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侦探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208111691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页数:6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部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 11月2日 他们盛情邀我加入本能现实主义派。我欣然接受了。没有举行任何入会仪式。这样反倒更好。 11月3日 我其实还拿不准什么是本能现实主义。我今年十七岁,名叫胡安·加西亚·马德罗,是法学院一年级的新生。我本想专修文学,可叔叔坚持要我学法律,最后我只好顺从他了。我是个孤儿,有朝一日我要当一名律师,我把这个壮志告诉叔叔和婶婶后独自关在屋里哭了一个通宵,总之肯定哭了很长时间。接着,在貌似熄灭了那份激情之后,我开始去法学院那些庄严的厅堂上课了。可是,一个月之后,我又在文学系选修了胡里奥·塞萨尔·阿拉莫开的诗歌研讨班。我在这个班上邂逅了那伙本能现实主义者,或日本能的现实主义者甚至肺腑现实主义者,他们有时喜欢这样来自称。那时我已经去诗歌班上了四堂课,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当然我只是这么说说而已,因为必然会有点事的:我们朗读自己写的诗歌,阿拉莫不是大加赞赏就是撕得粉碎,全由他的兴致说了算。某人读完一首诗,阿拉莫评论一番,另外一个人再读一首,阿拉莫又评论一番。有时阿拉莫不耐烦了就请我们(还没有读过诗的人)来评论,于是我们就评论一番,他来读。 这倒不失为一种避免拉帮结派的理想手段,否则大伙的情谊就会走样,埋下怨恨的种子。 我不能说阿拉莫是个称职的评论家,尽管他口口声声谈的全是文学评论。其实,我想他纯粹是为谈论而谈论。他可能懂什么叫迂回法。虽然谈不上精通,但毕竟懂点吧。不过五音步诗(人人皆知这是古诗格律中有五个韵脚的诗体)他可就不懂了,他同样不懂什么是nicharchean(类似一种包含十一音节的诗句phalaecean)、什么是tetrastich四行诗。我怎么知道他不懂的呢?因为在第一堂课上我提问时就犯了傻。我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墨西哥只有一个诗人对这种东西烂熟于心,他就是奥克塔维奥·帕斯(我们伟大的对手)其他人全都不甚了了,至少当我加入本能现实主义派,他们把我当自己人拥抱后,没过几分钟乌里塞斯·利马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很快就明白了,向阿拉莫提这些问题透露出我有何等鲁莽。最初我以为他在欣赏地微笑。后来才琢磨出那压根就是蔑视。墨西哥诗人(我想诗人普遍如此吧)都痛恨暴露自己的无知。可我不依不饶,第二次讨论课上撕了几首诗后,我问阿拉莫知不知道rispetto阿拉莫以为我是在祈求对自己诗歌的尊重,开始滔滔不绝地大谈客观批评(算是换个话题),说这是每个年轻诗人必须逾越的雷区,可我打断他,申明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要求别人尊重自己那些还很粗陋的作品,然后再次把刚才提的问题抛向他,希望这回尽可能阐述得更清楚一点。

前言

据说罗贝托·波拉尼奥是继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略萨这一辈大师之后的拉美大师级作家。他的作品纷纷被翻译成英文,进入英美读者的视野。一位美国作家朋友听说我在翻译波拉尼奥的长篇《荒野侦探》后立刻拉我进入她的一个阅读群,这个群的人是专门研读波拉尼奥的另外一部长篇大作《2666》的,群员包括该书的编辑、评论家、作家和相关的爱好者。他们读得很辛苦,还不断讨论。该书可谓长篇巨制,英文版差点到1000页了。据豆瓣网上一篇文章介绍,2007年3月,第四届世界西班牙语大会在哥伦比亚召开期间,该国杂志《Semana》向81位西班牙、拉美文学专家,包括编辑、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记者,发出调查问卷,评出过去25年来一百部最佳西语小说,前四名依次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略萨的《山羊的盛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和《2666》。    《荒野侦探》的结构非常奇特,前139页为第一部分,是十七岁的少年诗人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从1975年11月2日写到12月31日,主要记叙马德罗与全书的两位核心人物——诗人贝拉诺和利马——以及围绕在他们发起的本能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四周活动的其他诗人的往来情况,他们少不了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部分以两个诗人从墨西哥城出发前往墨西哥北方沙漠地带寻找上个世纪初活跃的一个先锋派女诗人结束。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某个我们不明身份、也许是研究利马和贝拉诺发起的诗歌运动的人采访了跟这两个诗人相识,甚至只有一面之交,甚至是仇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各自目击或者耳闻的两个诗人的生活片段。极其庞杂甚至无序的叙述既丰富了同时又模糊了两个诗人的形象。在嘈杂的私语和喧哗声中,复杂的人性矛盾,波澜壮阔但又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拉美社会变迁的历史逐渐展现开来。在这部分中,每个人说话的时间和地点都标注得非常具体,时间跨越1976年到1996年,长达20年。