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手狮舞

出版社:张乃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208111806
作者:张乃清
页数:164页

章节摘录

手狮舞的特征    南方和北方狮舞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由人扮演狮子进行模拟性表演,这是两者相同的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统称为原始拟兽舞蹈。    而手狮舞与其不同,是由人手擎着狮子道具进行舞蹈,既表现狮子的行为和神态,更表现舞狮人的行为和情感,体现了中国民众丰富的创造力。这是间接地模拟狮子,因此手狮舞不属于拟兽舞蹈。    各地手狮舞的主要特征相同,都是由舞狮人手擎着狮子道具进行舞蹈,又因执狮方式的不同而分为执柄举狮和手臂举狮两大类。舞狮人手执狮子道具,可独舞,或群嬉,随鼓乐伴奏声,奔腾跳跃,穿梭逗乐,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然而,各地手狮舞的传承源流、表演风格和道具制作方法等不尽相同,其中有的缺乏实证,有的形态模糊,有的传承不力,有的传播不广,整体有待深入研究。    南方与北方狮舞    南方狮舞和北方狮舞的形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南狮,是指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狮舞,主要以广东舞狮最具有代表性。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南狮造型身披鳞片,有金、银、红、黄、黑、蓝诸多颜色,五彩缤纷,但以金银二色居多,其外形夸张生动。南狮表演讲求整体配合,突出表现狮的喜、怒、疑、惊等感情变化。狮舞多有双狮演出,成双成对,表演生动活泼。更有多头醒狮群舞,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民间传说南狮源自广东佛山。南方人舞的狮子,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狮头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凸眼、大口、粗眉、短须、顶生独角,威武雄壮,形象独特逼真。南狮动作大而威猛,需具有南拳功夫,才能舞得活灵活现,舞狮的花样也比较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南狮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北狮的道具外形与狮子很相像,不如南狮庞大,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纯粹兽毛颜色,有雌、雄之别,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小狮之分。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北狮由两头狮子进行表演,每头狮子都是由狮头和狮尾两人合作进行表演,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引诱狮子起舞。表演尚有武士引舞的敏捷矫健身段相配合,在京锣、京钹及京鼓等音乐节拍之下翩翩起舞,既表现狮子雄健勇猛,也刻画武士机智风趣,给人以美好振奋之享受。北狮动作轻巧,模仿真狮子的表情,结合方桌、圆球、桩柱等器材进行表演,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挠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鼓乐配以小锣,小鼓,小钹等,动作合拍,惟妙惟肖。北狮流行于中原、华北、华东和中南等广大地区。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南狮、北狮并非以地域区分,而是狮舞中的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南狮好比武狮,体现着威武粗犷、鼓乐激昂、好斗善征的形象,擅长在桩上施展绝活;北狮好似文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多疑、好玩贪食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在各地大小节庆活动中,狮舞是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与许多传统民间活动相比,狮舞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间有许多爱好者自发组织表演或比赛,狮舞已经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会的体育项目之一。如今,城乡各地不仅贺岁舞狮,就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喜庆活动,也都用舞狮来庆贺。    在我国,唯有流传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五花营村富有戏剧性传统舞蹈的花营狮舞,狮子成了一种邪恶的化身。据《南乐县志》记载,五花营狮舞起源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舞蹈以梁山好汉打狮子为主要故事情节,共分10场。开场以武狮表演为主,在狮子的腾、闪、跃、扑、翻、滚等动作中,变化出很多高难技巧,显示狮子的凶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狮子被梁山好汉追打得无处可逃。整个演出长达两个多小时。    P22-25

