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122269418
作者:张宪文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张宪文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豫湘桂正面战场的重挫
第1章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一、太平洋战场美日力量的逆转/ 003
二、日本策划“一号作战” / 006
第2章 河南境内的战斗
一、日军打通平汉线/ 010
二、洛阳守城战/ 015
三、豫西山地的作战/ 021
第3章 四守长沙与衡阳鏖战
一、长沙、衡阳作战的中日部署/ 030
二、日军合围与长沙失陷/ 034
三、日军“扫荡” 湘江两岸/ 042
四、血战衡阳/ 046
第4章 日军打通交通线与中国军队的华南反攻
一、湘桂边界的争夺/ 058
二、桂林、柳州之战/ 062
三、日军突入黔南/ 069
四、湘西会战前的中日双方部署/ 077
五、湘西反攻/ 082
第5章 反攻缅北滇西作战
一、反攻计划的形成和战前准备/ 094
二、驻印军反攻胡康河谷作战/ 098
三、中英美联军孟拱河谷与密支那作战/ 107
四、驻印军攻占八莫与腊戍/ 118
五、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 128
第6章 战云笼罩下的大后方
一、经济的发展与萧条/ 141
二、国民党腐败的加剧/ 146
三、民主宪政运动之再兴/ 150
四、史迪威事件与中美关系的低潮/ 156
五、美国与中共的关系/ 165
小结/ 175
第二部分 敌后战场的战略出击
第7章 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一、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179
二、八路军晋冀鲁豫部队的攻势作战/ 184
三、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191
四、八路军晋绥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195
五、华中新四军的攻势作战/ 199
六、华南抗日武装向日伪军出击/ 207
第8章 解放区的扩大
一、发展河南, 开辟中原/ 211
二、八路军挺进湘鄂赣边/ 215
三、山东军区对伪军的讨伐/ 217
四、晋察冀军民开辟雁北察南新区/ 221
五、新四军创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224
第9章 敌后战场的全面出击
一、晋察冀军区部队进攻大中城市/ 226
二、晋绥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广泛进攻/ 229
三、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全面出击/ 231
四、山东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全面出击/ 233
五、新四军各部队的全面出击/ 236
六、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的全面出击/ 238
小结/ 240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10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苏联的战略大反攻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243
二、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密约/ 247
三、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 253
第11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
一、日军对苏联参战的判断和对策/ 256
二、日本的“本土决战” 计划和准备/ 258
三、日本摆脱困境的对华战略/ 260
四、汪伪政权的垂死挣扎/ 262
第12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胜利前夕的国内政治力量/ 266
二、苏联出兵东北/ 269
三、波茨坦会议与《波茨坦公告》/ 278
四、苏联红军进军东北/ 281
五、《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291
六、中国战场的战略出击/ 298
七、日本投降与中国战区受降/ 302
八、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11
小结/ 313
参考文献/ 314
首版后记/ 324

作者简介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著名抗战史权威学者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民国史中心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织了一幅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图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抗战史巨作。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时间跨度为1944年1月—1945年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在中国大陆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攻势——“一号作战”。洛阳守城战、四守长沙、衡阳鏖战、反攻缅北滇西作战……1944年战局的发展给中日两国都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1944年春至1945年夏,敌后战场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局部反攻,予敌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末日的到来。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38年12月19日,是夜,汪精卫等人从昆明乘机逃到河内,走上叛国之路。