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经验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49573190
作者:陈丹青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

书籍目录

序一/史航
序二:情热/李静
千里江山图
死亡的胜利
人民的胜利
初习的作品
巴黎的青年
谁养艺术家
绘画的放纵
非正式魅力
瓦拉东母子
民国女画家
徐扬的功德
讯息与景别
俄罗斯冤案
圣马可教堂
巨人的战役
杜尚的决定
走,去看陈丹青/韦羲
局部的远意/青原
陌生的经验(代后记)/陈丹青

作者简介

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网络视频节目《局部》讲稿——陈丹青讲艺术的《局部》系列视频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600万,在结集成书过程中,陈丹青对讲稿进行了精心修订,并补充图说信息近万字及后记《陌生的经验》,史航、李静、韦羲、青原作序,相比视频节目,本书内容更为完整。
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陈丹青首次将自己的观看经验结集成书,我们得以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看艺术作品。全书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普及书。
隐没的天才,被忽视的杰作——作者特意选取美术史上较少被提及的作品展开讲述,这些作品很少有机会被大众接触到,却同那些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市面上的艺术普及类读物千篇一律,每一本介绍的都是类似的作品,本书的角度无疑是更独特的。
三百余幅艺术作品,精装四色印刷——陈丹青拿出其个人几十年来珍藏的画册和他游历欧洲所拍摄的照片,亲自裁切放大局部,为读者展现艺术品精彩、微妙、动人的细节,并配以详细说明,精装四色印刷,值得收藏。


 陌生的经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不算是陈丹青的粉丝,这是看了“局部”来买书的,对于陈丹青的文化和艺术造诣没得说,这本书中所展现的个人观点和历史演说也很好,只是就单从画册的形式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确实不高,整体画面颜色偏灰,所以只能给差评,如果非要收藏还不如直接下载“局部”高清视频。
  •     喜欢陈丹青由来已久,每每看到他的节目,他的视频,他的书,他的话,便一定驻足细听,而由于我自身艺术素养粗浅,一直畏怯于看懂他的书他的画。今晚是一次契机,我给自己八个小时时间,还有两盏茶,在这本书其实是视频的讲稿里,恣意徜徉,“陌生的经验”真好。对于陈丹青的感受,爱他的人都是一样的,尤其难得,也非常感激,还能有这处洁白的地,给予熙熙攘攘里的心灵慷慨地流放。我在文末,看哭了。摘抄:1.“人类的所有不安,就是回到家里也静不下来。”2.而观看无处不在,绘画有变,电影有变,但观看是永恒的,作为一种观看欲望与观看意志,任何视觉艺术之根本都在观看。3.“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4.“我们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5.“你拒绝,或者接受,其实是一回事。”6.“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7.“不让须眉”,“女子丈夫”,中国人常拿这类屁话奉承女性,其实呢,主语还是“须眉”,还是“丈夫”,分明借此抬举爷们,哪里是尊重女性!同样道理,论手巧,超级裁缝,厨子,设计家,化妆师,却是男人的天下。所以情形应该一反,咱们要对手巧的男流说: 哎呀,您真是“不让粉黛”,“男子太太”呀!8.上回捧着梵高的小画,猛说好,又说,我也不晓得怎么好法,观众可能说: 喂,等一等,你说不出道理,凭什么说好?是的,遇到这么问,我又想跳楼,又想投河。而且跳楼投河也说不清。我知道,人喜欢答案,凡事有个答案这才踏实,这才放心。可我不关心答案,宁可找问题。9.美感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
