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胭脂痕迹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802226944
作者:王宇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纵有才情空余恨  班昭——一代文豪及“罪魁”  生平简介  班昭,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也是东汉的女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她的两个哥哥班固和班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著《八表》及《天文志》,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并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而且她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整理完成了《汉书》,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博学多才的才女。《女诫》一书更是让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代女文豪  在东汉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女子,她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她去世时,连当政的皇太后都亲自为她素服致哀,举行国葬。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传说中的班昭是位美女,气质典雅,相貌出众,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她七十高龄的时候,写出了一本影响中国几千年女性命运的书籍——《女诫》,于是这一文豪也成了女权被压制的一代罪魁。  替兄撰《汉书》  班昭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而且其父兄也是当时的文学大家。在他们的影响下,班昭从小就开始研读各种典籍,为日后续写《汉书》打下了坚实基础。《汉书》的编写始于班昭的父亲班彪,但是班彪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就去世了。班彪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进行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做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一不精。就在班固将要完成《汉书》的编写时,却受到了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了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班昭在此之前就已经和父兄一起参与了撰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班昭遵循父兄的遗志,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了“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经过班家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班昭手里整理完成了。  这本书著成后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大的反响。汉和帝看了该书后极为欣赏,就把班昭召入皇宫,让皇后和妃子们奉她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由于班昭当时正在守寡期间,结果她在去宫廷给皇后和嫔妃们讲课的时候,在衣物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个麻烦:穿得艳一点,怕别人说她有失妇德;但如果穿得太过保守,又怕去皇宫后有失仪容。无奈之下,班昭想出了一个办法:频繁地更换衣服的样式。一天穿着蕾丝吊带抹胸,一天穿着维多利亚高领硬颈长袍,一天又穿着古希腊的皱褶纱裙。谁知这种穿衣方法吸引了宫廷里的嫔妃们,竟然对此争相效仿。接下来,整个洛阳城的女人都开始效仿,甚至于在咸阳城门口专门树立了一个告示牌:今日,上衣如何如何,下裳如何如何。每日都会随着班昭的服饰刷新。  替兄求情  班昭的兄弟班超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自己的儿子跟随安恩国进贡的使者一起回到了洛阳,并让其带回了他写给汉和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班超出使西域多年,对故土十分怀念,表达了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三年后,还是得不到汉和帝的答复。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了一股强烈的依恋、怜悯之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奏章中陈述了自己的思兄之情,说理丝丝入扣,汉和帝也为之动容,于是同意了班超回国的请求。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终于回到了故土洛阳,但是由于旅途劳顿,再加上他离开西域时本已患病,回到家中后还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一聊,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  老来成书  班昭的生活时代主要是在汉和帝的统治之下,但是汉和帝去世之后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邓太后总揽朝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班昭可以说是邓太后的一个政治智囊。邓坞是太后的兄长,以大将军辅理军国,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邓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觉得班昭的话言之有理,于是就批准了邓坞的请求。由此可见其政治家的风采。  即使班昭已处于迟暮之年,她还是没有就此沉寂,反而迎来了人生的最高峰。班昭在已经七十岁高寿之年写出了《女诫》,计一千六百字。这本书也是她才华的主要表现,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这本书本是用来教育自己家里的女儿的,但是却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很多人家都抄去教自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班昭的这本著作成了女性的行为规范准则,影响了数千年女性的命运。  班昭在七十一岁去世的时候,邓太后为她素服举哀。后来,许多人都模仿班昭的著作,出现了《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规范女性行为的书籍,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看历史,评“胭脂”  班昭的一生是幸抑或是不幸,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她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头脑,也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地位;但是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寂寥与孤寂。  十四岁的班昭嫁给同郡的曹世叔为妻时是幸福的。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可叹红颜薄命,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故了,班昭此后就不曾再嫁。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可以说其感情生活是极为不幸的。  