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上的修道院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210077219
作者:范毅舜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国加州布鲁克摄影学院硕士
曾受邀于美国华府参议院、德国的徕卡(Leica)艺廊、法国尼斯的阿兰·高提耶(Alain Couturier)艺廊、台北的诚品艺廊及新光三越百货公司艺文馆举行摄影个展。
著名的135相机发明者——德国徕卡(Leica)相机公司、瑞士仙娜(Sinar)相机公司、瑞典哈苏(Hasselblad)相机公司、英国依尔福(Ilford)相纸公司及美国的柯达(Kodak)软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摄影作品做为产品代言。台湾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数位摄影器材。
瑞典哈苏专业相机公司更曾推崇他为全球最优秀的150位摄影家之一,他也是在徕卡相机公司德国总部举行摄影个展的唯一华人。
美国国会图书馆、参议院、加州布鲁克摄影学院、台北市立美术馆皆收藏有他的摄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体,极具影响力的《华盛顿邮报》、瑞典发行全球的《哈苏》摄影杂志、德国的《徕卡》摄影杂志、美国的《柯达影像新闻》都曾以大篇幅专文介绍这位杰出的摄影家及其作品。

书籍目录


前言
楔子
卷一 勒 ·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
第一章
拉图雷特修道院的最初印象
大师在人间的最后一夜
无神论者勒·柯布西耶争议不断的一生
第二章
我们的修道院
揭开一连串探索的神秘照片
活化石般的罗马教会
将古老宗教带入现代的梵二大公会议
惊世骇俗的阿兰·高提耶神父
第三章
阿熙教堂——精心料理的走味大餐
旺斯的马蒂斯教堂——可口的开胃前菜
烁古震今的朗香教堂——伟大的盛宴
高潮迭起的换角风波
卷二 五百年来未被诉说的伟大故事
第四章
拉图雷特的道明会士
将自己奉献给神的会士生活
第五章
对真理的追求殊途同归
道明会的创始与兴衰
宗教与艺术,真理与美相互映照
第六章
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巡礼
1. 光影起舞的中央走道
2. 浑然天成的屋顶花园
3. 美景当前的修院餐厅、团体会议厅
4. 仰望星空的屋顶阳台
5. 寂静辽阔的空灵教堂
6. 粼粼光海的地下教堂
7. 压抑人性的会士房间
人间难圆满,慈德能永恒
有一处名为心灵的地方
尾声 人间的每一个清晨
后记 谁也无法取代的位置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半世纪前,一位自称为无神论者的西方建筑泰斗,为西欧培育神职人员的古老宗教团体设计修道院,他们之间会擦撞出什么火花?
几十年后,一位来自东方的教徒兼摄影家,在这座世界知名的建筑物里恣意徜徉,他如何藉由这座经院建筑整合自己,端详出背后更庞大的生命故事?
全书分为两卷,卷一共三章,逐步探索了勒·柯布西耶和拉图雷特修道院结缘背后的故事,第一章讲述作者初至拉图雷特修道院,开始对勒·柯布西耶与该修院结缘好奇,第二章作者简单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发现一连串神秘的照片,由此了解到了惊世骇俗的阿兰·高提耶神父,第三章为了深入了解阿兰神父如何给古老宗教注入光明,作者开始走访欧洲其他地方的经院建筑,其中包括了朗香教堂;
卷二共三章,仔细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背景和内容,前两章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道明会士的生活和背景,最后一张介绍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内部结构。