  •     1.游似:读过《陌生的经验》 ★★★★★ 这本书是从一位生那借来的,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每看一章都会拍些画和文字分享在微信上面,也是一种变相督促自己整合的方式,时不时有朋友问我这是什么书,我就说是陈丹青的《局部》,可看完写豆瓣书评时,输入“局部”二字,竟然找不到这本书,这才知道,原来应该叫《陌生的经验》,而视频叫《局部》,由梁文道策划,理想国出品的视频。可我在看书之前尚未看过视频,虽然此书是从视频那来的,但还是觉得看书更有感觉,那些绘画细细观察,那些文字慢慢细读,总觉得比视频更耐人寻味。至于内容,已全在我的笔记里,就不再赘述了,总的感觉是真正获得了一种更加别致的视角,就像书中所说,一流的大家谈得太多了,二三流的忽视了,通往一流的路就没有了。整体大家说得也太多,局部忽视了,就会错失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幸有此书,让人收获了“陌生的经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47742/ http://weibo.com/1222665032/E0wYMr6Xs?ref=home&rid=0_0_1_2666919612734083731 ——2016/7/252.博尔墨斯:陈丹青艺术讲稿《局部》,第一篇宋徽宗亲自点化的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陈丹青称之为隋唐五代山水画百科全书式的总归结,元明清三代文人山水画百科全书式的大辞典。最重要当时的王希孟只有十八岁。而现在十八岁的年轻人在干什么?这个是反问。我想要问的是,为什么画中的山是蓝色的?http://user.qzone.qq.com/1419965572/mood/84f4a25494ed6c57cd5c0900.1——2016/6/243.似锦:我长久凝视普鲁斯特和雨果的死亡照片,想着卷帙浩繁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悲惨世界》,觉得罗兰·巴特那句话是对的:“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a677b5704010d00.1——2016/7/54.似锦:蒋兆和的《卖子图》(图五)和《流民图》(图六,局部)震撼到我了。男孩凄然的表情和女孩倒悬的尸体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离死别”。无怪乎陈丹青说这幅画的血泪、真挚和力量要胜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856a7b57cd650b00.1——2016/7/55.似锦:陈丹青说,他经常更换墙上的画,可是有幅画挂了三十年了,还在那里,每次看,都只能叹气,画得太好了,这就是梵高的《海边的渔夫》。他认为这幅画集中体现了梵高作为一流画家的“憨”的精神,用老子的话说叫“大巧若拙”。其实这是梵高的习作,一幅画砸了的作品,五官被一次抹去了。但陈说:“我挂在家的那副小画,能改动吗?能继续画得更充分吗?不可以。这幅画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点意思都没有,就这么个小混蛋站在海边,俩手插在裤兜里,可是,这才叫绘画。”我以为,除了大巧若拙的憨的精神,还有未完成,或者说,不断生成的无限可能在起作用。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296d7b57d1d40c00.1——2016/7/56.似锦:“定件”和“商品”的区别牵涉到画的“完成度”问题。十九世纪之前,西方画大多为教堂或贵族的定件,必须老老实实完成。之后商品经济出现,绘画成了商品,卖多少是画家自己的事。于是画家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画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所以,“自由度”影响了“完成度”。所以,“自由造就了梵高”,但“自由也弄死了梵高”。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和赐予。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e04c84577e2a0600.1——2016/7/127.似锦:绘画的完成度除了和外在的社会经济有关外,还和绘画的内在演变规律有关。十九世纪的画家经常在室内精工细描,而之后画家走出画室,走向自然。画日出,画大海,画田野,只为捕捉刹那的光和影,意思到了,就收摊回家,这样反倒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一种自由、偶的、开放的美,这是在画室单凭琢磨无法获得的。另外,照相术的发明,使画得像不再具有实际意义,而意在言外的艺术性反倒凸显出来。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417584574a1c0f00.1——2016/7/128.似锦:西洋绘画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注重留白、写意、未完成,很像中国的书法。“绘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不能当真。绘画只是绘画。画面的心情比那幅画重要,无所谓画完不画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才是绘画的真谛,笔、墨、纸、水,是性灵的游戏,是无穷的享受。”可惜这种意识西方人直到19世纪中叶才醒过来。究其原因,跟中国画家的身份有很大关系,他们多为衣食无忧的官员文人,有闲暇余力去做西方自由画家的事情。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18638c57342d0f00.1——2016/7/189.