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悲伤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55100805
作者:[法]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
页数:245页

内容概要

【法】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土伦大学教授,在欧洲领导着多个学术前沿的研究室。以在心理创伤方面的研究享誉世界。
身为一个犹太人,他童年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朋友,生活自此动荡,七岁的他作为孤儿还被特意安排越过敌军的封锁给法国军队送情报。直到二战结束,他的世界才得以静下来。
此后他接触到心理学,开始进行系统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了自我,治愈平息了过去的回忆,并最终成为了治愈无数人的心理学家。

书籍目录

编者序  在悲伤中更强大地活着
第一章
有一种谎言叫 “别担心,我很好”
嘘,我是犹太人
也许,是我害死了妈妈
我是谁?谁是我呢?
洪水猛兽比我受欢迎
如此死去岂不可惜
战争结束时,恶魔来了
讨好自己,不在旧伤中画地为牢
人生很长,与往事温柔相处
美化过去,我已习惯自欺
我的身后尾随着一个幽灵
说出来,给黑暗记忆一个出口
回忆中没有100%的真实
第二章
心痛:没有伤口,却很疼
世界瞬间如大漠一般荒芜
我在鱼缸里动弹不得
原谅我无法云淡风轻地说起曾经
他们说,战争很美
美丽而悲伤的幽灵
不幸不再时沦为噩梦的人质
感谢你给我一根稻草
有一种坚强叫脆弱
记忆和现实的冲突:难道我记错了
所谓合理,取决于我们能否理解
第三章 我的心里有间隐秘的地下室
我讲述另一个我
拼不完整的记忆拼图
我活了下来,我比死亡更强大
我只讲述别人感兴趣的经历
对悲痛的记忆,绝口不提
记下点滴,虚构比事实更慈悲
小说,隐秘的控诉
同情,或多或少都是假的
第四章 一个人的围城,无法分享的惆怅
不能被分享的个人创伤
借着当下的光,故事真相大白
说不清为什么回忆是美的
迷失乌托邦
共同话题,让人和人亲近
小大人的讲述:假装没有受伤
感恩悲痛的经历给我反常的勇气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第五章 与往事干杯,走出悲伤的练习
回忆里的二度伤害
我的复原力保护人
生命重返,春暖花开
我们可以毫无幻想地活着吗
创伤禁止我讲述疼痛
冰封的记忆开始融化
环境允许我吐露真相
否认过去,逃避现实的代价
没有怨恨,亦无原谅

作者简介

幼童西瑞尼克从有记忆起,就被纳粹追杀,父母在1942年双双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心脏的位置上像是戳着一段木头,脑子像一堆稻草”,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可怕、骇人的怪物。直到一位女教师收留了他,庇护照料他整整一年。此后他逐渐开始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进行系统学习,探究人类创伤后重建自我的秘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治愈了自己,最终成为了心理学家西瑞尼克。
这本书中,心理学家西瑞尼克不惧自我解剖,他努力搜寻那些已被埋藏的记忆,质问那些记忆的陷阱,并试图说出在重获安全和自由之后想说而无法说出的感受,探求走出悲伤的心路历程。他以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心中有伤的人,走出悲伤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和他人保持重要的良性联系,二是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内在能量。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悲伤和命运的曲折,是生活在这尘世中无法避免的修行,我们不能阻止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可以选择与悲伤相处,克服悲伤的力量。
人不但能在不幸的阴影中继续活着,而且能够更强大地活着。
要有悲伤的勇气,生命才能向前。
—— —— —— —— —— ——
《走出悲伤》,一位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的生命剖析。


