生活!初读,大抵会觉得文字晦涩以至于索然无味,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发现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描写,颇为我喜爱。当然,我觉得这本小说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将典型人物放到时代的片段和背景中,让人可以感觉到一股莫名的“真挚动人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囿于某一个时间点。难怪众多评论都认为,这本书是林白文学创造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确实名至实归。
  •     寻寻觅觅了那么久,终于遇上了一位我喜欢的作家。
  •     还好。质量什么的的都不错。
  •     了解那社会变革期的文青生活,再了解那80年代的北漂生活
  •     一般吧,故事性不强
  •     大家的评价为什么都怪低的?我觉得很好看啊,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很新奇画面感很强。算是去年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小说了。
  •     太喜欢了,读完的时候甚至有些舍不得。
  •     像是一笔流水账~缺乏美感~故事毫无核心!形散神更散~虽然也有些优美的文笔~但当代不缺乏这些~随便打开某个公众号或者一个也能找到代替品~想不懂为何能入围茅盾文学奖最后10强
  •     送给朋友,向来喜欢好书赠友,收到这本书狂喜不已的是快递速度,喜不自胜的邀我同学注册了亚马逊网啊
  •     书纸张质量不好 和盗版书差不多
  •     我眼中的《北去来辞》无关“北漂”,而是城和乡、理想和现实,渴望彼岸和鄙视此岸。
  •     我觉得这书挺接地气挺好的,开学把林白别的书也借了
  •     有一星给在篇幅。
  •     女性文学
  •     还挺喜欢的
  •     不知道此书写的如何,价格略微高了点,看看再说。
  •     喜欢林白的文字。
  •     长篇小说,整体结构有点散。现实化的东西多,多是表象与轻描淡写。看过后收获就是,原来迷信的那么多文艺的东西,多是肤浅的,如何能够深入骨髓,却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
  •     故事不好说,因为还没看完,但是语言还是很过关的,虽然总隐隐的有前辈作家的行文风格
  •     好奇特的结构,看半本弃
  •     极其不能接受的写作风格,章法很乱。这和写《过程》的林白是同一个人吗?
  •     纸质好像不是正版的呢 快递态度很好
  •     故事真是太无聊了。语言真是太好了。如果我有作者一半文采就好了。不过就算如此我也不想变得跟她一样丑。
  •     微博上看来的推荐,当得起。
  •     好无聊 无聊死 乱七八糟
  •     文艺青年终归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文艺也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的生活而高高在上,诚如书中的一句话:艺术和生活必须相互负责,还应该相互承担罪谴,诗人必须记着,生活的鄙俗平庸,是他的诗之罪过;日常生活之人,则必须知道,艺术的徒劳无功,是由于他不愿意对生活认真和有所要求
  •     私人化的写作转向公共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海红在她前夫离家出走之后,说,我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简直是所有文艺女青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     书不错,会很快看完写点书评的
  •     校友;写了湖北。可是没有共鸣,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五十岁漫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这一句是唯一让我想起自己的地方。
  •     买了一段时间,都忘记讲什么了 改天再看一下
  •     现代失意人共性表现:失眠 漂浮 纠结 迷乱 神经质 自我审视 
  •     人物性格描写的很好,挺不错的一本书
  •     文字是不错的,就是感觉结构有点乱,看得有些累啊,就像穿着鞋子和长裤在水里面走路一样,总没有一种很爽利的感觉。如果把结构弄得更利落一点,会更好。
  •     第一次没读进去,有机会再读第二次。
  •     在细枝末节里抽出了时间,这是读的林白第一本书,其实有时读书,完全没有想评分的愿望,感觉大部分书,都好一般,这本书就代表了我读的大部分书……真的好一般,故事真的好一般……等有空了去看看她的一个人的战争~
  •     几乎读过林白所有的书,这本是读的最艰难的。太多碎片化的描述、反思,让人读的心烦意乱,可是又像是生活中自己反思的时候一样,思绪不清不楚断断续续却又停不下来。文章结尾的时候海红都五十岁了,还是没有足够的现实感,读来心有戚戚,好怕自己也会那样。
  •     一般般,3星最多了。
  •     怎么说呢,可能个人性格的原因,不是很喜欢描绘的主人公,尤其年代的跨越有时候很想不明白。遗憾的是没看完,放在老家忘带回来了。
  •     想象的过分放纵和道德的不负责,╮(╯▽╰)╭,林姑娘这么多年竟然写作技法没有进去,思想也没变深刻,但是少女时代的灵性却消失了。有没有一个女作家的美感能持续得久一点的呀!真是令人忧伤~~
  •     总有围城和莫言的影子
  •     是不是所有自由浪漫主义的女子本质上都是精神上的作女?那遥远而模糊的信仰是高筑的楼台,双脚始终无法长久地踏在那片在她看来充满平庸而满是束缚的土地上,可其实连她自己也不明白希冀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可是,她却宁愿偏执地选择内心的颠沛流离,却逃不开命运的左右,竟也在反抗和屈从中惶惶度过一生。柳海红是,她母亲章幕芳是,打工妹雨喜也是。
  •     还能看到之前的一些元素,没错我想她就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读后:女性写作的方向是可以效仿的。大爱林白!!!不过相对于认为已经成熟的《北去来辞》,还是赶脚《一个人的战争》读来更感同身受。。。个人经验啥的。。。没错,我们不成熟,但是已经在路上。
  •     与作者产生了太多的共鸣了,用短评来形容已是不够,另外,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能简直太赞了。
  •     女性特有的视野和细腻,有人说她受残雪影响,窃以为不明显,风格喜欢。
  •     还在拜读中 人物性格讽刺比较多
  •     送货很快,书很好,已经开始看了
  •     知识分子的一生,中间有很多写梦的地方,挺喜欢的
  •     啰嗦得不行了,这还是我曾经狂喜欢的子弹穿过苹果的林白么
  •     林白最佳长篇。一个女人的故事自三十岁开始,似乎已经再难称上浪漫主义的“成长”或“自我教育”——而这原本也非成长,落叶疏脱,心智因失去而空朗,明晓并不是获得一种权力。五十岁如桥下流水,你终于能理解那个错过你肩侧的四十岁男人的困厄,也终于能理解身边那个每天无声奔腾的安徽保姆的痛苦。从前你埋首自矜,猛抬头二十年间你们竟然共同失去了青春期、乡愁、湿润的自慰与高渺的秩序,而你终于知道这原本是一回事。如某姐姐所说,林白像是忽然想明白了,或许摸了一下电门,积灰生锈的钨丝灯泚然发光。
  •     高中时林白陈染一代的女作家读得很多,这次更多也是出于怀念。作为个人风格这么强的作家来说,喜或不喜基本都很主观。浓烈惨淡高尚猥琐,几十年到头,各色人事一锅端出来平铺直叙,最奇的是,就算写的是当下你也读不出一丝一毫的时代感。大量的内心戏,剖析得直观,鲜血淋淋,这就是林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