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秩序原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12
ISBN:9787108011046
作者:(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页数:787页

书籍目录

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

原著者序

导 论

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
第一章 自由辨
第二章 自由文明的创造力
第三章 进步的常识
第四章 自由、理性和传统
第五章 责任与自由
第六章 平等、值与品行
第七章 多数统治
第八章 雇佣与独立

第二部分:自由与法律
第九章 强制与国家
第十章 法律、命令与秩序
第十一章 法治的渊源
第十二章 美国的贡献:宪政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与行政:“法治国”
第十四章 个人自由的保障
第十五章 经济政策与法治
第十六章 法治的衰微
注释

第三部分:福利国家中的自由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衰落与福利国家的兴起
第十八章 工会与就业
第十九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章 税制与再分配
第二十一章 货币框架
第二十二章 住房与城镇规划
第二十三章 农业与自然资源
第二十四章 教育与研究
跋: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注 释

本书常引书缩略语表
分析目录
本书引证的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作者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自由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作者给予深切关注的问题。由此,作者对于宪政制度有着很中肯的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更就福利国家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曾经被席殊好书俱乐部评为9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鉴于哈耶克是一个矢志由不同的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学者,本书决不能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


 自由秩序原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不同于别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致力于恢复人固有的自由,而非实现人自己试图建构的自由如果单论名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可能会让人以为它是本跟公众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学术刊物。但看过这本时事周刊的人也许都知道,杂志的名字跟杂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很有些名不副实的嫌疑。奇怪的是,这样的名字竟没有阻挡世界各国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对它的接受甚至是喜爱。深一层的情况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名不副实。是“经济学家”词义的变迁给今日的读者带来了认识上的落差。“如今,‘经济学家’是经济学这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在詹姆斯•威尔逊的世界,‘经济学家’这个词是指代任何一个以如此方式分析问题的人:将每一个观点和信条诉诸事实的检验。”正如本系列前面文章中介绍的,詹姆斯•威尔逊是《经济学家》杂志的创办人。而这一段解释“经济学家”词义的文字来自讲述这本杂志历史的传记《追求理性:<经济学家>1843-1993》(The Pursuit of Reason: The Economist 1843-1993),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路得•达德利•爱德华兹(Ruth Dudley Edwards)。詹姆斯•威尔逊的世界不仅仅是1843年工业革命之下的伦敦,更是他继承的那个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由文明的传统所塑造的英国社会,正是那个传统使得工业革命和《经济学家》的诞生成为可能。表面上看,在威尔逊的世界中“经济学家”这个词所指的原则也能在其他的传统中找到,比如,无论是中国人熟悉的实事求是还是格物致知,都以事实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然而,这样的原则在不同的传统中实现出来的情形却差别很大,好的原则没有在社会生命中扎根的支撑力量做维护,很容易变成大而无当的空话。问题是,在《经济学家》那里,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样容易流于形式的原则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一百多年来的文章中?简单说来,就是威尔逊以及他的跟随者所继承的自由文明的传统给这样的原则提供了富于生命活力的营养。具体而言,这个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关于人如何实现真正自由生活的知识传统,这不是某些所谓优秀的头脑构想出来的,而是经历千百年的历练得到各个时代检验的知识传统,在《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就是威尔逊给杂志订立的使命所体现的:“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这个直接的来源是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熟知并学习的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的知识传统——不同于其他的自由主义,它致力于恢复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固有的自由,而不是实现人自己试图建构的自由。