这里几乎出现了我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各种职业和阶层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遍布欧洲和拉美各个角落,足迹甚至到了以色列。第三部分忽然接上少年诗人马德罗的日记,从1976年1月1日开始,2月15日结束,主要情节是马德罗与两个比他年长的诗人外加一个小妓女在墨西哥北方沙漠寻找先锋派女诗人的经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女诗人,可惜大小诗人们却与四处寻找小妓女的皮条客遭遇,最后诗人们合力杀死了皮条客,在残忍的刀枪肉搏中,年迈的先锋派诗人却死去了。    不消说,翻译任何严肃作家的实验之作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工作。我所遭遇的痛苦不仅在于文字,还在于作家的率性,特别是精心而为的率性。波拉尼奥的野心是要原汁原味地复制生活中的细节,因此,他在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叙述中几乎采用了录音原稿似的文字,纯粹的口语,有些地方细节得让你崩溃,让你觉得他根本不把所谓的剪裁取舍章法放在眼里,有些地方又戛然而止。另外,他要让自己的人物泥沙俱下地说个痛痛快快,但骨子里却并不贪恋叙述的快感。他处理性素材的手法也绝不文艺化,几乎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你想让他多来点,他却偏不了。他是一个既铺天盖地又高度节制的作家。这个手不离烟、胡须遍脸、风格硬朗之人关心的是忠于现实生活,不靠形容词吃饭。可惜几种毫无节制的不良嗜好摧毁了他的健康,在他厌倦了浪迹天下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后,波拉尼奥在辞别这个世界之前给世人贡献出大量别具一格的作品。    翻译结束了,我当然是惶惶然(形容词),觉得难以尽传原作的风貌。惶然中我要衷心感谢李恒嘉,因为我还给她留下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很多古怪的名词和说法。另外还要感谢邵艳美,她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    杨向荣

媒体关注与评论

崇高与邪恶交替并陈,《荒野侦探》是一个时代——同时也是任何一个热情体验文学和人生的时代──的壮阔肖像。──《先锋报》波拉尼奥营造出一个已成追忆的迷人世界,充满青春和乌托邦的理想,既独特而生动,又悲伤而无法遏抑。──《出版商周刊》

内容概要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波拉尼奥在文景
《荒野侦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
《2666》(2666)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Last Evenings on Earth)
即将出版
《护身符》(Amuleto)
《美洲纳粹文学》(La 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

书籍目录

第一部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 第二部荒野侦探 第三部索诺拉沙漠译后记 译后记 附录:罗贝托·波拉尼奥与他的《荒野侦探》

编辑推荐

《荒野侦探》编辑推荐:《2666》作者天才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名作。作品中洋溢的青春困惑将对总体意义上的年轻人产生共鸣,是一种爆裂青春下的放纵、毁灭与重生。波拉尼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甫出版即一鸣惊人。1999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也因此让波拉尼奥扬名国际文坛,从此跻身拉丁美洲一流作家之列,称他为最具原创性、自马尔克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家。波拉尼奥作品版图里的重要作品,处于波拉尼奥作品文学三角的顶端。进入《2666》的一把钥匙,波拉尼奥作品必读。与《2666》有可查证的关联:虚构了同一个城市圣特莱莎。在第二部分中提及阿琴波尔迪。在一场对话中,2600年被指为不祥之年。在2666的笔记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是阿图罗•贝拉诺[《荒野侦探》主人公]。2666就要煞尾了。朋友们,就说到这里吧。这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全部的生活经历。如果我还有力气,肯定会哭上一场。阿图罗•贝拉诺跟各位说:永别了!”重装新版,增补英译本译者温默长篇介绍文章。波拉尼奥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

作者简介

★《2666》作者天才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名作。
★波拉尼奥作品版图里的重要作品,处于波拉尼奥作品文学三角的顶端。
★进入《2666》的一把钥匙,波拉尼奥作品必读。
★与《2666》有可查证的关联:
虚构了同一个城市 圣特莱莎。
在第二部分中提及阿琴波尔迪。
在一场对话中,2600年被指为不祥之年。
在2666的笔记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是阿图罗•贝拉诺[《荒野侦探》主人公]。2666就要煞尾了。朋友们,就说到这里吧。这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全部的生活经历。如果我还有力气,肯定会哭上一场。阿图罗•贝拉诺跟各位说:永别了!”
