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32763580
作者:夏目漱石
页数:117页

内容概要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门》等。作品大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知识阶层精神上的孤独和仿徨,揭示出现代人的乖谬命运。

作者简介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


 哥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小少爷没有离开家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个十足的混蛋,自负,冲动,不动脑子,情商太低,种种词汇都可以加注在小少爷身上。可以为了证明刀子锋利而试图割掉自己的手指;在心中嘲讽看得起自己,对自己温柔体贴,觉得自己一定会有大作为的阿清婆;随意的选择以后的人生道路。没有思考,没有规划,顺着性子胡来,人说年少轻狂,大抵如此。讨厌么,是讨厌的。为什么讨厌,这大约是因为,我年少时期,像极了这个人。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离开家的小少爷,再也没有阿清婆的夸奖和维护,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歧视、没担当的人。有的是恶作剧后不敢承认的学生,满嘴谎言的同事,和默默忍受屈辱的人。小少爷从一个谁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的人,慢慢的变得开始分析,开始思考。开始懂得,阿清婆的好。小少爷终归是长大了一点点,他回了东京,和阿清婆在一起,让阿清婆过了一些心目中的好日子。而小少爷讨厌的那些人,在被小少爷和豪猪打了一顿后,也依旧过着自己的好日子。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人。小少爷讨厌和同情的人,大多和现在的我一样,自私,懦弱,为了自己的目标的前进,途中种种不公平,只要能为我所用,又有什么关系。越来越多的相信成者王侯败者寇。多久以前,一个朋友给我说过程有多重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风轻云淡的说,因为他终究是成功了,所以才有人在乎他曾经的过程。而小少爷是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他不高兴,他觉得不公平,所以他一定要说出来,工作没了可以再找,这口气是不能憋着的。我是羡慕的,也是失笑的,因为看的时候,就觉得,一切的挣扎都没有用。随着长大,知道的最多的事就是知道自己做的改变不了什么。就好像知道即使小少爷和豪猪离开了学校,打了红衬衣和二流子一顿,终究改变不了什么,学生依旧是那群熊学生,红衬衣和二流子伤好了,也依旧是那两个自私的小人。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我连我们周六周天有人家装修用没有符合周六周天无声作业的要求都投诉无路,更何况世间种种。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小少爷同情的那个人,被人逼得远离家乡,远离年老的母亲,被未婚妻和同事背叛,带着绿帽子,却还是在自己的送别会上,感谢一众同事,诉说他们的照顾。就好像在工作中,知道自己是替别人白干活,知道别人就是欺负你是个实习生,又能怎么办,也不过是笑着硬撑,感恩戴德。这是不公正么,可是每个人其实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正所谓你不先干3000的活,又怎么会有机会拿3000的工资。一边一边告诉自己,都能挨过去。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羡慕小少爷到不认可他的地步。我也想不计后果,承担的后果的任性而为。做对的事,说对的话,可是现实早都告诉我,场合不对,时机不对,那就是不合时宜的,是错的。而我也早已认可,并不断的担心由于自己的不熟练而犯下的错误。我告诉自己,那是了无牵挂的人能做的,而我不行。但是,我还是羡慕他,到不认可的地步。要我直接去说因为别人恶意寄走其他同事而有机会给我升工资是不合理,那样的工资我不要,我做不到。让我说因为我们都犯了错,只惩罚一个人不合理,我也应该要一起被开除,我做不到。我做不到的太多,所以我就告诉我自己,这是不合理智的,是不被认可的。可是,我还是羡慕小少爷,我也还是会想,如果每个人都是想什么说什么,多简单。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因为我羡慕他,羡慕到不认可他的地步。但是可能也会更复杂。今天我也是如此的安慰自己。
