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柏拉图的《智者》》书评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100116511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页数:935页

海德格尔《柏拉图的<智者>》

海德格尔文集:《柏拉图的<智者>》有人向我推荐国内最新译出的海德格尔所著《柏拉图的<智者>》一书,推荐的原因是此书定价之高出乎我们普通读书人的意料。海德格尔《柏拉图的<智者>》是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文集”中的一部。据文集发起人和实施者孙周兴先生说,这套文集计划从德文原版的海德格尔全集中选译出版海氏专著30部,以弥补国内海德格尔原著翻译的落后状况。不过,从已经出版的文集情况来看,此30部海氏专著多是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翻译成中文的书,只有少数几本是新译出来的,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新译海氏作品在此套文集中面世。《柏拉图的<智者>》就是新译,译者熊林,他可能是受到清华大学逻辑学教授王路先生的影响,认为海德格尔的核心概念“To be”、“Dasein”、“Being”等都不应该按照原来的译法,译成“存在”或“在”、“此在”或“缘在”或“亲在”、“存在者”或“在者”等,而应该翻译为“是”、“此是”和“是者”。熊林并且早就把他的这一想法付诸了翻译海德格尔著作的实践之中,将原来由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的《存在与时间》又重译了一篇,内中就贯彻了如上想法,只是熊林的译本没有付梓,而只是在网络上小范围内流传,但他自己认为按照如上原则来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虽然有点违背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但基本上不会影响中国读者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此次熊林翻译海德格尔的这部《柏拉图的<智者>》同样是贯彻如上想法,把所有的“存在”都译成“是”,所有的“此在”都译成“此是”,所有的“存在者”都译成“是者”。此书篇幅巨大,计有930多页,因此对于译者而言,是一个大工程,或许正是由于此,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其定价才会达到240元之高。从形式上看,熊林在翻译过程中,将海德格尔所使用的所有古希腊原文统统保留,同时也保留了他认为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来说比较重要的德语概念,这充分展示了译者的诚意和胆识。在西方哲学家之中,除了柏拉图之外,海德格尔是唯一一位令我拿起其著作后就难以释卷的哲学家,这本《柏拉图的<智者>》同样如此。海德格尔擅长于对古典文本的独具特色的深度解析,要是不先行了解海德格尔哲学各个时期的基本关切,在阅读其著作时常常会觉得他的文本解析方向神鬼莫测,但同时又能体验到这种解析的独特意味,并被这种意味所深深吸引,欲罢不能。海氏对古典哲学文本的解读,一般会跳出传统哲学的基本框架,通过将他所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意识与其自身的哲学主题相勾联,运用娴熟的词源学技巧,高超的修辞艺术,超越常人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哲学上坚定而又顽固的自我立场,来消解传统哲学的遗迹和他所解读的哲学家的个人关切,把整个传统强行纳入海氏精心建构的观念框架和理论结构之内。因此,海德格尔对古典哲学文本的解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恰恰是这种个人色彩使得其作品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但因其解读中频繁使用的词源学考察和观念史梳理,海氏的个人色彩又被巧妙地置入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精神谱系之中,后者又使其作品不失哲学研究的普遍性和整体性。另外,海德格尔在解读古希腊原典时,一般都会将古希腊原文和他自己的德语疏解同时给出,所以这部书很多地方是大段大段的古希腊原文与德语疏解的混合,中译者不惮其烦,除了将德语疏解译为中文之外,对于古希腊原文也照单全译,且是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哲学语境和专用术语来译的,当然古希腊原文都保留于译文之间。《柏拉图的<智者>》结合了海德格尔在1924/1925年冬季学期的马堡讲座上所开设的以《智者》为解读对象的完整课程的讲座稿和学生笔记。全书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法论上的准备,海氏将之确定为“预备思考”,即对哲学现象学和解释学原则的预先提示以及对柏拉图《智者》之主题的先行揭示,并确定了解读《智者》的基本进路,即由亚里士多德出发来对柏拉图的《智者》进行定位,最后指出这个解读所关注的最核心概念:“真”。因此貌似海氏的解读是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切入的,但最终的目的却在于本体论或用本书中译者的译法来说,在于从是态学上的角度考察人的是之所是的问题,即此是的是之所是的问题。第二部分被称为“引导部分”,主要关注于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相关章节的带有鲜明特色的文本分析,以期从这种分析中找到作为柏拉图“是”之研究的基础,即赢得“真”。这一部分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从海德格尔早期的哲学主题尤其是《存在与时间》所关注的基本哲学问题来看,这个“引导部分”或许恰恰是这部长篇巨制的核心内容。大家都知道,《存在与时间》出版于1927年,因此,这部《柏拉图的<智者>》成形于《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前两年,而海德格尔在“引导部分”里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如das Sein dieses Seienden(是者之是,或存在者之存在),Dasein(此是,或此在),Da-sein(此之是,或此之在),Anwesenheit(在场),die Unverborgenheit(无蔽),以及像揭蔽、去蔽、环视、时间、在世界之中是、操劳等等都已经大量地作为海德格尔的专用哲学术语登场了,并且他也借疏解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之际对这些概念术语作了方向性的指引,除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之外,亦能让人多多少少体会到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宏伟抱负,即后来《存在与时间》中令人瞩目的存在与存在者或是与是者之间在存在论或是态学上的截然划分,以及将关于“是”或“存在”的存在论或是态学考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内,从而落脚于对人这种特殊的是者——此是——的揭蔽上,或此是在“真”之中的是其所是,而“真”即是“去蔽”,所以它并非是对永恒他者的静观性认识,而是“是”之为“是”的持续不断地在场,永恒作为无限个“现在”或“当下”的绵延也就被纳入到时间的视域之中,那么,这几乎就是两年之后的《存在与时间》里哲学主题的先行展望了。