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着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9739617
作者:傅吾康
页数:491页

章节摘录

1931~1932年的冬季学期,我转到柏林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刚刚退休。我继续在东方语言学院接受中文训练。汉堡的课程很不系统,所以我在柏林只能上第三学期的课,这是许勒(Wilhelm Schtiler,1869—1935)教授教的,他的课有点儿沉闷,但他本人却是一位友善的老先生。许勒教授是神甫,常年生活在中国,很了解中国,也很理解她的人民,他在学生当中有一个外号叫“小爸爸”。10年以后,我从他的后代那里得知,许勒是因为缺乏正统的教会观,受到教会管理部门的惩罚而被调往中国,这恰好说明了他为人很好。瓦尔特·特里特尔(Walter Trittel)讲接下来的第四学期的课,他特别注重操练。特里特尔同样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多年,后来在荷属印度工作。在他严厉、有些吹毛求疵的指导课上,特别要阅读的是经济方面的文章如购物合同、船运清单、官方的规章制度等,它们用书面的专业术语写成,往往不易理解,尤其是内容极少能引起我的兴趣,但这些读物对我必须参加的毕业考试是绝对必要的。此外,每周有几个小时的会话课,由语言老师曾垂祺教这门课。他是四川人,友好但令人印象模糊,说起德语和说他的家乡方言一样,从来不能区分I和n等边音和鼻音。曾垂祺这样上课:他讲短小的中国故事,学生们必须用中文复述。1932年7月就是所谓的研究生考试。考试委员会里,除了系里相关的教授以外,还有外交部的代表,即当时已经在高延那里获得汉学博士学位的彼德尔(H.Bidder)博士,此外还有我父亲,但他没有向我提问。毕业成绩单上写着我的成绩:    该考生在闭卷的笔试中,将一篇不太容易的汉语文言文翻译成德语,获得“及格”。用中文口语翻译同一篇文章得到的评语为“良好”。用中文口语翻译另一篇德文文章的成绩为“及格”。    在闭卷考试“中国农业经济与农业问题概况”(“Grundztige der Landwirtschaft und der Agrarfrage in China”)中,考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知识,但鉴于他极少围绕主题回答问题,分数是“及格”。    口试中,该考生翻译了一篇中等难度的汉语文言文、汉语口语对话,并围绕专业进行了谈话,表现了“优异”的知识。    综合笔试和口试成绩,考试委员会向哲学学院学生傅吾康先生颁发此毕业证书,总成绩为“良好”,并通过了中文语言考试。    对我来说,闭卷考试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在跳蚤上准备考试的动物学家,只不过动物学家得到的考题是有关大象的:“大象是一种哺乳动物,有四条腿,后面有一条尾巴,前面有一个象鼻和两颗长牙。它身上有许多跳蚤。跳蚤属于某科……”。我不懂经济,更确切地说不懂农业经济,但对一些内容也有所了解,可以谈谈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道教对这种关系的阐述,以及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观念上的区别。在谈论上述内容的时候,我还能用希腊原文逐字逐句地叙述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中的一段引文,其德语的开头是:“有许多强有力的事物,但没有比人更强大的东西。”显然,这给考试委员会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导致他们做出了宽松的评语。    在大学真正的汉学课程中,我定期听西门华德(Walter Simon,1893—1981)的课,他是大学图书馆馆员兼学院的无薪讲师。我还记得《聊斋志异》、《庄子》读物、一门语言学讨论课和一门日文中的中文——汉文(Kambun)导论课。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的情景仍然那么清晰,仿佛就在眼前。西门尚未到过中国,却非常清楚如何从多方面来安排课程,令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获益良多。我从他那儿学到了许多东西,与他和他妻子在校外也有联系。1932~1933年的冬季学期,我父亲也教过一门课,读物是《春秋公羊传》,他很有把握自己掌握了这一读物,知道如何讲解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还参加了雷兴(Ferdinand Lessing,1882—1961)教授的讲座,他1933年从中国回到东方语言学院,也常到我父母家做客。我们阅读一本现代的佛教教义问答手册,雷兴拥有渊博的佛教知识,懂得梵文、巴利文、藏语和蒙古语所著的佛教教义,知道如何安排读物才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并有所心得。我所了解的一点佛教知识,要归功于他的这门课程。    我父亲的接班人是海尼士。他来自莱比锡,受聘担任柏林的汉学教授,他可能是当时唯一有资格坐这个席位的人,大家显然不愿意聘请外国人,所以也就别无选择。我父亲大概不甚了解莱比锡的汉学,这是由孔好古(August Conrady,1864—1925)所创建的汉学学派,海尼士1925年接任。不管怎样,我和父亲谈到我可能的学习地点时,从来没有提到莱比锡。相反,他劝我到莱顿(Leiden),到他赏识的戴闻达(Duyvendak,1889—1954)教授那里去学一个学期。可惜,戴闻达在我想去的那个学期刚好去了美国客座讲学而不在荷兰当地。所以,1932—1933年冬季学期到1933~1934年冬季学期,我上了海尼士的课,内容我已经忘记,很可能是古文。他对待教材的方法、针对中国的一切方式都令我不感兴趣。他让学生翻译中文文章,就像文理中学里水平一般的7年级老师要学生翻译恺撒(Caesar)的《高卢战记》(Bellum Gallicum)一样:唯一重要的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内容必须准确,语法必须清楚。对海尼士来说——与翻译拉丁文一样——始终只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翻译,如果背离此原则,在他看来就是错误的。他并不了解文言文的精微差别,而对这些差别常常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还记得,有一次海尼士在课堂上对冯·查纳尔(E.H von Tscharner)刚刚发表在《东亚杂志》(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上的文章《德译中国诗歌》(“Chinesische Gedichte in deutscher Sprache”)提出了批评,态度很轻蔑。冯·查纳尔在文章中指出,中文诗歌具有较为丰富的多种含义,因此要进行翻译是比较困难的。查纳尔的说法令人非常信服。我们没有从海尼士那儿感受到文学的精美,也没有了解所读文章的更深刻的内容,所以这些没有给我留下长久的印象。与提到过的其他老师相反,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海尼士的学生。那时,海尼士在学生中有个绰号是“玛丽阿姨”,我父亲则被称为“伟大的奥托”。P40-43