但是,班昭并不是一个可以忍受沉寂的女子。她很快的就从婚姻的巨变中走了出来,靠自己的才华走进了宫廷之中。她被请去给皇后及嫔妃们讲授儒家经典,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当时正是邓太后三朝临政的时候,班昭经常以“老师”的身份参与邓太后的执政,并且颇受倚重。据说当邓太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都是靠班昭替她做决定的。所以说班昭是东汉的女政治家一点也不为过。  真正让班昭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编写了《女诫》。可能班昭也没有想到,她的书有如此威猛的影响力,整整影响了女性两千年来的生活和地位,成为了后世女性必读的妇道手册。《女诫》倡导的“三从四德”,“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把女人彻底地放进了封建礼教的枷锁中,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有人说,是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无数妇女打入无底深渊,致使妇女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对于生活和命运没有自主权,更没有独立的人格。也许会有人这样问:“班昭的这种思想,岂不是也将她推入了深渊当中吗?”是的,班昭本身也受到她自己这种思想的影响,丈夫死后她没有再嫁,一个人过完了她的一生。但是,她也并不是这种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的许多行为和她的《女诫》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班昭是生活在自由与禁锢的缝隙当中的,她寂寞却又坚忍,敢爱敢恨却又不得不自我压抑,在她的身上有着不可调和的性格矛盾。班昭一生所经历的一切,有多少悲苦和孤寂,有多少爱恨情仇的纠葛,后人不得而知。然而,从她的著述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她的一生是怎样的艰苦与无奈,多么的寂寞与悲苦。也许只有从精神到肉体都遭遇了极大痛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压抑思想的作品来。  后人在评价班昭时也颇有争议,很多人欣赏她的才华、气魄以及操守,但班昭的《女诫》使无数女人套上了精神枷锁,却难逃“罪人”之嫌。  蔡文姬——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  生平简介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又字昭姬。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蔡文姬出生于陈留郡之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她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许多的文人学士都曾到蔡府拜访,他的父亲就在那时与曹操交了朋友。而曹操在蔡文姬的生命里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蔡文姬命运凄惨,一生坎坷。她的文学造诣很高,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一生坎坷的女子  蔡文姬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一生中共结了三次婚。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志,服女史之箴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描述了她的婚姻:“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些记载道出了一代才女的坎坷一生。  幸福的童年  蔡文姬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好景不长,时局的动荡很快就打破了这种幸福的生活。  要说蔡文姬的命运,就不得不说对她影响至深的一个人,她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因为他在汉献帝时曾做过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而且精于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除此之外,蔡邕的音乐造诣也很好。他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善长于弹古琴。即使在演奏中出现一点点差错,他都能够精确地指出。而且他对于制琴工艺也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关于蔡邕的琴还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  有一天,蔡邕正坐在屋里抚琴。当时女房主正在隔壁的灶里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这个声音很是好听。蔡邕在弹琴的间歇中偶然听到了这个声音,他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当时火炉里的木柴已经全部燃着,火势很猛。但是蔡邕还是一眼就看到了,在众多的柴中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他连忙把这块梧桐木抽了出来,将火熄灭。他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说:“真是可惜,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不过还好还可用。”虽然蔡邕的手在取柴时被烧伤了,但是他一点儿也不以为意,仍然像是拿着一件宝贝一样,惊喜地在梧桐木上又吹又摸。蔡邕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地将梧桐木上被烧焦的部分作为琴尾,终于将这块梧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由于它的尾部是焦木,所以后人为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焦尾琴”。  在蔡邕的言传身教之下,蔡文姬从小就受到熏陶,因而品格端庄、情操高尚、志向远大。《蔡伯喈女赋》称她“明六列之尚志,服女史之箴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她非常仰慕东汉才女班超的成就,于是从小就留心典籍、博览经史,有志与父亲一道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以说,蔡文姬的童年是衣食无忧、幸福无比,而且受到父亲音乐才华的熏染,她也十分精通音律。文姬在十岁时就显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她还具有非凡的音乐听觉能力。据说有一天,蔡邕坐在屋里弹琴,忽然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在房门外说:“父亲!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一看,果然不错。为了考验蔡文姬的音乐才华,他把断了的弦接好,而且故意在弹琴时跳过第四弦。然后问蔡文姬:“又断了一根弦,你听是第几弦?”蔡文姬回答说:“第四弦。”古琴共有七条弦,每条弦上都能发出数十个音,而蔡文姬却能有如此精准的分辨,这实属不易。  蔡文姬才十二岁时就已经掌握了蔡邕书法的精髓,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的,传给文姬后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再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给王羲之……十四岁时,文姬的文学才华已光耀一方,诗书礼乐无不通晓。蔡文姬的多才多艺被人们争相传诵,她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她的父亲,于是当时有了人们因为知道蔡文姬才知有蔡邕的现象。蔡文姬就靠着口口相授的口碑声名远扬。  不幸的婚姻  蔡文姬到了待嫁年龄时,父亲将她许给了卫仲道。卫家是当时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二人恩爱非常。