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世界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210024392
作者:[英] 安东尼·吉登斯
页数:205页

内容概要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s),英国著名学者,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出版著作30余部。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作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全球化
第二章 风险
第三章 传统
第四章 家庭
第五章 民主
附录一 处于舞台中心的中左翼
附录二 左派瘫痪之后
附录三 丰裕、贫困和后匮乏社会思想
附录四 吉登斯其人其书
推荐书目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书中相继考察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风险、传统、家庭以及民主这些人人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告诉人们应当如何适应正在被全球化完全改变着的新的现实生活。


 失控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虽然目前为止只看了前3章,还是被Giddens强大的论述方式吸引了,我只想重点谈下第三章:传统。这章中作者以否定苏格兰短裙的传统开篇,但却宕开一笔,开始为传统正名,并讨论了传统与时间积累的关系及时代和环境变迁对传统的影响。之后,作者浓墨重彩地回归主题,分析传统与全球化的关系,当然,这关系也与其之前讨论过的时代将改变传统甚至于塑造我们以为早已形成的“传统”。表面看来,作者对文化、历史及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阐述,这与很多当代学者的论述并无太大区别,但实质上他做的更多的一点是试图颠覆人们心目中对传统的概念,而在重构此概念的同时强化论述全球化对传统,或者说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要知道本书的重点是全球化,不是传统)。虽然作者有使用到他擅长的心理学理论讨论成瘾问题,以联系其与全球化的关系,这也与其一贯的全球化带来的身份认同缺失相关联。但是这点我并不完全赞同,还有待继续考量。成瘾应该还有多重因素造成吧,近代不也有大麻上瘾的吗,那总不是全球化的结果吧。最后作者以讨论原教旨主义结束本章,我以往对原教旨主义的了解确实肤浅,一直以为就是伊斯兰极端主义那一类情况,但他的论述我也尚有疑问(原教旨的产生也跟全球化有关???我猜想他也能分析说我们隔壁那栋楼的拆迁也与全球化有关。。。),因为论述总是要支持自己论点的,所以正确性有待商榷。不过原教旨主义的发展确实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作者也属于性情中人,经常脱开主题谈到一些个人的想法,虽然读起来远离了文章主线,但正是这些句子,让我看到更多的灵气。如:世界主义的道德本来需要热情与激情的驱动。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我们值得为之牺牲的东西,那我们中就没有一个人会获得为之而活的东西。
  •     《失控的世界》是吉登斯1999年在BBC做讲座时的言论集。1999年,正是吉登斯所支持的布莱尔工党政府执政的第三个年头。得益于“新工党”式的中左翼政治思维,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在冷战结束后的十年内成功摆脱高通胀和高失业率,进入了稳定增长的经济繁荣期;而两年之后,911事件的爆发使西方和世界陷入了更深程度的“失控”,新保守主义的抬头使西方从政治到社会文化层面上都卷入了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经济以及气候上更多的风险因素都将社会推向了不可知的境地……1999年对于全球化研究来说真可以说是处于繁荣期的黄昏和暴风雨前的寂静中。因此,吉登斯在1999年发表的这些观点和理论也并非新事物,《失控的世界》更像是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观点的言论小册子,里面收集了吉登斯自八十年代起就已成型的一些对当代社会的看法,诸如“风险社会”、“激进的中左翼”、“民主的民主化”等等。不同于其他同时代的社会学者,吉登斯从来不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后现代理论”,他认为今天的世界并没有完成“现代化”,不仅是不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在后冷战的世界格局中寻找到激进政治和保守政治之间的平衡点。他力图同时吸收左翼和右翼的政治经济传统,并历史地看待当今的社会与人是如何走向被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包围之中,吉登斯给出的答案便是超越左翼与右翼,寻求一种“中左翼”的“第三条道路”,他积极地将这套政治理念传授给布莱尔以及他所领导的工党,使其顺利完成转型,并打着“新工党”和“现代化”的口号赢得了1997年的英国大选。一、迎接全球化和风险——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基础“第三条道路”究竟是条什么样的道路,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失控”是否真的能通过一种新的政治思维来调和?