 走出悲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深夜被母亲赶出家门的人读这本书时感觉有些奇怪。一起随着衣服被塞进我行李箱的有好几本书,翻来覆去,我选择在我心情最为沮丧的时候来阅读它,企图它能如同书名《走出悲伤》一样,让我也走出自己心情的最低谷。想起在我的日志《致读书人》里引用金庸先生的话:“ 希望人人都能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中寻找到乐趣。这个乐趣人家剥夺不了,而且你遇到任何挫折,有个习惯是读书的话,什么失败什么挫折都不看在眼里,不放在心上,而且永远觉得一生快乐。”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说的对,现在却是对这句话感同身受且受益匪浅。书中的作者身为犹太人,在童年时代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失去了父母、朋友,直到一位女教师收留了他,此后他开始接触心理学,进行系统学习,战争所带来的悲惨记忆折磨着他,也成就了他。在书中他自我剖析,努力搜寻那些已被埋藏的记忆,质问那些记忆的陷阱,并试图说出在重获安全和自由之后想说而无法说出的感受,探求走出悲伤的心路历程。这是一本阅读之后会让你终身受益的好书,当然需要你真的静下心来去读懂它。要读懂一个六岁孩童在遭遇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失去双亲,在还没来得及领悟幸福时,就见证生活的冷酷和人性的残忍。要读懂没有亲生父母在身边,六岁的孩童在陌生人之间辗转,最糟糕时差点丧命,最幸福的时候忘记自己随时会丧命。读懂一个六岁的孩童讲这些自己所经历的事情都深刻的藏在自己的记忆里,然后在记忆里无限放大扭曲的自我认知:我是个怪物,比洪水猛兽更可怕。悲惨的记忆比悲惨本身更可怕。现在我也是深有体会。被深夜赶出家门的人拖着行李箱走在黑暗寂静的路上,那些曾经被强制压下的不满委屈像是突然在那一刻苏醒,愤怒悲伤席卷而来。原来不控诉,不诉苦,不说实话,是因为对“向人诉说”这种事不抱任何的希望。深谙世事的人总是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千万个合理的理由,让大众将指责的眼神投入在她的身上。不申明,不回应,是因为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的一种思想在作祟。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自我剖析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碗营养价值相当高的心灵鸡汤。作者说:“人不但能在不幸的阴影中继续活着,而且能够更强大地活着。”好吧。让我们都强大的生存在这个已经让人失望透顶的世界。听着别人诉说自己无法想象的灾难经历时,就会拿自己的小痛苦去与之比较。在集体的苦难面前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在个人的苦难面前,自己可以采用智慧保全自身。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内心总有一些别人无法触碰的伤痛,只能在一个人的时候,自己与这些伤痛独处。我们可以因此沉湎在过去的痛苦中不能自已,也可以将这些视作未来的养分,从中探寻美好的未来。儿时的每一个画面,都深藏在记忆之中。只是有些,我们愿时常拿出来回味,有一些,恨不能自己从没经历过。但所有的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今日的我们。即便不会时时想起,也仍是我们的一部分,相伴永远。我总是幻想着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生活会比现在开心好多。可我知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一次的人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体验生活的可能,每一个选择,都只是一个体验的历程,无所谓好坏。至于心情,无论做了什么,你都可以保持开心的笑容,没有人会阻拦。在过往的经历中,最值得珍惜的,是曾经陪在你身边的人。也许他们没有做什么,事实上他们也做不了什么,然而,我确认为,陪伴,是这个世上最该被感激的事情。无论你是高兴是悲伤,总有一个人把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确,于事无补。事实上所有的同情可怜甚至都是扮演出来的情绪。可你的内心是温暖的,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知道,有人在你身边。这还不够么。可,生活哪里有这么容易。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要一步步走。我们会质疑自己过去的记忆,质疑自己曾经的信仰,可这并不会让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使过去的人离去了,也总会有新的人出现,只是从来不要失掉自己就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过早成熟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有严重不正常的嫌疑。因为早熟不是源于经历世事的成熟,而是活力的丧失。在创伤的打击下,孩子的稳重、谨慎不过是自我保护的伪装。”曾几何时,我讨厌这个“懂事”的标签,可又能怎样呢?好像自己是被架上了道德的神坛般不能自主。大学寝室的丫头说过一句话“能量都是守恒的”。我也一直认为,过于抑制的人生,迟早会爆发的。如果这个爆发来的太迟,那将是对生活毁灭性的打击。还好,还不算迟,至少,我还有试错的机会。记得07年看《奋斗》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陆涛的富爸爸回国教他的两个理论,第一:刹车;第二:告别窄巷思维。懂得刹车很重要,一直在学。可“窄巷”却好像逃离不了的魔咒。很多时候我都想摆脱这种不进则退的“窄巷思维”,却根本无路可走。谁人不羡慕广阔的大草原,一望无际,到处都是出路。可事实上,一片片高过头顶的稻草盖住了我们的视野,身处其中,何处不窄巷!但所幸,即便是窄巷,我们也仍有前进的路。唯一的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事要被遗忘,总有一些人要被遗弃。但经过的人和事,将他们的特性注入到了我们的身体血液之中,与我们一同面对未来。只要不停地走,悲伤总会自己留在身后,成为快乐的铺垫。
