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9536016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发刊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现在,人人都会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倘若贝内德托·克罗齐地下有知,他一定会为自己的被滥用深感不安。他对于历史的丰富性、哲学意义的阐述,被我们狭隘化为功利性的需求。 这样一种“当下感”的历史陈述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王朝兴亡更替被描述成一场现代的成功学竞赛;微博历史层出不穷——这里面集中了现代人各种猎奇的喜好;还有对于“历史”遗物的极端狂热——流落海外的圆明园、莫高窟里的零散物件被高价买回国内,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这种历史功利化的趋势从媒体进入基础教育。课本编撰者无时无刻不想着为过去的事件寻找现代的意义。任何关于历史事件的诗歌都被认为具有“借古讽今”的作用。在中国历史的课堂里,历史事件的发展遵循“繁荣—屈辱—复兴”的线条,因此历史不仅为今日提供参考坐标,同时还提供了合法性:今天是最好的、最新的时代。 这场不自觉但又轰轰烈烈的历史现代化的过程,最终冲击到的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历史学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暧昧不清的职业: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关于现在的,那么从事这样的研究需要什么专门的训练呢?史学著作也是如此,关于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遗产、影响和意义。许多历史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诠释。还有一系列盗用“历史”名称的作品:心理史,婚姻史,或是数码相机史,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是研究著作。其实,他们无非是使用了一系列过去积累的数据,为某种当下的行为或趋势的判断提供支持而已。 造成当下混乱状况的成因多种多样,但是有几点可以确定:一是公众和很大一部分历史专业的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哲学家那里得到了一种关于“真实”本身的激进的怀疑论观点。他们自豪于这种“不相信”的态度:大部分的记录都不可靠,大部分的历史都仅仅是为政治或某种意识形态服务的,甚至,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写作和研究的。他们一方面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写作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对某种全新的诠释感到迷恋:甲午海战的失败不是整体清朝积弱的结果,而是因为没有聘任苏格兰海军教官,等等。20世纪以来个体逐渐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各种可靠和不可靠信息的充盈,为对于历史的怀疑论和虚无论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土壤。 二是长期以来关于历史的功利主义的看法:当面对现实的紧迫时,历史似乎提供了直接的、快餐式的解决方案。如果希望知道“国家崛起”的奥秘,我们就需要了解英国、美国、俄国和日本是如何“崛起”的。同时,观察苏联的解体,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失败,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避免错误的战略决策。诚然,对于过去的研究总会对今天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过分功利的看法却导致历史事实的扭曲,思维框架的局限,以及对于今天的不恰当的假设。

前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现在,人人都会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倘若贝内德托·克罗齐地下有知,他一定会为自己的被滥用深感不安。他对于历史的丰富性、哲学意义的阐述,被我们狭隘化为功利性的需求。    这样一种“当下感”的历史陈述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王朝兴亡更替被描述成一场现代的成功学竞赛;微博历史层出不穷——这里面集中了现代人各种猎奇的喜好;还有对于“历史”遗物的极端狂热——流落海外的圆明园、莫高窟里的零散物件被高价买回国内,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这种历史功利化的趋势从媒体进入基础教育。课本编撰者无时无刻不想着为过去的事件寻找现代的意义。任何关于历史事件的诗歌都被认为具有“借古讽今”的作用。在中国历史的课堂里,历史事件的发展遵循“繁荣一屈辱一复兴”的线条,因此历史不仅为今日提供参考坐标,同时还提供了合法性:今天是最好的、最新的时代。    这场不自觉但又轰轰烈烈的历史现代化的过程,最终冲击到的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历史学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暖昧不清的职业: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关于现在的,那么从事这样的研究需要什么专门的训练呢?史学著作也是如此,关于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遗产、影响和意义。许多历史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诠释。还有一系列盗用“历史”名称的作品:心理史,婚姻史,或是数码相机史,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是研究著作。