基于自知之明的自由在威尔逊的时代,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后来多为公众提及的还如法国人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英国人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奥地利人米瑟斯(Ludwig von Mises)和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直劝说人们不要太相信人类的头脑建构新世界的能力,因为世界不是由人类的头脑设计出来的,人类的头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面对复杂的世界,哪怕再聪明的头脑都不可能清楚这个世界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只有每个人自己才比较有可能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由这样有自知之明、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流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互动产生的创造力比依靠任何优秀头脑来建构社会带来的影响要健康有益得多。尽管提倡以事实作为判断是非依据的知识传统决不仅限于古典自由主义,但是在论及何为事实的问题上以指出人类头脑的有限为核心的知识传统却并不多见,这样的立场仿佛很软弱无力,看起来不仅缺乏鼓动性,而且似乎很容易打击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难说以如此立场为核心的知识传统能够在社会上吃得开。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间,以这个前提出发,却陆续产生出各个具体的知识领域,比如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甚至科学哲学,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很难让人视而不见,特别是每逢热闹一时的以建构新社会为目标的运动冷却下来之后。《经济学家》虽然不是学术刊物,但一百多年来,那里的编辑记者在不同程度上领受过古典自由主义知识传统的训练,反过来,他们通过《经济学家》在各自的领域帮助公众认清社会变迁的事实真相。除了创办人威尔逊之外,《经济学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编辑是威尔逊的女婿沃尔特•白哲特(Walter Bagehot),自1861年35岁就任主编之后的17年间,他将报道的地区从英国本土扩大到当时经历内战的美国,而且政治成为跟经济同样重要的关注领域,这两方面恰恰为一百多年后《经济学家》在美国的广受欢迎打下了基础。而从白哲特撰写的著作更加看出《经济学家》对古典自由主义知识传统的继承,他的《英国宪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和《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Lombard Street: 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代表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自由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基本构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的代表作《右派国家:美国的保守力量》》(The Right Nation: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以及《公司:一个划时代观念之简史》(The Company: A Short History of a Revolutionary Idea)——两本都是跟他在华盛顿的同事艾德里安•伍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合著——也无不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优势所在:他们不被一时一地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头脑所遮蔽,而是能够看得更加深远,帮助读者既不被琐碎的日常见闻也不被貌似要根本改变世界的突发事件所左右,透视出自由文明的动力和轨迹。对于进一步学习这个知识传统的人,古典自由主义决不是自由文明传统的全部。威尔逊通过《经济学家》所宣扬的价值立场和分析方法以及他看重的亚当•斯密的思想都不过是这个传统中的一部分,指出“承认自己无知乃智慧开端”的古希腊人苏格拉底也只是一部分,因为正如古典自由主义者一再提醒的,世界并非人类所造,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哈耶克所说:“人对于文明运行所赖以为基础的诸多因素往往处于不可避免的无知状态,”也如曾经在初期《经济学家》做过编辑的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承认的:“在科学中,我们所知越多,感触到的无知也就越广泛”。一个让人也许感到意外的现象是,承认人无知并没有让人永远在无知面前茫然不知所措,虽然有时也会如此。像斯密、哈耶克这样的人恰恰相信,只有承认人类头脑在世界面前的有限和无知,才使得自由文明的创造力会最少地不受人类自以为是、自不量力的野心的干预而发挥它本来的作用,这个力量被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换言之,接受人是有限的这个事实却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的无助和悲观。尽管人是有限的和不可避免的无知,只要尽力确保人固有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者会说,这包括那些与生俱来的不可随人意剥夺的良知、生存权、发表言论和种种追求幸福的权利,人类依然可以在有章可循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得到满足的幸福。这种对“看不见的手”的信心可能会让处于信奉自由文明传统之外的人难以理解,就像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自由本身很难成为一个受到社会普遍肯定的正当价值,因为在这些社会中,自由给人的印象是不受限制的为所欲为,而这样的状态如果在社会上得到任何程度的实现就意味着混乱和失序,任何统治者都很难去主动鼓励社会成员追求这样的价值。而在像斯密所处的社会中,自由不是到了近代才兴起的价值观,无论在斯密和后来《经济学家》创办的时代,还是之前基本确立现代立宪君主制的1688年,或是如《大宪章》那样的自由宪章在西欧和中欧盛行的12到14世纪,那时人对自由价值的追求普遍不是要实现新的自由,而是恢复“古时的自由”(ancient freedom),是政府权力的扩大带来的对贵族和民间社会权利的侵蚀使得人们不得不跟当局斗争以恢复原有的自由。比法律更高的法律然而,那个“古时的自由”又是怎样确立的呢?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者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常常只回溯到1215年由英格兰贵族迫使约翰王签订的《大宪章》,就像哈耶克在他的著作《自由宪章》(或有译为《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中所做的那样。