前言

中国狮舞,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地域分布广泛。狮舞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其基本特征是模拟狮子行走跑跳动作和喜怒哀乐神态来表达人的情感。狮舞的动作和狮头狮身的制作,各地因风俗不同而各有差异。狮舞的形式,以往一直分为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种,其实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狮舞,即手狮舞。    尽管南方和北方狮舞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由人扮演狮子进行模拟性表演,这是两者相同的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统称为原始拟兽舞蹈。而手狮舞与其不同,是由人手擎着狮子道具进行舞蹈,既表现狮子的行为和神态,更表现舞狮人的行为和情感,体现了中国民众丰富的创造力。这是间接地模拟狮子,因此手狮舞不属于拟兽舞蹈。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各地分卷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现有10多种形态不一的传统手狮舞。手狮舞的主要特征是舞狮人手擎着狮子道具进行舞蹈,其形式又因执狮方式的不同而分为执柄举狮和手臂举狮两大类。目前,唯有马桥手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地手狮舞道具尤其是狮头的制作方法也各有特点,其中马桥手狮舞的道具制作技艺最为完善。各地手狮舞的起源,大多只是“相传”之说,有的疑为主观“戏说”,唯有马桥手狮舞能明确地说明其源于狮子灯,并清晰地显示其传承的源流,强调其擎灯方式和手带狮舞的执狮方法,是从舞龙灯动作借鉴过来的。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传统民间舞蹈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马桥手狮舞,俗称手带狮舞,当地又称跳狮,属岁时节令类民间舞蹈,一般用于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和喜庆节日时的广场表演。舞狮人手执狮子道具,可独舞,或群嬉,随鼓乐伴奏声,奔腾跳跃,穿梭逗乐,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步入明代以后,尤其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上海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经济繁兴,节事活动活跃,与寺院的香火一起滋生了大大小小的庙会俗节。它在祭祀活动的同时,促成集市交易,而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应运而生,或自娱或娱人,宣泄人们的喜怒哀乐。随着岁月的脚步,宗教思想、经济理念、民俗文化借这些载体一起将社会向前推进。集镇文化在岁时节庆、传统庙会等时节尽情展示,辐射四乡。然而,自娱式的传统舞蹈逐渐向“如扮状元游街”式的炫耀性巡街(俗称行街)表演转变,变得奢靡铺张而浮夸粉饰,甚至连那些当初属门前卖艺的传统舞蹈(如打莲厢、花鼓)也进入行街巡游表演的队列之中,促使民风随之也奢华起来。    本土传统舞蹈为壮声势,一般都借助大型道具起舞。人们提灯、举灯娱乐且尚未能尽兴,便得意忘形而手舞足蹈,手持灯具纵情起舞,遂互相仿效,约定俗成,进而由一人自由独舞发展为双人对舞逗趣,再进而形成组队群舞狂欢。    清代初期,马桥地区及周边乡镇盛行狮子灯,逢元宵节举行提灯会,人们爱提灯行街,争相献艺。而当年的老镇街道狭窄,观者又拥挤,提灯人往往要用竹竿高擎起自己的狮子灯,以利炫耀,尤其是途经大户人家门口,摆开场子,手舞足蹈,尽情展示其狮子灯,赢得人们好评。就在如此有意无意的玩耍之中,擎灯狂欢之举渐渐演变出一系列手带狮子的舞蹈动作,舞者还常常与舞龙队伍相呼应,形成狮龙共舞的热闹场面,令观者不禁喝彩。于是,一种新颖别致的传统舞蹈“手带狮舞”就此诞生了。    马桥手狮舞与龙舞,不仅道具安装竹柄的方式相同,而且执柄起舞的动作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狮头与龙头的造型相近,扎制方法相同,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因此可称是同源同宗。    手持狮子灯而舞,自然扩展了舞者抒发豪迈之情的表现力。但是,在行街表演过程中,因为旧时乡镇的街道都很狭窄,加上两旁的屋檐大多低矮,舞动狮子灯时极容易发生碰撞,以致灯毁人伤,无奈之际舞者灵机一动,避开屋檐而行,便形成了以“矮蹲步”为基础的横移、直进、三进三退等行进步伐,以及“贴身绕狮”的表演动作,以适应表演场地的多变。经过不断积累,终以别出心裁的面貌,形成丫当众表演的基本套路。从此,手带狮舞南爱好者自然传承,献艺表演场合由元宵灯市扩展到每逢俗节聚会时争相亮相献艺,以示祈福喜庆,表达欢乐之情。    如此人文背景,是马桥手狮舞采用擎灯执狮方法的主要原因。在全国各地传统舞蹈调查中,对手狮舞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各有说法,但大多含糊不清,或不尽合理。而马桥手狮舞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难得的显例,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清代中期,马桥手带狮舞将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糅合为一体,不断创造出表演套路,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向外扩散,成为上海城郊一种新颖别致的传统舞蹈。至清朝晚期,在马桥及周边乡镇均有一批青年人喜欢扎灯舞狮,组成一个个演出班子。他们争相在地方俗节期间提灯献艺,有人家办喜事相邀也会去助兴演出。平日里,他们互相走动交流,将技艺传授给子弟或同伴。这些地区,地域彼此相邻,乡风民俗相似,自古人文交往密切,历史上行政区划时有分与合,几乎可称一家人。因此,手狮舞长期流传在这些乡镇,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本土传统舞蹈中,与马桥手狮舞同宗同源,有较多相似之处的是老闵行镇的《鲤鱼灯舞》和塘湾镇的《武松打虎》。马桥地区还流传着一种《云牌太狮毵》,俗称太狮云牌灯。    上海解放后,马桥手狮舞仍在乡村间流传,但是当地的大型文化活动均由行政机构安排,元宵灯会不再有发起人而自行放弃,甚至各种地方俗节、庙会也因种种原因相继停办,手狮舞传人缺少表演机会,便不再有人扎制狮子灯了。尽管文化部门多次组织力量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但乡村农民忙于生产,文化活动趋于单纯的唱唱歌曲和看看书刊,社会环境也不再提倡个人扎灯自娱献艺的行为,以致手狮舞在其发祥之地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难得的是,唯有在原上海县政府所在地的闵行老镇上还活跃着一支手狮舞表演队,马桥、北桥地区的舞狮爱好者只能赶到那里去寻一个快乐。    20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的东风,又唤醒了人们传承、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意识,着手抢救和保存珍贵的艺术资源。自1983年起,上海市全面开展“民间文艺五套集成征集工作”,使马桥手狮舞幸遇重获新生的机会。