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动力论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307041059
作者:骆郁廷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古人尚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的坚强意志的崇尚。孔子认为,人的意志应像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毅、坚定,如他所说,“磨而不磷(变薄),涅(染以黑色)而不缁(不变黑)”②。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移易已立之志,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要做到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荀子说:“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③强调君子无论是贫困、劳倦还是临患难都不能失却平生之志。他还说,无论积善、求学还是立业,要想成功,关键是“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积大德,成大业,遂大志。王夫之指出:“志不能持者,虽志于善而易以动,志易动则纤芥之得失可否一触其情而气以勃兴,苟有可见之功名,即规以为量,事溢于量则张皇而畏缩,若此者授之以大而枵然不给,所必然矣。”⑤王夫之强调持志宏量,认为不能持志则志容易变动,志易变动则导致气量狭小,情绪起伏,行为张皇,畏缩不前,必将一事无成。程颢、程颐强调指出: “志不可不笃。”①志笃,就是要求笃定行志,即一心一意、扎扎实实地实践和实现人生的志向。葛洪强调要“固志”、“坚志”。他说:“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峻岭矣。积善不以穷否而怨,则必永其令问矣。”②他又说:“饰治之术,莫良乎学。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于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③古人强调笃志、固志、坚志,就是强调在实现志的过程中,一定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中国古代学者不仅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意志,而且强调要在艰苦的生活与环境中磨炼意志。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④认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锤炼意志,强固心志,这是担当大任的必要条件。所以,遇到艰苦的生活环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看做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自觉地接受锻炼和考验。司马迁曾对逆境成才的现象进行了概括:“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⑤他认为这些人在历史上之所以有所作为,就在于他们经历了常人未曾有过的磨难,形成了常人没有的坚强意志,激发他们发愤努力,终于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尚志理论,强调人要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充分肯定了志向、志气、意志对人的行为和事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作用。虽然对志的内涵的理解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强调立志乃成功的前提,志乃成功的动力,这些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5.诚信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意识是指导和推动人的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诚信动力是一种信誉、信用动力,诚信动力是精神动力生成之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诚信,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并形成了关于诚信的丰富的思想理论。  诚信由诚与信两方面所组成。诚,实也,谓诚实无欺;信,真也,谓真实可信。合起来就是诚实无欺,言而有信。诚信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时,真实无欺,讲求信用。  中国古代把诚信看做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诚信倍加首肯与推崇。苟子说:“诚信如神。”①武则天说:“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诚信者,即其心易知。故孔子日:‘为上易事,为下易知。’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故上下通诚者,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则近怀疑而不信。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辊,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吕氏春秋》日:‘信之为功大矣。天行不信,则不能成岁。地不行信,则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夏之德暑,暑不信则物不长。秋之德雨,雨不信则谷不坚。冬之德寒,寒不信则其地不刚。夫以天地之大,四时之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况于人乎。’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①武则天认为,诚信是安国睦家交友之根本因素。没有诚信,相互猜疑,就会影响国家稳定,家庭和睦,朋友交往。惟有诚信,可为始终。唐代魏徵说:“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须臾而废也。……然则言而不信,言而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②魏徵把诚信与德礼一样看做国之大纲。若言无信,令无诚,则会败德危身,甚至动摇国家根基。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③《大学》强调:“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正心是诚意的结果。陆贽指出:“人之所助在乎信,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故圣人重焉,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④陆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依赖于信,信来自于诚。惟有诚信,可以正心、行言。否则,没有诚信,则心莫保,言莫行。讲的话没有人昕,更没有人执行。程颢、程颐指出: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不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表其德而增人之怨。①修学、为事、自谋、交友等等都必须以诚为基础,否则,皆难以成功。赵汝愚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夫欲家齐国治而天下化,莫若修身。修身之道,以正心诚意为本,其心正则小大臣罔敢不正。其意诚则天地神明皆可感动,不诚则民不信,不正则令不行。”②孔子十分强调人应有信。他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③诚实守信是人立身之本。无信,则不能立于人世,所以,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④。言而有信,才会行而有果。言而无信,则必然行而无果。正因为如此,他把信看得特别重要,认为为政不能失信。《论语》中曾载:“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⑤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认为为政要注意以足食、足兵、民信为基础。在这三者中,若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可以先去兵,其次可去食,但不可去信。信用是为政的根本,比军队和生命还重要。要为政,必须守信。刘昼说:“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⑥他把信与行的关系,比作舟与楫的关系,认为舟以待楫,楫以行舟,人以信立,信以行成。  ……

