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或童年回忆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305140465
作者:[法] 乔治·佩雷克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乔治•佩雷克(1936—1982)的作品慢慢获得成功。他的作品极其多变、新颖,使叙事与诗学创作的要点呈现出新的样式。佩雷克是我们文学界的探索家,时而讽刺(《物》[Les Choses],1965年雷诺多文学奖),时而出奇地富有系统性(《空间类别》[Espèces d'espaces]);他是自传新形式的创造者(《暗店》[La Boutique ob-scure]、《W或童年回忆》[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我记得》[Je me souviens]),又是弃世的编年史作家(《沉睡的男子》[Un homme qui dort])。通过玩弄字词,他将语言变成游戏与创造的狂喜之地(《院子深处是哪一辆铬手把的小自行车?》[Quel petit vélo à guidonchromé au fond de la cour?]、《消失》[La Disparition]、《归来者》[Les Revenentes]),或者变成一个朝向诗歌(《字母表》[Alphabets]、《关闭》[La Clóture ])亦朝向哲思(《思考/归类》[Penser/Classer])的实验室。他曾是乌利波(潜在文学工场)的重要一员。《生活使用说明》(La Vie mode d'emploi,1978年梅迪西斯文学奖),这部“小说(集)”包含了上百部小说以及千种阅读幸福与阅读迷茫,是其一切探索的绝妙概括。

作者简介

乔治·佩雷克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本书中包含两个交替出现的文本;似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彼此相联,仿佛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独立存在,仿佛只有从它们彼此的衔接中,从它们远远地投向彼此的光线中,才可揭示某个从未在这个或那个文本中言说而只在它们微弱的交叉处言说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文本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是一部冒险小说,是对一段童年幻想任意却细致的重构,它描写了一个被奥林匹克理想统治的城池。另一个文本是一部自传:战争期间童年生活的破碎叙事,缺乏探索与回忆的叙事,由零散的碎片、缺失、遗忘、怀疑、假设以及贫乏的小故事构成。位于旁边的冒险小说表现出一种宏伟,或者也许是可疑。因为,它开始时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忽然间,又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在这断裂中,在这将叙事悬于不明所以的等待的裂缝中,存在着一个最初的地方,这本书正是从那里诞生的,童年时代断开的线以及写作之线都系于那些悬置点周围。


 W或童年回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自传与虚构的螺旋曲——关于《W或童年回忆》须弥|文“我没有童年回忆。大约到我十二岁时,我的经历写出来也不过几行……‘我没有童年回忆’:我确信无疑地如此肯定,几乎是带着一种挑衅的意味。没人就这个问题问过我。它也没有被写进我的计划里。我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另一段历史,那段大历史,举着它巨大的斧头,已经替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战争、集中营。十三岁时,我编造、讲述并且描绘了一个故事。之后,我就将它忘记了……后来我找到了我快十三岁时画的几幅画。因为它们,我又重新创造了W的故事,将它写下来,并在1969年9月至1970年8月间的《文学半月刊》上慢慢以连载形式发表出来。”乔治·佩雷克在《W或童年回忆》中的自传文本开头就点明了本书的叙事路标:既交代了战争背景下佩雷克“没有童年回忆”的回忆,又道出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W”故事。