-
《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
永远年轻,永远荒唐地悲伤
-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酒精、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
《荒野侦探》是波拉尼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甫出版即一鸣惊人。1999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也因此让波拉尼奥扬名国际文坛,从此跻身拉丁美洲一流作家之列,称他为最具原创性、自马尔克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家。


 荒野侦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罗贝托·波拉尼奥于1953 年出生于智利的圣地亚哥,先后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镇度过童年时代。父亲莱昂· 波拉尼奥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维多利亚· 阿瓦诺斯在学校教数学和统计。后来,波拉尼奥很少谈论自己的童年时代。据母亲说,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阅读,七岁时就已经写出一篇小说,讲述几只母鸡爱上了一只鸭子,令畜栏的其他动物感到愕然。他最早的文学记忆之一就是听母亲大声朗读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68年,波拉尼奥举家迁到墨西哥城。对波拉尼奥来说,他的青春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如其后来所说,他经常像受虐狂般地写东西,在阅读中获取虐待狂般的快感。在阅读障碍、慢性失眠和“性器质问题”(problems of a sexual nature)阴影笼罩下的青春期,这些活动在他成长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最让波拉尼奥兴奋不已的当然是诗歌。无论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后来受到多么巨大的关注,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诗歌创作,始终觉得小说的艺术性要稍逊一筹。波拉尼奥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马里奥·圣地亚哥,智利诗人中的布鲁诺·蒙塔内,及其十几个追随者,坚决不再阅读他们极端蔑视的诗人的作品,吼出了自己的诗。在波拉尼奥等人看来,拒绝以诗歌为职业其实就是严肃地把诗歌当做生活本身来对待,而反之亦然。波拉尼奥和马里奥·圣地亚哥就像《荒野侦探》里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于1977年离开墨西哥城远赴欧洲。波拉尼奥最后落脚在巴塞罗那。佛朗哥将军死后已经两年了,巴塞罗那依然充满了解放的感觉,不仅仅在政治方面,性和艺术方面也同样。波拉尼奥在老城的中心地带有间公寓,白天或者晚上,拉美和西班牙的朋友经常来拜访。他干过洗碗工、服务生、码头装卸工、垃圾处理工、季节性短工、接待员等。他声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是巴塞罗那城外一家野营地的夜间看门人。他一贫如洗,经常生病。