 山丘上的修道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在建筑界声誉隆盛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坐落在风光明媚的山丘上,年年游人如织,多是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粉丝朝圣般的观摩。当大家惊叹于在当时尚属大胆前卫的设计、无处不在的精妙布局,鲜少有人关注其背后渊源及庞大的宗教与文化。作为道明会的重要建筑,拉图雷特修道院并未遵循西欧经院传统,由身兼教徒身份的艺术家来设计。设计师柯布西耶是一位无神论者,还被贴上社会主义者、共产党同路人标签。此中故事当属因缘际会。而150年后,得以一窥堂奥的摄影艺术家范毅舜,就此创作了《山丘上的修道院,也可归结为因缘际会。彼时的范毅舜正处事业瓶颈期,一度彷徨于自己信奉的宗教,驻院艺术家的邀约充满挑战,浸淫其中反得释然。范毅舜感慨:“很多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竟有如此众多且不为人知的因缘际会。那些从未被提及的故事或许能为早已各行其是的宗教及艺术,甚至生命视野,提供新的切入点与启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彼时坚持邀约柯布西耶扛鼎的阿兰神父,是个勇气非凡的伯乐。他本人也是艺术家,与同时期艺术大师们交往甚密。宗教主导绘画的时代一去不返,当艺术成为装饰生活的奢靡,阿兰神父却坚持要将宗教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呈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他看重的不是老生常谈的宗教画,而是有时代特色甚至是超前的艺术形态,包括世人眼里前卫、荒诞、奇诡、颠覆、不敬的作品。教堂不是正襟危坐、有口无心的布道所,是令人能够平静安宁地倾听、能够审视内心反躬自问、能够从光线和色彩中得到启示的地方。于是,莱热近似卡通图案的马赛克、马蒂斯简笔画一般的神父像、夏加尔突破想象的瓷砖画、卢奥粗黑线条的彩绘玻璃都不仅仅是装饰品,艺术本身就承担着宗教功用。看到阿兰神父如此胸襟,便不难理解他力排众议,执意启用柯布西耶的坚定和勇气。不受信仰束缚的柯布西耶与阿兰神父心有灵犀,拉图雷特修道院的设计亦表现了开阔的胸襟与器量。立于山丘之上方方正正的建筑,从外观很难发现是一座修道院。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只有高高的墙壁和射入的几缕阳光。修道院是让人潜心修行之所,无需四顾寻找启示,全身心投入聆听和冥想中,自然福至心灵。“一般人对修院的印象,常因其静谧及规律而误以为等同于安详、超我的清修之地。恰巧相反,若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在这里其实一刻也待不下去。”器量可浩如烟海,但面对自己的内心所需的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柯布西耶设计的会士房间诠释了这一点。狭小的空间只能容纳一桌、一床,夜间入睡连翻身都困难,然在此灵修意在摆脱牢笼的偏见,探访心中幽僻的灵光。柯布西耶自然没有想到,百余年后的现代人会须臾难离手机、电脑,入驻柯布西耶的空间何尝不是一种荡涤,让人回归简单朴素却又丰富充实的生活。扬弃当时流行的奢华富丽的复古风格,柯布西耶假手大自然来作点缀。屋顶花园天然去雕饰,任植物在阳光雨露中自成风景;墙面外丛生的杂草别富诗意,引人遐想;走道的横长窗仅留阳光透入的空隙,保护隐私,又得温暖。这位不信教的大师参透了人间真谛:生活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精雕细琢的物质未必是生活所需,傍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也未必是苦修。仅是打开一扇窗,仅是沐浴天地间,仅是极目远眺,便会有不同的器量。大道无形,哪怕是勒·柯布西耶的粉丝都忘记探究大师的信仰,若能徜徉建筑间,听闻跫然足音,得其真谛,有没有信仰又有何要紧呢?——乙未年读范毅舜《山丘上的修道院》
  •     宗教色彩中的一场建筑美学之旅。老实说,文字不是很出彩,但精美的装帧和老练的摄影确实很赞,一本书一场旅行,色彩斑斓间的享受。
