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549564957
作者:金宇澄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金宇澄,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黎里,《上海文学》执行主编。“中国好书”“鲁迅文化奖”“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茅盾文学奖”得主。

书籍目录

我的父母
黎里•维德•黎里
上海•云•上海
我们回望

作者简介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回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回望》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行笔至一九六六年戛然而止,空留人生后半程的风雨飘摇,要读者自在蛛丝马迹中找寻。 维德是父亲谍报时期的化名之一,金宇澄的母亲也以V.D.称之,似乎在他人生的诸多角色里,这个角色有着某些超凡的力量,要在此后的大半生中一直拉扯着他,使他不得自由。 老金行文如众多书评家所说,是“繁花”式的,零度情感叙事。在书的前半程,我一直在想维德与他爱人的感情如何,这样的一个人,在婚后可能与妻子“双双把家还”?然而老金吝于笔墨,仅有他们老年后居家的一段回忆—— 记得有一次,他转过脸对我母亲说:“冷天里还穿法兰绒料子?白皮鞋?” 母亲耳聋,不习惯助听器,膝上堆着报纸和一本《中国老年》杂志,看一眼屏幕,没明白他的疑问。 这是我听到父亲唯一的不满,他的话越来越少了。 在老金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模糊的,幕后的。父亲的青年时代多有神采,但止于那句“我读的书还是少,爸爸的局限性……”父亲的青春岁月是“满目萧条的”,是和自己的青年时代遥相呼应的(1969年初,我去东北嫩江落户,在家信里多次描述大批犯人就在眼前割麦、整队压上高度戒备卡车的经历。但父亲的复信里,对这些我备感震惊的细节都不予回应。一直到了近期,看他1942年狱中通信、1953年调查监狱制度的报告,才有所了悟——我当年强调的那些景象,在他是完全清楚的,完全懂得这些内容)。父亲的老年“不讲自己的痛苦”,仅愿意在“抗战时期上海情报史座谈会”上谈及要建立好史料,对于出卖叛变的人(中西功),不能扬善隐恶……金宇澄写父亲,似乎有几分把自己代入父亲,多写历史的厚重与沉默,少写父亲激扬的一面。 但在母亲的回忆录中,我看到了维德其实颇为不同的一面。从维德的日记中,你更能体会他的执着。“想着先贤的教益,沉重的石块就会被搬开,心里渐趋安逸,不管人们如何鄙视与议论,总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紧紧地抓住我,给我指出方向,给我以无限鼓励。……”(1957年)我会想,要怎样不断的挫折和打击,才能让这位30岁前一直在情报系统工作、入过狱、挨过饿、被组织审查过、降过级,还保持着满满信心的有志理想主义青年,在他90岁以后,沉默如石,做出“书中没有真理”这样的自我颠覆? 在我们的近代史上,有一段历史是始终被抹去的,成年以后,我才借助《寻找家园》《夹边沟记事》《陆犯焉识》这样的一些文艺作品,来寻找自己父辈的苦难记忆。如我在《寻找家园》笔记中所说的,每每观看那段历史,就有一种惊心动魄感,就觉得生命实在是一场没有保证的冒险。但又觉得,正是他们一代人的找寻,才让我对主义愈发没有兴趣,书中也许没有真理,现下的真实的人生才更重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百无一用是书生”,掩卷后突然就想起了这句话~在时代历史的起伏动荡中,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所能做的除了用笔记录以外,实在是寥寥~因而这样一次深长的回望,对于金家之外,于我们而言又有多少意义呢……
  •     读书回顾一生,稳健厚重也联想到我爷爷,92岁。从我爸口中听说他袍哥家庭出生,家里管着一个码头。他8岁当少东家,接受别人拜码头。中间不知道发生什么后是道班班长,政治觉悟很高。
  •     某些片段可以和《繁花》一起参照着读,印证细节的出处。身处时代,不仅无法看清时代,也看不清自己,裹携向前然后与时代相错,一梦黄粱。徒留无数记忆,记录下来,琐碎芜杂,大概自己也无法相信我们会以这样的零散面目过完了一生,而这又是我们将会被记得的有且只有的方式。
  •     深深喜爱里面的旧照片。回望过去的经历,回望自己的百态,回望也是有意义的。
  •     一口气读完
  •     类似的乡音和食物,又隔着距离和时间。几度落泪。
  •     记忆与印象,普通货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竟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后半部分母亲的回忆比前半部分精彩,虽然没有那么多英雄的故事,但充满了柴火气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生活
