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书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64582
作者:马世芳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〇〇〇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台湾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在台湾出版,获得各方赞誉,入选《诚品好读》选书单、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入围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
目前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书籍目录

代序  给未来的自己
辑一 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一个六年级生的青春歌史
我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
那些惯于寂寞的人
一九七六年那只可乐瓶
再唱一段思想起
告别,不要告别──两首歌的曲折故事
就要回家
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那既远且近的故乡
辑二 余烬犹温
想起Pink Floyd和一个人
点头示意,若你听得见
那一夜,我在日本现场
我那群日本乐迷朋友
迪伦为甚么酷?
记得蓝侬
重塑雕像的权利──关于《我所深爱的约翰蓝侬》
胡士托猜想
初访坎城唱片展:一则菜鸟报告
星巴克唱片公司
辑三 蓦然回首
我所记得的太平岛
归乡,离乡
香烟
一代不如一代
恨意
眉批
时代气味
影印机与我
不可无尺
透明的版型
字体的脾气
不一定要铜版纸
版型不等于内容
所谓出去玩
三十年以后
发色
躲避球
在乎不在乎
蓦然回首
附录 地下乡愁来信
作者跋

作者简介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昨日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排第三看的,所以没有前两本的惊喜。
  •     可惜少年无歌
  •     台湾音乐百科。《菊花夜行军》好听。
  •     橙色封面、文字与声音一样很暖,很易读。其中辑一,许多是在「听说」里听过的故事,文字间能感受到马世芳的语气。从今年夏天听他的节目开始,便觉得他温暖有力量。
  •     读他的书 他的故事 又去找他主持的“音乐五四三” 来听 听的是林宥嘉和李健的音乐访谈 渐渐生发这样的体会 音乐 可能是最伟大的发明 或者根本不是发明 它和地下的宝藏一样 无实体的它一直都存在于世 静静沉在一个角落 等待被找寻
  •     因为一份喜爱的工作,生发这许多感悟,还真是蛮好的。为毛我没有这样的心态呢?
  •     如果不是喜欢马世芳,他的书根本不值得买,但如果喜欢他,读他的文字,仿佛是在听他用温暖的声音讲自己的过往,很舒服。 最爱的是附录那些访谈,很有见地,很有智慧,甚至难得的有一些犀利。
  •     文笔不错,本来以为是专门讲音乐的,后来发现是跟音乐有关的故事,以及当时台湾的运动?意外收获吧
  •     3.5。中间部分不错,而全书运动、政治的内容过于多了
  •     辑三虽然都短,但是看着很有共鸣,例如尺,还有字体、排版上的唠叨,想法竟然和作者出奇的一致。前面的还是依旧边看边听,跟着作者的青春回忆,也许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吧。
  •     我对书中台湾民歌部分感兴趣。
  •     渴望去拥有的音乐记忆。
  •     补标。
  •     去年的简单生活音乐节,在玛莎和李宗盛做讲座的同一个舞台,马世芳也有开讲。然而,我居然因为赶末班地铁匆匆一瞥而过...在节奏快速高效的大都市,深刻隽永的才更显弥足珍贵。这世上有人写歌、有人唱歌、有人评歌,只要作品触及心弦,无论哪种形式都是艺术。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作者对音乐与个人的记忆。听音乐是一件主观但也私人化的东西,但懂音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才有可能会存在的一种能力,马世芳对于欣赏音乐的能力是十分厉害的。读完他的书,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走进音乐,而那确实我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事。看来要很努力很努力才可以啊。
  •     我很羡慕,台湾有人可以写书记录他们的音乐与时代的互动,而在大陆,恐怕有人写了也出不来吧&虽然人和事都比较陌生~但读来仍有趣。
  •     喜欢马世芳的文字,温柔细腻,真实有声响。
  •     一个序看完,深觉此人和一个朋友好像。 看完后,不仅和他好像,和自己也好像,能找到许多共鸣,一个作者,写得最精深透彻的势必也是他自己最切身了解的。 诚如马世芳所言:“世界真的很大。”
  •     这本是最自然的 果然是自己的经历比较动人
  •     旧文合集。阅读感很好。
  •     不如地下乡愁蓝调
  •     三本里面,这本最“散漫”,最真实。
  •     那个时代的音乐路程
  •     后面两辑还挺好看的。
  •     个人成长,职业入道等等,不同于大陆的音乐人
  •     基本一贯的主题,更多自我感受,前两部分有关音乐的价值更高,第三部分的随笔要差一些,有惯性
  •     just for song lists
  •     文笔通畅,一晚读罢,受用非常。本书堪称Pop music的百科全书,马芳职人态度令人敬佩。
  •     第三辑的几篇小品文甚好,加一星。
  •     马世芳的声音真的好好听。聊起音乐来的马世芳,简直从字里行间里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呀。
  •     乐评动人,生活就那样
  •     20161212-20161227 前面的部分是关于音乐的思考 可能我不算入门所以没什么感觉 但是觉得后面的部分蛮喜欢的 包括对书的设计版式 生活的简单的方式 觉得轻松 但是没什么余味的感觉 7分
  •     比《耳朵借我》要好上一些
  •     感谢作者写了这本书 得以听到台湾本土的好歌
  •     只能叫人心生艳羡
  •     看马世芳也算见(音乐)天地,知(人情)宽广的一种方式。但愿他的自觉和认识安抚了不安的年轻一代。
  •     本来只想给三星的,但因为辑二的列侬加一星,辑三很棒。
  •     #电台有我不知道的美# 东京新宿西口的巷弄及武道馆,想去探访。
  •     后面有些像是应付。
  •     恶补了很多音乐,值得一读的书。
  •     不着声色的得意
  •     王小峰感叹他没有赶上二十世纪六零年代的摇滚音乐盛世,原来台湾的马世芳也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到了他们现在有机会聆听之前的老前辈偶像时,心理代偿机制启动,马世芳连追着迪伦的演唱会,而王小峰则献出了《沿着瞭望塔》。可见亚洲与现代性的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神话叙事是多么地同构。
  •     燃
  •     滚石的一个大概了解
  •     家境好坏与否是个关键
  •     很难有共鸣的东西,然而读这种文章,没共鸣也确实剩不下啥了。装帧真心赞,很喜欢。
  •     由于做了一场马世芳讲座的关系,读他的书,仿佛耳边都是他温暖的男嗓在娓娓道来。书的内容一般,重复的内容蛮多,只适合作为一个台湾流行乐梳理大纲,个人按照喜好再根据书里面提到的歌手、歌曲甚至地点再做补充。
  •     补课 台湾民歌运动 很流畅的文字 有空买地下乡愁蓝调
  •     前面几篇文章真挚感人,比另外两本情感更加饱满。但后面几篇与音乐无关的文章实在是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