  •     刊载于2016年4月9日《晶报》的“深港书评”,略有修改。了解艺术市场的朋友一定知道,虽然摄影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远远不及绘画或雕塑那样的的土豪层面,但精美的摄影出版物,向来是这门艺术里最华丽的信心产品。摄影师范毅舜用镜头记录拉图雷特修道院的这本书,印刷很美,排版也棒极了,我端在手里时甚至有点奢侈得手足无措的感觉。建筑摄影我一直喜欢看。印象较深的好像是哪一年在莫干山路M50的EPSON工作室,日本大画幅摄影艺术家原直久的佳作让我一震,他黑白二色的大画幅有着严肃细密的肌理, 极其宁静而有诉说感,是对“欧洲厚重历史的细节”一次惊人真实的还原。而据我所知,现代建筑却又与欧洲传统建筑不同,是个走过特别多弯路的东西。工业社会伊始的早期建筑,其实有过一味追求庞大时期——即人们口中的“巨构“,但须知电梯、灯光照明、排水、通风和空调系统都要完备才行。1900年前后的夏日,白炽灯照明的高楼内如同火炉, 问题迭出,直到1940年代的冷光源的诞生,情况才好些。 美国人还发明出一个嘲讽意味的词:“密歇根大道悬崖”。上世纪初的作家把曼哈顿的钢铁丛林幻想成了瑞士的山谷:“它南面的身姿是如此高拔和宽阔,就像阿尔卑斯的绝壁,那上面时时抛下雪崩,跑向匍匐于脚底的村落和村落的制高点。”所以才有人讪笑,无限扩大的单体建筑就像“一张太大的煎饼皮包不住里面的馅儿。”柯布西耶(在世界各处被频频复制)的马赛公寓是一张太大的煎饼皮吗?我不懂建筑,不敢下定论,不过起码,他的这座拉图雷特修道院完全不是。全书带给我感触的段落很多。例如隐匿在大教堂之下的地下教堂,像是别有洞天的闭关室;比如富朗索瓦.穆尔内在教堂里悬下一段银色的霓虹灯作品,几如可窥天机的星云;大教堂门上无形的光之十字架;还有马蒂斯在教堂上所绘的、简洁得有些不可思议的耶稣受难图....而当涉及到生活于其中的人时,同样和这座生命力盎然的建筑类似,不如我们设想里的冷冰冰:阿兰神父勇敢的新教堂计划;曾是音乐家的修士多米尼克弹奏管风琴;而修道院招待身无分文的阿富汗难民,以及皮耶老神父捎带给北非青年那一包故乡的土壤,则是满满的乡愁与慈悲之味。某种程度上,修道院的物质单调性正是要对治“无聊、易变、焦虑”的现代病的。朗香教堂坚持不设暖气,以“冻若冰窟”形容之;两位神父在山丘庭院挖掘采收小小的胡萝卜,镜头里的场景太像是维吉尔牧歌中的所唱;而作者说,他在拉图雷特修道院下榻的房间里“除了一张书桌,一个小橱,一张单人床,再放不下其他东西”,我们现代人“若不是精神病发作,几天下来也许能与自己相处了”;又比如,在修道院顶楼的阳台上与夜空繁星对谈的那一幕——他说:“再先进的数字器材,又怎能捕捉到那月光、森林、唧唧虫语?”这一切,好像都应该归功于柯布西耶。真的吗?读了历来那些伟岸逼人的建筑图录,不由让人生出一种好奇:建筑是科学吗?我想,大部分时间里,科学(如生物、天文和数学)是基于确定的东西去认识那些不确定的东西,而艺术,则更多地基于不确定的东西去验证那些确定的东西。建筑设计纵使再严格,其实也饱含着后者的精神,尤其当它升华作艺术产物。可是另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再坚固如铁的建筑也有腐朽的时候,正如再恢弘的精神亦有被翻盘的可能。更彻底地说,事间万物,金字塔也好,曼哈顿的钢铁丛林也好,不朽的物质经由精神的流动而腐朽之;而著作、理论或教导,某一历史时期的不朽精神也难免经由物质的流动而淡弱之;物质与精神兼似不朽的,千载弹指,难免虚空。那么生命究竟还有无求索的价值与必要呢?非要说的话,我想还是有一个的。书的尾声里,提到了作者20年前在拉图雷特修道院经历的一个清晨:”黑夜与黎明之际,天地有一段时间全然无声,这寂静中,大地像是回到了宇宙形成前的母胎。没有风,没有光,没有声响,太初......突然,一只早期的鸟儿刺破了万籁皆寂,地平线外的一丝蓝光撑开天地的沉重眼帘。鸟啼声中,宇宙庄严地日月更替。人间的一天常这样开始,可惜知道的人不多。”一毫微刹那的光。不管是忠实信着神的阿兰神父,还是持无神论的柯布西耶,毕生不都在以迥异的方式求索着那个吗?物质上可以速朽,精神上亦可以速朽,它们不会再来,亦不必再来。而那一瞬的光本身虽什么也“不是”,但足能洞彻十方,把一些“是”的东西照得明明白白。如果在拉图雷特修道院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求到了这么一束光,我想再辛苦的生命也不觉得亏。所以,摄像镜头所摄出的不是柯布西耶,也不是拉图雷特修道院,而是摄影者自己。而我们,岂不也像当年的纳喀索斯一样,在平静如镜的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却懵懂不知,实在各式的所见中映照出了自己的所想。正如最初邀请作者前往的老神父对他所冀:“以你的艺术之眼,来瞧瞧这座建筑!” 伟大如柯布西耶者,可以创造它;优秀摄影师如范毅舜者,可以记录它;而不济如我的大小读者,亦可从中分得一份清甘滋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国立西洋美术馆就是他设计的!为什么我有种擦肩而过的遗憾感,回东京要好好去看一下.
