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类学随笔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8041753
作者:张光直
页数:24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这个观点看台湾史,我们对台湾史始于汉人人台以后的历史这个传统,就不能不加以怀疑,甚至进一步加以挑战了。汉人在明末清初大量移民台湾,当时便和原住民有密切的接触,所以台湾在汉人前来以前已有人居自是一般的常识。这些居民在明清以前也为大陆东南沿海船民所知,偶有记载,最早的可能是三国时代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所描写的夷州,自从19世纪末叶现代考古学输入台湾以后,原住民的遗址遗物被考古学者发掘出来,到了今天遗址已有千处,遍布全岛,证明台湾自更新世晚期以来便有人居,到今至少已有一万五千年的历史,说这一万五千年(或更长)的历史都是台湾史,应该没有人会表示异议的。 应该问的问题,不是说要研究台湾的历史该不该包括这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原住民的历史。我相信在这上面意见是一致的。应该问的问题,是如何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这段历史,今天研究历史的方法,已经发展到非常广阔的阶段了。如果有决心研究,没有文字不是不从事研究的借口。没有文字?让我们用其他的工具! 美国社会人类学祖师瑞德克力夫·布朗(A.R.Radcliffe Brown)教授是不相信我们能够研究没有试文字的民族的历史的;他说历史学者利用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比较习俗等等资料所拟测的历史,都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当代的资料在本质上是反映当代的。布朗的研究就仅只限于当代的社会与文化的结构,所以后人批评他的研究结果都是静态的,是没有时间深度的,但是布朗并不是惟一不碰历史的社会人类学者,大部分我所认识的社会人类学者都不碰考古学,也就是不碰历史,因为考古学是研究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最主要的工具,在上述的“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研讨会”上,臧振华先生提出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题目是《考古学与台湾史》。他说考古学在台湾史上面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贡献:史前史的重建,早期历史的探索,和移民社会发展模式的验证。在史前史的重建这一方面,臧振华先生将近百年来考古发现作了简单的综合介绍,并且指出已知的“台湾史前时代的文化……是先前修治台湾史者所难以企及的。考古的工作不只是为台湾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史料,而且也将台湾有人居住的历史推早了上万年”。这样看来,考古学在台湾史上原住民的历史的研究,已绎做了很大的贡献。

内容概要

张光直(1931年—2001年),台湾台北板桥市人,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美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院。历任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师、教授,人类学系主任及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学院”副院长。曾获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国考古学》、《殷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六讲》、《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等。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狗尾“序”貂
《时间与传统》序言
《安阳》张序
《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序
《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
论文集》序
《中国著名古墓发掘记》序
《先秦考古学》张序
《李亦园文化论著选集》序
《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序
《台湾考古学书目》序
《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张序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序
《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竹堑社》张序
二 大题小作
在学术上迎接21世纪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国的现代化
从中国古史谈社会科学与现代化
中国古代史的世界舞台
人类学的社会使命——评介陈其南《文化的轨迹》
再谈人类学的社会使命——简介“文化长存学社”
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国际研讨会开会致辞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该跻身世界主流
三 关于台湾
台湾考古何处去?
《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发刊辞
台湾史必须包括原住民的历史
台湾应有像样的地方性历史博物馆
关于台湾省历史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政府对走私文物市场有无政策?
抢救圆山遗址
台湾考古学者该与福建和东南亚交流了
四 一个考古工作者的随笔——《中国文物报》专栏
谈“图腾”
介绍林寿晋《先秦考古学》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创立44年
建议文物考古工作者熟读民族学
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
谈文物盗掘与走私
北大考古系赛克勒博物馆开幕有感
怀忆民族学前辈学者凌纯声教授
考古工作者对发掘物的责任与权利
撰写研究计划申请经费经验谈
追记台湾“浊大计划”
从俞伟超、张忠培二先生论文谈考古学理论
五、杂文
新年三梦
谈龙骨与龙
怀念高去寻先生
台湾新考古学的播种者――忆李光周先生
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先生
哭童恩正先生
附录
中国考古向何处去――张光直先生访谈录
与张光直交谈