可惜两人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也认为是她克死了丈夫,冷眼相待。于是,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返回了娘家。  时值东汉腐败时期,时局动乱,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势力,便想要笼络当时声誉地位都很高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然而,董卓并没有坐拥江山太长时间,由于他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终于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最终被吕布所杀。受其牵连,蔡邕也被收捕交廷尉治罪,最后死于狱中。内忧未除,外患又起,羌胡乘机掳掠中原一带。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在这种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妇女都被掳去,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不幸中的万幸,蔡文姬到达胡地之后,被位居匈奴高位的左贤王相中,并将她封做了自己的王妃。后来,她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在此期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蔡文姬在匈奴的这段时期,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念及与蔡邕的多年交情,于是四处探查文姬的下落。终于,他得知了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于是立即派周近作为使者前去营救。周近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蔡文姬三十五岁。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蔡文姬结束了她在匈奴长达十二年的生活,并在临行之际有感而发,做出了名留青史的著作《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回到邺城以后已是孤身一人。曹操看她孤苦伶仃无所依靠,于是就将她嫁给了董祀。董祀只是一个屯田都尉,蔡文姬初嫁与他时,二人的生活并不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因为思念儿子而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但是由于这门亲事乃是曹操亲自提出的,也不敢违抗,无奈之下只能接纳了她。哪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此时蔡文姬毅然地抛下了二人的嫌隙,蓬首跣足地跑到了曹操的府上,向他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经历此事之后,董祀非常感激文姬。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蔡文姬恩爱有加,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后来,蔡文姬又生下了一儿一女,而且她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看历史,评“胭脂”  蔡文姬虽是一代才女,但她始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这也许就是历史上才女共同的命运。但是,蔡文姬却有着当时平凡女子所没有的特质。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她在悲惨的命运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凭着过人的记忆力和对音乐的感知,所创作的五言诗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蔡文姬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女子柔弱中的另一面,提升了她们的文化品味。她给“建安风骨”吹入了一股凄美阴柔的风。纵观蔡文姬多蹇的一生,战乱的生活已将一介才女的尊严与骄傲打磨得薄如纸片,那是连愤怒都难以郁积的人生。  蔡文姬出生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那个时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蔡文姬几时被掳去已不可考,关于她的记载多是在她被曹操赎回后的事情。匈奴的生活虽然是她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但是亲情始终是不可割舍的。因此在她回国时,因思念留在匈奴的亲人,做出了《胡笳十八拍》的哀音。这就是一代才女对于生活的无奈,而这也正是她不同于平凡女子的地方。平常女子伤心时往往诉诸眼泪,大珠小珠落玉盘,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蔡文姬却将她的眼泪留在了心里,熟谙音律的她将一腔无名的愁怨倾注于乐音之中。从此,她的眼泪与悲哀就沉沉地落在后人的心上。蔡文姬的《悲愤诗》读来令人断肠。“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阿母常仁侧,今何更煎熬”,那么在蔡文姬生活的年代里何尝又不是呢?蔡文姬被掳初嫁左贤王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在那个时代,女子再嫁已是失德之举,何况是远嫁异地呢?这更是失去了民族大气节。作为以忠孝著称的蔡伯喈的女儿,她感到无比屈辱,“志义乖兮节义亏”;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女性,尊严被无情践踏更是在她的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此时,死亡或许是最好的解脱。但是蔡文姬选择了比死更为艰难的事情——活着。嫁给左贤王对她来说应是不幸中的大幸。蔡文姬是被迫嫁给左贤王的,她可以不爱左贤王,但却不能不爱两个孩子。而有孩子作为纽带,就注定了她与左贤王之间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  那么,到底是谁造就了蔡文姬悲剧的一生呢?是时代、是战乱。战乱给人类造成的苦难罄竹难书,它给妇女和儿童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尤为深重。蔡文姬的命运也许在她的才华基础上,留给人们的多是感伤与美丽传奇,但她个人的悲剧仅仅是整个社会大悲剧中的一个音节。因此,她个人的悲剧就获得了古往今来善良的人们所共识的“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战乱毁坏了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人们正是在这个苦难的角度上为文姬掬了一把伤心之泪。  蔡文姬能名留青史,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吞噬。她始终以其坚韧的品格傲立于世。蔡文姬多灾多难的一生使她有足够的理由选择死亡,在父亲、丈夫、母亲相继辞世,她又被掳之时,她完全可以选择以死逃避;她在蒙受奇耻大辱时,可以以死来排遣;在母子离散而又重会无期时,可以以死来解脱。然而蔡文姬终于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她以更勇敢的方式生存了下来。这正体现在她性格上的是不屈服厄运的抗争精神。悲哀是她生命的主旋律,愤怒则是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有悲哀和凄婉,更有控诉和抗争。  蔡文姬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强者在鲜血和荆棘中前进的历程,这正是整个人类从远古走来的一个缩影:不屈不挠,悲而弥坚。蔡文姬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悲愤诗》,更多的是她的精神带给后人的坚忍不屈的毅力;她闪耀的人格光辉给后世的积极影响。可以想象,不管文明怎样发展,蔡文姬和她的《悲愤诗》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