在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社会中,吉登斯将激进政治归结为六点框架:一、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团结;二、摆脱解放政治,建设生活政治;三、用启发性政治解决国家与社会、市场间的关系;四、发展对话民主和情感民主,对民主体制进行民主化;五、改革福利国家,把福利依赖转变成积极福利;六、在各个领域中消除暴力。经过十多年新自由主义引领下的社会改革,西方国家虽然摆脱了福利主义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僵化、高通胀和高失业率,但自由放任的市场却渐渐拉大了贫富差距,破坏了社会团结,右翼政党所倡导的自由和公平竞争逐渐为人们所质疑;而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传统的左派政治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解放上,并力图改变各种不平等、不合理的制度,但是在如今的后传统社会中,生活中的矛盾和决策空前错综复杂,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无法将人们多样化的立场囊括进去,因此生活政治要求人们更多着眼于社会上涌现出的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并意识到政党并非政治生活的全部。“第三条道路”首先就要求人们在思维方式上超越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对立,放弃传统左右两派在意识形态上的立场,并将“生活政治”和“启发性政治”纳入政治议程中。全球化以上对“中左翼”道路的设想都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失控的世界》一书的主题,即全球化时代所呈现出的“风险”成几何级数地增长,并且无论人们身处于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得不面对世界上任何地方所发生的任一事所带来的显著或潜在的风险。“全球化”始终是吉登斯分析当代社会所牢牢把握的一点,这是他在历史维度上将我们时代和之前各个时代的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依据;在方法论上,也是他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分析的前提假设,即可以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社会子系统的运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影响的笼罩之下。然而吉登斯在反复论及“全球化”的同时却缺乏对全球化这一现象本身的细致分析。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是存在程度或形式上的差异的。同样是通过现代媒体、国际贸易等途径,相同的信息和物质传达到不同区域会产生不同的反馈。例如有些地区,比如伊朗或前苏联加盟国的后共产主义社会中,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所代表的新一代会与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激烈的抗争;而在诸如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社会,则是在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外表下包裹的仍然是受传统力量支配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作,而这其中却又分化为诸如沙特、阿联酋这些愿意与外部世界对话的社会,以及另一方面,以现代面目出现却坚决拒斥现代性的原教旨主义。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人们被暴露于全球化影响下的程度和受影响的内容也存在异质性。二、缺乏对传统理解的“反思性政治”不同的社会受到全球化影响的差异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本身以及任何属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都面临现代性的冲击,并且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手段加速了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传统的侵蚀,现代手段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发达国家的民众传达各种传统方式的面貌。信息受众的反馈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即吉登斯所言的理想方式——对话;另一种则是对传统的拒斥,一些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往往被其文化影响范围之外的人认为是难以接受,甚至是难以容忍的。种姓制、政教合一戒律、父权主义等传统方式在媒体以速度惊人的传播下曝光于世人的目光之下。这些地区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原有社会结构的解题。传统社会似乎在民主化、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在种种阵痛与混乱中解体。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社会在各自独特的全球化影响的背景下自我重新建构的可能。首先,在现代化后发社会中,维护被破坏的社会团结往往只能依靠传统,在这一问题上,吉登斯的态度显得有些含糊不清,而在对待家庭这一维护社会团结的基本单位上,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传统的褪色,会使情感因素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而传统人情关系中的经济、习俗等因素会为由法律而明确的义务所替代。