  •      被誉为“国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只活了四十九岁,创作期不过十一年,但岩波书店推出的《漱石全集》却多达二十九卷,其创作力之强盛令人不能不叹为天才。他三十八岁才发表首部作品《我是猫》,出手即是成熟杰作;终其一生,他的作品始终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而且,虽然他早年曾留学英伦,像很多同代人那样试图通过精通英文赶上世界的潮流,但回国后落实到文学创作上时,他却既没有让自己的写作西化,也没有固执本土传统,而是另辟蹊径,创作出焕然一新且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哥儿》这部小说,是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但其近乎完美的结构和自然精湛的叙事技艺,却足以映射出其非凡的文学才华。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部薄薄的小说很像是大师烹小鲜,虽说食材简单,但更能考量厨艺的高下,也更能让读者感觉到其对于火候及色香味的卓越把握。深受其影响的鲁迅曾评论:“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作,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这段话,可谓是知音的洞见。 小说的主人公哥儿,既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是自觉背逆庸俗风气的激进分子,只是个生于平常人家的普通人而已。他没什么理想,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明确的想法,有种得过且过、走哪算哪的感觉,除了那个深心呵护他的女佣人阿清,他在那个平庸而又乏味的世界上了无牵挂。当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跟阿清这条感情线索,是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暗线,虽然戏份不多,却是关键中的关键,正是它的时隐时现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在充满无聊的轻喜剧、庸俗的小闹剧气息的表相之下,隐藏着淡淡的仿佛由尘埃构成的悲剧倒影。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小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都是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由各种小丑上演的滑稽戏。正像哥儿概括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有像小丑一般狂妄自大的家伙,在用不到他的地方,也非要露露面不可。有像豪猪那样的人,两个肩膀扛着一副救世主的面孔,似乎日本少了他就要遭殃。也有像红衬衫那样的人,以涂发蜡和偷女人为自己的嗜好。还有狐狸,装出一副‘倘若教育是个活人,它穿上大礼服也就成了我’的样子。这些人都各自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子,独有这位老殃君,似有若无,宛如一只被人当作人质的木偶,规规矩矩地活着。” 这一系列的人与事儿,会让人不时边看边笑边摇头,但到在最后的高潮——哥儿跟豪猪痛打了红衬衫跟小丑,逃离那个让他们恶心之极的小地方时,小说的调子忽然逆转。哥儿回东京跟自己唯一挂念的阿清生活在一起没多久,阿清就病死了……她临终时恳求哥儿说:“我在墓穴里愉快地等待着哥儿的到来”。读到这里,相信稍微敏感些的读者都会忽然陷入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小说戛然而止,无边的悲哀刹那浮上心头。至此这一条暗伏久矣的线索,转眼就把一切都颠覆了,此前的种种可笑喧嚣、无聊的闹剧,仿佛瞬间都变成了陪衬,它们所烘托并呈现的,是一滴眼泪般的单纯事实,是真正无可替代的失落之痛,是把哥儿淹没其中的彻底的虚无。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哥儿跟那个世界的唯一一点关联,就此被抹掉了。此后的哥儿,该如何活下去呢? 夏目漱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那个生性鲁莽、善良、单纯而又有些侠义心肠的小人物哥儿丢到那个偏僻的充斥着愚蠢恶俗诡诈气息的小地方,把那里搞得天翻地覆并胜利大逃亡之后,轻轻地那么一翻手,就把这个小人物仅存的寄托毁了,将其抛入无尽的虚无之境,把这么一出充满了嘲讽、调侃的诙谐剧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悲剧。此前那条包含着柔软温情的点缀般的暗线,就像一秒风暴,让一切都碎成粉末,把唯一的一丝希望也化为了乌有。此中爆发出的残酷意味,让人越想越是背后生寒、心里冰冷。当然真正残酷的,并非作者,而是日日循环往复、永远休止的紧紧裹胁着人的现实处境。