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4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4060558
作者:吕向辉

内容概要

吕向辉
197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1990年考入河北正定中学,1993年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1997年进入河北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现就职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办公室。
在校期间,一直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工作之余,读史兴趣逐渐集中于明清两代。在新闻与历史的交错中,更多了些不同领悟。用写新闻之心发现历史之美,并为之沉醉。恰似高阳先生所说,研读历史如同老吏断案,乐在其中;步武高阳先生自称研究历史的“野翰林”,立志成为新闻行业中最好明清史旧闻“记录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临阵换将
第二章 收复四城
第三章 埋下祸根
第四章 假意投降
第五章 瞒天过海
第六章 鼓动伐明
第七章 叛将归金
第八章 宣大告急
第九章 宏图大业
第十章 传国玉玺
第十一章 国号大清
第十二章 降服朝鲜

作者简介

皇太极以打促和【代前言】
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断然没有想到以清代明,成一统的局面。努尔哈赤起兵叛明,无外乎是想为边外之雄;皇太极的理想,只要明朝承认自己比察哈尔高一等即可。皇太极与明朝不断地打仗,其着眼点就是以打促和。
皇太极始终认为,明朝过于庞大,尽管其实力不如以前,但如果集全国之力,专注于辽东一隅之地,必定是“裕如也”。故而皇太极每进兵作战一次,便盼望着一次议和;每次议和失败,便心怀愤恨断然出兵。因此明清之间,战和交错发生。明朝方面是注定不与皇太极议和的,除了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明思宗派陈新甲一次是诚心之外,其余诸次皆是从未认真考虑议和之事。

皇太极与明朝的议和,规模最大的便是第一次。时在天启六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初,谈判对象是袁崇焕。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借吊丧之名,与皇太极近距离接触。
两人各自肚肠。袁崇焕想的是,争取时间修筑城池;皇太极借机进攻朝鲜和毛文龙。论起诚意,皇太极多于袁崇焕。
皇太极承认,满洲和蒙古都是以抢掠他国为生。但是血战所得,毕竟不如议和之后贸易所获为多。何况自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起兵以来,迄今已经四十余年,明朝固然劳师匮饷,女真内部也渐生畏战情绪。尤其是一些人因此致富,生活日渐精致,也耽于刀口舔血的日子。
更重要的是女真内部的粮食和布匹始终是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在出征朝鲜之前,皇太极甚至不想让蒙古诸部提前会师,因为粮食不够吃;朝鲜战事结束后,皇太极在给朝鲜国王的书信中,也曾经打肿脸充胖子,说本来我们的粮食是够吃的,但是蒙古来降,不能不养赡,如此便不够了。

皇太极的条件并不苛刻,明朝给予银两等物,女真回馈东北特产。而且皇太极的要求是有根据的,便是参考以前朝廷赏赐给女真和蒙古的数额。并按照袁崇焕的要求,进行了压缩。
两人书信往还,中间还透过喇嘛进行折冲。随着袁崇焕筑城完毕,皇太极从朝鲜回师,两者谈判的短暂基础没有了。皇太极议和不成,与明必有一战,否则必将坐困愁城。
皇太极出兵宁锦,由于袁崇焕调度得法,并没有什么战果。但是朝廷却能给他一个惊喜,因为袁崇焕不救锦州,是暮气已深,准其引疾而去。
袁崇焕离开辽东整整一年,中间经过熹宗驾崩、思宗即位,得以重新起用。皇太极再遇“故人”,重新遣使议和。袁崇焕并不拒之门外,因其固守“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这是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战略。
其实,朝廷每年用于抚赏蒙古的银子是一百万两;皇太极上次提出来的是“金五万两、银五十万两”,远少于蒙古。何况军费更是不少。给蒙古的数额如此之多,即是希望蒙古能够助攻皇太极,至少是不能与之合流。如果明清议和,给予蒙古的数额必定可以减少,军费开支也会降低,两相比较,朝廷会利大于弊。更重要的是,女真不劳而获,天长日久,其锐气必定消磨,届时奋力一击,大事可成。
奈何,明朝以为天下得之于蒙古,可称为敌国,抚赏可用;女真原是“家奴”,此风不可长。

