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悲情李鸿章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9959191
作者:祝勇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祝勇,作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刘梦溪先生。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
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学术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
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主要作品有:《辛亥》(北京电视台)、《岩中花树》(中央电视台)等。《辛亥》获第26届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

书籍目录

序言  对历史“理解之同情”
第一章 “世界第三伟人”
李鸿章与其他官员毕竟不同,他是一个想办事的官。李鸿章深信:“人生如朝露,倘及时得手,做成一两件济世安民顶天立地事业,不更愈于空言耶?”他清醒地觉察到此际的大清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第二章 日本也有“李鸿章”
如果说毛利敬亲是抵抗英军的“林则徐”,那么伊藤博文就是力促日本“师夷长技”的“李鸿章”。只不过伊藤博文对日本的改革更加彻底,不是“日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体”“用”全部西化。
第三章 “清国水兵事件”
几十年后,当伊藤博文的遗著《机密日清战争》出版时,人们才知道,这一事件对历史的深刻影响,不仅在于它丢了人,培养了日本人的自信心,而且丢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大清帝国用汉字译电的密码本。
第四章 啊!海军
李鸿章就在这时获得了关于海战的电文,但关于战果,他一无所知。没有人比他更加焦急,他像热锅上的蚂蚁等待着最后的结局。他知道,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维系在这场战斗中。
第五章 鬼子来了
日本与大清争夺海洋,目的还是争夺陆地,如果大清能够阻止日军登陆,也算亡羊补牢,然而,所有这些计划都是纸上谈兵。此时的大清帝国,仿佛浑身的关节都已经脱节,纵然头脑清醒,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动作。
第六章 海宇升平日
金州形势危急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排除一切干扰,将庆典进行到底,已经成为慈禧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不知这是出于对日本军队的藐视,还是出于对战争的无知。
第七章 “此血可以报国也”
形势迫使李鸿章必须带伤坚持工作。4 月10 日,李鸿章面缠绷带,又回到谈判桌前。双方唇枪舌剑,有攻有守,伊藤博文看到李鸿章受了枪伤,做了一亿两白银的让步——李鸿章苦笑,这一枪挨得值。但李鸿章仍不甘心于此。
附录一 海军大事记(节选)
附录二 李鸿章函稿选
附录三 李鸿章奏折选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正当他在官场与商场如日中天之时,一场外来侵略战争彻底改变了他和大清王朝的命运,他从“中兴名臣”变成了“千古罪人”,大清王朝的复兴强国梦也随着他创建的那支威名远播的北洋舰队一起覆灭了。
本书以珍稀的史料和图片,从当时中日两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角度客观地描述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李鸿章也在受辱与自尊之间竭力挣扎,活脱脱地再现了一个身处风口浪尖上的悲情人物形象。
【编辑推荐】
世界华文文学奖提名奖、郭沫若文学奖得主祝勇最新力作
优美的文字+珍贵的史料+40余幅历史实景图片精彩呈现
透过细节、人物内心为你揭开历史真相
谨以此书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 周年及李鸿章诞辰190 周年
一个人,一支舰队,一场战役和一个世纪的“长恨歌”
在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李鸿章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大清帝国“危急存亡”之时,他所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而这一切,尤以1894年为最。
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这本书给出了最客观、最公正的答案!
图文再现那场穷了中国、富了日本,中国丢了钓鱼岛的两国间之正面较量!