  •     在方所翻了一下原版,太沉拿不动,在IPAD的阅读体验很棒。摄影集,读下来有一种看完关于两座建筑的纪录片的感觉。 60年代建成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和古典罗马风格宗教建筑不同,在书中看来是在当时一座非常前卫破格的宗教建筑,内部没有任何装饰,仅用水泥造出出令人心生向往的神圣氛围,而柯布还是一个无神论者,阿兰神父的眼光和远见太独到,也是有他的坚持才有今天的修道院。看完书隐约觉得安藤忠雄有受他的影响,翻资料发现安藤是在来了这里之后才立下心意要做建筑,有生之年必须要克服害怕坐飞机的心态,去一次郎香教堂和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最美妙的部分,就是得经由人的身躯来体会空间的美感”
  •     宗教建筑艺术很小的一个截面,在书中,作者说了宗教艺术改革,还要谈建筑设计的特点,又要从摄影师视角赞美其美学理论,同时身为教徒大部分还是在抒发宗教情感,难免有泛泛而谈感。
  •     太棒了
  •     照片拍得真好啊。建筑艺术心灵之旅。
  •     喜欢
  •     宗教要依托艺术表现,建筑作为一个空间场地要兼具艺术性。现代建筑与宗教的关系在书中有所展现,二战后也是相当艰难。
  •     建筑与信仰的融合~
  •     去法国之前可以再读一次
  •     光影与色彩的凝固之美。
  •     gawd好想去
  •     看不下去了 文笔真心不行
  •     “美的識見需要訓練與積累,在這方面,沒有信仰的勒·柯布西耶是位先知。”
  •     殊途同归
  •     好的照片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超赞的拍摄对象和美妙的光影色彩。
  •     以一个教徒的视角揭开背后的故事,照片不错
  •     文字不咋地,可见作者还是怀揣一颗浮躁的心走进了拉图雷特修道院。人类短促的一生能够知道什么,这就是无神论的柯布选择建造一座别致而空灵的修道院,最后决定长眠之地。
  •     当柯布西耶遇到文艺小清新……
  •     打开一扇新门!
  •     艺术与宗教的交相辉映
  •     至少装帧非常精美。想起我未能参观的光之教堂,在我看来,好的建筑是会说话的,尤其是教堂,总觉得置身其中便能了聆听神祗。
  •     学识太浅 看的朦胧
  •     极度感性的宗教人眼中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关于宗教与艺术联合的小故事有趣而生动,建筑师背后的甲方的作用不言自明。一帧帧影像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极佳的氛围,败就败在了一堆矫揉造作的文字。
  •     建筑与宗教,美与信仰
  •     两个白天、三个黑夜。 从零到满,从未知到了解,从封面到第240页。 勒·柯布西耶,和阿兰神父的最后风景。 书中写了法国里昂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封面上白袍加身的修道会士,还有柯布西耶的设计中巧妙呈现的十字架。 我以为教堂都应该是传统的样子,而无神论者柯布西耶设计的教堂融合着光与影、天与地、日与月,还有神与众人。 当信仰与艺术相结合,所呈现的一切都让人叹为观止。 道明会士的生活,没有手机、电视、收音机,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放下世俗的追求寻找真正的内心自由,他们在晨、午、夜祷中思考神是什么。 书中最后简短的写了两个故事,为有信仰的人所带有的慈悲而动容。
  •     讀有信仰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雖然語言平淡,但能仍舊能從其中感受到安寧。攝影圖片很美,但是柔的東西見得很少,可能是與修道院的建築與氛圍有關。凌冽冷峻理智與崇高。
  •     看行家介绍建筑之美,同时体会信仰的力量,美的享受,灵的升华。
  •     图不错,文字一般,很快就能翻完
  •     以为是建筑书,其实是文青书,不是我的菜QwQ
  •     大陆简体版
  •     一位自称为无神论者的建筑师,为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宗教——天主教的道明会设计修道院,如书中所言:“原始的设计理念究竟是服膺于宗教之下,还是自我的艺术追求全然凌驾于宗教之上?”