第三部分是一个“过渡”,即“从去蔽出发对主题域的确定”。也即是说,由“引导部分”中对亚里士多德相关文本的分析而赢获了“真”之“是”的确切意义——去蔽,而这就是进一步解释柏拉图《智者》的主题域,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在这部著作中是将柏拉图的《智者》置于“真”即“去蔽”的视域之内加以解读的,而在上一部分中,海德格尔已经确认,所谓“去蔽”即是“是”之为“是”的持续不断地在场,并且他也一再强调,这种是之为是的持续不断地在场必须由此是在与时时刻刻相伴相随的闲谈、操劳等日常遮蔽的斗争中去夺取才能获得,如此以来,“去蔽”就必然处于时间的绵延中,“真”则不再处于逻各斯这种静观发挥其作用的场所内,由此,柏拉图在《智者》中所提到的“不是者”(非存在)才能获得其“是”的意义(不-是者之是)。因之,将“真”理解为“去蔽”是更为有力地触及柏拉图《智者》之主题的先决条件。第四部分是这部大书的“主要部分”:“柏拉图的是之研究对《智者》的阐释”。这一部分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强,近500页的篇幅。海德格尔在这一部分中展开了他那繁杂冗长而富有成效的文本解析。总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编,第一编关注于柏拉图《智者》的显白主题,即什么是智者,对智者这种是者如何下定义。对此海德格尔以《智者》中对垂钓者进行定义的例子分析了柏拉图的定义方法,之后又详细阐释了《智者》中所出现的有关“智者”的所有定义:猎手、商人(批发商和坐商,坐商又分为买卖异乡的商品和出卖自产的商品)、争吵者、盘问者、辩论者、假技艺家。而讨论到最后,智者隐而不见,智者成了“不是者”(即假技艺家,因其“假”而“不是”),这样,就不得不转向对“不是者”的“是”的形态展开分析,因此,海德格尔在这一部分的第二编中集中于对《智者》中的“不-是者之是”的细致疏解,由此进入“是”之为“是”的阐发,因为搞清楚了什么是“是”之为“是”,也就能显现“不-是者之是”其所是。在第二编里,海德格尔的视野极为开阔,他将“是(存在)”这个概念置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脉络之中,不仅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前的有关“是”的学说予讨论,而且还对柏拉图同时代的“是”的学说也作为一个哲学主题与《智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横向的比较。我们还记得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提到他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存在”问题的梳理发现,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就是对“存在”遗忘的历史,那么联系《柏拉图的<智者>》中有关“是”的前苏格拉底时期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观念史梳理,我们就能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意识有更为清晰和明确的了解。这部书的最后是附录部分,包括基于海德格尔的手稿对正文的一些补充和德文版编者的后记等。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海德格尔在这部著作中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文本作了逐字逐句的详细疏解,但实际上他坚持的是“六经注我”的原则,忠实地解经、注经绝对不是海德格尔的风格,也与他的哲学本性不相符合。海德格尔对文本的解读大量地以己意改造、歪曲甚至窜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原意,并且他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认为这是真正的哲学研究中天经地义之事。他认为对古典文本的阐释,其基本前设是:“此是位于主题中,并且,如果阐释对亚里士多德作某种‘穿凿附会的解释’,那它就再次获得并理解了在他那儿所真正发生的事情。”并且由此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根据不同的学科看出一种哲学体系,这是一回事;让事情变得更加尖锐、让意图变得更加明确而不落在其后,这又是另一回事。”对古典哲学家以学科为范式将之总结概括成体系的建构者形象,从而把他们的哲学思想看作是哲学体系来加以整体理解,以求其原意,这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海德格尔解读经典的目的是要让哲学所关切的“事情”以更加尖锐更加明确的形式从被解读对象那里突显、显现出来,而不是“落在其后”,即被所解读的对象给冲淡、淹没,经典解读者自身的哲学意识及其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在哲学研究中处于绝对的优先性地位,这即是“此是位于主题中”,这里的“此是”,即是指普遍的人的存在,也是指经典解读者的自我存在。海德格尔的这种解经方式极其类似于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方法,在他看来,这既不违背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也完全符合于哲学诠释学的基本原则。此书中文版的面世,对于当下中国的哲学界无疑是一桩美事,因为海德格尔哲学在国内一向是热点中的热点。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海德格尔早期思想衍生发展的路标,使我们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核心著作《存在与时间》的理解有了更好的参考坐标,同时也为国内的柏拉图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解读视角,即除了传统的图宾根学派、解释学流派、政治哲学角度以及泛道德主义的角度之外,还有海德格尔这样的现象学家的分析视角,而前者所列的所有角度都带有强烈的道德和伦理倾向,海氏却自始至终将自己的哲学思考置于道德和伦理的视域之外,在本书解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这一点也鲜明地有所体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关注海德格尔、关注柏拉图哲学的人所应珍惜的崭新机缘,也为每一个注目于自我之所是的此是从本源上解开“是”的意义之迷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海德格尔文集:柏拉图的《智者》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