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9562481
作者:赵福军,汪海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赵福军,1979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职称,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财税政策、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已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曾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十余项。
汪海 ,1967年出生,现任深圳市万德公共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任深圳水务集团董事会秘书。自2004年起一直从事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咨询工作,主持过数十项PPP招商项目的咨询工作,拥有丰富的PPP实施方案设计和商务策划经验。

书籍目录

第1章 PPP的历史演进
1.1 PPP的兴起背景
1.2 PPP的发展历程
1.3 PPP的主要形式
1.4 PPP的运行绩效
1.5 PPP模式的反思
第2章 PPP机制的学理基础
2.1 PPP项目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
2.2 PPP项目参与方的合作理性:收益、成本与风险分配
2.3 PPP项目跨时空结构
2.4 PPP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2.5 治理理论:PPP模式的核心
第3章 中国PPP的实践发展
3.1 中国PPP实践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PPP模式的全面推进
3.3 PPP模式的适用范围界定
3.4 PPP项目的操作流程
3.5 PPP项目的运行结构
3.6 PPP项目的管理机制
第4章 地方政府探索PPP模式的实践
4.1 地方政府积极探索PPP模式的动力
4.2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3 地方政府推进PPP模式的措施
4.4 地方政府推进PPP项目的模式
4.5 地方政府推进PPP模式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4.6 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推进PPP模式的总结评价
第5章 PPP模式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概述
5.2 案例采集与研究方法
5.3 数据开采及大数据统计
5.4 案例信息总体描述统计
5.5 PPP项目交互影响分析
5.6 PPP项目表现特征分析
5.7 相关性与影响路径分析
5.8 PPP项目成败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及树模型的拟合
第6章 中国PPP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6.1 中国推进PP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6.2 促进中国PPP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PP案例文本简介参考格式
附录2 PPP案例特征采集参考手册
附录3 PPP案例数据简介
附录4国务院法规政策一览表
附录5财政部法规政策一览表
附录6国家发改委法规政策一览表
附录7规范性文件和文本一览表
附录8各省政策文件一览表
后记

作者简介

随着公共治理的变革,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分工合作不再是平面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形成了立体网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在我国语境下则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仅涉及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微观问题,还涉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和公共治理等宏观问题。
在工业化时代,分工、分业是主流;而在信息化时代,融合、包容则成为新的主流。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也就从强调作用领域的边界划分,到强调作用主体的行为融合。
PPP模式的诞生,给立于平面思维上的传统理论带来了重大挑战,结构性治理改革,意味着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发生着“清晰—混沌”的变革,领域上的划分变得不再重要,跨领域的行为上的合作将成为新的趋势,基于“风险—利益”的界定将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新准则。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的理论积淀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与企业等合作的形成机制、边界治理以及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角色等重要问题。我国著名财政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刘尚希对本书给予较高评价并欣然作序。通过参阅本书,读者将会对我国PPP模式及项目运行中的核心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了解。


