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533915582
页数:219页

内容概要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是20世纪最富有独创性、影响巨大的作家。他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代表作为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书籍目录

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伊芙琳车赛以后两

作者简介

《都柏林人》完成于1905年,先后遭20多家出版商退稿。后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下,于1914年正式出版发表。这本《都柏林人》包括15部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下层市层平庸琐屑的生活图景。
瘫痪和死亡是贯穿小说集的主题。全书依据“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阶段来安排故事顺序。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象征主义的倾向。在最后的《死者》一篇中,面对死亡,人们获得了“精神感悟”,生与死的交融象征了都柏林社会与人类的虽死犹生。作品的主旨由此获得了升华。


 都柏林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在简洁的问题上,乔伊斯是海明威的前辈.前辈总不及后辈彻底,况且,有谁能比一个虚无主义者更简洁呢?乔伊斯的简洁有时被描述为"pared-to-the-bone"式的.在《尤利西斯》里头,这种鲜明的简洁已被另一种东西所代替,《都柏林人》却把这种简洁保存得很好.与海明威那种武夫似的简洁相比,乔伊斯仿佛显得更优雅----但实际上并不是更优雅,而是更迟疑.乔伊斯的段落间存在着这一迟疑,它把文本的节奏拉长了,造出恍惚的效果.这简直是女性化的,让人想起伍尔芙.然而当然不是伍尔芙----伍尔芙是回旋,而乔伊斯只是迟疑.他的迟疑是在每次下刀前的一刻;下刀之后,总是能成功地保证"贴骨而削".这么说吧:《都柏林人》里的乔伊斯是神情恍惚、动作柔软而迟缓的削木人,他的木品光滑整洁;海明威是麻利的削木人,噼里啪啦砍出一件光秃秃的好看玩意儿;而伍尔芙比乔伊斯更恍惚、更柔软,并且她只爱细致地雕刻旋涡状的装饰物.
  •     关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宗博为此书写了一个译后记,表达了向乔伊斯致敬的心情,对于乔伊斯,不论我们如何进行褒扬似乎都没有意义,除了卡夫卡,谁能站在现代文学史的高度上和他对抗了,一切赞许对于乔伊斯都是诋毁,因为我们离真正理解他还如此遥远,我们还需要几个世纪来慢慢理解他,然而《都柏林人》中这些刻骨铭心的句子却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我们灵魂的每条纤维,乔伊斯能轻易的把握整个的情景,气氛和感受,他能够把现代世界的一切苍白的和痛苦的东西体现出来,也能通过寥寥几笔将夜色描写的忧伤而美丽,能够让我们看穿小人物空洞的渴望,也能够把艺术家的心理用一系列似乎无意义的细节勾画出来,使我们憋见人类的自由和苦难,这是本书,对于注定要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此书不是小说,如同圣经于基督徒,此书就是小说界的《圣经》。
  •     对流亡作家这个群体没有什么特殊的关注,直到有一天看了布罗茨基的《文明的孩子》才对他们有了一些莫名的感触。基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流亡作家的经历不尽相同,风格也近乎迥异,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如何面对自我记忆与自我历史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布罗茨基的看法是记忆就如同每个人的尾巴,它不仅是一种返祖现象,并且在你想要开始细数与总结的时候,它便成了一种不能抹除的负担。显然选择逃离的人更有资格在这样的问题上有所见解。所以就有了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所以就有了乔伊斯的都柏林,所以就有了KA的伊斯坦布尔。在他们选择逃离的一瞬间,他们便染上了悲剧的宿命色彩,仿佛堕入一个轮回。所有的怯懦都成为了一种鞭笞,逃离成为了一种罪,流亡更成为一种不可言说的刑罚。