前言

大约是我四岁的时候,父亲王锦第那年担任北京的市立高级商业学校校长,我们租了位于大翔凤胡同的一个二进院落居住。父亲做了装修,安装了当时极为罕见的上水下水、抽水马桶等卫生设备,迎接傅吾康叔叔的到来。    傅吾康是德国的一位汉学家,他与父亲过往甚多,在北海公园,他们似乎共同拥有一艘比较小的木制游船。傅教授多次把我放在肩上,与父母姐姐一起,到达北海公园后门,先上船坞,取出船来,再泛舟太液池上,一享清爽,我们还有在五龙亭吃小窝头、豌豆黄的经验。那是先父一生中生活比较优裕的一个短暂时期,也是我父母关系相对稳定的一个短暂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我,是与傅叔叔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直至“文革”,我听父亲说,傅教授曾在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时随同德方的政府代表团重访过北京,他们也见过面。我当时在新疆,不知其详。    1980年我首次访问联邦德国,有一站是汉堡,听说傅教授家住在那里,我很兴奋,似乎有缘与童年的、后来中断了的记忆有所续接。果然,经汉堡大学协助安排,到达汉堡当天晚饭后,我到了傅先生家,可惜,傅先生不在,我只见到了傅夫人、华裔的胡隽吟女士。我在他家的客厅墙上看到了小时我家里常常看到的郑板桥的书法拓片:“难得糊涂”。我想,也许这是父亲当年送给傅先生的吧,如果不是傅先生另有来源的话。反正我们家里,后来再没有见过这个“难得糊涂”。    胡女士原在京有房产,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她得到几处公寓房的补偿,他们一家,来中国、来北京越来越勤了。    1985年,我率团参加于西柏林举行的地平线艺术节时,又有缘与傅先生的女儿傅復生相识,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1993年,是时在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做客的傅先生帮助安排了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邀请,我与妻子首次访马。    逝者如斯,胡女士与傅先生先后作古,我也年逾古稀了。2008年访问德国时会见了復生,得知了不仅傅吾康先生,傅先生的父亲也是一位德国的著名汉学家,他们的治学历程,正是中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历程,他们是汉学家,他们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现在,由傅復生等编辑翻译的两代德国汉学家的回忆录即将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很高兴。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个记载,而且是友谊,是情致,是见闻,也是命中注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历史多情,历史多思,读了《两个世界的回忆》和《为中国着迷》以后,我们将会有所感悟,有所感叹。我们会尊敬与怀念在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的条件下致力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的前人,我们会在会意的笑容中泛起一层泪光,愿这个德国家族的前辈友人安息,愿中德文化人的情意千秋万代地继续下去。    王蒙    2009年,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多情,历史多思,读了《两个世界的回忆》和《为中国着迷》以后,我们将会有所感悟,有所感叹。我们会尊敬与怀念在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的条件下致力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的前人。我们会在会意的笑容中泛起一层泪光,愿这个德国家族的前辈友人安息。愿中德文化人的情意千秋万代地继续下去。    ——王蒙