当年5月,原上海县文化馆在马桥乡采风时得知当地仍有手狮舞传人,即在乡文化站聚集舞狮传人和民间舞蹈爱好者加以整理,重新排演。幸有县文化馆舞蹈干部陆大杰在马桥复排手狮舞的过程中,虚心地拜扎灯舞狮的老艺人乔正林、陈书亭为师,善于汲取民间舞狮舞龙的传统技艺,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熔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亮相步法、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跃翻滚等多项艺术于一炉,对传统手狮舞进行了一番提炼和升华,编创新的演出套路,使马桥手狮舞的特色更加鲜明。    传统的手狮舞表演无一定程式,全靠自然传承,行街表演时以即兴发挥为主,技艺难以保持和发展。为了巩固提高手狮舞的表演技艺和演出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马桥手狮舞表演队坚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炼和规范舞蹈动作,还逐渐吸取了当地舞龙的翻滚、跌扑等基本技巧,丰富了手狮舞的粗犷勇猛又刚柔相济以及注重细腻动人的表演风格,具有独特的“海派”风采,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更加枝繁叶茂。    因此,新时代的马桥手狮舞的表演方式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营造不同的艺术效果。一是舞台表演式,主要适用于晚会演出和舞蹈比赛;二是广场演出式,主要适用于大型演出和庆典活动;三是行进式表演,主要适用于节庆行街表演;四是自娱性即兴表演,用以健身、献艺娱人。表演套路分为文狮、武狮和看狮三种,展现出三种不同的艺术风味,形成了刚柔相济、细腻动人又不失豪迈粗犷的表演风格。更加注重强化狮子的形与神,通过对狮子种种动作的模拟和喜怒哀乐的再现,尽情地表现“文狮”温顺可爱的神态、“武狮”勇猛威武的性格和“看狮”朴实稳健的风采,更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人舞狮、狮拟人过程中的种种情趣,使舞蹈富有幽默感,更显轻松、欢快,从而把人们的欢乐情绪融化在手舞足蹈之中。手狮道具也不断更新,使其更加美观、生动、牢固,由于采用了新材料,道具更显轻巧。    手狮舞频繁地在上海市重大演出活动中亮相,引起广泛关注。1992年11月,马桥乡《手狮舞》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1987年被列为重点舞蹈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上海卷》。    马桥手狮舞的流传,具有祈福喜庆、娱悦身心、强身健体等社会价值。事实证明,手狮舞凝聚着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经过数百年来流传和发展,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切地感悟到前辈的智慧和美德,从而会自觉地去传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跨入21世纪,手狮舞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老一辈手狮舞传承人相继去世,原有的手狮舞表演队成员年龄已不小,精力、体力均不如以前了。而马桥地区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农村追求现代化的生活质量,当地年轻人的文化爱好日趋多元化,使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尽管困难重重,但由于作为马桥手狮舞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的马桥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持续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手狮舞传承人队伍得到巩同和发展,手狮舞节目不断创新,确保手狮舞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在手狮舞的排演活动中,逐渐增加了女子手狮和少儿手狮的表演。同时,手狮舞的动作编排、表现内容、人员参与等方面都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加以改进。2007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十多年来,马桥地区对手狮舞不断推行种种力求创新的探索,也出现了“勿尴勿尬”的现象:尽管演出手段日益丰富,但狮舞演员的素质未能保持原有水准,整体表演水平并没有超越20世纪80年代时的精彩。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平均年龄增长,表演队成员缺少持久的专业训练,舞蹈技艺普遍不过硬,高难度的“抛狮”、“双人”等舞艺没人能做了。舞者普遍缺乏舞狮传人应有的朴质而豪迈的气质,尤其是新增补的当代年轻人显得硬汉之气先天不足,以致演出时缺乏传统民间舞蹈应有的韵味。狮头不再用竹篾扎制,改用钢化玻璃批量塑制。狮头的造型变得规范、统一了,但是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而且“只只手狮一个样”。    由于手狮舞“将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糅合为一体”的特征没有得以弘扬,道具没有增添光彩,舞艺不见出彩惊艳,而某些并不符合手狮舞特性的舞蹈语汇不断夹人其间,以致马桥手狮舞的独特性日趋模糊,感染力逐渐弱化。    如何在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之间求取平衡,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必须明白原有的精华所在,着力挖掘和发挥其内涵,使其更显风采。而忽视精华所在去“创新”,就会盲目而“失真”走形,难以被人们认可。因此,“改良要有度,发展不离根”。    为保护马桥手狮舞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还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社会宣传,推动“自愿参与,自然传承”,促进手狮舞表演人才培养。    二、加强手狮道具制扎技艺的传承,而且应在基于灯彩的前提下予以创新。    三、发挥手狮舞强身健体的功能,将传承手狮舞与群众性文体活动相结合。    四、既要不断应用手狮舞元素编创新节目,更要始终拥有能保持原生态的传统手狮舞表演队伍,尤其要将历代传人的经典部分传承下来,确保项目的原真性。    2011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马桥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已经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越来越自觉地担当起项目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任。传承人队伍不断健全完善,新的手狮舞节目持续诞生,并已建立传承保护基地“马桥手狮舞艺堂”,已将手狮舞知识列入本地学校的校本课程,还编创出一套新颖的《手狮舞操》,其正成为群众性健身活动的推广项目……    马桥手狮舞的发展天地十分广阔,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景必定更加美好。