  •     源于一次偶然,我幸运地拿到了法国作家鲍里斯•西瑞尼克写的《走出悲伤》。打开书我才发现这竟然是一本神奇的心理治愈按摩书,它教会人们如何从各自的悲伤中解脱出来。作者是法国土伦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心理学家、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他没有用高深的心理学术语把读者挡在门外,而是大胆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用事实和回忆对比进行详细剖析,揭示了一个孩子的创伤的经历和疗伤治愈的心路历程。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的勇气和经历打动。这是一部诚实而且用心良苦的作品。讲述了他身为犹太人,所经历的二战时期噩梦般的痛苦,纳粹的迫害、失去父母和亲人、失去朋友,随时面临被逮捕丧命的危险。那些恐怖经历给他的身心留下的创伤实在是太深,几乎难以愈合。在很长的时间里,他怀疑自己,不敢说话。面对不同的倾听者,他对过去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后再来讲述,只说人们喜欢听到的,可以接受的部分。……然而他心里想的却是不能真实地活着,比死亡还令人绝望!读到这里我方能体会到心有创伤的人心里是多么绝望。就像是被困在一个玻璃鱼缸里,能看见鱼缸之外的世界,却动弹不得,发不出任何声音。我一边同情作者的时候,也不免想到自己的痛苦,我也无法跟任何人说,我不能把负能量像倒垃圾一样随处倾泻。要随时把自己当成一束照亮你周围的人的阳光,多想想快乐的事,调整心态看事情,这是我的一位读过心理学的朋友给我的忠告。和作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写的很多地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思考。例如:个人的创伤回忆是不能被真正分享的。没有经历过的人,你再怎么说,他虽然点头表示理解,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他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讲完之后,伤口还在,有时候还会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受到二次伤害,保持沉默不失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他还告诉我们回忆过去的方式有很多种,原汁原味地讲述苦难只会苦上加痛,就好像抱怨诉苦一般。伤口需要涂上点止疼膏。优美的音乐、好听的歌曲都是这类止疼膏,不妨来一点,让我们的痛苦减轻一些。改编过去的痛苦经历,让自己成为征服苦难的英雄,可以让我们更愉快些。经历痛苦的时候,不妨朝前看,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痛苦是短暂的,多一些理解多采用些积极向上的思维,生命可以重返,悲伤的人们终究可以迎来人生中的“春暖花开”。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治愈系书
  •     看得粗糙
  •     我不得不承认那些伤口和过去还在,它们在我精神的某个角落里默默的影响着我的行为和想法。但是它们也许并不需要药品和治疗,它们只需要被轻轻的暴露在阳光下,让你承认并勇敢的面对它们,有了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它们会结出鲜红的痂,最终可能会有伤疤,可能阴天的时候还是会隐隐作疼,但是你已经不用再隐藏它们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悲伤其实并不需要治愈,只需要走出它的阴霾,把它带到阳光下晒晒。
  •     语言晦涩
  •     还以为是自助手册,其实是偏自传的书
  •     也许作者的确很强大,也许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好·,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我所能够认同的书,从作品的角度来说。
  •     从如此的经历中走过而没有被仇恨和悲伤绑架,作者是幸运的,对于过去经历的一切,除了宽恕和理解别无他法。
  •     喜欢书中倒数第二页提及的“选择并非在惩罚或宽恕之间,而是在于理解,为了获得那些许的自由或在不愉快中去感受幸福。仇恨,表明还沉浸在过去的牢笼中。为了走出创伤,理解比原谅更为重要。” 喜欢反应德国二战时期的艺术作品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书中或电影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德国纳粹的残忍、惨绝人寰,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美好的东西。比如《美丽人中》中的爸爸和宝宝,即便最后一刻最为悲痛的离别,也是笑着去面对。这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加深刻。 作者是一个伟大的人
  •     补档
  •     2014.7
  •     我真的喜欢悲伤,还知道悲伤对我无害
  •     这本书陪伴我失恋的两周,直到读完苦感便逝去了。并不是文字写的多么精巧,不过是与战争的痛楚相比,失恋不过是可以淡然的一段经历。走过作者经历战争的心路历程,篡改记忆的痕迹暂且是如今快乐了唯一方式。
  •     走出黑暗,走出悲伤,没有什么感觉不会过去,而接受最终的结果就是放下和宽恕。
  •     全书摘抄见公众号rongsalon
  •     叙述的部分很有吸引力,总结的部分很精辟;然而专业性的分析方面对我来说,过于晦涩难懂
  •     不要对别人说想说的话,而应该说别人想听的话。想说的话留在心底就好,自己品味。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要融入人群。
  •     这本书思考的几个概念,知觉,时间,自我,记忆,沉默,建构,解构,虚构,正是我常常思考的,作者的经历我没有过,但是抽聚出来的观点较为一致。它涵盖了心理学对创伤性事件的治疗,小说的素材来源,虚构方式。挺不错的,值得一读。
  •     可能因为我的人生过得太过一帆风顺,感触并没有那么多。这本书行文很琐碎,翻译得也非常不好。看一看主要的用处在于接触一下那段历史。最近局部动荡、战争很多,珍惜现在。
  •     冲着书名买了,然而读后开始怀疑自己阅读水平了……很多情节和句子一直在重复,却很难看出其中的意义
  •     我很喜欢这位记者或者说心理学家的处事态度 走出悲伤 才能更强大地活下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