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9
ISBN:9787500708520
作者:(德)亚瑟·叔本华
页数:462页

内容概要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本书内容分:悲观论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四部分。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分:悲观论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四部分。


 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叔本华的自我理论理由是无以伦比的。叔不悲观,叔只是看到人性中最本质的“苦”。它的权威从来都是不是手中的武器,而是口中的理由。人决不改变自身:他在某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即使对这些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他也会始终重新这样做。没有一种道德的作用能进一步扩大改正认识的程度,想用言辞和说教使一个人抛弃性格上的缺点,乃至改变他的性格本身,并改变他固有的德性,这种想法和想通过外物的作用使铅变成黄金,想通过精心栽培使橡树结出杏的计划如出一辙。哲学家的武器不是权威,而是理由。有些哲学书不是写给大众看的,是写给特定对象看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个世界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自己罪过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只把自己视野范围看作是世界范围,这是理智的一个错误,这种错误就像人们的眼睛以为天和地是在地平线上交会这种错误一样难以避免。这就解释了许多现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水准来衡量别人——就好比裁缝的尺码,谁也不乐意逊人一筹,使我们毫无办法——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设。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往往不惮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和缺陷,并把它们公布于众。他把这些当作是某种适宜赔偿的东西而不认为这些会使他蒙受耻辱,倒反认为这是为自己添光增彩,尤其是那些与他们品质相符的过错更是如此——必要条件——或像乔治·桑所说的美德之瑕疵。对于才智平庸的人来说,谦逊只是诚实罢了,而对那些天资非凡的人来说,谦逊就是虚伪了。后者对于自己所受到的尊敬可以直言不讳,也绝不会否认自己的非凡能力,而前者只永远会谦逊。马克西姆斯在《论自信》一书中关于自信的章节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并列举了事例。视觉与知性相联,听觉与理性相联,像我上边所说的,嗅觉则与记忆相联,而触觉与味觉是肉体的接触,所以与肉体相联。这些感官只和上述所说的发生关系而与其他任何事物无关。对于事物的具体观察先于对事物的一般概念,进而便是狭隘的局部概念总要先于广泛的概念。所以,整个教育制度应遵循概念本身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步骤,那么这种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对他宽容一个怀有暖意的人总是不合群的人,这样做,既不会刺痛别人,也不会让别人刺痛。
  •     人是无意识地来到世上,不自觉地活着。当人有了意识,这个活着的理由便不存在了。而随着意识的增强,这个理由就越充分。就如爱情不过是性欲的代言词,生育后代无非养老,或证明生殖能力。人是牺牲别人而存在的,我们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就开始吸收母亲的营养,而且的确是孩子们让父母操劳渐渐老去。人类之所以存在商业,经济学家的解析是资源的稀缺,但从人性的根本看,不就是牺牲别人吗?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生存的必需品,别人又从我们这里得到必需品,最终都是牺牲。即便最后死了,还是要靠牺牲别人的劳动把自己埋葬。尼采说:生命是靠消耗别的生命过活的。人活着总得衣食住行,这样就必然去工作。工作的最终结果是什么?领了薪水去买米买菜,支付房租、水电费、医疗保险------一系列的费用向你摊开,而这种工作无非是为了生计罢了,还有什么意义呢?曾经有人这么说:他吃饭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不了工作而吃饭。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工作,还是同样地没有意义。生命就是体验的过程,而体验也就是重复着别人的事。譬喻体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体验爱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都是体验。而体验又有什么意义?