他们精神上或许无限接近于真实,而心理上却却因被异域的陌生所刺激而越发产生幻象的感受,异域无疑可以强化流亡者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带有记忆的烙印(或许有时记忆也带有自我的烙印),也就是说自我的历史从来不可能摆脱曾经束缚自我精神的环境——故土家园(姑且用这个词语形容对流浪者来说含义复杂的地理空间)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地心,不可摆脱的引力将他们因受羁绊而无法高速运转的心灵,不断拉回自我记忆的坐标。在他们不愿再挣扎或者说是自我辩护的时候,引力与惯性会将其吞没,不可自拔的流浪者精疲力竭地长眠于此。所谓的“媚俗”在我的理解中并不是某种意义上妥协的自由与人为模仿式的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它成了一种生命形态甚至是大多数人眼中得以维持认同与群体生活的技能。所以媚俗是中性的不含贬义色彩的,媚俗这个译法也在我的词典里被打破。而不媚俗的萨宾那也只是改变了自我的生命形态,她的生命也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层面上的崇高,只是这样的状态很理想,并且没有何种不引人入胜的理由。生命可以毫无重量可言,当一个人不在乎记忆;生命也会无限趋于密度紧缩,当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是谁的问题。没有人真正懂得米老头的萨宾那。被禁锢的思想很快就会枯竭,所谓的圆满状态也只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欺。当所有锋芒散尽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成熟时期而是一个人生命力量与能量衰竭的前兆。这样的境界并不是老庄的忘我无待的生命境界。老庄在很多时候都将人的完满状态设置为自然宇宙天地,而现实的冲撞不可能使人拥有这种生命状态的野心。如果当一个人在关照自我与外部世界之关系时,希望达到某种持续的生命动量,就可以选择萨宾那的生命态度,虽然看上去是漂泊的流浪的甚至是凄凉的,但这种孤独会放大所有思想的共鸣,并在第一时间坦然呈现在自我记忆中,不受到任何的扭曲与修改。乔伊斯的流浪就要显得更刻意地漫不经心或者说是低沉阴郁许多。我仅看过一部《都柏林人》,其中无数的细节都能准确地击打我心理的盲点。虽是在暗淡的基调中,我所有的感触神经依然勃发地迅速扩张。这些细节经过我的反复强化而历久弥新,在回想的时候甚至心头会浮现莫名地熟悉感。这种经验已然成了我的独占,事实上在看到布罗茨基的诠释之后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细节背后映射的种种精神迹象。书的创作年代与描述年代并不久远,但乔伊斯的笔下这个城市仿佛一座平静的孤岛,“恍惚仿若隔世”。作为爱尔兰国都,不难想象城市的繁荣,这样的繁荣在乔伊斯的笔下都被轻而易举地滤掉或者涂黑,我不能肯定地说在乔伊斯所处的年代是都柏林的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合理的阶段,我只是能揣测出乔伊斯眼中,这个阶段的社会是苍白与迟钝的。乔伊斯的笔触相当的优雅与从容,并且他善于捕获每一处能表达自我意愿的生活细节。晕黄灯光下温润的脖颈,行驶的列车窗外奇异而又一闪而过的路灯,集市上最后一盏熄灭的灯火,簌簌飘雪的安静的夜晚,青年颤抖地发红的脸颊,姑娘哭泣中梦游似的叙述。整座城市茫茫的一片,每个人都忙着同时也盲着过活,谁也不在意除了生存下去以外的任何疑义,生命没有赋予他们这样的使命,虽然每个人都是那么血肉丰盈古道衷肠真实生动。这也正是乔伊斯最深的顾虑。表面如此正常与健康内部却早因麻木而近乎腐朽。换句话说小城是个只有生命没有灵魂的地方,这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空洞与愚昧。乔伊斯洞察了这样不可逆转的事实,所以在自己还未完全窒息的时刻选择逃离。这样的行为不是什么叛逆者的英勇抗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胆怯的自保。因此,基于同样的感受,乔伊斯只能充满中国诗词之“隔”之意境地回忆着都柏林人,而鲁迅先生却呐喊着期待唤醒铁皮屋内沉睡的人。透着距离的叙述没有时效性的横向轰动与震撼,但是时间上,这样的作品却呈现着无限扩散的纵向力量,穿透过种种差异而笔直映射于读者。不难看出,乔伊斯爱着都柏林,这种爱是复杂的甚至是时常反复的,但同时这种爱也是不可抑制的。正因为这种爱,全书淡淡的哀伤是经过压抑后无助、无奈与绝望的流露。很显然,他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旁观。“垂钓人”不是他的角色,他是掩面的观望者,甚至他客观的否认也成为了他生命的伤痕。虽然置身事外却从未被排除在外,这样的状态是乔伊斯所深思过的,也是他唯恐不及的。我突然想起曼德尔施塔姆的《列宁格勒》:我回到我的城市,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你回到这里,快点儿吞下列宁格勒河边路灯的鱼肝油。你认出十二月短暂的白昼,蛋黄搅入那不祥的沥青。彼得堡,我还不愿死:你有我的电话号码。彼得堡,我还有那些地址,我可以召回死者的声音。我住在后楼梯,被拽响的门铃敲打我的太阳穴。我整夜等待可爱的客人,门链像镣铐哐当作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觉得自己功力还不够。