但依受风险威胁的程度所定,后传统社会往往在各种生活和政治的混乱中选择不同的途径以保守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沙特或阿联酋尽管在经济和文化上积极与西方接轨,但却维持着非常传统的一夫多妻制;伊朗近年来面对保守势力与新思潮的激烈碰撞,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婚姻中的经济结合因素仍然是首选考虑因素,大部分人仍然遵循政教合一的生活传统;而在这些社会的反向极端上,中亚或非洲的一些地区的原教旨势力尽管看似被武力摧毁,但石刑、女性割礼等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的传统却仍然存在。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在导致社会混乱的过程中负有责任,但如果以“反思性政治”的视角来介入这些地区的社会问题和冲突时,便会发现这些地区的人们根本缺乏反思的基础,而如果着手建构起“反思”的社会意识又需要通过现代手段,那又会导致对传统的质疑与维护传统之间的矛盾,进而造成社会解体。这就陷入了一个“反思性政治”的悖论。其次,如果以历史维度来看待后传统社会在全球化时代陷入的迷茫与混乱,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反复在上演着激进政治摧毁旧秩序之后,又陷入了传统生活方式和“惯习”重新显现的历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社会是被整体统一后又整体解体;或是始终陷入不同势力、不同阶层的分裂冲突中;又或是不断在把握避免各种社会风险带来不良后果的平衡点,艰难地走在发展道路上,大部分第三世界地区从未真正经历激进政治或是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长期稳定。不同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从一开始就是经历现代性闯入原本稳定的社会,并开启了一段“刺激——回应”型的被动发展道路。制度文明在传统秩序遭受破坏以后从未真正地建立起,更不用说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在健全制度文明的保护下得以发展。如果将“民主的民主化”介入当地的政治议程的话,“对话”所激发的反馈往往并不能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影响,视全球化影响的程度和所带来风险内容的不同而定,“民主化”的反馈可能会极易地过度偏向一个方面,且受舆论导向的影响,很快被虚妄地建构成一个虚无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引发社会解体和社会冲突。所以对于这些地区来说,现在尚不是讨论“反思性政治”的时机。吉登斯将原教旨主义看作是阻碍对话的最大敌人,因为他们拒绝对话,因此他对原教旨主义的批判也丝毫不客气。这也不难理解后来受吉登斯影响的布莱尔政府在911事件之后在对外政策上逐步向新保守主义靠拢,并积极将英国卷入全球反恐战争之中。吉登斯对英国未来政治的理论主张俨然已被现实政治异化为一种“超越左与右的新意识形态”。之后西方世界冷峻的反恐立场便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对话,目的是要实现‘生活的民主化’,你拒绝对话就是触犯了底线,我就要消灭你。”这种立场又回归了西方本位主义的社会思想,只不过传统政治语境中的左翼与右翼经过互相妥协后携手并进,并没有真正改变西方国家看待外部世界的态度,所以也难以意识到如果对现代化后发国家或对不同的文化缺乏理解,任何对话的展开都没有意义,只能构成西方对于其他文化和地区的权力,这种权力可能来自任何领域,文化、行为方式、经济和外交政治等,单向施加的权力只能为西方带来更多的原教旨主义敌人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反弹,也无法真正开展这些国家“生活政治”的民主化。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新的激进政治道路1. 使用政治力量来规避风险前文提到在全球化风险的包围下,不应忽视现代化后发国家自我建构的能力。首先需要将“全球化”及“风险”作为当今社会运作和政治议程的背景,而不仅仅是变量。因为如果将风险作为背景而加以默认的话,在“风险的包围”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激进的政治力量来人为地削弱风险的负面作用,而不仅仅是将风险纳入决策,来探讨民主化和维护社会团结等问题。另外,作为背景的全球化风险也不排斥将“反全球化”力量作为重要因素,全球化并非一个绝对的表示变化趋势的概念,全球化的扩张必然伴随着许多发自民间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反全球化浪潮。如果仅仅将全球化纳入变量来分析问题的话,那就如吉登斯所言的那样,“社会应该更多地鼓励人们承担风险而不是躲避风险”,持这样的立场会很容易将反全球化的呼声视为是阻挠对话和民主化的障碍,反而使这种“中左翼”道路成为一种新形式的霸权主义:它要求对话,却关闭了理解的窗口。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应支持这种反全球化呼声,将其吸收入政治议程,并使用强力手段来保护自身躲避风险,这种抵抗风险的力量可以来自民族国家,也可以采用跨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的模式,最终利用权力来回应权力,使自身在全球化的影响过程中处于平衡位置。2. 网络——一种监督机制网络是近年来影响政治进程的新力量。