而且,它们终将归结或连系在“那段大历史”之上。它们揭示了两个交替运行的文本:一部自传和一部仿探险小说。这两个文本在书中以奇偶数章节交叉排列:奇数部分为小说,偶数部分为自传。而且,排版上也做出了明显的标记:前者使用斜体字排版,而后者使用正体字。它们以麻花交织的形态,弹奏出一首琳琅纷呈的螺旋曲。“我没有童年回忆。”这不是指作者的童年记忆乃一片空白,而是道出其童年记忆的断片性和不确定性。乔治·佩雷克,以一部“超越性小说”《生活使用说明》(国内译为《人生拼图版》,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9)奠定其在法国现代小说史上杰出地位的犹太裔作家,出生于二战前夕的巴黎,父母在战争中双亡,之后由姑母抚养成人。父母的死亡对佩雷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同幽灵一般烙印在其作品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破碎的、犹疑不定的,充满着大量的空白。书中的自传文本就围绕着这种童年生活的残断片段展开书写,主要由缺失、遗忘、犹疑、不确定、薄弱的轶闻组成。其中极其重要的记忆证据主要来自与父母亲相关的一些视觉图像。“哪怕,为了证明这些不怎么真实的回忆,我只能求助于一些泛黄的照片,一些为数不多的证据,一些微不足道的文件,我没有别的选择,除了怀念那些很久以前我认为是一去不复返的事物……”自传文本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童年及父母的一些相互封闭的记忆片段以及对这种记忆残缺的思考,而第二部分则是以佩雷克与母亲离别后在外省的生活为主,在这里父母开始从他的生活中隐去,叙述的重心转向了作者自身的活动。第二部分也因此被编织成了连贯的场景。在这两部分之间,留有一空白页,仅标有“(……)”这么一道省略号,以作为过渡。这之间省略了什么?是因为记忆的残缺,还是特意留下的悬念?书中只留下省略标记,未作交代,留下了永久的悬疑。而另一个文本是一部仿探险小说。它以作者孩童时的幻想为本,重新建构起一个关于W的故事。与自传文本一样,虚构文本也被省略号分成了两部分。但不同的是,在小说中,它的两部分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沟渠。前部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我”正在犹豫是否应讲述在W的旅行,以及作为“假文克莱”的“我”如何被告知失踪少年“真文克莱”的事,并决定前去寻找的过程。第二部分则转入了一个以第三人称全能视角对W奠基於奧林匹克理想的体育社会进行叙述的故事。这里是一个遵循肉食强食的丛林世界,其所依赖的体制是一整套控制人身体的严酷规则。这个虚构文本的政治寓言色彩十分明显,它若隐若现地指向了二战的集中营。作者在自传文本的最后,也即全书的最后一段指出了这一点:“我已经忘记,十二岁时是什么原因让我选择将W安设在火地群岛:皮诺切特的法西斯党徒为我的幻想提供最终的答案:火地群岛的好几个小岛如今真的成了集中营流放地。”自传与虚构的两个文本,仿佛经由两条没有多大关系的叙事线进行运作,但又隐约浮现出错综复杂的关联。比如W的故事在自传文本中已有提示:它是佩雷克童年时期的一个构想,也在最后一段被指出与集中营的联系;比如虚构文本中文克莱母亲的名字(Caecilia)与佩雷克母亲(Cécile)的名字极其相似,而且文克莱母亲作为一名为保护儿子而死去的女人被虚构出来,作为对佩雷克母亲逝去的一种纪念。类似的对应关系(一种隐秘的呼应)在书中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这种对应关系构成了文本运作的驱力。正如作者在自述中所说的:“这本书中包含了两个交替出现的文本,似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彼此相联,仿佛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独立存在,仿佛只有从它们彼此的衔接中,从它们远远地投向彼此的光线中,才可揭示某个从未在这个或那个文本中言说而只在它们微弱的交叉处演言说的东西。”这种结构编织显示出了佩雷克在形式和细节把控上的高超能力。在《W或童年回忆》中,乔治·佩雷克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自传手法,以童年记忆如何走向他,或者说如何重新呈现给他为基底,构建出一个螺旋式的文本。书中散布着关于童年记忆的碎片以及对断片回忆的反思和分析,同时结合了残存的事实纪录和完整的虚构叙事,具有极大的意义生发空间。在自传与虚构的相互交织和映照下,它重建了一个由词语的观念所谱就、并指向人类生存历史的“可能世界”。