似锦:小区前的树终于倒了,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除非出人命,才有可能引起重视。还只是“可能”。最后一个图是去年的呼吁。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43958d5799ae0d00.1——2016/7/1910.似锦:瓦拉东和她的画。关键词,野性,裸体。瓦拉东的野性是指她的本色,她就是个小裁缝,小舞女、街巷的女子,浑身“家庭妇女性”。她画中的男体不像男画家的女体是泛爱和欲念的符号,而是熟人的熟人的目光,好比女儿对父兄、母亲对儿孙的目光。而她笔下的女性更加日常,就像女生宿舍或已婚女人的日常相对,好不尴尬,也不亲密,更不暧昧,原因很简单,没有男人在场。所以,观看者的身份和眼光很重要。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6d78d5744a20800.1——2016/7/1911.似锦:“哪位画家能有画家妈妈为他留下这等珍贵的记忆?当时画中的光屁股小男孩,一点不知道。这是母亲的记忆,这也是我见过的绘画中最动人的小男孩。”陈丹青动情地说。最动人的是,这男孩长大后,竟也成为了一位出色的画家,前前后后都是画,真是美好的一家。现在的人可能更多用笔和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了。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e9028e574ddd0b00.1——2016/7/1912.似锦:关于关紫兰的美,陈丹青说道:“关紫兰美到这份气质,不赞美,便是罪过。瓦拉东瞧见,德加、雷诺阿瞧见,谅必无可奈何,惊为天人。”而瞧见关紫兰的画,就会忘了她的相貌。纯然天生,明艳娴静,有闺中女子气,有民国气。如果说关紫兰受东洋影响,那丘堤就是属于西洋当时的前卫了。第一避俗,第二素心,第三,见“物性”,第四,还是民国气,自发,自在,自如,自适,而且自尊。喜欢她的《窗外》,那还是1947年,画家在上海的寓所,某个上午向外凝望,房屋鳞次栉比,杨柳随风摆动。后来,当时她肯定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两年后就不存在了。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5088e57b52e0400.1——2016/7/1913.似锦:民国确实出过一些优秀的女作家、女画家,当时女权高涨,几乎和世界同步。但不像西方的女权,动辄大吼小叫,动刀子。像关紫兰这样像英法一战前后的淑女相,此后没有了。民国富家女子做书生、弄体育、画写生、闹革命,一股子率性与天真,此后,更没有了。49之后,很多人都死了,活下来的也不画了。关紫兰就是如此,陈丹青说见过她文革后的照片,“穿着人民装,老来仍是动人,莹然浅笑,不见哭相。”但我觉得身穿旗袍的关紫兰和身穿人民装的关紫兰是两个时代的象征,其中一个时代让人追求美,穿得美,画得也美,而另一个时代,让人追求丑,穿得丑,至于画,或者写作,甚至都没了。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b0c8e5717c20200.1——2016/7/1914.似锦:看到一个好玩的段子。文革刚结束,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和安迪·沃霍尔跑来北京,东张西望,后来写了一本书,大力赞赏中国长卷画,说,那是文艺复兴透视法之外,另一种伟大的视觉文化,叫做“移动观看”——或换个词:“散点透视”。结果他还弄了个“发明”,对着一片精致拍了无数局部照片,然后拼起来,变为全景。陈丹青说:“我初看很佩服,后来不喜欢了。为什么呢?恕我说句傲慢的话:那是西洋人的小聪明,属于器械思维。”这个段子虽然看上去很过瘾,扬我国威,但我有另外的补充。其实也是一个创新,就像绝句到了日本成了俳句,律诗到了欧洲成了十四行诗,庞德把李白直译过去催生了意象派诗歌,大卫·霍克尼从长卷画里发明了拼贴摄影,这都是文化的交融的成果。不必持西方或东方中心予以嘲笑,彼此欣赏,珍惜创新才是正途。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1a19057ba030700.1——2016/7/2115.似锦:关于《讯息与景别》,最关键的是这一句:“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走动的人。”他是谁?十五世纪威尼斯画家卡帕齐奥。“卡帕齐奥不愿漏掉被他瞧见的人,老是两眼开小差。他喜欢在中景、远景、这里、那里,描绘不相干的场景和人物——你看,廊柱空隙中,年轻船夫的俊美背影斜出来;庄重的礼仪正在举行,远处的闲人却在游荡玩耍;一头雄狮走向拔腿逃跑的僧侣,远景中,其他僧侣也正四散躲避……如果不画这些次要的讯息,主题不受影响,可是有意无意的闲笔、闲人,动起来,大家不觉得画面更有活趣,更有看头吗?”而且这种画法和后来的电影有一种暗合,贝托鲁奇、费里尼、威尔斯、塔可夫斯基等人导演的作品中,充满了迷人的“中景”和“远景”,到处是次要的信息。而正是这些次要信息,决定了他们与别人的区别。