  •     没有很认真地看,也不怎么好表态
  •     豆蔻冠月十日. 生日是最好的生日 书是最好的书 予我最好的开始. 时至今日 再读 无非是想蹭点好时光.
  •     那灰色阴暗的笔调对我而言是那么迷人
  •     文学启蒙读物之一。阿拉比的忧伤让人上瘾。死者里加布里埃尔隔着窗户问屋里的人,那火很旺吗?乔伊斯真的是魔鬼,因为只有魔鬼才这么写。
  •     人间百态的写照,平庸、冷漠、凄凉、世俗,乔伊斯写的不仅仅是都柏林,而是无所不在的阴影。
  •     从拙入工,由工反拙。如果没有如此扎实的写实功底,何来日后的《尤利西斯》。
  •     光是《死者》的结尾就值7星
  •     为什么
  •     好像一串令人留恋的谜语~
  •     父与子的现代版
  •     都柏林的生活和風俗
  •     描写得细腻……但好像是中文窝有点看不进,决定买本英文读。
  •     嗯,是的。
  •     低沉大提琴般的质地 对故乡向死而生的爱
  •     并不是很看得懂一些象征,异国习俗也不完全了解……不过,作者的写法自有一种隽永的味道,读到最后一篇有些痴了,这小说集子值得反复读~
  •     写!论!文!
  •     还是再过几年再看乔伊斯。。。好晦涩。。。
  •     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     哪怕仅有死者一篇也足够了,最喜欢的短篇之一
  •     世间百态,淋漓尽致。
  •     读大一时,在身边的人均不知乔伊斯为何人时,同寝室的刘水长向我推荐了两本书:尤利西斯、都柏林人。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沉醉。
  •     Epiphany, Escape
  •     好书重读。
  •     我真的没读懂,而且还想再读,而且还想买一本收藏。
  •     中间三四篇 触动最大
  •     非常棒的小说
  •     中学的回忆,送给剑楠了
  •     看到是英文版,不知道这个译本如何。很多人对这部小说的解读,都很牵强,原因是不了解该书的背景。只要读过作家写作此书时和他未来的妻子的信函,就可以清楚第了解他的创作动机。
  •     大爱。。没有尤利西斯的晦涩。。我喜欢的那些小故事们啊。。还是喜欢这个时期的乔伊斯。。
  •     不明觉厉……
  •     好多真理
  •     非常好的译本
  •     2003.9
  •     可能还需重读。最喜《赛车后》《土》《死者》三篇。
  •     果然难懂,部分篇章更像诗歌,太多隐晦的暗喻、象征,且有一种发展刚到高潮就草草收尾的感觉……不过文字委实很美,多处引人入胜,首尾两篇好,个人偏爱《偶遇》
  •     非常喜欢 无独有偶 和 土 两篇。
  •     难读,但给予人一种享受
  •     七年一弹指
  •     故事自然是经典,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找到一个好译本,可惜。
  •     哎,真精湛。
  •     这本盛名在外的短篇小说集,昨天被我在家乡返宁的火车上草草翻完。不知道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还是对这种自然主义写作手法的不感冒,这本书实在无法引起我深厚的阅读兴趣,比起白先勇的《台北人》,阅读体验相差甚远。
  •     好枯燥啊,生活的流水账,导言中的神马象征主义我怎么一点没读出来?
  •     意识流代表的乔伊斯
  •     不太喜欢翻译。
  •     都柏林人努力在沉默和爆发之间找寻着压抑的平衡,最终也逃不过灭亡的宿命。
  •     终于读完了大名鼎鼎的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感想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偶遇》《伊芙琳》《两个浪子》《寄寓》《死者》,《伊芙琳》写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两个浪子》可能算是最有意思的一篇。
  •     有点累
  •     什么叫出手不凡,这就叫出手不凡
  •     不解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