这其中的缘由可能有多种,比如他们认为虽然中世纪已经有自由宪章,自由社会基本形态的确立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或者,他们不但自己身处西方,写作的对象大多也是西方的读者,对于许多背景,他们已经浑然不觉或不以为然了。即使如此,从逻辑的纵深看,古典自由主义者们通常仍然会不可避免地推及自由的依据,比如,到底如何确定什么是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固有的自由,什么是人自己试图建构的自由。这同样是以事实作为检验是非的尺度,因为如果自由只是某些人的喜好或者“看不见的手”根本就是人自己子虚乌有的杜撰,这一切仍是徒劳。在他们看来,那些不可随人意剥夺的人原本的自由,乃是由“更高一级的法”(higher law)所决定,如同古典自由主义者承认世界不是人创造的一样,规范世界包括人自由的法也非人所创立,就像哈耶克所说的:“在18世纪,此一更高级的法律通常被认为是上帝之法、或自然法、或理性法。”问题是,这“更高一级的法”的依据又是什么?至于“上帝之法”、“自然法”、“理性法”之类的,由于人们对于上帝、自然、理性的理解很可能各不相同,什么是真正由上帝、自然、理性制定的法呢?如果单凭人们对此的争论,这个依据恐怕永远也不能确定下来。正像“看不见的手”,既然看不见,怎么证明是存在的呢?然而,近两千年来欧洲以及之后北美的历史却显现出跟以上的想象不尽相同的景象来。无休止的争论尽管是事实,却不是全部。一部被称为《圣经》的书在相当程度上渗透到欧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渐有许多人相信这本经历几千年而成的书所传达的乃是创造人和万物的上帝给人启示的话语,人之所以有自由和尊严乃是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而上帝的话语是人生活的最高准则和生命的真正源泉。如此信奉《圣经》的人对掌管世界的创造主抱有恒久的信心,无论有多少苦难波折,因为他们相信爱世人的上帝给人永恒生命的应许不会落空。对于他们,那“看不见的手”好像看不见,人的心中却明明可知。原本在地理上跟欧美人没什么关系的信仰到如今早已被很多人习惯地归为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就连最近一次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是《圣经》而非美国宪法继续成为新总统宣誓时手按的唯一一本书,象征着誓言有效的终极依据。而加州马鞍峰教会的华里克牧师(Rick Warren)——他的《标杆人生》(The Purpose-driven Life)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硬皮书——在奥巴马总统就职前带领与会者们的祷告同样显示了美国政治仍然充满了浓厚的“更高一级的法”的背景。如果说古典自由主义者对人类的有限和无知所予以的承认以及对“看不见的手”在产生物质财富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解释到如今已经比较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那些崇尚自由的西方人对《圣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就不那么容易让外人明白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已经透过很多方面进入到公共和私人领域中,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推广和由此产生的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是最直接的明证。然而,市场经济只是自由传统的一个方面,物质上的满足显然不足以构成实现真正自由生活的全部,那么,余下需要学习的关于自由的知识跟《圣经》到底能有什么不可避免的关系?这是接下来的文章中要说的事情。
  •     以前读哈耶克“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总觉得隔了一层难以透彻理解。——哈耶克这是对谁在说话呢?是谁这么无聊批评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导致他要写文章辩解呢?这种疑惑由于这个因素而加重:在中国,有守旧的人。但是基本上看不到“保守主义者”,也看不到有谁被批评为保守主义者(在美国,情况也大致类似吧)。所以更加难以理解像哈耶克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最近对这问题略有心得,由于答案过于简单,也就没写出来。不过今天翻陈奎德《哈耶克传》,发现他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是没有讲透。看来有些简单的事情也并非没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把他看成保守主义者的,很可能主要是英国人。哈耶克在英国居住任教很长时间,英国人一度是他的主要听众。《通往奴役之路》主要是在批评英国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景观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自由党和保守党的两党制,变成了工党和保守党的两党制。哈耶克批评拉斯基、批评工党、批评社会主义。两极分化的英国人用自己独特的政治谱系的眼镜去看,那自然要把他看成保守党的一份子了。——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最热心吹捧哈耶克的不就是撒切尔的保守党吗?哈耶克觉得自己无法被纳入这种二元论体系中,语重心长地说,他既不是工党,也不是保守党,而是自认为自由党/辉格党——陈奎德注意到哈耶克自认辉格党,但没有注意到他实际上是在说自己不属于保守党[比较后来保守党对哈耶克的借重,很吊诡是吧]。总之,只要把哈耶克的预想读者看成英国人,一切就都顺理成章很好理解了。另外,由这条线索出发,也可以注意到了哈耶克思考的戴雪和白芝浩等人的重要背景。
  •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半个世纪前的书,有些观点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让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相反。我觉得哈耶克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上讲,当今中国的学者教授们的某些观点,不知道50年后看起来会不会是笑话。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断句真的很有问题,两行才看到一个句号。总会看到这样的句式,”···不是···,而是···,亦即···,或···,或···“再来就是这样句式的排比句。 以后不会轻易看讲原理的书,枯燥不说,处于放空状态。 我觉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有趣多了,字数少,由自己的经历谈到感悟。
