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ISBN:9787801260215
作者:陈保亚
页数:313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王 序
徐 序
缘 起
上 篇 语言的接触:互协过程
一 母语干扰
1.1匹配
1.1.1匹配的规则性
1.1.2匹配的时空性
1.1.3匹配的方向性
1.1.4匹配的简约性
1.2回归
1.2.1回归的度
1.2.2回归的规则性
1.3并合
1.3.1并合的方式传递
1.3.2并合的度
1.3.3回归与并合的阶
1.4干扰的方向性
1.5母语转换
1.6母语干扰的简约性
1.7母语干扰的趋同性
二 借贷
2.1借贷的单位
2.2互补借贷、替换借贷及其方向性
2.3借贷的度
2.4借贷的阶
2.5借贷的语音形式
2.5.1借贷形式与第二语言的同步性
2.5.2再匹配
2.5.3再回归
2.5.4借贷与音系的繁化
三 接触的互协趋势和无界有阶性
3.1接触的流程图
3.2同构
3.3对应
3.4无界有阶性
3.5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的互补性
3.6无界有阶性的一个重要实例
3.7由相似接触到对应接触
下 篇 语言的演化:谱系树与语言联盟
一 同源关系和历时同一性
二 同源关系和接触关系中阶的对立
三 关系词阶的可行性
四 关系词阶的精确性
五 语音对应规律的地位和概率基础
5.1对应规律的概率算法
5.2关系词的概率算法
5.3对应规律的自证与他证
5.4关系词的宽式对应和严式对应
5.5核心词中关系词的数量与语源关系
六 侗台诸语言的发生关系
七 侗台语和南岛语的语源关系
八 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
九 侗台语和汉语的语源关系
9.1绝对阶曲线和汉越(侗台)语源关系
9.2相对阶曲线与汉越发生关系
9.3基本词汇中的汉越(侗台)关系词
9.4汉越接触是最有可能的解释
9.5汉越语言联盟
余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作者简介

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认为语言的演化只有一种模式,即由一种母语不断分化出诸多有亲属关系语言的谱系树模式。本书作者通过对傣语和汉语接触的追踪研究,认为语言演化有两种?静煌哪J剑患从捎∨酚锵滴淼钠紫凳髂J胶鸵院涸搅宋淼挠镅粤恕?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陈老师的景仰越发如滔滔江水。20年前的研究力就已经如此强大。想到那些调查,特别还是追踪调查,然后把那么繁杂的数据分门别类,拎出重要的参数,我就头大如斗;可是人家做得这么好。而且综述也做得相当充分了(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很多客观限制)。本书因为把“中介语”分成从“匹配阶段”到回归n阶段“若干状态,在说明变异过程中存在的规则性时就非常顺当。虽然这些阶段在德宏傣语、汉语的例子中全都观察到了,但是在其他没有观察到每个阶段的情况下,我想这个结构仍然可以levi-Strauss式地使用,效果应该蛮好。而对“中介语只干扰目标语而不干扰母语”的论证,不但让语言之间互相影响的具体机制清晰化,还很容易让人想到北方汉语、美国英语等等实例的情况。正巧前一阵看过一篇呼唤挽救德语学术地位的报刊文章,里面提到用英语做lingua franca实际也是在摧残英语——因为当大家的诉求都只是“懂”的时候,这个语言会很快的变化,会过分的宽容;也许中介语干扰目标语的心理机制正是如此吧。读时的一些疑问或者想法:1 汉语的一些音类合并(特别是儿童中)会否受到的是本地之外的影响,比如更为强势的西南官话?2 Weinreich所说的中介语中会产生目标语中没有的对立,被解读为这意味着中介语中的音位分化失去规则;单看本书中引用的说法,仿佛不能得出weinreich有如此意思,我们都熟悉的例子就比如: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学习英语,会用ph(用唇音系的代替所有塞音)对应p,用p对应b,而在s_环境中英语的p又被对应为p。本来英语中是没有p ph对立的,只有p b对立,可是在”汉英语“(比照”汉傣语“造,或者说,Chinglish),确实就引入了p ph对立,同时取消了p b对立,这既符合weinreich描述的情形,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不过如果weinreich的意思是,中介语中的对立数量较目标语中会有所增加,那就另当别论了。3 如何理解”同源“。联盟足够深入的时候,参与联盟的几方就会变成同一个语言吧(或者从一方,或者创生出一个新的),之后如果再出现分化,那就是谱系树模式的同源分化。但是如果联盟得还没到如此深的程度,但是也相当深了,我们怎么看待以后的分化呢?在此段的材料恰好缺乏的时候,我们也会把他们构拟在一起,然后上推出一个ur-语吧,如此做对理解他们并没有坏处。而亲密程度越浅,我们既可以说二者接触越浅,也可以说,二者分化越久,两种途径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只要趋势一致是关系词越来越少,越核心的关系词越少。如此的话,阶曲线反应的就不仅仅是”同源“vs”接触“,而是参与发生关系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变化:是越来越近(接触),还是越来越远(”同源“)。把以往关系足够近的两个语言就当做”同源“,也许正是谱系树模型的科学假设性(有利于增进理解,同时不保证它一定真实)所在,或许也是特鲁别茨柯依的诘难的生发所在:为什么每两个语族之间都有共享的特色,却不和第三方共享,为什么每个语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基本词,在别的语族中却找不到?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原始语公倍数,所有这些都包括,但是每个子语言在继承发展的时候,各自选取了不同的东西(比如汉语北方选了”说“,南方选了”讲“,如果恰好南北方的文献都没有记录对方的词,我们不知道早先有完全不同的词表达类似的意思,我们今天也能得到不同小支脉各有自己特色而无法对应的面貌);但我们也可以依照特鲁别茨柯依的思路,认为这是联盟未至顶级的表现;而两种考量,似乎理解效果是类似的。也许我们可以不再非此即彼的认定语言是否亲属关系,甚至不再使用”亲属“这样非此即彼的词汇(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肯定和语言是不同的,生物体一旦形成就固定,还有生殖隔离,语言即使不是没有如此限制,限制也比生物要弱得多),而通过考察一些重要项目(就比如基本词)排一个亲密关系序列,配合观察相关语言间亲密关系的走向(越远还是越近?甚至,反复了几次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乃至做出变化转折点所对应的相对年代,这样的描述对我们的理解也许就足够了。想必其他晚近的关于接触、联盟的研究(比如汪锋老师关于白语-汉语的)做出了更深入的讨论,真想一睹为快啊。。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佩服得五体投地。。。
  •     读完了我就想,搞非母语的语言学,一定要有个非本族老婆~~~
  •     看了序言我就被震了。。哎我怎么可以这么土现在才看这个书。。 //读毕。真赞。何等厉害的经验科学理论力啊
  •     数据多,分析清晰,表达晓畅,难得的好书。可惜总结出的接触规律都是基于语音和词汇现象,个人更关注的语法未有提及。
  •     陈师的博士论文,比现在xx研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一年级上语概时所有人都以为陈师的课太水,没想到不是课水而是我们无法企及无法理解。 再次膜一发陈师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创新。
  •     我要学国际音标
  •     神书,膜拜。
  •     老师的博士论文,理论语言学的期末作业就是验证本书中他提出的阶曲线模型。貌似还是有些问题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