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100057929
作者:费孝通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  先说什么叫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一词在社会学书本里用得很多,意义却很不一致。我并不想在这里把这许多不同的意义列举出来加以批评,我只想说明我在本书中用这名词时所有的意义罢了。我在这里将接受B.马林诺夫斯基(B.Malinnowski)在《文化论》一书中给社会制度的定义。他说: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  和异性结合成夫妇,生孩子,把孩子领大——这是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可是这套活动是否满足特定的需要的呢?  生育制度的功能  要回答上述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看人类生活有些什么基本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回答说:人类的需要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物性的基本需要,好像:营养,生殖,安全等。人们并不是直接地和个别地在自然环境里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他们要用工具,和别人合作;于是发生了第二类手段性的需要,好像: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等。生产技术须有知识的累积和传布,社会组织须有道德和宗教的维持,于是发生第三类综合性的需要。生育制度所满足的需要属于哪一类呢?  有人认为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生育制度是满足人类基本的性的需要的。马林诺夫斯基在他那本称作《原始人的性生活》的名著里不是描写着大洋洲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岛民的求偶、婚姻等活动么?这书的副题不是写着“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英属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中之求偶、婚姻和家庭生活”吗?这不是说这种种都是可以归入性生活里的节目么?换一句话说,它们的功能不是在满足性欲么?

内容概要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民族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派与汇(代序)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第二章 双系抚育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第十五章 续绝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作者简介

《生育制度》根据作者抗战期间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不局限于探讨生育问题本身,凡属因种族繁衍的需要而引伸或派生的一切足以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维护此项重要功能的事物、制度,都在《生育制度》的关注之列,如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图书封面


 生育制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原来现在很多人的书,不过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加水加水再加水。
  •     见文如见人
  •     这回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边看边记录 感觉到费教授的功力深厚脉络清晰 同时也理解很多出于人类繁衍社会秩序建构儿设立的一些默认的社会制度(如常为当代所诟病的单系偏重的社会继替即传男不传女) 也许随着现代发展我闷应该有所改变但不能不了解这些常年实行的社会制度的根源所在
  •     文笔里带着些文人的味道,是现在的学术书里没有的
  •     中国人那个同心圆说,由家及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也是男女分工。
  •     我16岁的时候看的这本书,顿时颠覆了我对于婚姻自由的所有态度
  •     通篇马林诺夫斯基。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生育问题以及相关制度。
  •     总体来说大部分内容现在看也不过时,偶有一些稍显偏颇的观点,例如男女不平等是因为继承的单系偏重。
  •     看到乡土中国推荐,于是拿来看一看。大家之笔,确实不一般。
  •     没读懂
  •     终于解决了人类为什么要结婚的大疑团
  •     解释了身边发生的许多问题,能够引发人的思考。
  •     今天刷了第二遍,有些地方理解有点吃力,涉世未深,多少难以理解。讲的是以家庭为背景,我们人类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     非常有解释力。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不仅启发学术兴趣,而且形塑观念,可观照自我,做生活参考
  •     通俗易懂 见解独到 只是最后几章与之前比稍显晦涩不畅
  •     赔本买卖。
  •     二胎开放,费老会怎么看
  •     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     人口的消长取决于社会结构的性质。人口众多是病候,不是病源。
  •     舶来品都有本土化的过程,“国情”是个迷人的词汇~
  •     全书从需求推导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个人生活质量需要社会分工合作来保证,想维护稳定的社会结构就要维持一定的人口,因此产生了生育制度。抚养子女需要两性长期分工合作,于是有了婚姻。为了保持原有社会群体的秩序,外婚取代了内婚。为了保证财产继承的完整性和群体的稳定性,社会继替偏重父系。为了群体团结和后代在父母去世的情况下有人抚养,形成了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亲戚网络。诸如此类。
  •     有理有据
  •     社会结构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口
  •     #毕设#理性地分析家庭关系会觉得以生殖为家庭这一社会结构的最初和最主要目的真是毫无温情,但也许研究是时候是应该用这个冰冷的视角吧。
  •     撇开书中的内容本身不谈,无论是潘光旦的序还是费孝通的文,都呈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谦和平实、质朴无华,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思路避免了文中观点本身的排他性,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感悟和启发,很棒。
  •     由生育谈及婚姻世代亲属,从结构和功能切入分析,推理过程和所举案例读来晓畅,关照生活(硬是被我读成了生活指南>.<)
  •     社会结构下的社会行为
  •     视角真是冷冰冰啊。偏偏逻辑又非常强大。在我看来过于忽视个体因素了。
  •     算是梳理了长久以来的一个线索,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发展的考虑
  •     甚好,就是有点冷漠
  •     大抵真正的学者都有一种谦恭但又自信的气质,从来不站在高处告诉你什么才是真理,而是以事实调查为依据来给出最合理的分析。看完以后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关于生育的社会性的思考和近来与父母争吵的根源问题吧。
  •     家庭之目的是为抚育 抚育之目的是为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虽然抚育是损己的但是社会结构的稳定是利己的 所以抚育是必须的 但是也需要社会的制裁(生育文化)在里面起作用 家庭与氏族存在之先后大可不必要讨论极有可能是并存的 但是两者的目的不一样 很有可能的一条文明演化路径是由氏族而国家……
  •     生物性父母与社会性父母 那部分略有牵强,有臆断倾向……
  •     社会学之魅
  •     可以指导婚姻的学术读物。前10章看得比较认真,后面6章看得比较粗糙。里面用上作者自己的调查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可以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因为现在的我读得还比较浮躁。
  •     思考得很超前,文字还带有那个时代的风格。
  •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比《乡土中国》还要扎实和好读。
  •     主要的内容是家庭结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书名不太相符啊
  •     从苏力转过来的。看有评论说,苏力是借着费孝通的名义做他的本土借口,我不这么想。讲三角结构时候,我心里想,是简单了点,没有后来布尔迪厄那种细致缜密的场域结构,没有像施坚雅那样化约模型,数据大量处理,但清晰入理,动人,这种美丽对我太重要了 ------- 一个容易糊涂的外行,多谢这种写作方式,而不是相反。
  •     看完乡土中国才知道,这书才是第一部,文字读起来很愉快
  •     从满足社会功能和规范社会秩序来讲家庭与生育制度,再延伸开到氏族、社区、社会。除了规范性的推论和一些宽泛的引证,还引用许多人类学例证。人类学研究的确可以拓宽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想象人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探寻人类社会的本质。
  •     大一寒假看的,费孝通系列第三本
  •     本来以为乡土中国难以超越,看了这本后请收下我的膝盖,大一个服字。为什么感觉几十年过去关于这方面的观点越来越回去了呢
  •     哈哈费老原来是个特别有趣且略腹黑的人。e.g. 真正的坟墓可以安静,而恋爱的坟墓要是太安静就不好了。。
  •     费老实在太谦和了,自己的书称为小册子,书名也都是质朴的,接地气,单看书名我有限的想象力只能想到计生办。
  •     通俗朴素
  •     比较无感
  •     别开生面
  •     家庭一章读來也是倍感心凉。
  •     大师著作,社会学功能主义的典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离开土地更加频繁的流动,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瓦解不可避免,中国的未来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当代中国才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