这个曾经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同盟会评议部部长(最早的三部之一),敢以生命挑战当时仍是庞然大物的清王朝统治,足见其勇气与牺牲精神。后人可能难以理解,如此胆识之人,怎么会屈从于日本侵略者,甘做卖国者?历史不会“精分”,从革命者到整个民族的选择,与时局密切相关;当时错综复杂,未必如今日看待的清晰。下面引述《抗战史》所记载之部分方面,以见一二:(1)各国与中国—国家之交唯利尔当时国民政府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外交政策”篇居军事、政治、经济诸项之前,“对于世界各国现存之友谊,当益求增进,以扩大对我之同情”。太平洋爆发之前,“美国害怕得罪日本卷入战争,当局者一面希望中国坚持抗战,一面有企图牺牲中国保全其在华利益”。1938年,日本政府“要以其独占中国的‘东亚新秩序’代替各国在华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的声明,刺激了美国才使得其开始提供援助(中美《桐油贷款协定》)。1939年,美国为强化其在华影响而废除《美日商约》。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为使中国坚持抗战,中美《华锡借款合约》成立。德意日同盟成立后,美国开始军事援助。中美关系不断变化,美国是变化的主导者。英国因国力衰微,对日本侵华采取了妥协姑息的政策,拒绝对日本实施制裁和禁运,拖延对中国的援助请求。直到日本侵占中国沿海城市,英国在华利益受到侵害,也仍以妥协平息事端。英日《有田-克莱琪协定》完全承认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侵略行为,英国政府控制不得干扰日本侵略行为。在日本的要求下,英国还一度关闭滇缅路,禁止由缅甸向中国供应抗战物资。直到德意日同盟成立,中英关系才有好转,重开滇缅路。苏联对中国抗战是积极支持的,一方面其执行和平外交,一方面考虑自身战略,终有一天会与日本开战。1939年签订《中苏通商条约》,向中国提供贷款,同时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一面支持中国抗日,一面又改善日本关系,1941年签订《日苏中立协定》。各国与中国的关系,随着其在华利益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积极寻求援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利益斗争。复杂的国际环境,是抗日战争历史形成的外因。(2)日本的策略—倭寇之国无道义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自20世纪20年代,田中义一内阁提出的“大陆政策”开始,到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直至全面入侵,无不企图吞并中国,消灭中华民族。自1937年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扬言速胜中国,直至1945年战败逃离。侵略者无一天没受到中国人民的抵抗。为恐吓中国人民,占领南京便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毫无抵抗力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区开展扫荡,坚壁清野,屠杀百姓。所到之处,所占之城,日军便如同禽兽般残害中国人民,所做之恶,罄竹难书。在正面战场,日本占领武汉以后,由于战线过长,后方被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前方遭受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日本开始调整其战略。一方面,在敌占区扶植伪军,协助统治;一方面,引诱一些知名人士投靠(例如汪精卫、周佛海等),动摇抗战信念。此外,大量培养特务间谍,袭扰抗日军民。对国民党采取分化,诱降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进入到抗战后期,正面战场的“长沙保卫站”、“衡阳保卫站”阻击了日军的进攻计划;在敌后战场上的“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殖民统治和军事部署;在国际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日军仍极尽凶残,负隅顽抗。(3)抗战之艰难—曲折中走向光明《抗战史》中详细的记载了中日之间的较量,用大量的数据描述了当时双方的角力。然而,战争不仅仅是武器和军队的较量。还包括:经济:支援战场战士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资,以致军饷。日本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后,试图以战养战,发展占领区经济;对于国民政府,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的冲击,在接受国际援助的同时,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是抗战进行的保障;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巨贾劣绅发国难财,压榨底层人民,使得当时民众生活愈发艰难。生产:工业生产是前线武器装备的保障,也是后方军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日本占领武汉后,中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了重创;在抗战前两年的风调雨顺,到抗战后期粮食生产总量明显下滑。文化:敌占区的文化宣传,是要培养“良民”,顺从殖民统治,接受劣等民族观念的。战争动员:如,拉壮丁的问题……教育及科技发展:如,西南联大的历史……这些可以在《抗战史》中找到相应的内容,然而,这些有仅仅是记录下来的。“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二百六十余万’…..‘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伤亡达三百三十八万多人,中国人民伤亡达一千八百余万人’”。统计数据相比于当时的炮火纷飞之激烈,流离失所之惨痛,实在太过贫瘠单薄;不管怎样总结胜利或贡献,在逝去的岁月和留下的伤痕里,都有一段继续前行的期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