其实,他们无非是使用了一系列过去积累的数据,为某种当下的行为或趋势的判断提供支持而已。    造成当下混乱状况的成因多种多样,但是有几点可以确定:一是公众和很大一部分历史专业的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哲学家那里得到了一种关于“真实”本身的激进的怀疑论观点。他们自豪于这种“不相信”的态度:大部分的记录都不可靠,大部分的历史都仅仅是为政治或某种意识形态服务的,甚至,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写作和研究的。他们一方面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写作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对某种全新的诠释感到迷恋:甲午海战的失败不是整体清朝积弱的结果,而是因为没有聘任苏格兰海军教官,等等。20世纪以来个体逐渐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各种可靠和不可靠信息的充盈,为对于历史的怀疑论和虚无论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土壤。    二是长期以来关于历史的功利主义的看法:当面对现实的紧迫时,历史似乎提供了直接的、快餐式的解决方案。如果希望知道“国家崛起”的奥秘,我们就需要了解英国、美国、俄国和日本是如何“崛起”的。同时,观察苏联的解体,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失败,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避免错误的战略决策。诚然,对于过去的研究总会对今天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过分功利的看法却导致历史事实的扭曲,思维框架的局限,以及对于今天的不恰当的假设。如果我们只关注“国家崛起”,势必会漠视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美国和俄国很难称得上是现代意义的Nadon。如果我们带着功利的眼光看待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我们就很难仔细认清当下的一系列问题的复杂性。说到底,政权的兴替仅仅是政治史的一部分,政治史也仅仅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化、快餐化的表达,绝不应当成为受教育的公众对于历史作用的一般看法。布克哈特对于历史作用的评论应当一语点醒历史功利论的辩护者们:阅读历史,不是为了“下一次更聪明一点”,而是需要“永远更加睿智”。    历史学家自身也应为此种现象负责任:能够写出晓畅易读的历史小说的历史学者越来越少,因为学术机构对此种创作的价值评价远没有无人问津的长篇专著来得高。如果没有《三国演义》、《胡雪岩》这样的历史小说,或是《万历十五年》这样生动的历史作品,我们怎么能够逐渐建立历史感呢?我们怎么能够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以超然的眼光看待过去呢?即使历史真的是由稻谷市场的价格波动和某些职业的“阶级认同”推动的,也没有理由拒绝荡气回肠的关于时代的描述、对于历史生活中细节的关注,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细致描摹。除了一些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之外,很难在今天书店的书架上找到充满历史感的作品。    我们应有的历史应当是这样的:首先,历史一定是“人能够记住的东西”。因此,它必须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且令人感到愉悦或是震撼。历史感和幸福感类似,都不仅仅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映射,而应当是内心中的一种触动和共鸣。其次,历史写作和研究一定是对于当下的回应和参照,但是这种回应和参照是从容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化的历史结论,即使存在,也决不能以牺牲对于历史的具体感觉为代价。历史写作应当首先帮助读者重塑当时的情景,辨别当时和现代的相同和差别,并且能让读者体会当时的潮流、感情和风貌,最后才能给出那些值得尊敬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背后的分析和结论。换言之,历史写作首先是让读者生活在历史里,其次才是让我们生活在当下。最后,我们应有的历史的一部分应当是不完整的,可能是有错误的。这不是说历史学家和编辑可以偷懒或是恣意妄为,这是说在关于写作和内容的严格的标准之下,我们依然可能会犯下关于事实的错误,或是做出经不起新材料检验的结论。只要我们严格遵守先前设定的标准,这些错误应当被看成是前进道路上的阶梯,而不是否定作品全部价值的依据。    《东方历史评论》要写作、编辑和出版我们应有的历史。我们明白,这是任重道远、困难重重的工作;但是我们同时也明白,对时代和我们自身的缺陷改正得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大,得到的敬意也就越多,这项工作的价值也就越大。19世纪的欧洲人熟悉他们的历史,因此尼采要努力加强现实和生活感的作用。今天的我们不熟悉自身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过去和历史感的作用。当然,我们的期待远远不仅于此,我们相信历史在我们内心中的力量和价值。    我们想以鲍斯维尔在《约翰逊传》中的一个故事为这篇短文作结,同时也激励历史学界的同仁。一次,约翰逊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泰晤士河上乘船游览,他们讨论古典文化的价值。鲍斯维尔认为,古典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不大,没有它们,生活会依旧继续。约翰逊博士在一定意义上赞成,他说:“例如,这个划船的少年不知道阿尔戈号上最早水手的故事,但是他依然能为我们划好船。”他扭头问这个划船的少年:“为了了解阿尔戈号上的船员,你愿意付出什么呢?”“先生,”那个少年停下桨说,“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内容概要