可悲的也不只是哥儿一个人,还包括那些行尸走肉般地过着机关算尽的庸俗乏味生活的人们,他们甚至连多少感受一下永失牵挂之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看似活着,其实早就死了。 夏目漱石的叙事与结构,看似简单明了,实则细腻多变,行文极富层次感,而又自然多姿、意味深长,且从始至终都没有半点拖沓冗余之笔。他的叙事过程中,多有插叙、倒叙之处,又加以时态的不时转换(过去时与现在时交替),从而使得情节的演进能彼此榫铆相嵌、错落咬合、相映生辉,非常的紧凑而又不落痕迹,无论是伏笔、闲笔,还是小风波与大冲突的设置,都极为讲究,无一不处置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比如哥儿值班时偷偷去泡温泉,却被传为去寻花问柳,随后引发了跟学生的冲突以及跟学校多数人的对立;他跟红衬衫、小丑去海上钓鱼,偶然听到了红衬衫提及其与老实人古贺的未婚妻“玛童娜”的私情,从而引出一条哥儿要“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的戏剧线索;豪猪热心帮哥儿找了住处,房主的无良虚伪又引发了哥儿跟豪猪的误会,而这误会又导致他离开原来的租所搬到萩野家,结果通过房东太太揭出了美女“玛童娜”势利移情的原委。 在章节的安排上,他也非常注重它们的起伏与呼应,以及冲突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比如,他在前面三分之二部分把几条线索不动声色地交织起来之后,在第九章安排了给老实人古贺送行宴会这个小高潮,随即又在第十章用庆祝战争胜利的大场面和哥儿、豪猪遭算计卷入两校学生大冲突这一事件掀起了新的高潮,当读者还没来得及从这两波高潮事件中回过味来时,最后的高潮已悄然来临,在第十一章里他让哥儿跟豪猪痛快地教训了红衬衫跟小丑,然后离开了那个小地方。这种一浪叠一浪的手法,非常的出彩,尽显叙事的张力。而几波高潮累积起来的能量,又在结尾处以阿清的死这一事件忽然被扭转了方向并以刹那坠落的状态释放出来,给人以波峰后面是深渊的感觉。 即使是在一个章节里,夏目漱石的精心结构也可以显露无遗。在祝捷典礼的大场面中他先预设了师范学校与中学的冲突态势,但写到这里他笔头一转,没让这矛盾就此激发,而转而去写散场后哥儿回家想念阿清并试图给她写信却未成的事,继而写他跟豪猪喝酒聊到红衬衫嫖艺妓,想找机会揍他的事,就此埋下最后那场高潮的伏笔。接下来他才转而去让前面按下的两校学生的矛盾发作,哥儿跟豪猪被红衬衫算计被卷入了学生的冲突。在这一章中,想念阿清、跟豪猪喝酒这两个部分设置得非常妙,既抑制了矛盾的爆发,又埋下了最后高潮的伏笔,这种复合式延滞手法,夏目漱石用得非常之精到。而此章中还有一段文字尤其值得重视,它是本章甚至全书的一个关键转折节点: “庭院是三十多平方米的平地,没有什么花木。只有一棵橘树,高出围墙,从外面一看就能很容易找到这里。我每逢回去,总是始终盯着这株橘树看。一个未离开过东京的人,看到长出果实的橘树,心中是颇为好奇的。那颗颗青绿的橘子渐渐成熟,将变成金黄色,那该多么漂亮啊。而今已有一半变颜色了。听老婆婆说,这橘子汗多,味道很甜。‘等熟了,你就尽量多吃吧。’我想,每天吃它几个也好,再过三星期就可以吃了。想来这三周我不会离开此地吧。” 就是这样看似平实清淡的一段文字,一段游离了现实事件进程的一段闲笔,在纷纷扰扰的前文后文之间营造了一个空明安静的瞬间,一个极为漂亮的停顿。它让哥儿的那种隐蔽心底多时的孤独感和几丝不易察觉的些微希望感都悄然渗透了出来,而随后写到他因为想多吃几个甜橘子就决定推迟离开此地时,那种孩子般的单纯又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整段并无一字一句有抒情的意思,但回头看一眼前面他对阿清的思念和写信不成的纠结,就可以发现此中无一字句不是写心写情,夏目漱石的笔法之精妙,仅凭此段,亦可窥其一斑矣。换句话说,在整部小说的深处,它就像一片宁静澄清的湖面,把哥儿那依旧纯净重情的心灵,立时映射了出来,也让始终纷杂着诸般庸俗琐事、乏味烦扰的叙事空间里,忽然透入一缕清明静定的光束,而哥儿的那颗并不复杂却烦躁不断的心,也难得就此轻微地喘了口气。另外,它与小说结尾处那深渊般的失落与虚无,也是暗中关联着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要想,夏目漱石塑造“哥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他所经历的种种无聊至极的世俗闹剧以及最后近乎虚无的悲哀失落,究竟在传达着什么样的意味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概括性地形容一下夏目漱石笔下的这位哥儿:他就像参杂在一袋发霉的大米里的那种细碎白石子,棱角分明、质地坚硬,虽然不与腐米同污同腐,可是归根到底,也还是没什么用处。不过,虽说无用,但他至少还有一颗单纯干净的心。换句话说,在那个极其庸俗、乏味的世界里,心地纯净、了无心机的哥儿,就像一道关于良心的底线,他是低的,但又显然高过了他周围的大多数人。 (刊于《外滩画报》2014年8月19日)