  •     吴医生的故事(既是和已婚妇人相恋逼死沈氏,又占了财产拉着沈氏的儿媳妇私奔,也是帮助过共产党转移的西医)。有点动容的。再是母亲写的“我爱的人和他的爱人在一起,觉得幸福、欣喜”。其实母亲的部分是有很多空隙的,她所说的老天眷顾,又大概和人自己还是有点关系的,这是人真正难得之处。有很多“……”,不知道背后又是怎样的水流。(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书摸起来真是太舒服了……
  •     繁花渐入迷人眼
  •     越看越吃惊,当时找金老师写推荐语只因喜欢他的小说,并不知道他下一本书也是家庭成员口述史的题材。甚至他母亲上华东军大、结婚、生子的时间点都跟我外婆如出一辙,这种人与人的微妙关系因为被吸附在历史的背景上方才得以凸显。喜欢书信和日记的照录,A写给B的信,B去世后家人会交还给A保管,供回顾和研究之用。这也就是我从不删聊天记录的原因,因为网络普及后,聊天记录就是旧时代的书面交流的升级版,不知道多少包含了个人生活和情感。170222-170227
  •     圈钱书吧
  •     一些历史,比较枯燥
  •     读了第一章作者1990年发表在报刊上的小文,就已经被金爸爸的故事吸引。于是在书店三小时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感叹那个年代淳朴有理想的一代人为世界美好做出的贡献,感慨残酷的战争和禁锢的社会让有思想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     看到“小兔子”“外婆”“沪生爸爸”“老特工”原型,繁花之前的年代比繁花绚烂。前半部和后半部风格迥异,回忆如同移步换景,上半部有风云变幻浪漫冒险,下半部更多是生活的艰难。拍部谍战剧一定好看,这家人颜值也够。
  •     讲上辈人的书,书里的人物让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姑妈,特地带了这本书清明去家乡扫墓途中阅读,每一个上辈人同比我等,几乎都是一个传奇!
  •     第二部。当代小说,无出其右!
  •     最早好像是从新京报上看有关金宇澄老师的采访,后来就是有关《回望》的各种评论,于是买了来。 时下这种非虚构的回忆文学确实不少,本书的一个亮点可能是形式上的,作为作家,这种章节结构使得书本有了更多的形式上的亮点。 其实如果探究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望,但这种回望却大多是不自觉的。作家应该也是这个时候才有了回望的吧。还有,不知为何,觉得作家父亲的命运不可谓不跌宕曲折,但作者笔下仿佛有意略去了一些,更压制,所以读来到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了。
  •     这是金主编继《繁花》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以“我、父亲、母亲”三种视角回望了父母的青春岁月。父亲在革命年代的特殊身份,造成他在数次运动中受牵连。母亲扛起家庭的重担,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部家庭史既映射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一代人命运的缩影。
  •     维德更接近时代的漩涡,所有事都极端又分裂,很多片段读起来让人心寒,更典型的比如其中提到的才女关露。而在云的成长经历描写中,则能够从时代的变革中看到进步的东西。经历过真实,才能平静的回忆,不怨恨、不懊恼。似乎坚强,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     故事很有吸引力
  •     主体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以第三人称写父亲,后半部分以自述口吻写母亲,一面是身不由己的在场感,一面是寻找姿态的陌生感,两种文本互为照应、互为补充,犹如滚滚历史洪流中隔空相对的嗟叹。
  •     愿无岁月可回望,且以深情共白首。
  •     父亲那段超级棒
  •     纯粹的家族传记。49以来,历史沉渣不知淹没了多少类似的家族故事。自认是一个耐心的听众,但对陌生人细碎的讲述还是没有亲切感。
  •     看看上一辈,上上一辈经历过现实怎样的洗礼,放眼当下,我,还是幸运和幸福的。
  •     看完很惆怅。。
  •     “1991年底,我外祖母在家中去世,父亲时年已七十二岁,我见他仍然恭敬地缓缓跪下身来,为老人家磕头。”这是其中令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 一家人的历史中包裹了无数的家国情怀,这些爱与坚守,生活与命运,都在一段段书信和口述回忆中细细掀开它原本的面目。与老人谈往事,看他们的眼眸中流淌深情