  •     近来颇喜欢读建筑一类的随笔,总觉得人世嘈杂,与凝固的不能言语的空间相处,反而更加安心。
  •     学好法语,去la Tourette。还有马蒂斯小教堂和朗香教堂。高提耶神父了不起。
  •     很特别的读书体验,让人深深的陷入其中,那些光与影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还有神灵般的启示; 那些色彩,红,绿,明黄,蓝,灰,是造物的恩典; 大自然的山丘草地,树木鲜花,还有修道院中清冷的静寂…打开书之前,我以为是哥特式,罗曼式或巴洛克式,但这出乎意料的现代修道院,却慑服了我。
  •     视觉与心灵的洗礼,重新认识建筑,重新认识宗教
  •     一时想不到语句去赞美
  •     年度最佳
  •     非常美
  •     建筑作为人类对躯壳的具象,秩序和安全感总是会存在其中。宗教建筑,或许更像一个禁欲者,虽不需太多的人类气息,但却要注入更多的思想和灵魂。用两天的午休和凌晨的一点时间读完。对于这种体裁,丰富的文案和摄影内容,经过良好设计的排版、配色以及装帧都使整个阅读过程愉悦不少。
  •     8.4分太虚了,增加一倍照片还差不多。
  •     美丽山林中的这个修道院水泥外墙呈方形,是无神论者的建筑大师50年代的作品,作者是教徒也是摄影家,他在20年前到访时完全不能接受,但今天他用镜头展现其美,探究这个修道院的历史渊薮,解析一连串的历史谜案,是谁请来柯布,为什么?大师遗嘱要求最后一晚停在该修道院,为什么?阿兰是神父也是画家也是宗教建筑创新者,阿熙教堂是第一个实验室其中众多的艺术家作品惊世骇俗,马蒂斯教堂的彩色玻璃和近似涂鸦的壁画很独特,柯布出手不凡之雄踞山顶状如蘑菇的朗香教堂成为西方现代宗教建筑扛鼎之作,安藤忠雄当年见此遂筑建筑师梦,阿兰力挽狂澜推翻原设计在即将离世前确定拉图雷特修道院由柯布设计,1960年启用,1968年罢课后几无会士学生却渐成为艺术旅游盛景。宗教与艺术一体两面滋养人的心灵,中央走道和屋顶花园,光线游走之美。
  •     章节和节奏感很美好,柯布西耶的朗香和拉图雷特,跨越建筑形态之下植入的古板理念,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下的和谐
  •     特别流畅,像看了一部旁白动听的纪录片,就流畅这点来说,很多专职写作者都应该汗颜
  •     一直不懂朗香教堂的造型美在哪里,看完这书对大师对宗教肃然起敬。空间营造氛围,建筑的艺术性更在于对人观感和心灵的影响。
  •     我是哪根筋不对了,花90块买了这本书。其实只是因为柯布。但这本书反倒让我对阿兰主教有了深刻的印象。
  •     “妈的!这阶梯怎么这么窄?” 在场的人惊愕不已哈哈哈 @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     美的修养
  •     从摄影家与基督徒的视角看柯布西耶与拉图雷特修道院,不重分析重感受,在逻辑之外更关注神性,这是与建筑师视角不同之处。印刷和排版都很精致,非常用心。
  •     勒克布西耶
  •     一言不合就写字。。照片和建筑设计本身还是很酷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