 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PP的推广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在多年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刺激下的长期快速增长不可持续,在当前地方债务问题、发展质量问题挑战下,经济发展势必要更多转向市场自由化改革,通过PPP将社会资本引入也是大势所趋。改革初期难免会有所不顺,毕竟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不断试错达成的。但试错也有其价值,试错的过程也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关系重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这本书就可视为试错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回顾引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很难说这本书能够完全覆盖PPP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但作为此类研究的先锋作品,依然有其独到价值。蒋老师的理论分析糅合了他多年的跨界研究经验,赵老师的理论功底和统筹布置是本书得以快速成形的关键,来自多个视角的观察能够激起读者对中国丰富实践的关注兴趣,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在我国语境下则使用“ZF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仅涉及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微观问题,还涉及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和公共治理等宏观问题。虽然与此相关的学科,如财政学、公共管理学都不同程度地阐释了一些相关原理、理论和方法,但都难以满足目前PPP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基于ZF、市场之间关系“二分法”的思维,且认为ZF与市场之间应当泾渭分明,公共服务的提供只能是交给ZF,忽视了市场、社会的功能作用。这导致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么过度市场化,要么是ZF包揽的局面,难以找到平衡点。诸如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难以找到泾渭分明的边界。即使在公认的公共领域,也并非ZF独占,社会主体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就此而言,至少要基于ZF、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构建的“三分法”思维,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社会共建,实现多元利益的相互包容。在分工合作条件下,实现“风险—利益”分担与共享,这恰恰是公共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PPP模式的兴起,是公共治理变革走向“风险—利益”分担共享模式的结果。  随着公共治理的变革,ZF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分工合作不再是平面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形成立体网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基于“三分法”思维与逻辑,会衍生出与PPP模式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比如:在“二分法”框架下,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成为ZF与市场分工的基本依据;而在“三分法”思维下,这种划分的必要性已经显著下降,市场、社会的作用领域可以扩大到传统理论认为只能由ZF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等概念的提出似乎化解了公共产品理论上的困境,其实,无法清晰界定的难题依旧存在。在工业化时代,分工、分业是主流;而在信息化时代,融合、包容则成为新的主流。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也就从强调作用领域的边界划分,到强调作用主体的行为融合。PPP模式的诞生,给立于平面思维上的传统理论带来了重大挑战,结构性治理改革,意味着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发生着“清晰—混沌”的变革,领域上的划分变得不再重要,跨领域的行为上的合作将成为新的趋势,基于“风险—利益”的界定将是处理ZF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新准则。  经过多年大量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ZF与市场、社会合作的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模式日益多样化,ZF对PPP实践的管理在探索中逐渐走向规范,PPP相关工作也开始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但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比如:如何降低ZF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加快与PPP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的完善;如何进一步提升ZF对PPP领域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ZF的引导作用;如何进一步理顺有利于PPP模式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使PPP的作用更充分发挥出来,等等。从微观上看,PPP是一种复杂的交易结构,涉及到众多的风险—利益相关者。从宏观上看,PPP是一种新的治理结构,涉及到ZF与市场、社会等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合作。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财政紧运行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常态,运用PPP模式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也将是今后的新趋势,也是推动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使PPP实践更为顺畅,不仅需要总结我国PPP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为后来者提供研究学习样本,而且还需要研究提炼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成因。目前,我国对PPP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大多是介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PPP实践经验、剖析我国PPP发展现状,对理论研究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我国国情的PPP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亟待深入拓展。  运用合作联盟等理论,《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着重分析PPP项目的特点与合同特征,研究公共部门与企业等合作的形成机制、PPP模式中的边界治理以及ZF在PPP项目中的角色。该书收集大量的样本案例,按照不同的区域、行业、行政层级、项目组织形式、融资模式、项目经验等对PPP项目进行结构性分析,对PPP项目绩效与影响绩效的ZF因素、项目自身因素和市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树模型对PPP项目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识别。该书还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世界范围内PPP模式的实践进程以及我国PPP模式探索的地方经验。  总的来看,该书对我国PPP理论与实践所作的研究是创新性的探索,方法严谨,资料翔实,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尤其对ZF与市场、社会合作过程中潜在冲突的诸多表现的研究,如责任分担机制、风险和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分配、合约中止、威胁与再谈判等,具有启发性,值得鼓励与肯定。当然,该书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之处,比如:需要系统梳理我国与PPP相关法律的现状以及欠缺;如何建立和完善支持PPP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如何降低PPP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加快PPP项目落地,等等。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在银行工作,最近接触了好几个PPP的融资项目,需要写几个材料,听同学说这本书不错,特意买了一本学习。当当送货有点慢,不过书的包装和纸张比预期的好很多,内容也不错,好评! 书中关于目前PPP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很深入,总结出了理论水平,对写材料很有帮助,总算是没白买。
  •     中国研究PPP的并不少,但大多数的书都是隔靴搔痒,这本书不一样,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广度。我个人觉得第二章的理论分析是亮点,把机制原理说透了,理清了,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     PPP这两年是理论热点,也是政府部门期望的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实话实说,PPP是舶来品,如何能够接地气,个人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恐怕也是目前有些媒体报道的项目“落地难”的原因之一。最近关注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图书,感觉这一本还是有些真东西,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有些深入思考的东西,作者应该是下了功夫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     基础,实用性不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