我们可以在去年所发生的伊朗大选所导致的骚乱中看到网络发挥的巨大作用,支持改革的激进派通过视频发布网站YouTube和信息发布平台Twitter实时将示威游行的全程向全世界发布,当政府以武力袭击示威人群的时候,全世界几亿人都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和手机看到全过程,并参与讨论。激进派的博客专栏作家持续向世界报道事件经过并传播政治观点,并且每天都收到上千条回复。最后,内贾德所领导的保守派政府不得不“军管”网络,而这一举动也激起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与80年代末电视媒体所主导的政治运动相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已经开始显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主要在于如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们再也不仅仅是媒体和舆论单方面的受众,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自由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并通过人们自己来巩固自己所持有的立场而成为一股思想力量。塔利班和基地等极端原教旨主义也开始来到网络世界中抢占自己的言论领地,这是标准的以现代化手段来维护极度保守的秩序,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在任何地方看到恐怖袭击者发布的“战果”视频,包括制造路边炸弹袭击甚至是处死人质的全程影像。发展中国家需要在把握受制于风险因素和规避风险的平衡之外,重视网络民意。由于传统政治话语中的激进与保守已经难以适应处于多重风险影响下的当代社会。社会已经分化成各种民生利益、政治观点独立存在的局面,在制度文明未确立的前提下,持相同见解的人们更多地是以非正式的形态出现在网络空间中,他们可能是社交网站中的群组,也可能仅仅是短暂地在讨论版的争论中凝聚为一体。虽然他们在现实中能发挥影响力也许还不及一个非正式组织,但是他们更善于犀利地察觉出社会发展的弊病,以及反映出处在文化风险和经济风险漩涡中的社会问题。那些通过传统手段来谋取现代利益的新权贵将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监督,虽然这种监督缺乏司法力量的强硬手段,却足以毫无保留地将社会资本流动的秘密揭开于世人面前,也足以煽动愤怒和不满情绪,这将迫使执政者重新反思自己。事实上,经由网络、平面媒体、电视重新整合的新媒体形式已经在通过全球化的力量使大众参与到政治中,使不同的观点发出声音来扼制威权风险,而并不局限于政党,这本身就是新时代特有的民主化进程。小结吉登斯的理论依然在全球化研究中拥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将现代性所带来的矛盾置于全球化风险的视角有利于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位置,并可以解释许多在当代才凸显时代特征。但是需要有所警觉的是,我们必须摒弃吉登斯理论中的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论点(个人认为吉登斯由于积极投身于英国政坛的缘故,将许多论点都不自觉地集中于欧洲的社会问题,而缺乏对其他文化和地区的亲身体验,或了解只限于报道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做的恰恰就是与这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对抗,树立起新的激进政治态度。超越左与右并不意味着道路只有一条,而应该是“第N条道路”,并且这种政治态度也并不意味着保持政治态度的折中,而是在抛弃意识形态成见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规避风险、适应风险。全球化不能成为强权的借口,而迫使不发达地区接受当地人所不愿意接受或不适合当地文化实际情况的改变。在激荡的全球化风险时代,只有各国和各种文化处于平等的地位上,相互理解,才能共同面对风险的挑战。
  •     100万美元,如果用每张100美元的钞票叠加起来,约为8英寸高。10亿美元,也就是1000个百万美元,叠起来的话将比圣保罗教堂还要高。1万亿美元的钞票,将超过120英里,比珠穆朗玛峰高20倍。而每天全球市场的营业额远不止一万亿美元,这就好比20多个珠穆朗玛每天在地球表面夷平、隆起、平移,那景象得有多壮观啊。好在人类有即时电子通讯技术,电脑屏幕上那一串串小零,每三个加个小逗点,哦噢喔地,在网络间飞奔,于是事就这样成了,我们不用移动珠穆朗玛,我们只需轻点鼠标,金融和资本就这样在全球流动。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指出,对全球化的看法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人是怀疑论者,他们认为全球化是虚假的,“全球化”这个观念只是那些希望拆除福利体制、减少国家开支的自由市场主义者所散布的意识形态而已;另一些人是激进论者,他们认为全球化是真实的,全球市场不再受制于国家边界的影响,民族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吉登斯拥护激进论者,同时又指出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激进论者都还只是在经济视野中打圈圈,而全球化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社会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换言之,全球化不全是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的“全球自由市场”,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全球的世界性社会”。