许知远,现为《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他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时代的稻草人》等。
绿茶:本名方绪晓,曾任人民网读书频道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统筹编辑、《文史参考》杂志主编。

书籍目录

发刊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专题: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
共和为什么失败 /方曌 张晓波
刺客与政客 /张晓波
民国囚徒 /马勇
从借壳上市到破壳而出 /章永乐
被打断的宪制建国之路 /受访:高全喜 采访:周绍纲
魏玛共和的失败 /理查德•埃文斯
访谈
喧嚣与影响:对话蒂莫西•加顿•艾什 /采访:许知远
影像
苏联解体二十年群像 /摄影、撰文:苏里
随笔
历史的未来 /弗朗西斯•福山
琉球的故事 /林泉忠
文明大国的条件 /吴介民
政府、地理与经济增长 /杰弗里•D.萨克斯
即将到来的第三帝国 /艾里克•霍布斯鲍姆
日瓦戈的孩子 /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你爱中国,但中国不爱你?” /方可成
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1960—1970年代的中国 /李丹慧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 /沈志华
书评
他们如何造就帝国 / J. H. 埃利奥特
蒋介石之谜 /撰文:史景迁
政见书情 /吴瑶

编辑推荐

《东方历史评论1》编辑推荐:特别策划: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关注此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尊重事实,却也坚信历史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情感。《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的系列历史读物,倡导丰富、细腻、从容、生动再现历史情境、给读者以深刻历史感的历史书写方式,力图改变当前历史写作要么功利、僵硬,要么流俗、浅薄的现状。《东方历史评论》倡导的阅读观念是:“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的系列历史读物,倡导丰富、细腻、从容、生动再现历史情境、给读者以深刻历史感的历史书写方式,力图改变当前历史写作要么功利、僵硬,要么流俗、浅薄的现状。
《东方历史评论》倡导的阅读观念是:“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
本辑《东方历史评论》选取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为专题,多角度梳理了事件细节和当时主要人物对此案的参与及观察评论,再现民初纷纭复杂的政坛斗争情形,并深入追问:为什么对宋案的处理会最终影响历史的走向,最终导致民初共和尝试的失败?寻找百年共和失败的密码,领略重大转折关口历史的运转机理和脉络,宋案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本辑“影像”栏目为“苏联解体20年群像”, 著名摄影师苏里于苏联解体20年之际,走访了8位涵盖各阶层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面庞和思考里窥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与重塑。
此外,本辑还收入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谈论全球化语境下不平等的加剧侵蚀自由民主制度赖以栖身的中产阶级基础、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回顾第三帝国形成等的文章;书评栏目重点推介了《帝国的精神生活:一段18世纪的家庭史》、《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等几本近期比较受关注的书。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时候,读书像是一场冒险。尽管书海浩渺,任君畅游,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花不少时间在书本的选择上。那股子认真劲儿,堪比买马前的下注,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也许对有些人而言,花在挑书上的时间比看书还长。毕竟,谁也不希望在紧张劳累了一个白天后,再迎来一个枯燥而乏味的夜晚。「东方历史评论」在我眼前出没日久,但始终没下定决心领回床头。因为在这本书里,关于许知远,我存有身份的焦虑:如果是作为作者的许知远,我当然不会陷入纠结模式;但「许知远」三个字以主编的title齐整印刷在封面时,我总是抑制不住疑惑:疑惑编者的诚意,疑惑文章的质量。让我想到韩寒和他的「独唱团」,不清楚一共出过几辑,对我而言,有且仅有一辑。好在,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我知道我之前的担心可以滚一边去了。诚如书名,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读物。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岁月流转,当年那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想必也进化成美艳少妇。小姑娘虽七分打扮,到底还有三分质朴。美艳少妇怕只剩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绰约风姿。于是,有不少心怀使命的历史学家都试图用自己的铁肩担起「还原历史」的道义。可我总觉得,历史从来就没有还原一说。就像我们今天谈论的东莞跟两周前的东莞已然有了不同的指涉,又何况是两百、两千年前的人与事。所以,历史不容还原,大概只能被无限接近吧。