三十出头的时候波拉尼奥开始浪子回头。他离开巴塞罗那去了希罗纳小城,随之又搬到更小的海边小镇布拉内斯,在巴塞罗那北边四十英里处,在那里靠做小本珠宝生意养活自己。到了晚上,在一叠厚厚的本儿上记妥账目之后,他就开始趴在地上写东西,因为没有书桌。1982 年,他跟卡塔洛尼亚·卡罗琳娜·洛佩茨结了婚。至此,波拉尼奥才算彻底安顿下来。1990年,波拉尼奥的儿子劳塔罗出生(后来又有了女儿亚历山德拉),从那时开始他决定干更有赚头的职业:由写诗转而写小说。1990 年代早期,他开始写些短篇参加西班牙举办的地方性文学大赛,这些竞赛往往有着不菲的奖金。1996年,他的几部重要作品陆续出版,包括《美洲纳粹文学》和《遥远的星辰》。这两部中篇小说波拉尼奥赢得了西班牙最权威的出版家豪尔赫·埃拉尔德(他的安纳格拉马出版社出版了波拉尼奥的《遥远的星辰》和之后的所有作品)。到了1998 年,随着《荒野侦探》的出版,波拉尼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他获得了埃拉尔德奖和西班牙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罗慕洛·加列戈斯奖。《荒野侦探》发表的时候,波拉尼奥已经患病在身,且已有些时日。1992年,他查出患有致命的肝病。他的生活从来都是很简单的,现在变得更加简朴了:菊花茶,无尽的香烟,永不停歇地写。波拉尼奥抱有非常严肃的文学不朽理念——即便把它变成一个玩笑时也矢志不渝。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波拉尼奥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每年出一本书,同时在写着他的《2666》,他坚信这部规模庞大的小说将成为自己的代表作。无论长短,波拉尼奥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大河小说(roman-fleuve )的一部分,或者互有关联的作品的延续。在波拉尼奥的作品中,生活不仅仅是小说的素材,相反,生活和小说似乎在交叉繁殖。《2666》中弥漫着一种毛骨悚然的阴谋感,这部小说占去了波拉尼奥生命的最后岁月,终于在2004年出版,在他死后。这部长达1200页的巨著共有五部分,可以说是一项野心宏大的工程。早期小说中出现的零星恐怖在这部小说中更加浓缩,邪恶本质清晰可见。如果《荒野侦探》是向外扩张之旅,那么《2666》无异于自动崩溃。2003 年7月,跟编辑豪尔赫·埃拉尔德讨论完《2666》的出版计划后不久,波拉尼奥因大出血住进医院。几个星期后,他就死了。波拉尼奥的工作习惯向来很挑剔,留下的《2666》的定稿中五个部分标得清清楚楚。波拉尼奥的短篇可谓控制简练的精确典范。他的两个大部头巨制都是别有所图:要写出那种把粗糙的边缘、散漫的目标、失误、缺点全都容纳进来的作品。在此,生活的心血全部流进了艺术,反之亦然,甚至最终为死亡,那个人生中最伟大的矛盾,裂开了缝隙。考虑到不朽只有在死后才可能获得,波拉尼奥为了排练它的到来可谓殚精竭虑。来源:晶报深港书评作者:娜塔莎·温默(《荒野侦探》《2666》英文版译者)有删节,全文见新版《荒野侦探》附录
  •     好珍惜你的上网时间吧,,/ 利用起来做做网-洛-兼-耳只-吧!有意+扣:【2652278232】好珍惜你的上网时间吧,,/ 利用起来做做网-洛-兼-耳只-吧!有意+扣:【2652278232】好珍惜你的上网时间吧,,/ 利用起来做做网-洛-兼-耳只-吧!有意+扣:【2652278232】