后记

2007年以来,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对马桥手狮舞项目作了尽可能深入的研究。2011年5月,马桥手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我们的研究仍在继续。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马桥手狮舞,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与世人共享。    本书编写的资料由上海市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提供,同时,参阅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各省市分卷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部分图片南冯国余、王荣涛、顾福根、陆大杰、翁文仙等摄影,邢元虎作舞蹈绘图。    2012年8月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中国手狮舞奇葩  各地手狮舞  舞狮形式的异同  相似的狮舞民俗元宵灯会——手狮舞的摇篮  本土文化空间  行街风习  扎灯献艺  出灯狂欢  擎灯起舞古镇老街——手狮舞的发祥地  手狮舞发祥地  云牌太狮舞  流传四乡  社会价值马桥,让手狮舞飞跃  重新获新生  享誉上海滩  舞艺大提升  昂首迈上大舞台马桥手狮舞的特色  演出形态  动作技巧  道具制扎  音乐与服饰薪火相传  跨入新世纪  狮情韵传四方  传承后继有人  手狮舞进校园  广阔天地任狮跃附录  马桥手狮舞舞蹈动作说明  马桥手狮舞舞蹈表演场记  大事记后记

编辑推荐

《马桥手狮舞》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由张乃清编著。    马桥手狮舞,俗称手带狮舞,当地又称跳狮,属岁时节令类民间舞蹈,一般用于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和喜庆节日时的广场表演。舞狮人手执狮子道具,可独舞,或群嬉,随鼓乐伴奏声,奔腾跳跃,穿梭逗乐,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作者简介

《马桥手狮舞》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由张乃清编著。
《马桥手狮舞》讲述了:
马桥手狮舞——中国狮舞奇葩。
元宵灯会是手狮舞的摇篮。古镇老街是手狮舞的发祥地。马桥手狮舞将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糅为一体,具有祈福喜庆、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三大社会价值。我国各地现有10多种形态不一的传统手狮舞,目前唯有马桥手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桥,让手狮舞飞跃!


 马桥手狮舞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