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学札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67508118
作者:胡晓明

内容概要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书籍目录

另一种现代性的精神行旅(自序)
胡天胡帝的蒙娜丽莎
元气淋漓的毕加索
莫奈的轻金荡漾
只是用星星,代替了江月
那地中海深处缥缈绰约的精灵
塞尚的“缘在”
蒙马特的葡萄园
库尔贝的启示
埃菲尔铁塔四义
索邦大学书店的老子格言
蓬皮杜的天真
凯旋门与拉德方斯
盖•布朗利博物馆
巴黎圣母院的晨昏
塞纳河畔听歌
巴黎的跳蚤市场
拉雪兹神甫公墓的夕阳
幻影幢幢的街市
塞纳河书画摊
法语与法国的“大国”意识
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么?
汉学图书馆
法国学者中的双面剑客
与H教授谈现代性
路易瓷盘里的消息
向菲亚克提问题
符号的巴黎
萨尔茨堡书简
穿越国境线
汉堡的中国文化创意
大森林里的诗学
啊!海涅
在汉堡讲中国文化
访托马斯•曼的故乡
维诺那
罗马的黄昏
最迷你
尚贝里途中(外二首)
附录:不是美学之外:文化形象传播的故事

作者简介

本书以布尔乔亚式的情怀、绝美的文字,讲巴黎、讲欧洲、品文化、谈风物,可谓欧洲游记和谈艺录的综合,也是当代文化散文、旅行散文中的优秀之作。书中有旅行的记录,也有心灵的体验,有人文的知识,也有艺术的修养。
书中的照片多为作者亲自拍摄,视角独特,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品位,图文相得益彰,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游历在巴黎这座流动的盛宴边,领略欧洲文明的深厚积累,珍藏心里的美好意向。