  •     R(oberto)她曾在格雷罗州谋生,就在离朱利安家几条街远的地方那年她十七岁,已经失去过一个孩子。她常常因为想起过去而在三叶草旅馆的这间客房里垂泪这房间宽敞而昏暗,还有一间盥洗室,是长年蛰居的理想地点,也是杜撰一本回忆录或创作一部恐怖诗歌集的理想地点。露佩身形苗条,修长的双腿上长满斑点宛如猎豹第一次时,我甚至没有勃起:我也并未期待勃起。鲁普聊了聊自己的生活和她对幸福的定义。一周后,我们再次相遇。我看到在其他雏妓聚集的街角处她倚靠在一辆老旧卡迪拉克的挡板上。我想我们对重逢都感到高兴。从那时起,露佩开始向我讲述她的生活点滴,有时边哭边讲,有时边干边讲,她总是赤身裸体躺在床上,眼睛直直盯着天花板,双手紧握。她的儿子生下来就害了病,露佩曾向圣母许愿只要孩子能痊愈,她愿意放弃这个差事。她坚持了一两个月,后来便重操旧业。过了不久,孩子死了,露佩说是这都是她害的,因为她没能守住向圣母许下的诺言。是这个未兑现的承诺让圣母带走了她的小天使。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当然,我是喜欢孩子的,但直到很多年后,我才体会到拥有儿子的滋味。当时,我缄默不语,心中暗想这间旅馆安静得十分诡异。要么墙壁太厚,要么我们是唯一的房客,要么就是其他客人根本不张嘴哼一声。想让露佩言听计从,想找到做男人的感觉或顾影自怜并不难。让她对你亦步亦趋,或听她讲述在布卡莱利影院看的那些恐怖电影也不难。她豹子般的长腿缠绕在我的腰间,为了寻觅我的乳头或聆听我的心跳声,她把头深埋进我胸口。“我想吮吸的,是你的这里,”在某个夜晚她对我说。“哪儿,露佩?”“你的心脏。”-----------------B(olaño)那时她在格雷罗工作,同朱利安家隔了几条街她十七岁,已经失去一个孩子.回忆使她饮泣,在这个名叫三叶草旅馆的房间,宽敞昏暗,有浴室和坐浴盆:理想的地方可以隐遁数年.完美的地方对于写一本作伪的回忆录或编一本惊悚诗集.卢普身体纤细,双腿颀长多斑 像是豹.第一次我甚至没有勃起:当然这也并非我所期待.卢普讲她的生活和她所认为的幸福.一周之后我们再次相见.我发现她在一个街角,混迹于一群雏妓之中,靠在一辆老式卡迪拉克的挡泥板上.我觉得对于再见我们都很满意.从那时开始卢普开始讲述生活中的事,泪如雨下中,翻云覆雨时,几乎总是赤裸在床,盯着天花板,握住我的手.她的儿子生患恶疾,卢普向圣母起誓如果儿子痊愈,她就停止出卖肉体.誓言只保守了一两个月:她不得不重操旧业.不久之后儿子病死,于是卢普自责没能向圣母践诺.因此儿子被夺走.我不知如何作答.当然,我喜欢孩子.但要在多年之后我才知道何谓为人父母.于是我缄口不言,思索着究竟有多么奇怪:旅馆如此安静.是墙壁太厚还是只有我们两人抑或是别人连呻吟声都不愿发出.卢普那么任人摆布,让你自觉阳刚十足却又感到悲伤.那么地亦步亦趋却也向你讲述那些新近看过的恐怖片在布卡赫里电影院.她如豹的双腿夹在我的腰间脑袋伏在胸口寻找我的乳头或是心跳.“其实是这我最想吮吸.”一天晚上她对我说.“哪里,卢普?”“心.”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这是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很大,封面漂亮,字体较大,阅读舒服。比原来的第一版要好太多了。不知为啥,卓越的书评往往是一起堆在不同版本的书上?有时精装平装也是不分的。看得人迷糊!
  •     本能现实主义文学青年他们不务正业,贩毒,疯狂做爱,当守夜人,做清洁工,服务员,在空余时间创作诗歌朗诵诗歌。基于生活压力,那帮人被时间冲淡文学热情,慢慢脱离了文学。这本书便是年轻一代失败的情书
  •     走过了一条又一条的羊肠小道,眼前的不是大海,是峭壁
  •     实在对这些诗人艺术家的无所事事放浪不羁的生活没有丝毫兴趣,不知道他们整天在干嘛更不懂他们的精神世界,硬着头皮看完第一章以为第二章有惊喜。。。
  •     还在读,真的太好看了,第一章还没有那么动人,第二章开始,每节都让人泪目。怎么说呢,只有失去青春的人,说起青春来才分外动人。还没看到第三章,据说后面的章节更虐π_π
  •     翻译有点没跟上,结构有缺陷,但通篇速度感极强,看得飞起。掩卷回味十足。我爱波波爷!