前言

  启封历史厚重的卷宗,会看到一位位红颜或从浓烟滚滚的烽火台上走来;或从清澈明净的华清池中走出;或从烟波浩淼的太湖引退消失;或从塞外的胡笳声中走向永恒……在众说纷纭中,她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  红颜是历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无数的红颜,就有着无尽的风情、无尽的悲恸和无尽的思索。  历代文人倾尽笔墨吟咏佳人红颜,说不尽的妩媚,道不尽的风流。可又有几人知道那无限风光后的悲苦,绝色红颜上的轻愁?“自古红颜多薄命!”一句话道尽了生为美女的悲哀。  古之红颜大多都是在青春芬芳初露、花蕾初绽时便生命陨落、红颜不在、灰飞烟灭了。不禁让人掩面叹息,为之扼腕。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绝代佳人生命会如此短暂?为什么自古红颜都是如此薄命?生为红颜,到底是她们的幸福,还是不幸呢?  如同莎士比亚所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在中国古代尤其如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人一直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枷锁里苦苦地挣扎,她们的存在对男人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附属品或可利用的工具。孔子曾谆谆教导弟子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几人能做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绝大多数保持理性的皇帝、英雄豪杰们,在一些事关江山与美女的重大抉择面前,通常会毫不迟疑地扑向权力,抬腿将红颜美女们踢下万丈深渊!国家有难,历史不是将责任推到女人头上,指责红颜祸水、迷惑君王、破坏朝纲,就是在危难之际把女人当作工具渡过难关。  中国之文化、政治历史上,女子远不如男子。虽不能说完全是男性的成绩,然而女性即使有成绩、有贡献,也是有限的,或至多是间接的。女子当中不乏有才情、能力之奇人,但是她们却始终无法挣脱现实的束缚,到最后这些才情反而成为她们悲剧的源泉,被历史的车轮辗过,深埋地底、湮灭成烬。红颜薄命是悲剧,若红颜再拥有智慧,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人,而社会对她的定位却是工具,那么自我认定与社会认可的矛盾交锋就会进射出悲壮——红颜薄命的素绢因智慧之笔而画出悲壮。  人们在赏读历史中的红颜时,常常在“祸国”和“爱情”这两个文本里无法自拔。但女人是感性的,所谓的祸水红颜只是人们深陷在自己编织的伦理大道的泥淖里,爱情才是红颜在历史中的真正诠释。然而在历史的战争、厮杀、阴谋、争权、夺利、虚伪、奸诈之后,她们仅剩的一点情感也被剥蚀殆尽,却依然被视为红颜祸水……在这样一个荒漠里,到哪里去寻找生存的源泉。红颜薄命,除了残酷,还是残酷。  历史抹杀了女子的真颜,我们无从解剖女子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无法理清恋爱,改变婚姻或家庭;无权指责女子们去做良妻贤母,或鼓励她们红杏出墙。所以本书只能从一些历史现象观女子,洗去附加在她们身上的铅华,触摸红颜背后的多舛命运,看她们内心的苦楚与悲凉,还她们一片净土。  《历史的胭脂痕迹》既是一个当代时尚世界里的人们检点历史中的女人时所做的关于感情的甜香美梦,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披着古人的衣裳,对历代女子命运的警醒和自觉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现实生存的游戏规则;以女性独有的敏感,觉悟情感生活的理性智慧。让命运多舛的红颜们向你诉说命运的觉醒。

