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9月30日
ISBN:9789576214899
作者:陳文盛
页数:285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現身 第二章 追蹤 第三章 收網 第四章 跑出袋子的貓 後 記 附 錄 附錄一 重大事件表 附錄二 分子生物學何去何從? 附錄三 你喜歡當炮灰嗎?請來考研究所 附錄四 分子生物學的啟示 附錄五 延伸閱讀

作者简介

一個本土科學家的心靈之旅  《線索》是一本相當獨特的書,一方面文盛想描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重要科學發現的心路歷程,但另一方面,它又夾雜了文盛在科學生涯中成長的點點滴滴。 一般人多以為,科學家平時是嚴格依循客觀/理性的準則過日子。其實不然,因為科學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思考方式與行事風格。合作、競爭和衝突當然也同樣會在科學界發生,只是少有科學家願意披露這些科學研究背後的真實過程,因為這些描述必會牽連到某些人事的褒貶。 真實的科學活動如何進行,其實是一般人對科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因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家的個性,像做事的態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創造靈感的泉源。而這些又多少都反應了科學家成長環境中的文化背景。這方面的寫作,最著名的就是美國華森教授寫的《雙螺旋》。在《雙螺旋》裡,華森教授把他與克里克二位年青小伙子,怎麼和一群世界級的大師去競爭解開DNA雙螺旋結構之謎的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包括:怎麼「借」別人的數據來參考,怎麼欣喜對手的錯誤,最後幾乎不費什麼苦工,就摘下了諾貝爾獎桂冠的驕傲等等。 華森的現身說法,當然立刻引起科學界同仁的許多議論,同時這本書也很快就擠身本世紀討論科學文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什麼《雙螺旋》之後,我們很少再見到類似的書籍出版?理由其實很簡單,科學家「謙卑」的習慣與彼此「相輕」的天性,使得究竟哪些「偉大」的發現,才值得寫出來傳諸於世,成了讓大家卻步的主要心理障礙。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說《線索》是本相當獨特的書了。 我認為《線索》這本書今天在台灣出版,有它特別的意義:它是一本百分之百闡述科學本土化的書。過去提起科學家的自傳,不是愛因斯坦就是達爾文,攤開科學家日常生活趣事的,除了費曼還是費曼。真正來自中文世界的只有許靖華與吳健雄,加上最近的李遠哲!這些或是諾貝爾獎、或是近乎諾貝爾獎得主的世界級大師當然值得立傳,但是他們成長的經驗,百分之百是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脈絡裡。對中文的讀者來說,那是一個個遙遠而陌生的世界,缺少一些親切而熟悉的感覺。 針對這樣的缺陷,《線索》提供了適當的補白。文盛是一個典型在台灣受教育,再透過國外留學的歷練,最後回到台灣成長,成為台灣科學界主幹的代表。從東海大學的彈子房、橋牌社到陽明大學的溪頭夏令營,這是我們這一代科學家共同成長的環境與擁有的經驗。也許我們都還不是偉大的科學家,但是我們的確是一群努力讓科學在台灣奠基生根的科學家。 怎麼樣把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讓社會大眾知曉,其實是科學家的責任。科學不僅僅是一堆生硬難懂的知識,它內蘊的心智活動與對事務認知的態度,除了讓科學家現身說法之外,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更有效的方式,可以傳達給我們周遭對科學冷漠或甚而害怕的人們。也唯有當社會大眾有興趣知道科學家在做些什麼,在想些什麼,才能有效拉近他們與科學的距離,才能不斷吸引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投入科學研究的行列,才能得到社會上物質與精神的全力支持。也只有這樣,科學才可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持續地成長茁壯,並與整個社會的成長維持一個和諧的步調。 我必須說《線索》的出版是一個起點,它在未來會不會成為台灣科普書籍的里程碑,就得看後繼者能不能繼續文盛的嘗試,去開創這個探索中國科學家內心世界的新領域。


 線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