我相信,「东方历史评论」就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无限接近历史的刊物。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本诚恳认真的论文集。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以非常娴熟的技巧向我们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多维视角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十分擅长罗列、陈述、分析,却唯独对下结论一窍不通。也许编者相信,结论自在人心。翻看这本书,就像来到一个考古挖掘现场,里面陈设了关于历史的大量蛛丝马迹。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经验,与这些发现产生互动和共鸣,得出关于历史的自己的思考。编辑推荐里写道,“「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的系列历史读物。”对此,我颇为鄙夷。这哪里是什么编辑推荐,明明就是粗暴营销。历史的受众不分年龄、种族与阶层。试想有多少出身卑微的人因为学好了历史这门课,而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胜局。历史所关乎的,只是感兴趣与否。对于兴趣盎然的人,历史是一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于兴趣寥寥的人,历史不过是一堆陈芝麻烂谷子。仅此而已。
  •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被该书认真的印刷和排版所征服,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才看完,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历史小白,《东方》从多个角度对近代中国的标志事件“宋教仁刺杀案”进行了剖析,让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不再是那样的单薄,是非曲直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黑和白。到底是谁刺杀的宋教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刚才搜索了一下,发现第二辑马上就要出版了,十分兴奋。虽然书中有些文章显得过于专业了,但毫无疑问这是我接触过的最认真的一本历史读物,它是在真正的想让读者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去思考这一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历史是有真相的,而且唯一。只是,这唯一的真相,一则在时光的掩埋下常常无法再现,二则即便有史可寻,站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看,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历史中的人物也和你我一样,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人本来都是立体的,对任何的事件和人的解读如果单一扁平化了都是不负责任的。就像书中说的,政权的兴替仅仅是政治史的一部分,政治史也仅仅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很庆幸看到了东方历史评论,不管书的版面设计还是文字内容都深得我心。能够有这样一群人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分析历史,书写历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通常在一本书里能有一两个观点给我启迪,或者让我学到一两个新知识,我就会觉得很有收获。而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篇章都给予了我这样的启迪和收获,也许是之前的积淀太少,所以读起来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感慨,大呼过瘾。第一部分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将时间重新拉回百年前的1913,宋教仁在此前于我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名字,且一闪而过。却原来,其人对历史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若不是他的被刺杀,也许中国的现代史会全然不同。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国民党赢得了选举多数,31岁年轻的宋教仁满怀理想准备北上建立一个美好的宪政内阁,在临出发前,倒在站台上。直接的刺客已经确凿无误是武士英,而他背后出钱的应蘷丞也定案,但是再往后,则有几派观点。一是袁世凯不想被束缚,于是暗中操纵了这一切;二是时任政府总理赵秉钧主动为袁世凯除后患导演了刺杀一事;三是国民党内部观点不同,主张武力革命的孙中山是幕后主使。追踪真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很难有明白无误的答案,况且最重要的是,宋的死成为既成事实,导致了中国从此开始偏离宪政之路,并且越走越远。魏玛德国的文章描述的是希特勒当政之前,当时的两位领导人已经开始滥用总理特别权力,可见希特勒并不是第一人,由此只能说明这个制度的缺陷,起码在当时是不适用的,由此想起之前看过的比较政治学书中所说,民主在人均GDP不到8000美元的国家很难获得好的发展。琉球原来就是冲绳,而冲绳并不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或日本的地方。此地原是明朝附属国,向明朝纳贡,但是后来日本萨摩藩也对此地有侵略,所以琉球实际上处于两边附属的情况。而在名义上,琉球又是独立国家,在一段时期内是有主权的。战后,由于之前日本皇民化统治,加上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冲绳请求正式并入日本,于是冲绳成为日本正式领土。但这里的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一种民主认同和心中的祖国。这种情结,和香港、台湾、澳门有相似性,的确是作研究的好样本。西哈努克已经作古。中柬关系还将继续。红色高棉实在是人类恐怖,加上近日的朝鲜张成泽事件,我们怎么看这些,西方又怎么看我们?庆幸我们走了改革开放的路,同时希望这个国家向真正的民主自由方向继续。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一本像杂志的历史评论书,对于每个问题都有独特的观点。但是书中对德国魏玛文章,译文很差,不知所言。不过书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希望坚持下去,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历史侧面。