 巴黎美学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以学术生产为目的的读书生活,有时不免让人觉得心灵干涩,枯如秋叶。不久前,忽然收到胡老师寄来的《巴黎美学札记》。开卷读之,页页有惊艳之感,行行引人深思。或在秋日晴和的午后,或在篱落呼灯的黄昏,或在黑暗包裹的静夜,它曾带来极为快意的精神享受。捧读之时,一如吾师所言,“有世事沧桑,人情悠长而静好之感。”又有古语“窈窕深谷,时见美人”那样的清新喜悦。触手的第一印象是纤秾。泛黄的切边,给人一种青灯古卷的美好体验。精致的排版,精美的图片,恰当好处的文字解说,处处造成华美的视觉享受。图片的拍摄,细味之,都有独特的视角,大多都摄于暮色或秋光之中。图文呼应、图文互释的形式,相当生动地将读者带入巴黎的历史文化现场。但《札记》绝非快餐式的旅游杂记。作者是要通过游记的方式,展现他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回应。胡老师曾在《符号的巴黎》中点出写作意图,即试图从现代巴黎发展出另一种关于现代性的论述,他将其命名为“中国未完成的审美现代性”。陈寅恪有言,中国制度与思想文化,与法兰西最近。但在哪里“最近”,如何“最近”,却不易体会。百年国史之曲折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国大革命风潮暗中鼓动的结果,有识之士(如朱学勤先生)论之甚谛,这是中法围绕革命问题而发生的政治缘近。但胡老师却发现了另一种亲近的可能与必要,他提醒国人,巴黎也是反思革命、守护文化的中心。先说反思革命。胡老师能在雨果的《九三年》中发现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超越与批判,能在乱坟岗报道中读出考古人员对于革命惨史的反省与矜持,还能在路易瓷盘中读出宛转哀伤的历史消息。顺此思路,他在穿越边境小城弗伦斯堡时,对铸剑为犁的现代欧洲童话,意兴悠悠。意念所指,是对中国的诘问:既然鲜血可使欧人化解仇恨与对立,中国为何不能?显然,这里有一种真挚又委婉的政治关切。在巴黎发现文化的力量,自然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思想。开篇不久,即用充满隐喻的方式,分析了蒙马特高地与塞纳河流向的关系,暗寓文化实乃巴黎心脏之意。胡师对以巴黎为中心的欧陆文明,大到卢浮宫、凯旋门等文化地标,小到塞纳河边的书摊,神圣如圣母院,世俗如跳蚤市场,热烈如印象派画作,沉哀如拉雪兹公墓,都品味再三、赞叹有加,根源在于,他在巴黎发现一种迥异于当前中国的现代性,一种与金权主义隐然对立的审美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如此丰富,生机盎然,蕴含着自我更新与复苏的巨大能量。以现代欧洲为镜,他分明照见当代中国扭曲的面孔:破碎、分裂、暴发而自闭、后发而乐观、充满活力而又教养不足、自大自尊、缺乏善意,等等。我甚至感觉到,吾师在唱叹欧洲时,暗含艳羡与妒忌之意,同时,虽未明言,却又时时刻刻对中国现状流露出惆怅与憾恨的情绪。所以,他身在欧洲,心在中国,或在他乡抒发乡愁,或在异域发现中国,或在欧洲心脏邂逅中文经典。快意之游与诗性写作的背后,念兹在兹的是中国文化的重建。重建的道路何在?《札记》也曲折回旋地作了暗示,这又与吾师的文风息息相关。胡老师最大的行文风格是二元对立及整合二元的努力。他发现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比如,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一元与多元、欧洲中心主义与反欧洲中心主义、身体与灵魂、神性与物性、现世与超越、工商与人文、城市与森林,等等。这些二元结构的最大优势,是能将一系列重大的思想命题包揽其中,最终又能获得比较圆融的了悟。他反对单向度的处理方式,认为多种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张力,正是西方文明至今仍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他所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欧洲文明现代性的自我修复力量,来自于自身的多元与开放。多元与开放如何可能?胡老师虽未明言,但我体会到,“多”的前提是“一”,“国际”的根基是“本土”。比如,他多次提到生长艺术家的“土地”。须知,在海德格尔那里,“大地”是充满隐喻的名词,指向无限丰厚的文化传统。小到个人的生命,大到整个文明,只有接续伟大的文化传统,才能获得无限充沛的能量。因此,健康的现代性应该是一种接续往昔又通往未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是胡老师在书中反复表达的愿力。贡布里希曾经感叹:“许多通向往昔的桥梁已经变得不可逾越。”海子也曾哀叹:“来路已逝去路已断,为谁而死为谁醉卧草原”。自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以来,中国文化的气脉若断若续,已经很久了。但我分明能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一种诗思合一的深度愉悦、流荡宛转的音乐节奏和踵息大地的沛然自足。文/朱兴和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平常人的摄影,平常人的随笔。
  •     虽是游记小品文,但既不流失于景观表面,也不顾影自怜满目小资,作者的人文情怀还是很充沛的
  •     融行旅散文的轻灵、文化散文的哲思于一体
  •     空话废话好多,这个,语言一般,书名太大了!首先,不全写的巴黎;其次,美学就体现在艺术与风景的描写吗?最后,札记,不如叫游记。
  •     有收穫,配圖不錯~給3.5分。有些文字讓我覺得作者比較居高臨下的感覺,不是喜歡。內容一般般 不是很充實。
  •     喜欢胡老师看美学的眼光,从艺术家的角度写了自己看展览时候的视角,对入门级的我们来说很有帮助。他在自序中写道: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学小提琴,一个学西洋画,一个学文学,如此艺术浸染的家庭,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可作为以后巴黎旅行的必备书之一,需要收藏。
  •     很难相信这是中文系教授的作品。跟蚂蜂窝游记的水平差不多。所谓美学其实根本就没怎么说美学的事,就是去了哪些博物馆美术馆的记录,可能作者觉得这就是美学了吧。照片也很一般,而且有些跟文章也不是很匹配。最后四分之一左右作者已经离开巴黎,又把德国丹麦什么的都加进来了,等于就是一次欧洲游的记录,起这个名字太误导了。还是发表在蚂蜂窝上吧教授先生。
  •     万川之月后慕名而读,不够尽兴,这散文确实够散。仅比普通背包客游记多了些知识含量,就像导游,却罕见文人游记常有的独到见解。篇幅太短施展不开?
  •     看了想着一定要再去次巴黎,没感受到的,不会感悟到的,都想再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