  •     文/严杰夫消失,似乎是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最偏好的主题。不需提及他的那部以“消失”作为题目的代表作,在他的那篇短小精悍的《冬日之旅》中,同样虚构了一位“消失”在文献资料中的作家。当然,还有那本“非典型”性自传《W或童年回忆》,也是在讲述某种消失。就如同《冬日之旅》的那位虚构作家雨果•巍尼耶所写的故事,《W或童年回忆》是一部半虚构作品。并且,佩雷克在书中也前后穿插了两个故事:一部分是作者的回忆片段,另一部分则是刻画作者虚构的一座被称为“W”的小岛上的世界。表面上,两个故事彼此间互无干系,暗地里却似乎隐约有着某种交织。佩雷克在处理自己回忆的时候,毫不回避人类记忆方面的“缺陷”。回忆就是零碎、拼贴、模糊、跳跃、影影绰绰的。佩雷克在叙述自己童年的回忆,叙述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的时候,完全服从于这种真实感。所以,在一开头,作者就说道,“我的童年属于我不了解的那些事的一部分”。佩雷克的父亲在二战中死于战争,母亲则死于集中营,后来他被姑妈领养。这些不幸均发生在他十分幼年的时候。在《W或童年回忆》中,佩雷克在试图描绘自己“不幸的童年”的时候,却似乎并不想要引起读者的怜悯。甚至于,在很多时候都不能称作是在叙述。他用一段一段破碎的描写,来拼凑出记忆中的父亲、母亲、学校以及幼时的玩伴。例如,在回忆有关学校的记忆时,他“忠实”地记录道,“第一段回忆最模糊……第二段回忆最深刻……第三段,似乎最合理”。然后,他又突然写道,“在写这三段回忆时我又想起了第四段回忆”。与其说,佩雷克是在挖掘埋藏在脑海里的故事,不如说他是在复述海马体活动过程中在大脑中闪现出的剪影。“这些回忆就存活下来,或转瞬即逝或挥之不去,或轻盈或沉重,但是没什么将它们凝聚在一起。”佩雷克对回忆的这种把握和描述,给人一种绝望感。我们似乎能够感到他想要从回忆中获得或者表达出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悼。然而,他的文字却分明传达出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巴勒斯坦作家拉贾•舍哈德写的那样,“我也在荒野里大声呼喊,对着听不见我声音的世界”。在第二个故事中,也就是有关虚构的W岛的故事,佩雷克才完成了作为一位作家的“本职工作”——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佩雷克并未一开始就带领读者进入那座神秘岛屿,而是设计了一个“引子”:为了逃避兵役而改换身份的主人公,以加斯帕•文克莱的名字隐居在一座德国小城里,但有一天一位陌生人突然约他见面,告诉他真正的“加斯帕•文克莱”——一位身患佝偻病的男孩,在航海旅行途径南美洲的火地群岛时遭遇沉船事故,船上的所有人包括男孩的母亲全部遇难,惟有男孩却蹊跷消失了。陌生人于是想邀请主人公一起去寻找男孩的下落。在叙述完这个如同悬疑故事的“引子”后,佩雷克才笔锋一转,真正进入到W岛的世界里。在佩雷克的设定里,这座传说的岛屿上生活着一群运动员,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不停参加并努力赢得比赛。佩雷克写道,“在W体育生活最基本的组织方式……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竞争更激烈,或者,如果我们愿意这么说,是为了歌颂胜利。”读到这里,我们或许以为佩雷克将要虚构一个体育乌托邦,或许是乔治•奥威尔、阿道司•赫胥黎、索尔尼仁琴等人描写过的那个世界。然而,在继续跟着佩雷克的叙述前进的时候,我们才慢慢发觉,W岛上的世界是一个比“动物庄园”更加悲惨可怖的世界。生活在W岛上的运动员努力赢得胜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取悦管理者,“W的运动员,置身于一个永不停息的世界里,对压迫自己的法律一无所知”。几乎要到最后,佩雷克才完全把W岛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那里“存在着两个世界,主人的世界和奴隶的世界。主人的世界无法进入,仆人则相互残杀。”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这座岛屿就是现实中的集中营在虚构世界里的倒影。所以,佩雷克才会将这部半自传作品题献给“E”,正如他在《消失》中将这个法语中最常用的字母抹去一样。