  •     今年是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年,我爱豆要出演他的《哥儿》,于是便在图书馆找来读了。之前并没有读过夏目漱石的作品,不过正像另一版翻译林少华所说,在夏目漱石的文字中感觉到了鲁迅(这句话似乎不那么合理,只是我们更多接触的是鲁迅)。这位落魄的小少爷(死了妈,死了爸,哥不爱)真天然,受不住挑衅从学校二楼跳下来 用自己的手指去试刀,总之就是调皮捣蛋(似乎看到某人的影子)。从学校毕业后糊里糊涂地去了四国乡下的学校教书,这也正是哥儿步入社会的开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总结能力不好),最终离开了学校,返回东京。小少爷很天真,免不了被红衬衣挑拨与豪猪的关系。小少爷三观正,学生在黑板上写他吃了四碗面,他内心os是我自己付了钱。小少爷有担当,学生故意作对不承认,而自己虽然调皮捣蛋,但从来都是光明正大,不以撒谎逃避责任。小少爷不胡乱接受恩惠,另一位老师被迫到另一个地方任职,红衬衣给他加工资,他拒绝了。小少爷很有正义感,他鄙视红衬衣的所作所为,也看不起狐狸的虚伪。夸了一番小少爷,如果要我选最深刻的场面,大概就是豪猪替小少爷说话的那里了。当所有人都站在红衬衣那边,职责学生的闹事是老师的责任时,小少爷内心是愤怒的,但是嘴皮子不行。作者借豪猪之口说出了对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精神不仅在于传授学问,同时还要鼓吹高尚、正直的武士般的精神,扫荡粗野、轻浮、狂躁的恶劣学风。假如害怕起反作用,害怕事态闹大而姑息养奸,那么,这种恶习何时才能得以矫正呢?我们来校供职正是为了杜绝这样的恶习,要是对此放任不管,那又何必来做老师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那样的江户哥儿,恐怕现在已经绝种了吧。那样的红衬衫,如今遍地都是。阿长多像阿清婆啊,鲁迅先生想必是受到了影响。
  •     畅快
  •     脑补一下老师打老师的情节莫名的搞笑,实在是太有趣了!
  •     喜欢夏目漱石这诙谐的文风
  •     简单鲜活,直爽率真的江户哥儿~ 明天有空把电影也看了 (^ з^)
  •     看完《哥儿》让我想起了李松蔚讲的一个老师办户口的故事。江户小哥和那个老师有些相似之处,从旁人的角度看来就是“不懂规矩”。但小哥也不见得不懂,而是讨厌不耿直的人和行为方式,偏偏自己嘴拙--“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被驳得招架不住的人不一定是坏蛋。”--结局也是以自己的行事方式把小丑和红衬衫揍了一顿,看得好解气。很喜欢小哥,因为我很需要他性格中的“鲁莽”。
  •     很幽默,很辛辣,很率真
  •     阿清是个好人
  •     一开始想,这哥儿要是生在明代,怕是也要写酒色财气疏骂皇帝的吧~ 不过,我大概还是高估他了,哈哈。总之主人公就是哪里不爽怼哪里,嘴上怼不了心里也要怼一怼,绝不和稀泥。乡野学校众生相挺活灵活现,刚有点生气吧,想到哥儿那个人,气也出在棉花上了。都是意气之作,还是更喜欢《草枕》。
  •     还是陈德文的译本和我的口味。
  •     很流畅 很活泼
  •     20170128。
  •     我表示有点无法接受小说内容,不过也让我见识了下日本明治教育的腐败和黑暗,有点吃惊。一开始我还以为豪猪是坏人
  •     畅快淋漓 做个率直单纯的人
  •     要继续读漱石
  •     【2017第23本】相当有趣的一本书 江户哥儿吐槽满分 喜欢这种简单率性有仇必报看不爽就打的人
  •     赤子之心,难能可贵
  •     再读一遍
  •     有仇就报,看不爽就打。
  •     大概人人都想过要活成小少爷那个样子的,张牙舞爪直率有趣,实在太讨喜。
  •     阿清……
  •     实在很有趣!不愧是夏目漱石!哈哈哈
  •     轻松有趣,诙谐幽默。
  •     把美好的东西用平常的态度来描述,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话来说,将令人厌恶的世界以成熟的幽默和质朴来对抗.》就像大泼墨,爱与恨无遮掩,坦荡荡地骂着很过瘾。我觉得人要擦亮眼睛:爱你的人,对你好的人,你要加倍回报;但害你之人,根本不需要可怜和原谅,正眼也不要望他们。跟小人无法沟通,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食其果,不然害人更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少爷,只不过慢慢变成了圆滑世故的人,不再冲动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现实里,了无心机的少爷永远不可能混得比狡诈虚伪的红衬衫好,他的每一次冲动都可能伤到亲近的人,伤到自己。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即使冲上去对着讨厌的人狠狠一拳,也改变不了什么的世界。 有可能是我自己比较喜欢掺有爱情的故事吧..