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让你腻了、烦了;重复着人际关系的微妙,又让你失望。体验最终是死,死是很长很长的状态,不存在的状态。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众人体验的生是家家难念的经,是个人痛苦的而无意义的生存。读书吧,为了更好地工作出路,你硬着头皮去背呀写呀,学的是最终要忘掉的东西。为工作的晋升,你又不得不借助着书本去读,书本就成了世俗的敲门砖。有人说,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伤,而你又不得不计从知识中疗伤。爱情吧,男女的倾慕本能的存在,自然中的性欲。爱有很多谎言,最终把双方都骗到床上。一开始谁都信这些谎言,信来信去就有了所谓的爱情,甜蜜蜜的话语,鲜红的玫瑰花,男的为女的献尽百般殷情,女的就感到了爱。爱情的悲剧都是没有结果的东西,又何以值得称赞呢?没有悲剧的爱情,便是世间庸俗的婚姻,结婚生育,过性生活,养育子女,直到死去。“女人是为了爱而性,男人为了性而爱。”这话绝对是对的,但最终都是性,而性又都是自然本能的东西。名利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许是所谓的热情积极朝气,功利心太强的年代,到处都充斥着着激励,培训师让人振奋的言辞,企业家提倡的口号、早会晚会,这一切都是为了功利金钱名誉。但裹尸布没有口袋,资产留在世上,名誉的存在也是时间相对而言,历史最终不会留你笔迹印记。我们在体验中,默默地无意义生存在世上,体验是个人的东西,一种感觉而已。如果这样,你说,还不如死了算,但死又能说明你存在吗?死一样没有意义。我们无意义地老了,死了,什么都不曾留在世上,骨灰化成了泥,遗物也会变成灰尘。如果我们得以自己留有后代,但从长久的未来看,谁又能保证到最后不是断子绝孙。我们终究回归了自然,没有活着的意义。
  •     我被你所束缚,被你所羁绊,到头来却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可我并没有勇气结束这可笑可悲的生命。只盼没有下一个轮回,灰飞烟灭,归于沉寂!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     失眠读物,一星减在<论女人>。
  •     “人生来就是痛苦的 快乐只是痛苦的间歇” “人生不过是一座摇摆于无聊和痛苦之间的钟摆,或者因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为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 叔本华你是个混蛋
  •     十余年前读的,当年一个三观尚未健全,稚嫩的2b少年,吸收了里面海量消极负面悲观厌世的思想,备受摧残! 后悔读早了的几本书之一 (当然也误读了)
  •     上帝是不是真的,上帝造人是造成善的还是恶的……围绕这方面的哲学探(bi)讨(bi)我真的没兴趣。还有那些对于动植物的人格化难道不是人类自己的想象吗?以此为论据真的大丈夫?
  •     悲观不厌世
  •     叔本华的很多理论我都不敢苟同,但是这本看得还很带劲。
  •     叔本华是一个特别的你可以踩在脚下,也可以作为信仰顶礼膜拜存在。他的哲学是名副其实的悲观哲学,人生是一个不会停下的钟摆,一端是无聊,一段是痛苦。愿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不满足就痛苦。他劝人独处,节制欲望,意欲控制的好,得到的痛苦越少················································但它的悲观哲学,确实有乐观的成分,就是让你直面人生的真相,珍惜当下,不挥霍青春。事有两面,一面是阴,一面是阳,一面是光明,一面是黑暗。阴阳可以相互转化,而黑暗中蕴有光明················
  •     获得快乐的最快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苦并不特别,悲观不是消极,不是一种选择,是对社会的基本认知。
  •     悲观与乐观的本源和终点都只有一个答案——痛苦。
  •     人生即意欲之表现 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 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
  •     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     嗯,一生踩黑踩康。讨论范畴和培根相似,都是俗得很的话题,而观点则尖锐得多。所谓“悲观”也就是好批评,尤爱批英格兰。可能是殖民地的关系,善找印度的他山之石来攻自家的玉。哲学么,有观点,甚至是和主流相左的意见并非坏事。
  •     不能赞同更多
  •     好多年前看的了。。。。
  •     我怀疑什么都不说直接给五星的都是没看到论女人和论噪音,或是一目十行看过而已。我承认前大半部分都很好可以给人深思,然而后两篇,一篇对女性的偏见,一篇对体力劳动者的偏见,这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时代对哲人的影响,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不平等看待。如果说这两篇的可取之处,对人性精神的悲观主义论证,十只占一。 当初看关于独处的时候,觉得叔本华字里行间的思想都是真知,而看完悲观论集,我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对这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大哲学家的爱,也只能止于此了。