  •     赞这个译本。可对比《自由宪章》的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为什么不再版??
  •     自由
  •     为数不多费力详读的书架,其思想可能会一生中都会留下其痕迹,一切的一切只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所有的唯理设计只会徒劳,我们所做的就是让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     花了一天在图书馆再看了一遍。这本书可能是我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哈耶克已经成为影响我大学四年的重要人物了。经典就是要至少读上3遍的。
  •     看的是电子版,非常吃力、翻译有很大的的问题,应该不是邓正来老师译的这版。
  •     还可以。
  •     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之作,没有之一。
  •     读吧,只有读过且思考过才能理解,而且要经常读,经常思考。
  •     仅有自由放任是不够的,政府确有一个明确的任务:确保发展,并维持保证竞争性经济的制度---法律和规则。
  •     我活过 学习过 爱过 甚至相信过 而现在,我羡慕任何一个乞丐只因 他不是我! 评论与书无关 当下的心情
  •     在慢慢地、一章一章地读
  •     老师的教科书 爱 - "我们虽不能在黑暗中视见,但却一定能够探寻出黑暗区域的范围"
  •     在我读哈耶克之前还是对他有很多误解的,读完之后发现哈耶克的确是个挺聪明的人。
  •     大师的经典之作。
  •     另一译本《自由宪章》
  •     根本读不下去,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作者什么意思。或者过一些年以后,可以再来看。
  •     罗斯福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胜利是借了二战的风,从历史的长河看还要哈耶克。撒切尔,里根都是实证者。现在就看克强经济学能否进一步证明新自由主义了
  •     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思想大师,他的考虑都带有根本性、战略性。
  •     哈耶克真是个狡猾的天才,用扩展秩序来解释这个世界似乎可以做到天衣无缝。
  •     经济学家映射到法理上的哲学观,看得糊里糊涂。
  •     版本异常重要
  •     Mill John之后对 自由主义传统最重要的论证与最彻底的辩护
  •     : D095.61/6014-1
  •     我记得这本书给我过很大的冲击,我读过之后热血沸腾。但是我却想不起来我为什么会热血沸腾,是什么让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的看法?尊重传统才是真正的自由,知识可以给人以自由以及它的原因,自由的种种弊端但是我们必须要自由的原因?需要再看一次。
  •     前两章功利主义地讨论自由比较有价值,后面一定是在吹水吧..
  •     goodbye
  •     总序里看到的是久违的“民国文字”,掷地有声的韵律感让人为之一振。在这个喧嚣的当口,但愿我能把这两本安心读完。
  •     探讨自由的古老定义,分析社会自由的状态,人自由的状态,书很厚……思想很厚
  •     作为一个哈耶克的重视粉丝,不得不说这本书是哈耶克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之一。当然他代表的更多的是哈耶克对经济和制度的理解,对于民主和自由,哈耶克在这本书里,着墨不多。自由是什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实现自由?我想这不是说你拥有足够财富就可以得到的,很多时候,自由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比较而来的。和其他人比较,和自己的过往比较。如果你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选择,那么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比之前的自己多了很多选择,那么你也是自由的。这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吧!送给热爱自由的你-everyone
  •     哈耶克繫統討論自己主張的作品
  •     如江绪林所言,哈耶克的思想怪异,论证模糊。在论及其他价值时,经常以不可知论的态度一带而过。最后的附录可能是写的最好的部分了。
  •     作为二流思想家的一流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     已经弄不清这本书的思想是否系统的了,读了好几年了。今晨,译者邓正来先生去世,唤起了对这本书的记忆。待重温。2013.1.24
  •     严谨的定义,精准的论证
  •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圆,它随着圆周的增减,面积随之改变。圆周无他,即一种规范手段。手段的粗糙、精致,决定圆的坚固性。突破圆周,面临的是混乱。在圆的范围内,即是作为个体的人可以实现的自由。也就是说,对自由的解析,总是伴随着对规矩的考量。君主时代的规矩,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现代以来,法律的权威性逐渐被认可。人在圆内“行走”,才谈得上自由--而圆的大小,决定自由的大小--自由的大小,决定人的创造力,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实现这种创造。自由以下,是责任。圆越大,则责任越大。人类文明架构在自由的基石上。而当我们谈自由的时候,又不得不提及平等。平等的视角,总是第三方的;感受的主体,却是第一人称的。公平对待,是自由在可见世界的一种直观。仰赖自由秩序,人类社会也许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      有斩获。
  •     本人阅读的海耶克大师的第一本著作,不愧为20世纪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     斯人已逝
  •     哈耶克目光如炬而又接地气,邓正来翻译严谨优雅流畅。难得的自由主义佳作和译作!
  •     在一个错误的情境下读了长久以来扔在KINDLE里的这本书,产生了一定量的悲剧。总之知识论挺棒,法理学有点二,具体意见极二。怒气冲冲的哈耶克还是挺萌的嘛。
  •     对于个体主义知识论的阐述值得品味,对一般性法律原则过度追求,法学不算哈耶克本职啊。
  •     一本伟大的书 当然要多读几次的
  •     批判地学习西方价值观
  •     哈耶克的代表作
  •     本月还有两本哈耶克的书要读
  •     读过邓的序。。。
  •     個人覺得,想要在現代社會活得明白,就必須要了解真正的自由是什麽。權利,義務,法律,規則。這些社會發展的產物到底是不是當權者壓制人民思想的糖衣炮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