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80a59057a8d90a00.1——2016/7/2116.似锦:苏里科夫的画震撼到我了,冰天雪地,场面宏大,表情丰富,叙事紧张,“笨拙、雄强、凝重、璀璨”,很俄罗斯。苏里科夫被称为“俄罗斯的灵魂”,就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上的魂魄,而不是列宾,不是托尔斯泰。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82b945714c10500.1——2016/7/2417.似锦:什么是好的画?克莱门特说有两个经验,“一,你原意不断不断看下去;二,你不断看下去,总能发现此前你没注意的什么,总有新的领悟。”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修士安吉利科的作品就是如此。他将画直接画在圣马可教堂的墙上,一个禅房一幅。禅门一关,隔绝、孤立、背静,就像牢房,外面的喧嚣结束,内在的世界开始了:直接与耶稣和圣徒面对,自动浮现万事罢休,这是真正的专心修行。有些画还和现代画遥相呼应。脸和手被切割了,很像马格利特的《博西斯景观》,有西装礼帽,有五官,唯独没有面孔,准确地说,有面无孔。问题是,现代人回看安吉利科的图式处理,还能想象十五世纪的感受吗?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bae945750090200.1——2016/7/2418.似锦:木心说,看古希腊雕刻,听巴赫,听莫扎特,什么话也无法说——你有什么好说?可人喜欢说话,关于古希腊雕刻,朱光潜就有“静穆”二字。可鲁迅又说,那是后来的感觉,以前“并不静穆,倒有些热烈”。这正可用来形容雕刻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巨人的战役》。这不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希腊,不是阿波罗和亚里士多德的希腊,却更像《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这百米长的祭坛石墙,没有胜败,没有沉思,没有哲学,没有静穆,没有诗。只有人与人的搏斗,人与兽的搏斗,其实呢,是雕刻家与一块块大石头的搏斗……这才是无可争辩的古希腊!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26c8945725980100.1——2016/7/2419.似锦:【最后一集《杜尚的决定》】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说过一句话:“文学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是走向文学的时候。”陈丹青把它改为:“绘画己经不再光荣,所以现在是闲聊绘画的时候——包括闲聊杜尚不画画。”1912年,杜尚用立体主义的手法画了《走下楼梯的裸女》,被他超现实主义的同行拒绝了。他说,这件事打醒了他,从此不再画画。1917年,他提个小便器送去展览,取名叫《泉》;1919年,又在明信片蒙娜丽莎脸上画了一道胡须。半世纪后,这两件“作品”成了杜尚的标志。他放弃了绘画,却开启了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1968年,杜尚去世,比杜尚大六岁的毕加索得知后说:“他做的不对。”顿然现出自己的老派,他已经无法理解杜尚的决定。《杜尚访谈录》的中国译者王瑞芸说:“杜尚留给世界的不是作品,而是态度。”什么态度呢呢?就是标新立异,但不歇斯底里,总是轻描淡写,置身事外,不腔调,不反对,也不解释。他说,他重视呼吸,甚于一切。呼吸,这是多么自然的事,你注意它,刻意去做,反而不自在了。由此可见,杜尚似乎已经到了中国禅宗的境界。可就在他告别绘画的1912年,我们的徐悲鸿、林风眠正束装出国。中国的西洋画刚刚开始。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e789557e2e40500.1——2016/7/2520.似锦:《陌生的经验》看完了,网络直播也结束了。更正一下,一些朋友问我这叫什么书,我每每答成陈丹青的《局部》。其实《局部》是视频,《陌生的经验》是纸质书。名字虽不同,但意思相同。绘画史的“局部”,正可以给我们“陌生的经验”。比如不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不谈梵高的向日葵,而谈《海边的渔夫》,不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谈蒋兆和的《流民图》……总是给人新的视角。至于媒介,先有视频,再有书。可对于我这个纸质书控来说正好相反。之后我打算找一下视频,换一下媒介,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58379657ebc10600.1——2016/7/25——2016-7.26丽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真贵 不说图了 但就这文字就值这些钱 但是图真的。。。有些真迹我也是看过的 印刷品的油画真没什么说的......真想去博物馆看...我真的有在努力挣钱。不要哭!
