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07
ISBN:9787810353243
作者:潘知常

书籍目录

引言 禅宗美学:照着讲与接着讲
第一章 美学的天命
第二章 思之出场
第三章 “见山只是水,见水只是水”
第四章 通向妙悟之路
第五章 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这是禅宗美学的现代注释,书中的理论意蕴深厚,语言饱满有力,观点独到深刻。它研究了禅宗美学中的“照着讲”和“接着讲”。书中选取了一些名家名篇,作为研究范例。使理论形象化、简单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将给你以诗境般美的享受。


 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们必须牢记,大千世界不仅是“它”,是盘剥、利用的对象,而且是“你”,是“相看两不厌”的父母之邦,这就是禅宗美学所揭示的妙悟的世界所给予我们的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启迪。若不如此,就不能不被推入一座若明若暗、错综复杂的生命迷宫,一座并非由人类的失败所建造;而是由人类积极努力和辉煌成绩所建就的生命迷宫。我们就是不可见的东西的蜜蜂。我们无休止地采集不可见的东西之蜜,并把它们贮藏在无形而巨大的金色蜂巢中。(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附录之四)      禅宗不重形式上的分类而重统贯之道;不重内容的推进而重生命的提升;不重逻辑的体系而重诗意的体验;不重范畴的明晰而重生命的启迪;不重分析的方法而重非分析的方法,等等。显然,生命存在中并非只有一种真实。除了客观的真实外,还应有主观的真实。当我们一旦栖居于这瞬间和这悦乐之中,该会以何等惊奇,何等陌生的目光,疑惑不解地注视着我们曾经见惯不惊的天地、宇宙、人生?      海德格尔:从阿那克西曼德到尼采以来这一长长历史过程中,形而上学是一直不明“存在”之真理的。所有哲学都忘却了“存在”……对于存在之忘却……表明我们为存在所弃。这里的存在不是苏格拉底以来的那个存在的旧调重弹,而是前苏格拉底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斯的存在的旧调重弹。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之认识客体,并不是靠着征服式击败它,而是顺应其自然,同时让它彰显出它的实际状况。同理,我们自己的人类存在,在它最直接,最内部的微细差别里,将会彰显出它自己,只要我们有耳朵去聆听。”      无缘无故地执着于对象性思维,无缘无故地迷信概念与逻辑的力量,无缘无故地认定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是一种穷极一切的存在,结果“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真实的生命却变得不那么真实了,鲜活的生命也变得苍白了。而要进入真实的生命存在,使世界能够“无隐”、“显现”,就有必要放弃对象性思维的主客二分的起点。禅宗实际是在逼迫你跳出一直作茧自缚的对象性思维的起点,从逻辑的专制和概念的片面中解脱出来,从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心态中超逸而出,寻求一个生命的全面转换的起点,一个全新的观物方式。      逻辑中包含了人类的艰辛努力,它是自我意识性的。伦理也是如此,伦理是生活实际中的逻辑法则。伦理型的人能很好地工作,但是他们始终理性地思考与行动,更要考虑自己的行动在将来有什么结果。因此,他们的行为即使客观上对社会是一种“善”,但他们的心灵却被污染,无论如何也不能清净。禅宗以此为大忌,人生是一种艺术,就象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样应该物我两忘,连一丝一毫的痛苦或艰辛的感觉都没有,对禅宗来说,人生应该如空中飞鸟水中游鱼,一旦心中萌生有所为的念头,人就会隐入命运之网,而不再有自由的存在。各位没有生活在应当如此生活的环境,却被束缚在外部环境的界限中,感觉到一种压迫,失去了独立性。而禅宗,则使各位保持生气勃勃,赢得本来的自由,特别是赢得那种使存在心灵保持了生命活力,不被任何法则束缚,只服从自身内在的指令。这正是禅宗所希望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它的非逻辑性或超逻辑性存在的原因。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仅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非对象化。在人与世界之间,起码悬隔着三层帷幕;其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帷幕:其二是僵化、凝固的语言、概念的帷幕,其三是强制性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准则的帷幕。这三层帷幕限制了人们的视野,淡化了人们的感觉,隔裂了人们的生命,使得人们无法与世界真实相处。这样,要重新作到人与世界的真实相处,就要撤除这三层帷幕,复活被窒息甚至扭曲了的视野、感觉和生活,而这就意味着进入生命之流,绵延之流,创造之流,意味着回到直觉的直接性。 禅师诗家切玉刀,一向死于语言文字的禅众一下子被抛上半空,上边是无限空无,下边是万丈深渊,刹那间,“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发现了语言文字框架下边的生命之湖。      卡西尔讲得何其精辟:“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性。”美学即生命的最高阐释。美学即关于人类生命的存在与超越如何可能的冥思。 审美活动根源于对于生命自身的自我审判(其它生命活动则是自我认同);以超越生命为旨归(其它生命活动则是占有生命);屹立在未来的地平线上,从终极关怀(其它生命活动则是现实关怀)的角度推进着人类自身价值的无限生成。所谓自我审判,是指对于有限生命的有限的拒斥。      审美活动源于人类的企望无限的渴求,是灵魂中的美妙音乐。因此永远不可能是被蒙蔽的,硬化或板结的有限生命的附属品。而只能是有限生命的虚无和荒诞的见证者 不过,这又并不意味审美活动的逃避现实。恰恰相反,审美活动是最趋近现实的。它靠否定现实去趋近现实。审美活动是人类有限生命的挑战者和揭露者,又是真实显现。它一面控诉有限生命,一面也就复现了真实生命。      所谓超越生命是指对生命的重建、存在的重建。正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类不但征服世界,而且理解世界,与世界交流、对话,为世界创造出意义,从而也就不断和历史之外的东西,提前带入生命,展示给沉沦于虚无之中的有限生命。也正是因此,审美活动就成为设定这个世界的根据 或者说,审美活动所建构的世界就成为现实世界的样板,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唯一真实。      肯定性的审美活动是指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自由的生命活动的肯定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否定性的审美活动是指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不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否定而间接进入自由的生命活动,最终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如 丑是美(优美)的全面消解、荒诞是丑对美的调侃、悲剧是丑对美的践踏、崇高是美对丑的征服、喜剧是美对丑的嘲笑、美(优美)则是丑的全面消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