前言

  序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精神动力论》这本专著,是骆郁廷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他过去的同事与导师,我自然对这一成果先睹为快,看到他研究成果的出版,我当然倍感欣慰。他约我为他的专著写个序,我欣然应允。我所作的这个序并不能为他的书增添什么新内容,可能说的是些多余的话。  精神动力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具有属人性。精神动力是人类的无形资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精神动力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有厚德载物的传统,个人内在德性的修养被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地位,完善道德人格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有德性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的精神动力。在西方,也有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的重精神的传统。精神动力问题更是一个时代性问题。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不断带给人们舒适和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重眼前功利与物质追求,使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却了对意义世界的追问和诉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些人精神动力不足的各种精神疲软现象,甚至出现了精神的退化和堕落。而随着我国社会由温饱进入小康,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精神生活的需要将日渐突出;特别是激烈的社会竞争,艰巨的科技创新以及社会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与精神推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即一方面是精神的缺失与精神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的凸显与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  《精神动力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明显矛盾,既对精神动力问题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对精神动力的开发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并力求克服和矫正现代社会条件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意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向。  《精神动力论》一书所具有的特色,是著者深厚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本书研究的问题集中而典型,思路清晰而严谨,论述缜密而深刻。既有对精神动力的历史审视,也有对精神动力现代价值的认定;既有对精神动力结构的微观分析,也有对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的探讨;既回答了精神动力“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也探索了精神动力如何开发的问题。  在《精神动力论》一书中,著者贡献了不少独到的学术资源:一是对中国古代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梳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我们重新学习、继承、开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价值。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理论的理解、阐述颇为深邃,对我们更好地领会、把握精神动力的实质,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具有指导意义。三是对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的提炼和分析富有创意,对我们在实践中增强精神动力和开发精神动力,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四是对精神动力结构的分析较为独到,不仅分析了精神动力的内在结构,形态结构,还分析了精神动力的层次结构,深化了我们对精神动力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  骆郁廷博士《精神动力论》一书的原型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选定论文题目时,我曾经还有一定的担心,在多次讨论中,我们都认定,研究精神动力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精神动力及其开发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

内容概要

  骆郁廷:1956年3月出生于武汉。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武汉大学,先后于1982年、1994年和2002年获得武汉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或合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及方法创新研究”、“大学德育面向现代化研究”、“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等10多项,主编或副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分子》、《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等多部专著,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法》、《人际关系学》等学术专著,参加撰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德育学》、《政治观教育通论》等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在全国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10多篇。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初探》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精神动力研究引论一、问题的提出1、当代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2、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3、理论探索的重要问题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二、精神动力概念分析1、精神动力概念的历史考察2、精神动力的内涵及本质3、精神动力的特点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精神动力研究的思路2、精神动力研究的重点3、精神动力研究的方法第二章 精神动力理论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1、崇德论2、贵仁论3、重义论4、尚志论5、诚信论二、西方国家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1、心灵动力论2、神学动力论3、人本主义论4、主体性理论5、行为科学理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一、自觉能动性理论1、意识论2、目的论3、动机论二、精神需要理论1、人的需要的广泛性2、精神需要的层次性3、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三、主体性理论1、人是自然的主体2、人是实践的主体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四、精神转化理论1、精神可转化为物质2、精神物化的条件3、精神物化的衡量标准五、社会合力理论1、人的自觉活动形成社会合力2、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3、精神力量影响社会合力第四章 精神动力的价值第五章 精神动力的结构第六章 精神动力的形成规律第七章 精神动力的开发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精神动力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明显矛盾,既对精神动力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对精神动力的开发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并力求克服和矫正现代社会条件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意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向。 
《精神动力论》一书所具有的特色,是著者浓厚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本书研究的问题集中而典型,思路清晰而严谨,论述缜密而深刻。既有对精神动力的历史审视,也有对精神动力现代价值的认定;既有对精神动力结构的微观分析,也有对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的探讨;既回答了精神动力“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也探索了精神动力如何开发的问题。

图书封面


 精神动力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老师主动借给我看的 硬着头皮看完 灌下一大杯理论性鸡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