 1894,悲情李鸿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中国的近现代史颇有点意思。现代史不提也罢,有心人总会从字里行间,乡野史实中找到一些真实。历史课本学到的便全当作浮云吧。近代史几近一部屈辱史。许多史学家边写边扼腕流泪,恨不得写下无数如果,如果慈禧未进宫;如果戊戌变法能成功;如果孙中山未早逝;如果四大家族未贪污;如果……历史是个哑巴,无法自说自话,可它也容不得这些无端的假设。史实就摆在那里,关键是我们站在何种立场去解读。《1894,悲情李鸿章》就是对这个“大卖国贼”的另一种解读。祝勇在自序中写道:本书无意为李鸿章“翻案”,只是为我们观察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更加妥当的视角。在我的印象里,李鸿章绝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头顶戴帽,一缕须髯低垂,眼神怔怔地望着前方,若有所思。我们是很难把这个邻家尊长的形象与一举剿灭太平军,挽住大清颓势的湘军首领联系在一起的。可见,晚年的铁血宰相眼见国事飘摇,心事重重,预见大清欲亡,任谁人也无力回天。如果我们不去想在《马关条约》、《中俄秘约》和《辛丑条约》上签下的是“李鸿章”这三个字,我们还会愈发憎恨照片里的老人吗?你看,我也犯了所有读史者的毛病,喜欢如果,偏爱假设。没人天生想做“卖国贼”,那么是什么事件和哪些人将他一步一步推向卖国的座位?这本书像一个有待发酵的容器,蕴藏着充分的、必要的条件,推动李鸿章一步一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深渊。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对普通人来说,只要干一件漂亮事就足以辉煌一生。可对于一个晚清重臣来说,哪怕是一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都足以黑暗其一生,何况是一个接一个的!凡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关键是遇上神一样的对手,还是猪一样的队友?弹丸小国日本,是中国人一生挥不去的梦魇,我国近代史上抹不掉的血腥国度。纵观晚清时的全世界外交人才,李鸿章不弱。对身高格外敏感的日本人,把他列为世界三个伟人之一。可惜,他遇上了对手是号称日本“李鸿章”的伊藤博文以及他的有力支持者,好武强权的明治天皇。而他的队友却是迷恋“海宇升平”的慈禧太后以及整日向往权力中心的翁同龢般的文臣。你看,对手和队友都整齐列队了,就好像甲午风云中“致远”号要撞沉“吉野”。顺便说是一下,电影里“撞沉吉野”的一幕是虚构的。但是,中日两国的残酷战争却无法虚构。当读到“清国水兵事件”里,战败后连情报密码都能丢失的荒乱清军,以及“啊,海军”里士可杀不可辱的大清水兵,你都不知道是该爱他们还是恨他们?诚如书中所述,“可怜又可爱的大清水兵,用他们的死为这个腐烂透顶的帝国赢回了最后一点尊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彼时高高在上的李鸿章。你不知道是要为卖国求安而恨他,还是为他用自己的痛苦(枪伤)来再换取减少一点赔偿而心疼他?一个国家的灭亡是不能归结到个人头上的,即便他应了,他也承担不起。其实,我特别想谈谈日本。这个令国人即爱又恨的国家;这个生性嗜血爱屠杀却又能拍出家族亲情电影的国家; 这个蔬菜米油都要靠进口却死命地跟俄罗斯和中国抢夺那些无人居住的岛屿的国家。他们心中有一种怕,这种怕就像一枚杜冷丁扎入他们的心肺,将怕转化成“不怕”,是鱼死网破的绝决。我在日本的富士山脚下遇上过一帮小学生,也就是一年级吧,四十多人,只有队头队尾两名老师带队。富士山没有所谓映画里照得那么美,就是火山灰堆成的炉灰堆!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登山杖背着水壶,互相扶着,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有说有笑地接着走。望着这帮“侵略者的后裔”,我问自己:国内找得到成群结队爬山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吗?那是不是得爹妈爷奶陪上一大群?再来一场“中日战争”,我们有把握赢吗?那时轮到谁在条约上签字啦?世上已经没有李鸿章,我们也只能为自己掉眼泪了!