  •     “依法治国”和当年的袁世凯登基相比,除了有一个保守得多的体制,和一个受全面把控的舆论环境,其实核心差别不大。但就是因为那些不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舆论结果。
  •     去看echo的路上看完的。路途遥远,却很适合听歌看书。虽然并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发刊词,但内容却显示出他们关注的地方:以他人眼光看待自己。这似乎是一个潮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从外界的角度看待,从而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虽然是“历史评论”,但编者关注的点依然是现代,而这也是这本杂志书的特点。
  •     开刊语写的好,内容也扎实,值得读。
  •     这杂志太棒了,语句精妙,视野开阔。
  •     林泉忠先生的《琉球的故事》是亮点。
  •     另一种方式
  •     体会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不同的角度重述历史,是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希望能够坚持下去,越办越好。
  •     当时出版后马上入手的,对民国初期共和失败的那些内容印象深刻。
  •     非常有意思的历史评论集,每一本都有一个特别策划,随笔中有一些比较新的观点与解读以及一些书评。这一本的主题是1913年中华民国的共和失败,再一次了解宋教仁案以及宋教仁其人,尽管悬疑已成过往,但留给我们思考的远远超过了“历史教科书”中的一笔带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解读袁世凯,孙中山,宋教仁,确实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华民国伊始,袁世凯的功绩,孙中山的专制大一统,宋教仁的议会民主,革命尽管开辟了新天地,却没有得到前进的答案,混乱中不乏希望,庆幸处不免遗憾。随笔中的文章非常有料,“琉球的故事”算是了解了琉球邻邦的过往今昔,绝对的科普价值;福山的“历史的未来”简洁的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欧罗巴破产的原因,产业工人跻身中产阶级,进而成为坚实的捍卫资本主义的利益集团,而福山也颇为警惕当代西方国家“中
  •     好书
  •     1.书比想象的到的早;2.冲着许志远去的,喜欢、尊重一种理性的,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文字。
  •     创刊号总是会比较好看,集数月之功。
  •     有点儿杂
  •     选的文章都很好 把宋教仁案和整个中国的政治命运联系起来 感觉历史真是牵一发动全身 一百年前的中国似乎离民主和共和无限近 又终究很远
  •     第一辑的第一个专题,围绕民国初期的建国路线图进行探讨,结果引出了对孙中山的批评,从分析看,还算持之有据。专题的观点是:正因为孙文当时的选择(与宋教仁被杀有直接关系),使中国错失了走上议会政治道路的可能。之后,国共两党均走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于是,议会政治阙如至今。——还算大胆。如果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机构对此采取的是善意的疏忽的态度(还有一种可能:应该看到的人还没有看到),那么,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现在,第二辑已经出来了。祝贺第一辑成功地蒙混过关!
  •     卵用
  •     电子版
  •     很多观点值得关注!最近很巧得看了很多前苏的东西。
  •     这本书适合的群体是中高端的历史爱好者群体,但请注意,仅限于爱好者群体。结构主义史学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后现代历史学范畴,不能被史学研究界的主干力量所接受。所以假设你是历史学科班,还是权当娱乐看看为妙,毕竟应用的历史学文献资料和科学研究方法较之传统学刊差得很多。
  •     琉球的这篇很长知识,大哥强大,小兄弟才会诚心依附。
  •     觀點不偏不倚,客觀具體,裝幀美觀大方,是歷史愛好者的饕餮盛筵。值得與≪溫故≫系列一起擁有。
  •     有一定的价值,是看介绍买的。
  •     用心做,耐心读
  •     高全喜那篇很赞。
  •     "为了了解阿尔戈号上的船员,你愿意付出什么?" " 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     简直了,太精彩!西哈努尔亲王,二次革命,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     读起来太费劲了,但蒋介石那个尿道结石的故事印象深刻
  •     这本杂志内容和印张都不错
  •     共和为什麽失败这个专题还是很不错很到位 就是后面随笔部分怎麽也看不下去 拖了太久干脆只能放书柜上了。
  •     为什么我看此类历史评论比对历史书本身更有劲儿呢
  •     学历史的孩子哟~
  •     普通人更令人唏嘘
  •     挺好看的历史期刊,内容很多,一本200多页,几乎书异步书的容量。也有几位历史界大佬的文章,值得一读。4月读毕2种2册。
  •     因为许知远,才来看的。
  •     内容较详细,纸张光滑、、还行吧!