后记

到目前为止,命运的力量对我如此慷慨,使我免遭了很大的不幸和痛苦。我一生中有五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们是:1.1928年转学到格林纳瓦德文理中学和紧随其后的汉学学习;2.1937年出国前往中国,使我免于纳粹的恐怖和战争;3.认识胡隽吟并与其结合;4.应聘前往汉堡担任汉学教授;5.我的研究重点转到东南亚海外华人及其历史以及相关的旅行。    回顾过去,我的学术水平没有达到我父亲福兰阁的高度,不过我也不会接受他保守的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我认为,自己并非完全一事无成。这一点,不仅要感激我父母给予的教育,尤其是我亲爱的母亲,而且大部分要感谢我的中国伴侣胡隽吟。此外,福华德对于我的学术培养和献身学术研究的志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留下几句话谈谈我对基督教的态度。我受过基督教的洗礼,在新教家庭里长大,参加过坚信礼,举行了基督教结婚仪式,并促使我的孩子接受基督教并受洗。但是,我几乎不能被称作“有信念的基督徒”。让我引用维舍尔的话,他写道:“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它们给予彼此的伤害要大于相互受益。”从1937年离开德国开始,除了参加离世的亲朋好友的葬礼,我就不再进行基督教的礼拜,但我并没有退出教会,至今仍然缴纳教会税。我感到极其厌恶的是大多数落户于美国的、攻击性极强的基督教派以及他们在亚洲令人讨厌、狭隘的传教方式,这一方式有时候会损坏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与此相反,我对早期基督教传教士,例如利玛窦等人却极为敬重,他们追求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我相信感动一切的万能的力量,这似乎能与中国的“道”类比。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可能与基督教的基本人文传统相符合,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也不对立。    最后,感谢所有以各种形式帮助我撰写这本自传的人,特别是维耶讷·布格尔,他反复阅读了全部手稿,并提出了重要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刘奋明和施泰格尔也同样阅读了大部分手稿。特别要感谢马汉茂及其小组为这本自传提供的意见、编辑和排印。没有他们和其他一些人的帮助,这本书绝不可能以目前的样子出版。    柏林费希腾堡山,1998年8月    附:本书尚未印刷完成以前,我们就不得不为马汉茂的早逝而感到悲痛,他去世于1999年6月8日,年仅59岁。汉茂大概是他那一代人中风格最为独特、最具创造力的德国汉学家,几乎无人能取代。没有他的努力,本书也无法出版。    1999年8月,傅吾康

内容概要

傅吾康,国际公认的杰出汉学家。作为德国汉学前辈福兰阁先生之子,傅吾康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国完成汉学学业后,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了13年的青年时光,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著述,并且与中国太太胡隽吟组建了互爱互助的家庭。他强调研究现代中国的重要性,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书斋,严谨治学;辛勤地教书育人,培养汉学人才;荣休后仍奔波在东南亚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东南亚华人的历史;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书籍目录

上部 1912~1950年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引言:为中国着迷
第三章 童年时代
第四章 大学求学
第五章 中国岁月:1937~1950年
下部 1950~1998年
第一章 汉堡:1950年7月~10月
第二章 中国语言与文化系和汉堡大学的东亚研究
第三章 汉堡的初期岁月:1951~1954年
第四章 汉堡:1954~1957年
第五章 美国之行:1957~1958年
第六章 汉堡:1958~1962年
第七章 学术会议与大会
第八章 日本之行:1962年
第九章 汉堡:1962~1963年
第十章 吉隆坡:1963~1966年
第十一章 汉堡:1966~1969年
第十二章 吉隆坡:1968年 新加坡:1969~1970年
第十三章 汉堡:1970~1977年
第十四章 1977年以后
第十五章 1966年以来的国际学术会议

年信
讣告
附录一 刊物、机构等缩写
附录二 傅吾康汉学论著目录
附录三 人名对照、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傅吾康是当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和汉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精通中、英、德文。一生潜心研究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东南亚华人史,著作丰富。《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傅吾康各时期的经历。多参照作者日记、书信以及发表的文章、报告等写成,完整地呈现了傅吾康先生一生的中国情结——他的求学、婚姻乃至治学、事业无一不与中国密切相关;一个德国人一生为中国着迷,而且是心中始终安放着一个中国。为研究和传播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奉献了全部身心。

作者简介

傅吾康,国际公认的杰出汉学家。作为德国汉学前辈福兰阁先生之子,傅吾康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国完成汉学学业后,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了13年的青年时光,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著述,并且与中国太太胡隽吟组建了互爱互助的家庭。他强调研究现代中国的重要性,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书斋,严谨治学;辛勤地教书育人,培养汉学人才;荣休后仍奔波在东南亚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东南亚华人的历史;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这本自传中,傅吾康先生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在东方和西方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工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位认真谦虚的德国汉学家,更可以感受到一位正直和善的国际友人恪守“中庸之道”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中国那份融入生命的热爱。
历史多情,历史多思,读了《为中国着迷》以后,我们将会有所感悟,有所感叹。


 为中国着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作者是我的亲戚。
  •     材料很多,还可以更详细些。
  •     主要只看了在中国那段的,不详细也不生动啊
  •     就翻译而言,是比较糟糕的。傅吾康的学术与生涯,如果可以拍成美剧,起码该是《国土安全》的级别,不断辗转各国,又各有独特华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