  •     祝勇在这本不足十万字的历史评传中以一种客观写实的视界展示了1894年前后李鸿章的境遇与当时的历史画卷,本文聚焦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那段历史,时间集中。对李鸿章的人物细节刻画通过细小的事来凸显,张力十足。每日早起,带头经商,任亲为官,投身戎马,中枪不取弹而缝伤口,舌战伊藤博文,力争战争经费等等。
  •     “无论用什么方式描述或者记录的事实,都不是事实本身。”第一次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惊艳。这样一句话来讲我们眼中的“历史”似乎极为贴切。我在中文系毕业以后去到一个私立中学作了五年的历史教师……然后,我就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到了一个不会让我感到窒息的单位。那冷冰冰的历史课本,肌肉僵硬,眼神空洞,面目可憎,让我无法忍受。没人敢说自己心里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历史也绝不应该就是那些毫无意义的时间与地点,以及已经被框好了的各种答案。中学课本里的李鸿章,俨然就是一个卖国叛国的罪人模样,那么多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上签的就是他的名字。中学课本里容不下这个人的情绪与无奈,容不下他或许不止一次发出的叹息——我们说你坏,你就是坏,因为那些条约上赫然在目的就是“李鸿章”。没人去想那个无法维持尊严的积弱积贫,没人去想那个为帝国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如何用瘦弱之躯和无法言说地悲凉艰难地与各国列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维系帝国所剩无几的尊严。几乎没有一个被历史课本浸润大脑的孩子知道这个“该死的”李鸿章曾经是历史上的“三大伟人”之一,曾经在他访问纽约期间有50万纽约人涌上街头只为目睹李总督的风采……历史的公正迟早会来,无论早晚。当被洗脑的人群开始逐渐清醒,当掩盖历史的雾霾一点点散去,那些“真实”总会慢慢浮出水面,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却最终背上黑锅的老人也最终可以得到国人的理解,在读完祝勇的《1894,悲情李鸿章》之后,我们知道无论换作哪一个也不见得比当年的李鸿章做得更好。我一直相信,只有写人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鲜活的历史,才是真的可以警醒后人的历史。历史是流着温热的血的,而不应该是僵尸般的存在;历史应该是有感情的,而不仅仅是一组组数字和年代。感谢现在这些写史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笔让我们得以触到柔软的历史躯体,无论美丑,至少他是呼吸着的活的历史。感谢祝勇,用他冷静克制却又不乏激情的笔,让我们重新审视1894——那个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笔,让我们了解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感谢祝勇用笔在2013与1894年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与那个背负了百年骂名的老者亲近。褒者称其为”“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贬者则讲“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读《1894,悲情李鸿章》后,或许我们会有一个自己的评判。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从国民的一般智德,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甚至让我们尝出几分“改造国民性”的味道,而中国能够与之匹敌的思想者,唯有鲁迅。一个民族是否成熟,首先取决于它从自己的记忆里提取有价值东西的能力。在太后的影响下,大清王朝改变了由努尔哈赤等先辈们创造的阳刚气质,而日益变得婉约和阴柔。晚清,就是一个阴柔的国度,华美、黯哑、沉糜、腐烂。这一点,与晚宋以及万历以后的大明王朝有几分相似。慈禧万寿庆典的整个过程,显然经过了一丝不苟的计划,它远比辽东半岛的备战计划周密很多。这表明这个王朝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但这个王朝只有在孝敬皇太后时才能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和创造力。除此之外,整个王朝都是一盘散沙。“一想到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觉得无比富裕。”日本人从此怀着暴发户的豪迈陷入到战争的赌博中不能自拔
  •     他只是探索失败了而已,一个深知时代潮流和知道改变的人不小心成了罪人
  •     近代史读起果然是心痛啊。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是不是还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样子,继续让李鸿章来背黑锅。被俘获后“镇远”号的铁锚之前在东京上野公园,二战后由国民政府收回,当年一手打造这个舰队的李鸿章大概可以安慰下了
  •     好讀
  •     比历史书写得好多了,一切的毁灭,其实都是自内而外的,我们的领导人能多看看历史,多借鉴血的经验,天朝才真的能和谐
  •     是不是太短了, 相较于 <张居正> 内容少了 点, 感觉 接近历史课本的风格, 浅浅带过, 没有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 可能是为了中立的陈述历史, 但是书名就像是 传记, 任凭作者怎么说李鸿章在外评价多高 就是写不出东西, 我一直觉得主角还没完全上场, 但是 看到附录才知道这本书已经结束了, 倒是附录 比较充实,但是不是完全白话文读起来有点麻烦, 不过倒是 勾起点兴趣
  •     八卦不够多,不喜文风,略激情澎湃,木有欲达之苍凉之感
  •     因着某日本人写的清代小说,对李中堂有不同于史书中莫名的好感,薄薄一本书随便翻翻多些了解
  •     篇幅很短,但确实写出了诸多悲情之处。而在那个年代,其实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如此悲情,真正悲哀的是老佛爷愚昧和自私,悲哀的百姓的苦难和无知,更悲哀的是一个民族的落后和被淘汰!