  •     迷恋波拉尼奥 今天读了4.5个小时的荒野侦探。累计9个小时,总算通读了一遍。真的只是通读了。而已。需重读,需重读。位列西班牙语小说百部前三的作品啊… 20160817。
  •     回退,就是盯着远方的某个点,向后退去,不知道自己在走向哪里。
  •     诗人之殇
  •     看着卷首庞大而纷杂的赞美与评论,又看了书中浩瀚而驳乱的内容却不能进行深入理解,再联系自己保研时的选择,发觉“现代主义”实在可怕,随即逐步质疑自己是否选错了方向:)。
  •     实在记不住里面的人名
  •     等了好久了,一直想买,作者追求着自己混乱的内心世界。
  •     简直不知所云,完全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满书尽是性、酒、诗人,满满的都是堕落和颓败。不想半途而废,费了老大的耐心才把这本厚达接近六百页的书翻完。最后,看了译后记,才缕清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和结构。最终,我也没理解,这本书到底出色在哪里,只能说是我文学素养太低了。
  •     贝拉诺和利马怀揣着对诗歌疯狂的激情,用二十年的青春演绎了一场纯真的失落故事,从墨西哥城漫游到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除了诗歌和性,一无所有。他们于荒野中追寻,他们是诗歌的侦探,他们是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探寻者,他们是撒遍整个拉丁美洲被人遗忘的青春骸骨。
  •     2017第八本,第一部分很精彩,第三部分也尚可,第二部分太分散太凌乱,匆匆读完,南美的诗人都是这种生活状态么?终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日常了,完全两个世界的人啊,没有任何代入感~
  •     只看到第一部分呢。。。
  •     非常厉害
  •     写诗的人,总会有些让常人读不懂的句子和看不懂的生活,我们好奇却不艳羡,尊重而不实践,我会过着一个常人的生活,为他们鼓掌!
  •     “你可以用一首诗向一个女孩求爱,可是却无法用一首诗来留住她。甚至一场诗歌运动也无济于事。”
  •     精神大麻般的阅读感
  •     有种奇妙的类似沼泽和荒原交错的质感。波拉尼奥的故事是横向的,类似漫无目的地拼图。但繁复的各种名字还是大大减弱了阅读快感,即使有大量有趣的性描写。
  •     失败的一次买书经历。下单之后等了很久才收到书,对这本荒野侦探,本来寄予了很多希望的,结果书拿到手一翻,发觉印刷很差,字特小。最难忍受的是,居然有一页白板。无语...上海书展据说这本书首发。如果能早点看到实物,我应该是不会买的,宁愿等好的版本。
  •     本书字小了些 排版有点紧 感觉读起来有些费劲
  •     利用近一个月的琐碎时间阅读,终于像本书第二章里面的各种人物访谈一样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起先并不引人注意,甚至有些杂乱无章,经历了小说从1976-1996年二十年间的洗礼,加上长达一个月的阅读体验之后,故事本身开始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魔力,让我欲罢不能。这种魔力不是形容词的魅力,而是故事本身,人物本身,以及二十年拉美洲地区动荡历史的魅力。故事主人公用一生实践“本能现实主义”,用自己的本能对抗现实、顺应现实、影响现实,最后改变现实了吗?我想并没有,渺小的人物总是被时间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如同飘零的叶子终将回归大地一般,在灿烂旋转将尽之后,终将回归本能,回归母体的怀抱。
  •     不好读,但通读下来,有些感动
  •     猝不及防。
  •     一代拉美文青(就是那种会一边冲淋浴一边读书的人)的史诗,关于那些“谁也没听说过的失踪诗人和失踪杂志以及作品的故事”,它早已“被太阳晒得漂白了,湮没在过去,早已被遗忘”。波拉尼奥的风格强烈——絮絮叨叨、暧昧不明、纷繁庞杂,却总会在不经意间触碰你的内心。个人认为《2666》还是要牛逼的多,无论内容还是技巧。本书要更私人化一些,几乎可以说是波拉尼奥的自传(两位书中的核心人物:贝拉诺和利马,其实就是波拉尼奥和他同为“现实以下主义者”的铁哥们儿马里奥·圣地亚哥)。全书充满看似东拉西扯,可之后总令人不停想起的细节和桥段,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有:1.偷渡者安德烈斯·拉米雷斯奇迹般的足彩致富。2.“本能现实主义者”费里佩·穆勒讲述的崇高而怪异的科幻故事。3.贝拉诺与评论家在海滩上用剑决斗
  •     回归本能,这片土地上的骸骨等着有人去唤醒。
  •     波拉尼奥最近在中国十分火热啊,赶时髦!