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说,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也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今天的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这就难怪全球化的进程一路摧枯拉朽,一路也受到重重围攻。一个有把握的世界正在RUN AWAY,政客、商人、学者和普通人比15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更为焦灼和惶惑,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失控的世界。主持人克里斯•洛克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疯狂吗,最好的饶舌歌手是白人,最好的高尔夫选手是黑人,NBA身高最高的选手是中国人,瑞士人卫冕美洲杯帆船赛事,法国指责美国自大,德国不参战,美国最有权的三个人分别叫‘布什(‘杂草’)、‘迪克’(‘男性生殖器’)、‘科隆’(‘结肠’),还用我举更多例子吗?”“国家”、“家庭”、“工作”、“传统”和“自然”,看起来还是过去的那个外壳,但是里面的瓤已经不同了,吉登斯称其为“shell institutions”,空壳制度。“国家”,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话说,“不仅变得太小以至于无法解决大问题,而且也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解决小问题。”国家当然还有敌人,但是敌人的危险已经小于国家治理的风险。“家庭”,“同居与没有同居”(couple and uncouple)已经比“婚姻和家庭”更准确地描述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你们有明确的关系了么”(in a relationship)成了比“你结婚了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传统”,以传统方式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却以不同的形式到处繁荣和发展,文化遗产被重新包装和贩卖,连原教旨主义团体也在广泛使用新的交流技术……1014年,沃尔夫斯坦大主教说“这个世界正匆匆地走向它的尽头。”到今天,很多人有近似的情绪。不过吉登斯绝非悲观主义者,他认为这只是一个转型中的世界,而“民主”是一剂良方,“民主国家需要的就是依靠民主本身”,这叫“民主化的民主”(democratising democracy)。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不是这个跑远了的世界的旁观者,我们就在一路奔跑中,难以置身事外,不能视若无睹。这本Run 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是安东尼•吉登斯三十余本著作中最深入浅出的一本,因为这是BBC著名的莱斯讲座的讲稿。吉登斯呼吁“超越左与右”,自己也是左右逢源的人物,政途上曾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学术上又曾是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少见的胸中有丘壑的干政文人。他善写两种文章,给学术同仁看的大部头著作,框架谨严、术语如林;还有给学生编的课本、给政客看的著作,突出重点、通俗易懂。《失控的世界》显然是后者,也正是因此,略有简化理论之嫌,对于民主理论的论述尤为草草了事。所以,中译本的后半部分加上了杨雪冬博士翻译的吉登斯的三篇论文、以及《吉登斯其人其书》一文,对于理解吉登斯的思想路径颇有助益。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浅显易懂的书
  •     传统的非传统化,焦虑,成瘾。好像读书都是为了治疗自己心里的创口和疑问,让自己相信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承受这种痛苦,这并不是你的错。
  •     全球化触动着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如果再系统论述,深入一点就好了。
  •     普通喇。佢要講既,係 the third way入面講曬
  •     Duality of structuation, situated practices
  •     吉登斯的讲演稿。“风险”——人无法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提高对世界的控制力,“民主”的民主化,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家庭观念的变革。后面有一篇“吉登斯其人其书”。
  •     我艹我居然是第一个给2星的为啥大家都给那么多星星呢我实在觉得这本书没写出什么东西简直就像是在看当代政治与经济这样的无聊的公选课教材一般艰难在图书馆看得我总想放屁想在书上勾画些东西却也没啥好画的平淡直白讲一些我知道的或者我不感兴趣的尤其是附录的三篇文章简直更甚一篇比一篇不知所云我果然不是理解政治的范儿再说了本来这书勉强可以给个三星可是实在受不了这种小出版社简直是暴殄天物每页纸就印那么几个字然后纸质发白看得我眼晕然后本来可以几十页就搞定的书非要补上无关紧要内容重复的附录而且最后还要再加上几十页的译者的一篇论文
  •     一个大拼盘:1篇吉登斯bbc的讲座稿+3篇政治期刊(或杂志?)的文章+1篇某博士的吉登斯文献综述!断然没有书面推荐评语吹的那么深刻,很通俗,基本就是吉登斯的政治主张。
  •      喜欢关于风险的那种
  •     一本小册子,多为结论性的东西,颇有点像费老的《乡土中国》。
  •     太厉害了!有见识!