书籍目录

第一章纵有才情空余恨1.许穆夫人——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2.班昭——一代文豪及“罪魁”3.蔡文姬——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4.谢道蕴——才高命薄的“咏絮才”5.关盼盼一魂断燕子楼6.李清照——俯视巾帼,压倒须眉7.朱淑真——才也纵横,泪也纵横第二章自古红颜多磨难1.妇好——中国最早的将军皇后2.钟无盐——貌丑不妨建功业3.冼夫人——女中豪杰,南天一柱4.花木兰——代父从军5.平阳公主——开国女帅6.萧太后——辽代著名的女政治家7.梁红玉——击鼓抗金8.秦良玉——唯一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第三章祸起倾国怨佳人1.妲己——历史上最有名的狐狸精2.褒姒——一笑倾国3.西施——中国第一大美人4.赵飞燕——飞燕高翔,难负青天5.貂蝉——三国第一奇女子6.杨玉环——羞花醉魂,红颜薄命7.万贞儿——没有姿色,却有魅力第四章秦淮八艳枉多情1.马湘兰——诗画双绝,钟灵蕴秀2.柳如是——不让须眉的女侠名姝3.顾横波——备受争议的诰命夫人4.董小宛——艳艳风尘,多情名姬5.寇白门——粪土王侯的风流女侠6.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7.卞玉京——外表清冷,内心狂野第五章万般薄命皆为情1.虞姬——霸王别姬,自刎乌江2.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3.王幼玉——歌断芳魂随雁去4.鱼玄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5.唐琬——爱恋悲歌千古恨6.张红桥——痴情成幽怨第六章淹没在历史背后的女人1.阴丽华——男人娶妻的标准2.明德马皇后——出身名门的“布衣皇后”3.独孤皇后——隋文帝的悍内助4.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女人5.大脚马皇后——辅弼明君定江山6.孝庄皇太后——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第七章权力场上的血泪悲情1.吕雉——封建社会女性的第一个神话2.贾南风——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权谋家3.武则天——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5.慈禧——垂帘听政,奢侈贪婪第八章政治联姻下的牺牲品1.刘细君——中华“第一和亲公主”2.解忧公主——四朝三嫁,七十行还3.王昭君——雁落塞北空遗恨.4.太平公主——婚姻为政治服务

编辑推荐

  红颜美人,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美貌不是红颜的错。可为何被冠上“红颜祸水”之名?落得个“自古红颜皆薄命,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悲哀?翻看红颜背后的酸甜苦辣,还一个真实的红颜人生。  在厚重的书籍和凄惶的青史 中寻觅红颜们无奈的叹息  聆听女人们的寂寥的眼泪和爱恨情愁  她们的青春和爱情都因美丽而断送。  因为美丽,她们成了男子手中强有力的工具,却无权要求自己的幸福;  因为美丽,她们承担了男人们无能的错误,背负了千古骂名;  因为是红颜,所以只有薄命的悲剧。  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于是,佳人--绝代!

作者简介

《历史的胭脂痕迹:触摸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红颜背后》既是一个当代时尚世界里的人们检点历史中的女人时所做的关于感情的甜香美梦,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披着古人的衣裳,对历代女子命运的警醒和自觉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现实生存的游戏规则;以女性独有的敏感,觉悟情感生活的理性智慧。让命运多舛的红颜们向你诉说命运的觉醒。

图书封面


 历史的胭脂痕迹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很粗糙的一本书
  •     历史夹杂着传说,简单的叙述和罗列。
  •     基础女人历史
  •     目录是正文,正文浪费了三百页的纸。
  •     红颜啊
  •     木有什么深度,看看故事而已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