  •     小时候就喜欢夏目漱石,当时对他的印象是干净,现在还是喜欢,恍然还觉得有点鲁迅的影子
  •     【2017012】满口仁义道德的人,背地里倒是一副黑透了的肚府;耿直冲动的人,倒是真真切切一副好心肠。写得非常有趣阿!
  •     “管它什么履历,正义比履历更重要。世界要是这个样子,我也不甘示弱。我必须效法一般的世人,否则就无法生存。如果说不做拦路抢劫的恶人就混不饱饭吃,那么有没有必要活着倒是很值得考虑。”一个正直坦率,因生性鲁莽吃了不少的亏,识恶不为恶的青年经历,展示了一个娇小却不失警醒的故事,一气呵成。
  •     脑内就是Nino在演这本小说……顶着小红巾泡澡
  •     抱着读美文心态的我,被这个故事闪的脸疼
  •     一边看一边脑海里浮现出二狗那张傲娇的脸,倒是这个人物现在读起来还真是觉得有点傻呢。
  •     看到作者是夏目金之助好有趣。江户哥儿在乡下中学里大闹一场,潇洒地回去了,不过哥儿听来这个信这个,听来那个又信了那个,确实鲁莽。东京一直有个阿清在等待照料自己,这种感觉真好啊。
  •     看到“月薪二十五元,房租六元”莫名舒爽。
  •     好看~
  •     哥儿事实上也被环境所影响以至于冲动前会先思考一番。
  •     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鲁迅,接着又仿佛看到了《围城》。这是我看的夏目漱石第二本书,依旧很喜爱他。 结尾实在太痛,阿清的一句话仿佛生生在心上剖下一块肉。
  •     这本叙述方式和三四郎和心都太不一样了 讽刺的味道溢于言表 丝毫不克制
  •     补标。戏谑
  •     夏目漱石的书真的好难改编啊,去年看了sp后一直说看小说来着,二宫虽然少年感很强,总觉着还是差了些,王子的形象倒是很贴切。挑译作的时候,觉着哥儿听着要比少年江户感一些,就选了译文这个最近的版本,行文流畅,翻译有趣。因为看了剧,情节看着更觉巧妙。内里蕴含的情绪却很难把握,可能跟我去年看了胃液姐姐的那部剧有关。
  •     这个讽刺实在好玩,有些可爱,坐火车上一口气就看完了
  •     非常喜欢
  •     既写《其后》又写《哥儿》,却一点也不违和。
  •     夏目漱石簡直太可愛啦!狹義江戶哥兒!我們都得效仿!看得時候,不自覺就代入身邊人......呃,哈哈哈
  •     有点日本版《围城》的意思
  •     “日本的鲁迅”。个人觉得,《心》比《哥儿》好些。
  •     它是复杂社会的温软柔情,它是不落俗套的悠然清新,它是极富层次的错落交合,它是高潮迭起的戛然而止。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夏目漱石把一个鲁莽冲动但又正直朴实的江户哥儿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整本书的节奏有起有伏恰到好处。社会还是这样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是要做竹子一样正直的人,这样才能靠得住。这是不是就是这本日本文学“麻疹书”教我们的做人道理?
  •     郁達夫在日本.
  •     好像真的不适合看这种有年代隔离感的书呢
  •     以前读夏目漱石,觉得平淡荒诞,这次觉得可口痛快。大师风范的幽默,没有庸俗的感情线也能向前优雅行走的行文
  •     “少爷心地善良” ,阿清以支持与信任给予了哥儿发现自己并相信自己持有善良,哥儿又以这样的善良继续影响所任职地方的每一个人,心正无谓框歪
  •     年轻人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