  •     作为社会学读物,他真的算浅显易懂的了~
  •     全球化应该是在公领域内的生产交通手段,而不应该触及私领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       1918年,威尔逊总统把美国大兵送上了运兵船,不少年轻的士兵在船上因为流感而亡,而其他的患者把流感带到欧洲,造成至少两千万人的死亡,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近日甲型H1N1流感肆虐,人心惶惶,从墨西哥窜出来的病毒,随着发达的交通工具快速的全球传播,虽然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能引起很大的破坏,但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要大多了。
      
      轻点鼠标,金融和资本就在全球间流动;咨询在流动(第一时间能看到美日欧的影片、游戏、应用程序),人也在流动。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也有些蕴藏的危机:因为美国房地产政策失败,大洋彼岸的中国工人失业了:因为中国是主要的制造业国家,金融危机导致外国人没钱消费,中国的工厂也只好关门大吉了,这就是全球化的风险。与此相反,1929年的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哀鸿遍野,苏联却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显得欣欣向荣,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门口排满了要求移民的美国工人的长队,似乎印证了那句话“敌人一天天的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只可惜当时苏联只是个要求赶超的封闭经济体系,通过暴力手段维持的工农业剪刀差达到了其重工的繁盛,如果当时苏联也参加了全球化的分工,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吧。
      
      吉登斯把全球化风险分为两种: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外部风险是老式的,来自自然的、外部的,比如瘟疫、洪水和地震等等。被制造的风险,指的是有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引发的风险,大部分环境风险,如气候变暖。落后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同时承受着两种风险,因此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甲型H1N1流感还是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需要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对抗风险的个人方式之一是保险,买份人生、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师已经算好了一个人上车遇到车祸的几率;在社会范围而言,预防的理论是很重要的,比如对新型基因玉米进行严格的测试,以防止生物污染。
      
      更多的时候,面临全球性的风险,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协作,比如中国医院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抗药性很强的超级病菌,如果传播的其他国家,会造成严重的问题。G20峰会,各国首脑对解决目前的经济危机问题提出用国际金融机构注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海洋和天空,更多的协作才能解决问题。
      
      反全球化的力量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国际分工当中,制造业被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原来发达国家的工人可能失业,也可能改行去做些不如原来收入和地位的工作,他们可以愤怒的认为这是新自由主义的阴谋,资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权政体狼狈为奸。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也会怨声载道,因为他们微薄的收入可能买不起他们自己亲手制造的产品。全世界的无产者没有联合起来,却有可能彼此憎恨。国际间的经济不平等还一如既往的持续着,全球化更像一场掠夺。于是,每次全球化高峰会议,如WTO和G20峰会上,都有不少抗议者。
      
      但毕竟全球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民族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力被削弱了,很难闭关锁国的不去接受。诚如吉登斯所言:“这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http://oleg.blogbus.com/logs/39651769.html
      
  •     论述“传统”的那节太精彩了,智者的点拨。
  •     ''现代风险多来自于内部''+''自由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冲突'',不过不喜欢作者对于民主的论断,民主是啥我不懂,但我也不觉得他们真正明确了,不喜欢民主,因为也许它只是个谎言或者美丽的传说。
  •     : F114.41/4614
  •     其中关于"纯粹关系"的阐释非常值得关注,许多兴趣群体的形成也基于此。
  •     师老师御批
  •     书还可以,翻译太渣了
  •     state the obvious, nothing new.
  •     不错的入门书籍
  •     喝狼奶长大的翻译
  •     瞎说一句,这不就是Giddens的帝师宣言吗= =
  •     看得好辛苦
  •     有关学术啊,理论啊,听起来让人畏惧不敢读,其实读起来发人深省,已经忘了有多少次点头如蒜倒。
  •     我实在觉得这是本很shi的书。
  •     睿智者眼中的现代世界
  •     风险社会。
    流动的现代性。。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不错的”科普“文吧,把理论转化为浅显的例子加以分析。点到即止,无非是给读者多一些启发性的提示。翻译迄今也有10年了,单纯从我们国家的角度分析,还是中了很多points。
  •     真的很薄嗯。。80页以后正文就完毕了……
  •     通俗易懂,娓娓道来~
  •     了解Giddens思想的科普读物
  •     对现代性的部分诊断一针见血,但许多问题到底由现代性引起,还是全球化所致,区区七十多页书很难论证清楚.恰逢彼时全球化现象为学界重视,题目中出现全球化多半是个噱头.
  •     2010年6月。课程制定读物。译笔一般。内容又高深又浅易。小部头,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