皇太极出奇计,于崇祯二年绕道蒙古直逼京师。这正是蒙古的不可靠之处,千里奔袭,走前人所未走之路,向导正是蒙古人。袁崇焕力疾赴援,思宗中了“蒋干盗书”之计,袁崇焕被逮杀。皇太极议和的第一个对手,被自己借力打力消除。
袁崇焕的议和,有着莫大的功勋,正是借机修复了关外诸城。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祖大寿等人秉承“凭坚城用大炮”的遗策,致使皇太极踯躅于坚城之下,山海关得以无恙。
皇太极进攻大凌河,围困四个月以上,“人相食,竟以死守”。大凌河仅为关外八城之一,一城如此,其余城大兵多,金军如何不气馁。如此,更是坚定皇太极议和之心。
皇太极暂收进攻朝鲜之利,袁崇焕得固守关外十几年的资本。统算下来,还是袁崇焕棋高一着。奈何,明思宗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自毁长城。
皇太极尚有其他的孔道,一个是蒙古,一个是朝鲜国王,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议和的诚意上达天听。蒙古正是渔翁得利,朝鲜恨之入骨,哪里会真心帮他。朝鲜非常明白朝廷的本意,如此“小夷”,岂不是异想天开。
袁崇焕之后,辽东长城便是祖大寿。大凌河假降,祖大寿借口可以帮助皇太极收复锦州,得以逃回。一回到锦州,祖大寿重为明守,竟不以握在皇太极手中的子侄性命为意。
皇太极攻大凌河之前,曾称辽东善射精兵皆在此,必欲降之。按照皇太极的说法,这种善射精兵“他处无有也”,就算如何,皇太极亦不敢直取锦州。而祖大寿从大凌河逃回,竟遭明思宗之忌。尽管祖大寿无比愤懑,仍不改初志。

皇太极又转到明朝西北的宣大一线。明朝守边的将帅不敢战,借口是蒙古来要求赏赐,来一个“欺上不瞒下”,暂时保得城池无事,没有失守封疆的罪过。皇太极一封议和的书信写的极是诚恳,甚至有些可怜:“夫小国之民,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
回到辽东,皇太极告诉明朝的边吏,已经与宣大和好。辽东边吏称,如果真心和好,应该退出一些土地,自己好以此为名,转奏朝廷。皇太极回书,如果和好一成,“普天之下,尽为你朝廷所有,些须地方,何足道哉”?
皇太极恳劝明朝边吏“通权达变”,上与朝廷解忧,下为生灵解厄,如此便是彼此之福。接下来便是威胁,如果以计愚我,必定起兵。
皇太极议和之心甚盛,投降的汉官看的很清楚,“崇祯不肯轻和,以复仇为志”。努尔哈赤父子得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思宗怎肯轻和。既然不肯,那就将他打得痛一些再说。
如果卑辞乞和,或有一丝希望;如果打得痛,更是难以讲和。那便如同“城下之盟”,面子上更过不去。
皇太极陷入一个怪圈,想议和,朝廷不轻许;打起来,朝廷更不能许。打,明朝打不过;和,皇太极一厢情愿。

皇太极倒是看出,明朝不和是因为鉴于宋金往事。他对祖大寿的书信中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
的确是如此,但努尔哈赤自称为大金之后,自上尊号为“后金天命皇帝”;皇太极在崇祯二年逼近京师的时候,曾派人到良乡的金陵祭拜。金军撤离后,明朝派人断其龙脉。
短短三年的时间,为了议和,皇太极连自设的祖宗都不要了。这只是权宜之计,两年之后在致朝鲜国王的书信中,又称自己为“女直国大金之后”。而且言之凿凿,如若不信,可将世系详为说明;再不信,请观金辽元三史。又三年之后,皇太极改元称帝,国号由金改为清。这才是彻底根除与金的关系。
明思宗以报仇雪耻为念,不轻言和,其志固然可嘉。然而,必须国内宁谧,上下齐心协力,如同越王勾践一般,卧薪尝胆,而后方可以灭此朝食。此时,国内乱局已成,流寇肆虐,君臣离心。空有远大之志,皇帝处置失当,群臣浮议误国,奈何奈何。
对于以打促和,皇太极对部下说得极为翔实,“尔将士如果奋勇直前,敌人力不能支,非与我们讲和,必是败于我们,那时穿吃,自然长远。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岂不美哉”?可见其目的,如同俗话说的,“千里来做官,无非为的吃和穿”。
奈何朝廷不许,以打促和,打着打着,形势忽然变了,要求和的成了明朝。可惜的是,朝廷的脸面比天大。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说法,也有“不爱江山爱面子”的教训。