  •     装帧不俗,旧日的信笺、照片夹在书中很有感觉。不过内容就是简单的回望,讲述旧日时光,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只是感慨建国初期,那福利不是一般的好。当然,你不能是一般干部
  •     本书由父母双方的文字以及相关记录相互对应而成,书中有大量印刷精美的信件、照片以及证件等插页,读起来增加了代入感。作者的父母算是大时代中较为普通的一群人,出生并成长于并非名门但也充裕富足的传统中国家庭,年轻时关心国家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种种运动之中,接着读书深造为党工作,解放后投入热情建设新国家,四处漂泊任劳任怨,忽而卷入政治运动,含冤受辱但坚强生活。这个轨迹,基本上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标配。然而纵使这样的人千千万,在经历了种种动荡和变迁之后,真正可以讲述的人却少之又少了。正如作者书中所述,父亲也认为“一切已经过去了,不能再讲了,很多人都死了”。也正因如此,这种记录便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个人化的记录使得读者可以窥探到大的历史事件概念化的描述中容易被忽视和省略的细节。
  •     更喜欢母亲的部分 父亲母亲的文笔都不错的 内容3.5 书籍装帧设计5 这个纸真的好舒服
  •     怒赞
  •     命运多舛还得有人记录,有些人回望只能看到满目疮痍,有些人回望却看到了辉煌一生
  •     过去的岁月一旦回望,带给人的是无法言说的哀伤:生在和平年代、生活富足的时代的我们跟真作者一起去回望那些岁月,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震撼和对现在生活的感恩。 但愿那样的年代不要再来不要再出现!
  •     2017年61本:父亲与母亲对岁月的追忆互为映照,人可以驾驭命运还是随波逐流?“祸患踵至,幽明互映,是这代人运命“不胜扼腕”的寻常。。。”
  •     还剩小部分没有看完,这种叙事不是很能吸引我,冲着金宇澄而来,有点失望。
  •     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明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     上午刚仔细耐心的看完鲁迅生平和故居,下午又读了这本个人小家庭历史样本,心中很感慨,联想到自身。大时代下的小家庭多有相似,只是太多消散在隔代未传的记忆中了。另外,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确实与家族家庭的传承密切相关。
  •     看到有评论说“活长点啊金老师”,实在港出了我恳切的内心。活长点,再供养一些,还想看金老师写更多。
  •     命运无常,家破人亡……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     愿无岁月可回头,也愿有你。
  •     家族史有趣的回望,连带着历史剖面一起铺展开来。如作者所述:人只归于自己,甚至看不清自己。但留取样本,也是意义非常。更有趣的是前几日跑去听了作者与阿城的对谈,金宇澄的讲述在65年戛然而止,阿城的故事却都是发启于那一年,历史与生活的巧合都在里面了,虽然故事的内核都是二十世纪的暴雨如注,无人可逃~
  •     可能因为是特情人员的缘故,父亲的部分读起来并不过瘾,写作也有些文学性,降低了非虚构的真实感。反而母亲口述部分读得津津有味,很多细节也很生动。然后,写到文革前就戛然而止了。嗯,可以理解,但还是希望能有续篇,哈哈哈。
  •     果然是家学渊源
  •     有些人,一辈子就为写一本书;有些书,一本就将一个人的一辈子,一个家族的历史,写尽了。金宇澄与《繁花》就是这样。这本书的许多细节让我感动和温暖。
  •     父亲部分太散,母亲部分看着很唏嘘,一出出的波折在垂暮老人的娓娓叙述中,似乎显得平淡,而隐于文字后的是一个家族的苦难史
  •     所有的关于记忆的忧伤,在《繁花》里老金都写了,这本更多的是回忆!
  •     最近看过最好的一本。
  •     “在梳理记忆的这段日子里,她变得沉静多了,仿佛只有回望,才是生命的价值。”
  •     爸爸那段比妈妈那段好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评论)
  •     黎里一直以为就是同里,一次和友人骑自行车从上海虹桥到苏州相城,穿过淀山湖那一片,小河大淖连绵不断,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曾经看到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在脑海里。 刚过两天安稳日子,大风暴就来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年人的生活有多少平静可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