  •     撒满被遗忘的青春的骸骨 一种无法抑制的悲伤 看着漂流而去的河水隐匿 喝下最后一口杯中的菊花茶 抽不尽的香烟里听见打字机的声响 穿行在荒野的人啊 漠然生命无助地幻灭 是一场不可逆的旅程 诗人的生活呵
  •     太感人
  •     略显压抑的文学
  •     在路上的诗人
  •     我想像侦探那样,找回记忆中的青春。
  •     看过2999,看过百年孤独。那么一定要看这本荒野侦探,绝对是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
  •     跪着看
  •     不断的否定才是创造
  •     开始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不太习惯这种不管不顾一往无前的叙述方式,全靠貌似严肃的篇章中突然出现的亮点坚持下去。但是到了后来就只想着“然后呢?结果呢?”不由自主地开始诗人们一起走下去,走出种种限制与规则,走向貌似虚无的深渊。
  •     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     好看 但是如果青春期时读过就更好了
  •     第一次读拉美作家的小说.为其中的绮思秒想而着迷,为墨西哥社会的狂野与黑暗颤栗。作者仿佛拉开了世界文学史的大戏,让你在现实的残酷与文学的美妙间,坐过山车!
  •     哭
  •     原来是写一群无聊的文艺小青年的无所事事的生活。。。随便看看,了解下他们,呵。
  •     很壮观。然而对拉丁和欧美诗人不了解多少会对降低对文本的理解。
  •     与我买的2666差不多 没什么好说的
  •     好看啊
  •     波拉尼奥用诗性的语言记录了他的青春,诗人们的青春,片段式拼接出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反抗。他们四处流浪,像幽灵般度过半生,而这让人掉入他们的“本能现实主义”中。
  •     第一部接触的波拉尼奥作品,惊为天人,那种梦呓般的叙述直接把人带入拉美潮湿闷热的环境里,成为一名本能现实主义者。
  •     我读完时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里面的人名是在是太多太复杂了,虚实风格与第二十二天军规以及万有引力之虹相类似,但感觉底蕴相对这两本还差了一些。
  •     每一次再见都是最后一次
  •     書很好很喜歡,至少十個字的感想我感到壓力很大
  •     外表很漂亮,内容自己看
  •     波拉尼奥式的探寻打造出仿佛四维空间下无数相互关联的触角。“一直这么孤独,我该怎么办啊?”二十年比百年更孤独。真相在寻找中越发模糊,而除了走向深渊别无他途,只有被吞没才会被治愈。也只有经历幻灭,才有诗歌的不朽。(第二部分23章高潮
  •     再见,波拉尼奥。你的文法我实在太讨厌了,在阅读的这几周里,我的灵感被你消耗殆尽。
  •     “我看见了我们的挣扎和梦想在同样的失败中纠缠在一起,那个失败被称为快乐。”
  •     不想说话
  •     看过介绍说波拉尼奥是拉美文学的一大传奇人物,关键词是“大胆”“创新”“外延”等。也许是少于对拉美文化的了解,在读了书最后部分对波拉尼奥的介绍后才开始理解这些标签的意义。拉美文学的人名总是得花精力去记,人物众多,名字复杂。草草地结束阅读,只能怪自己文学功底不到位,品鉴力度不够。
  •     唉
  •     新版虽是翻印,除价格外各方面都要比老版好
  •     听说此书不错,买来作为自己的新年礼物!哈哈!
  •     “对过去三十年粗暴又抒情的记录”
  •     Kindle上阅读这类大部头的小说是煎熬,那个页码提示完全没有翻页的重量感。用来读波拉尼奥尼的小说更是到了极致的灾难,上一部看的《2666》比这部更像侦探小说(也就0和0.1的区别),而这部是全然无法认同的流俗。对不起,我出你2块钱。
  •     看了大概四分之三
  •     “我认识他们所有的人,那些出生在这里和外省来的年轻人,还有那些乘着风潮从拉美其他地方刮到这里的人,我爱他们所有的人。”回看奥克西里奥的告白后回看整个故事结构和贝拉诺的好记性。一个念头浮现瞬间头皮发麻一身鸡皮疙瘩,长时间发愣迈不动腿,看书经历中第一次有了“被闪电击中”的感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