  •     花五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很好的艺术入门书。有很多话想记下来。
  •     之前看陈丹青老师的书,觉得他有一点点卖弄复古的文法……这一本书是老师节目的脚本,所以文字反而显得很有范儿,很多情。推荐。
  •     文盲啊!多看!不过喜欢的人转了陈丹青哈哈
  •     陈丹青老师太可爱。一直在讲这幅画/这个画家有多好,非常抽象的主观感受,我完全不理解,却神奇地被感动。
  •     陪我度过一段黑暗时期
  •     非常喜欢这样从一个微妙点出发来诠释的方式。
  •     对于了解美术欣赏帮助很大
  •     一个画家,文字怎么这样好。 只是相比视频,少了点絮叨的平静,印制画显得黯淡许多,减一星。
  •     局部,在于抛砖引玉,在于意味深长。
  •     认识的某个人说话特别像陈丹青
  •     纯粹的享受
  •     当初看《局部》说千里江山图,了解了王希孟,这画画得真心屌
  •     反正很好,有旧情怀,有旧时风。
  •     陈丹青手长的好看
  •     艺术世界的入门,好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     “人类所有的不安,就是回到家里也静不下来”
  •     读书与看视频,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都很好。读书更好。
  •     为收藏的意义而入,相对于节目略显逊色,但也值得
  •     还是喜欢节目里,陈老师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时不时来几句温柔的抨击,和按耐不住的偏爱。本书在于省得做笔记,还有可以慢慢看画(画印得其实挺一般)。
  •     还好。冷不防哭哭啼啼几次有点震惊。
  •     特别好,推荐学画的朋友给爸妈买一本。现在他们看我眼神慈爱多了hhh
  •     感谢网易蜗牛读书。免费读完了。。
  •     没得聊
  •     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
  •     看文字和看视频感觉很不一样❤️重新回顾 还是有新收获
  •     喜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以及观点。通的。
  •     感动,他怎么又是个浑然天成的写作者呢
  •     《局部》视频只看了前两集,纸板印刷的部分画作效果不太好,不过看印刷品也只能这样了。
  •     讲得好,配的图也好,看完就想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当然最后只能在京东下一套“伟大的博物馆”…
  •     三星半
  •     要是看了《局部》,就别买了
  •     没有时间看完《局部》的节目视频,所幸自己就是视频从业者,兼文字爱好者,看看节目讲稿如何汇集成书,自动脑补视频效果,是信息海洋时代的一种不得已的体验。
  •     局部的文字版,非常好
  •     我挺喜欢他讲少年人的
  •     以前没读过陈丹青的书,因为本能里不想去咀嚼别人的体验,这次读了,倒是很有几分喜欢,他的视角、见识还是了不得的。
  •     印象最深是史航写的序,写得真好啊,是目前读过写得最好的序
  •     和《局部》视频一样,好贵的,冲动消费给买了,我就是看看那些画。
  •     我只是单纯地很喜欢丹青老师
  •     内容满分 装帧3星
  •     书贵!但是爱~嘿嘿
  •     感受感受
  •     局部视频也老早看完了,这次借到陈丹青先生节目的文字实录,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蛮有意思的,可以称上有趣且深度。人文性和丹青先生的个性并驾齐驱。
  •     陈丹青是没有受系统教育的那一代人,所以他喜欢骂粗口的爽快。但他在书中对自己节目中低级错误修正谦和态度还是让人佩服,毕竟撑大佬的太多了他有一股在野蛮生长中与生俱来粗粝感直观评判地真性情。画作似乎在色彩印刷处理上不如视频中舒服,视频点击量我是看着每一集在下滑。对我们所缺乏的一种审美鉴赏普及教育略有思考。
  •     讲蠢人梵高那期有点难受 每个人都喜欢梵高 但并不是真正喜欢 那幅海边的浑小子 你看那身体 都是弯二格扭的 脸就直接把它糊掉 为啥子这样画 因为那个傻逼更本画不出一个脸来!那为啥子那么好 我真的不晓得 但说句不客气的另显幼稚的话:这他妈才叫绘画
  •     画作带给人的想像更加无穷尽,远超于文字这朴实的东西。
  •     看过一两期《局部》,感觉不过瘾,每段话每幅画都想细细琢磨理解,索性把书买来慢慢看
  •     电视专题的特点就是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浅尝则止。丹青版次要美术史掀开一角,视角很特别。
  •     这里介绍的大多是主流艺术史中被忽略的艺术家和作品。看来陈丹青每次看艺术品都拍大量的照片作为日后赏鉴的资料,值得学习。
  •     莫名读出了陈丹青的老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