编辑推荐

《考古人类学随笔》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作者简介

本书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考古人类学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台湾考古学界把卑南族和平埔族文明抬到了非常高的层面,一是因为李济、傅斯年、高去寻等人在20年代挖掘殷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明之后,还来不及做多久的研究,便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中断,到了台湾之后,没有了原先的研究材料,更没有了可供实地调研的可能,于是只能转身将台湾这片新土地当做自己的事业再生之地;而更加重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两个原住民构成的台湾史前文明系统和亚太众多岛屿形成的南岛语系文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台湾考古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自然优势,如果像张光直本人一样,今后在占有众多材料和研究成果之后,还能来到广东、福建、浙江南部继续探讨东南沿海和这一文明的关系,这才算是真正把南岛语族文明考古的大气候建立起来了。说到南岛语族文明,虽然没看过相关专业的书籍,但我总感觉是因为当初生活在如马来亚群岛、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有太平洋中间几座岛国,如密克罗尼西亚什么的,那儿的人类因为自然变化,于是坐着木筏子,选择好天气之后,顺着太平洋暖流顺流而上,先到了菲律宾居住下来,但是可能因为岛屿太小,又或者当时迁移的人群数量过多,于是一部分又从菲律宾继续北上,来到了台湾南部,其实中间也就隔了一个巴士海峡的样子,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在暂时稳定之后,与台湾当地的土生汉人进行融合,于是产生了卑南族和平埔族文明,但是后来又因为某些变化,比如部落之间的冲突、自然环境的不适应等,或许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北上,并越过台湾海峡来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几座岛屿上,不过大概是因为气候过于寒冷吧,或许这些原先居住在热带岛国的人无法适应北回归线以北的寒冷气候,于是又颠簸着回到了台南、菲律宾,所以现在才会在这些地方陆续发现南岛语族文明的种种痕迹。书中还提到了蒋介石当初千辛万苦运送大批故宫珍宝到台湾的原因,以前倒是没想过,但张光直提到的一点确实是很值得参考的,他认为是因为蒋介石觉得古代的艺术珍品使政权的合法性能得到进一步的稳固,比如三代时期的宝物不断地被一个个政权夺取,推翻,再夺取,这说明中国王朝从一开始就是通过祖先的艺术珍品使其合法化。制造这些铜器最初的目的,自然是使统治者和祖先相通,但是,他们后来成为统治者权力和合法性的象征。每个王朝都必须拥有它的艺术珍品,当然,最理想的是包括最古老的铜器作为核心藏品。那些改朝换代的人的第一件事是确实地拿到艺术珍品、祭品、旗帜和王室宝器。我们现在说中华民族的某些根基在台湾,我觉得似乎也可以由这一层面上去考量。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果然跨中西不容易讨好,像张氏是很不错的
  •     读完最后访谈的最后一句,被读书人的执着感动
  •     嘛……随笔。
  •     总体感觉不错,不一样的学术传统不一样的眼界。
  •     这本可以快速浏览。。
  •     三天收到,硬皮精装,拿着就很舒服,喜欢
  •     不愧是当过哈佛人类学系主任
  •     当做八卦来看的hiahia〜 把先生提到的N本书加入了接下来的阅读计划。比台湾初版新增了怀念李济、童恩正的文章和访谈。两篇访谈略混乱
  •     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     结课论文用,写的是苏先生的。但是这本书给了很大灵感。
  •     还没怎么看,不过张先生的书应该是必备之物。内容不说,整个印刷与装帧也很好。就是太贵呀!
  •     好多启发:1、书中对新考古学的兴起、特征以及缺陷等做了较好的归纳。2、人类学方法与考古学解释的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在用,但是总感觉有教条化的倾向,这里张光直说要进行“一番功能性的研究”,“要使用人类学的材料,必须先把它在现代民族的社会里的角色了解清楚”。3、对中国学者只研究本国考古学的批评,认为中国考古学者需要了解世界考古学家的工作。“对其他不同类型文明的了解越多,对你所专门研究的文明的探讨就越深入。”
  •     如果想深入学习的话这本书不太适合。这本多是短篇随笔,包括张光直给其他人的著作写的序,还有一些对于考古各方面问题见解的短文。
  •     #1931.4.15-2015.4.15 纪念张光直先生诞辰84周年# 情真意切,又有一代学人对一门学科的关怀
  •     清明假期闲读书之三:读至此,先生一以贯之的关怀十分明显。部分内容可以当作是蕃薯人的故事的续篇
  •     书装帧很好...不如看商文明或者青铜器时代
  •     都是深入浅出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好写。只有深厚功底才能写这样的书。
  •     很轻松的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
  •     年代学和类型学,历史文献,民族志人类学,新考古学,多学科参与发掘,各取所需,重构人类活动。
  •     李零推荐。CS推荐。张光直系列从这本最简单的读起。第二个访谈中,加国海基老喜欢引用《礼记》。1952年的作者像好美。
  •     纸张白皙,一套九本目前未出版一本:古代中国考古,期待这本。
  •     李济,李济,李济。
  •     很正直,真有学问的读书人。
  •     对了解考古学是很有帮助的。
  •     很正气的老先生
  •     当闲书来看,颇有兴味。一门学问,到了最高境界,呼吸着上层的空气,笔端流露出的文字,就自然有种雍容大气的质地。这种质地的养成,依靠的是知识、学识与内在体悟的积淀,非才气可致。
  •     第一次接触考古学的书。还是领导推荐的,不应该啊。。。人类学、东方学、历史学,无文明阶段、落后文明历史、历史文明阶段,嗯,这下终于明白了。
  •     说的都是不奇怪的好话
  •     作者颇为平和认真。后半部分远比前半部分好玩。在理论方面,作者对美国新考古学学派的态度既有对立、批判和利用,又反复介绍之,感觉好像爱恨交缠咔咔。唯一的缺憾是标题,在我来看、实在不能算随笔咳咳。
  •     十余年前,甫进大学,初入考古门,买到的第一本关于考古学的著作,也属于关于张光直先生著作的第一本书,是《考古学六讲》(文物出版社版)。当时是在父亲所服务机构的美术家画廊书店里买的。这种考古与美术相较的情景如草蛇灰线埋至今日。此书购于社科院的社科书店,但却在中央美院读竟,恰如这十余年间的光景:由艺术到考古,再由考古到艺术。或许两者不是整合,而是交融。本科读六讲时是初铸,此际博士时再读随笔是淬火。尽管这期间也阅读引用过不少张先生的论著,但全心领略还是难得的。特别是又用美术史的眼光借鉴、旁证不少,因为此书太半是在中国美术史的课程上半听课半阅读中完成的,竟不意又增了几许别样的情趣。
  •     不愧为大家之作。深入浅出,功力非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