  •     那段历史太过沉重,李鸿章的遭遇的确称得上悲情,但却不无辜。是是非非,早就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     唉,可悲的李老头。这个国家到现在没变,还是荒诞腐朽邪恶透顶。唯有宪政才能通往文明,捉急死我了!!!
  •     好几处常识性错误直接拉低了本书的可读性。
  •     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
  •     图片倒是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但整体水平不高
  •     一部血泪纵横的近代史,一个悲情的大人物。
  •     甲午战争120年,还会输吗?
  •     书后列了不少关于李鸿章的书和资料,但是错漏还是不少
  •     作者应该是李鸿章颜粉吧,以至于粉到深处自然黑。 先写曾国藩后无人不贪,又写众官员因为贪污弹劾李鸿章委屈。还说他在日本日益蓬勃之时忙于和翁同龢内斗…只有最后描写他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看出他一点儿好来了…互撕时的千古绝对不错
  •     一本小书,对一个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人,读来实属有用。
  •     写的不好,这么简短,一点力度也无。 再论下近代史吧 悲过,痛过,也就不再悲,不再痛了
  •     一本32开的小书,封面装帧都算不错。9万字200页,正文154页,结尾节选李鸿章函稿、奏折及其他30页,参考书目11页。嗯,既然作者参考了如此浩瀚的书目,又的确在文中颇多援引了别人的文字,为何不索性把李鸿章其人其事完完整整的展现给读者?而实际上我只看到一些挑挑拣拣,信息量还不及“凤凰大视野”的李鸿章专辑。写了这些完全是为了推荐大家看后者,并顺便表达我对祝勇的失望之情。本书甚至算不上李鸿章入门读本。
  •     蛮有意思的小书
  •     1894,清帝国的转捩点。极好的切入视角,看得我也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咬牙切齿五内俱焚啊。初不喜标题中悲情二字,可读完再看,除了悲情,还能是什么呢,唯有一声叹息了吧。
  •     此书的切入点是不错的,抓住了李鸿章的声誉由盛转衰的关键点,但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并不用心,讲故事固然重要,但史实方面的错误必须要在成稿时就加以纠正,写通俗读物并不代表作者可以不顾严谨的学术要求。如此意味深长的好题目没有把它写好,实在不应该。
  •     无论是高官还是贫民,都有自己的无奈。拥有越多抱负,就会面对越多挑战。也许结局是不管多努力也逾越不了某些障碍,但至少能减少一些损失。诶胡言乱语啊,比如,李鸿章不是为退让而活的人,而他晚年期间却不得不一路退让。然而他的存在并非没有意义,至少我们看得到因为他的抱负,中国少了点赔款,多了些尊严。个人的力量相比名族大义那么那么渺小,而只是这样一个老人的努力至少有了些浪花般的亮点。做个浪花就已经很伟大了。
  •      内流满面,悲从中来...如果只是如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