在这两部作品中,佩雷克是在用完全相反的方式,向这个字母表达一样的情感——向那些消失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致悼。佩雷克的母亲以及他的许多亲人在二战中都死于纳粹的集中营里。但对于年幼的佩雷克来说,母亲和亲人并不是被杀害,而好像是“消失”在集中营里,没有留下任何的历史痕迹。佩雷克对于母亲和亲人的记忆和怀念,于是就只能寄予少数几张泛黄的照片,或者在现存的集中营遗迹上虚构出来一个新的世界——W岛。“W或童年回忆”在这里便寻找到了共同的交汇点。佩雷克的琐碎的记忆与W岛间的关系,即是他与那些“消失”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前者得以幸存下来却“情节”支离破碎,只有依靠努力虚构出后者才能重新变得连贯完整。就好像作者自己写道的那样,“我写作是因为我们曾一起生活,是因为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曾是他们身影中的身影,他们身体旁的身体;我写作是因为他们在我身上留下了他们难以抹去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就是写作:他们的回忆在写作时已经死去;写作就是回忆他们的死亡,就是肯定我的生命。”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感觉没看懂……
  •     喜欢第一部分的第一条线和第二部分的第二条线 第一部分的海上冒险故事让人想起郭川,或许他也像里面的失踪小孩一样,正在海上活着。
  •     已购。
  •     一种文学实验,交叉的两个文本,每次重复时不同的细节,富含隐喻的名字。不过开头明显雄心更大,关于人类的记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遗忘与记录,估计是很难执行下去,后面逐渐简单了。
  •     实体,郑州|虚实真假在反复中模糊和失去重要性,结尾时接近翻转。二战的一种嫁接写法,犹太人内心强大的恨意
  •     没怎么看懂;童年回忆部分好琐碎,看得心浮气躁抓不住要说什么;喜欢w的部分,觉得不只是影射集中营。随着叙述w的面貌一直在变换。(吐槽一下作者介绍的翻译... “慢慢获得成功”是什么鬼?excusez moi?
  •     “实际上我对W没有任何回忆”“我没有童年回忆”
  •     大惊喜
  •     对消失在迷雾中的人们的呼喊,对真实罪行的虚构化,和对孤苦童年的注解。
  •     人生就是一場苦難,卻永遠不知道對手在哪裡。
  •     (...palpitation...) 。。
  •     让人无法不拍案叫绝的写作手法
  •     喜欢前面 后面看不懂
  •     断断续续看的,要么我是在追寻子虚乌有的意义,要么我就是没有看懂。 作者的童年回忆并不准确,关于w的故事也显得很是怪异。谜语是艺术的一部分,没准我只是解不开作者设下谜语罢了——就像pi一样。 当然,新自传就又是另一种说法了,不过写作本来就是服务于作者的。
  •     果然并不只是简单地把更为复杂模糊乃至矛盾的莫迪亚诺式的探寻同那有着某种显而易见的投射意味与更具象化的特隆第一百科全书强行穿插着联系到一起而已……令人想起莱维
  •     虚构与自传交替出现,具有非凡的形式感。
  •     很有共鸣
  •     朦胧缠绕的两条薄纱,无法溯及的源头,没有声音。
  •     起初不知道回忆部分是自传,我是将两条线都视为小说看待的,因此第一部分还算精彩,在误解之下,佩雷克用两条线、注释不断的打断,拆解,类似建筑一般地去探寻记忆,构筑“我是谁”。但当我知道是自传之后,这种精彩便下跌了,而第二部分没有第一部分好。我想起陈凯歌曾说,电影是小处真实,大处不真实,由此可以得到一种似乎是稳固的真实/梦境。
  •     怎么说呢,看完没什么印象,在写作手法上占据制高点?
  •     Z国
  •     这个真是厉害了
  •     在我的梦中,讲一段我们的孤独历史。我醒了又睡去了,分不清痛苦属于现实或虚幻。这一切都在循环,满地废墟,谁会整夜颤抖地歌唱?
  •     隐隐觉得是什么又被一棍子打死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噩梦噩梦!
  •     有些故事从未结束。你需要填一份调查问卷,但将不会得到任何确切的答案。
  •     佩雷克的叙述无与伦比,可惜感冒了在火车上读得脑子有点昏沉,须重读。
  •     最后一页才显露的神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