  •     迫不及待的读完了,有惊喜也有失望,总体还是希望继续看后面几本
  •     了解比教科书更真实的历史
  •     个人很喜欢,毕竟高中后历史书就看的少了,四星表示受益匪浅,留一星表示谦卑。
  •     从历史事件中 探究国家观念与形式之不同所得出的相对优劣分析……
  •     共和为何失败!!!
  •     这类针砭时弊的书籍在国内真的很难得。虽然题目是说历史,但对于启发当下的思考,很有帮助。文章的观点客观理性,不偏不倚,值得推荐。
  •     作者一直关于宋教仁案的处理方法,认为只要民主的处理了宋教仁案,中国就会走上民主的道路。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在当时的中国,外忧内患,即使中国内部和平,也会出现日本侵华,避免不了动枪,一旦动枪,因为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思想上都求自保,所以还是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本大杂烩,一本内容充满糟粕,观点陈旧,思想僵化的文字堆。请问作者张先生这样的书你好意思出吗?
  •     关于一个平衡的历史叙事,本书内容正是一个不错参考系,出版不易。
  •     从来不错过许先生的书和文章
  •     中华民国和魏玛共和国真是很有可比性
  •     高中时候读的话,可能更喜欢一些
  •     这一系列书还挺好的,讲一些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儿,关于过去的历史,挺好。我估计得把整个系列都看完
  •     2014年11月19日,阅毕。历史书首先是要讲故事。最喜李丹慧《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1960-1970年代的中国》和林泉忠《琉球的历史》两文。看沈志华的文章远没听他的报告带劲!
  •     现在想想,民国初年确实没有民主共和的基础,突然觉得袁世凯有点高瞻远瞩,虽然后来干了件SB事。
  •     书和编辑都不错,一上手就喜欢那种,内容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事件和评论。
  •     评论非常犀利。质量也很好。
  •     我自以为的逻辑是: 民国的共和之路走歪了。人家魏玛走歪了就纳粹德国了。人家苏联走歪了就败家玩了。人家日本走歪了,琉球就跟着走了。我们到底怎么走啊~
  •     推荐阅读里面的《政府、地理与经济增长》http://chuansong.me/n/98479
  •     相当棒的普及读物,易读且不失深度。文章质量有些参差不齐,但如此已是很好。
  •     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后,介绍了一些个体代表的生活境况,展现了普通的后苏联人的生活特征和内心波动。在内心最深处,有失望,有无奈,还有一种豁达但谈不上乐观的心态。
  •     2016的第一本書。
  •     如 宋教仁遇刺案是无法定义的真相,然而历史提供了多重思维方式,发散出来的是所有的相关
  •     对近期的微信式的历史书作了深刻反思,于我心有戚戚臆。但个人觉得还是稍显碎片话,话题还可更集中点。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与期众口难调,不如坚持特色,反而能收获最坚定的粉丝。
  •     内容不错,纸质也蛮好
  •     大写的赞
  •     2014第60书。有几篇不错。1、喧嚣与影响:对话莫西加顿艾什;2、苏联解体二十年群像;3、你爱中国,但中国不爱你;4、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1960-1970年代的中国;5、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冲着许知远,俺看了几篇《东方历史评论》文章,想起两句话。1、贝内德托-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许倬云说的,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长新闻。
  •     2014.偏执
  •     这个人曾经历经北伐和西安事变的生死关头,他曾梦想击溃日本人、压倒共产党,他曾梦想反攻大陆,可他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滩潮湿之中,年复一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