  •     原来大家都师从叔本华。
  •     除了定义女性那一段
  •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疑心病是一种痛苦,它不但会使我们莫名其妙地混淆当前的事情,还会使我们对自己凭空杜撰的不幸未来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躁情绪,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不应有的自我谴责。”这大概就是我的病。
  •     太过易懂的理论。其实说来说去不过是在反复证明人生来痛苦。要反驳也很容易,只是接受这些理论的话,倒真的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     七八年前的哲学入门,对我的影响非常深。
  •     第一本英文大布头,读的费劲死了
  •     好。
  •     “最不幸的善人和最幸运的恶人都应该了此一生。”
  •     读原文吧还是。
  •     随便翻了女人那篇就再也读不下去了(我想魏宁格肯定度过他,尼采就更不用说了),罗素只能无奈地说叔本华对女人的歧视源自他妈对他缺乏关心。
  •     “你真的不明白,我的个体,就其本质而言是我私有的吗?对于我来说,这才是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事情呢。” “因为上帝就是上帝,我就是我。” “我要生存,我,我!这是至关重要的。我要的,不是那种勉强证明属于我的存在,而是那种我认为理所当然是属于我的存在。”
  •     人生总是那样 悲观否实在于我们自身
  •     他的悲观来自于客观,摆脱了很多思想的束缚
  •     编者在《附录与补遗》中节选部分自认为“悲观”的章节,加上《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两篇论文和《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凑成了这本选集。编者所说的叔本华哲学的4个主要方面“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除了唯意志论以外其他都不敢苟同。
  •     看的第一本哲学书
  •     当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选择生命的终结才是积极的方式。
  •     推荐《论教育》和《论女人》两文,难怪尼采会写一本叫《教育家叔本华》的书。叔本华对女人的剖析乍一看偏激而且带有荒谬的歧视,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我不得不承认女生与生俱来的弱点:虚伪造作、目光短信和缺乏理性。比起雌性动物我觉得还是和雄性相处时更自在~
  •     才发现叔大爷整整比我大200岁
  •     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 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
  •     人们常说看透本质的乐观是豁达 乐观是不会看透生命虚无的本质 所谓的豁达一定是建在悲观的基础上 由于看透了一切 所以不会为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烦心 去追逐世间的一切 但不会沉溺 有了悲观 就有了退路 叔本华的书很好 但是我更喜欢他的发型嘤嘤嘤
  •     叔本华是佛学的欧化,并将物质世界的否定。
  •     哲学大师著作,拜读,哲学好难读。。。看多了我觉得可能会疯
  •     前半部分还可以,后部分真的很难读下去!
  •     纯思维的活动是容易出错的,容易神经质。
  •     叔本华的自我理论理由是无以伦比的。叔不悲观,叔只是看到人性中最本质的“苦”。它的权威从来都是不是手中的武器,而是口中的理由。
  •     遇到知音
  •     我们都是被上帝愚弄的人儿,我们被上帝抛向这个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上寻求自己的生存标准。有些 人的标准很明确,他们在这种明确的标准下生活,有些人的标准很模糊,他们再漂浮不定中生存。
  •     悲观主义永远让人有更强的共鸣,虚无口味的心灵鸡汤。ps发现买了纸质书结果还是在手机上看完的,太且丧了。
  •     http://www.ximalaya.com/17973600/album/2928300 真是晚节不保,念书时写四重根的劲头何在?各种农药鸡汤文抄公,你个吃遗产的又没发文鸭梨,写这种东西,有意思?
  •     世界是如此让人困惑。
  •     这是一部比《劝诫与格言》要纯粹的多的哲学著作。
  •     小时候看多了这样的书,对于目前的自己有太多影响,无谓好坏,只不过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内在,一个过分言说显得矫情啰嗦的解剖学学生。
  •     宇宙级别的负能量。狂批叔本华,对康德又捧又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