 明清易代4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时兆华历史对于人类之意义,莫过于以事实阐释兴亡,以悲喜教喻更替。用黄炎培的话概括,中华五千年,无不体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是尽管历代之君王,千秋之圣贤,奉之如圭臬,终难脱其窠臼。吕向辉所著《明清易代》一书,虽然标为历史小说,其实多为信史。此系列共分七部,洋洋大观,要言不繁,对于明清之际的王朝变革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作者创作态度严谨,并未受当前创作的媚俗化影响,为取悦大众而编造歪曲事实,流入戏说之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史实与讹传,一一加以辨析和说明,并阐发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正视听,清源流,从明王朝的一步步衰落,印证出清王朝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必然过程。对于史学爱好者,此书可以视为一本明清史的入门读物。从这本书入手,过门庭入高墙,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抓住明清两代历史的主要线索,溯本追源,定然能了然两代历史的全貌。笔者对于中国的历史,最不喜明代历史,读了《明清易代》,此种心情更甚。有明一朝,当其初兴,何其壮哉。群氓百庶,发于乡野,激于大义,攘臂一呼,竟至山呼海应。以朱氏不及中人之资,挥褴缕之师,摧枯拉朽,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避之如虎,北遁荒漠,其气吞万里之势多么激动人心。可是斗转星移之间,大明已是王气黯然,烽烟四起,哀鸿遍野。看似牢不可破的帝国大厦片刻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朱家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在众叛亲离中只能悬颈煤山。历史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回到了原点。中国有句俗语,叫“家和万事兴”。此语揭示的虽然是治家之道,但齐家治国其实并无二致。把它用于明亡清兴,恰能获得最佳诠释。从朱元璋洪武登极,到李自成入北京,崇祯缢亡,一共二百多年,加上短命的南明十几年,也不到三百年时间。在此三百年间,一个“斗”字贯穿始终。皇室内的兄弟斗叔侄斗,朝堂上的君臣斗僚属斗,士大夫阶层的宗派斗党派斗,民间的官民斗绅商斗,此外还有民族斗,官宦斗等等。这些争斗如同一个个炸弹在大明的躯体内接二连三开花,导致了大明四分五裂,人民离心离德,江山社稷风雨飘摇,恰如纸糊泥塑一般,再加上蒙古和女真的不断侵扰,一个政权便轰然倒地了,以至于引不起国民的半点同情。但是这种残酷的结局仍然唤不醒自我感觉良好的“肉食者”。明朝的若干遗民组织的南明政权,尚有几十万的军队,再加上有心与南明合作的李自成余部,与区区女真十万铁骑比起来仍然属强势。如果痛定思痛,精诚合作,共赴国难,拼死一战,胜负仍未可知。可是这些遗老遗少争斗继续,几十万军队也在内斗中耗尽,空有报国热情的史可法等人面对局势徒呼奈何,草草创立的南明如闹剧般草草收场。看《三国》落眼泪,为古人操无益之心,常为智者嗤笑,可是读了吕向辉的《明清易代》,此种心情又起波澜。明亡清兴这幅广阔图景中呈现的酸甜苦辣,确实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明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时代。一个伟大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从这个时期开始走向衰落,而西方也是从这个时期冉冉升起。我想如果人们从这部著作中找到与现实的连接点,从兴亡得失中得到一些镜鉴,才不负作者描述这段历史的苦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