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与反思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32622238
作者:王元化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30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

书籍目录

小引  自述  我的三次反思关于近年的反思答问对“五四”的思考对“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世界不再令人着迷”人性札记风格论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与友人谈社约论书说“伫中区”陈澧《东塾读书记》评弹汉学谈《四代篇》“达巷党人”与海外评注“子见南子”与前人注疏韩非论龚自珍论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思想札记,理论文章19篇。范围广泛思想、人物、历史、政治、宗教、文艺、美学、训诂等多个方面,内容既有对韩非、龚自珍等历史人物的思想评价,又有对“五四”的回顾与反思,更有对21世纪人文精神的对话,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先生学贯中西、融炼古今的大家风范,更可以领略甚敢于批判的精神,独立思考的品格以及忧怀深远的人文立场。


 沉思与反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其实我应该给的是3.8-4.2分。此书最亮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相当好地体现了客观又冷静的怀疑精神。王老对于五四之糟粕的质疑和批判,就像平地一声雷。看得人瞠目结舌。这该由二十多岁的大学里的年轻人看看,然后这些从小就生长在口号里和把意淫治国当真的青年接班人,这次是不是能长出有用眼睛和耳朵来。但要预防的,绝不能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激进和极端,哪怕是辩证的中庸的极端。总之要时时保持大脑的觉醒,摒弃各种先入为主的主义学说,然后再全面吸收,最后仍然要打个问号。王老之光芒当然瑕不掩瑜,但也有相当的不足,这不足,大多和上了年纪的人说话吞吞吐吐,迂回绕着弯子又喜欢唠叨重复有关。这毛病,在晚年的季羡林,南怀瑾等家伙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总之,但这书由于是反刍之作(类似于结集),性质是对自己的精神历程做了一个回忆录,所以行文风格多以漫谈为主。这种形式,适合三四十岁的人,由于不可能再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改革,故这呕血的精神涅磐之旅,只能作为他们灵魂鸡汤。正是因为经历了由历史在当今之社会所结出果实的苦涩,便能读得出深意,知道谨慎的求生,其实并不比飞身跃湖更简单,也知道在狱中潜心阅读,并不比冒着炮火在人群中演讲更容易。王老对于当代统治者的诸多种种,哪怕是从学术的角度,显然是有诸多的不满意的。但在此书中,这种不满意表现得相当的简单和克制,淡得让你找不着痕迹,然而处处都充满着与正史不相为谋的立场。这是很容易使那些从未怀疑过历史、或者还读不懂各种表情和变脸的少年人读了,感觉到困惑迷茫,感觉到无所适从,就像听耄耋的老人一遍遍地回忆,用很大的耐心听了,却仍然感到乏味。年轻人是热爱改革的,也是最容易实现自我改革的。但是这个世界,只有极少数的个别人,能明白王老的良苦用心,或者有这样好的运气,能接过人类文明的理想火种,在时代的改革和人类发展史上,敢为天下先。而我认为,前辈们,应该做的,是让这样的少数人,多一点,再多一点。而不是前怕狼后畏虎,只是用客观和学术独立的掩饰,为保存真我,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而已。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很遗憾,王老的这本书,缺失了一点鼓舞的作用。
  •     昨天临睡前抽出一本书,又是他的。新的感受是:1、我读了他分析毛泽东思想的文字,他写作这些文字用的是非常科学的态度。就仿佛他不是一个亲历者,受害者。而我们知道他18岁就加入地下党,从五十年代经历了整胡风,之后又经历文革。他的一生,都不置身事外,而是狠狠的参与、受伤、受挫。而他尚能以一个摒除了个人情绪的学者的姿态,去分析和探求。社会一定会变革,人类永恒进步,一个学者要能担当责任,在变革的节骨眼上,能拿得出东西。从这一点上,我敬佩他。2、他是赤色分子。我困惑,何以以他的出身、职业、性情,会去信仰我们的party。但是如果随着书中的反思,他又为什么不能?我的疑问是浅薄的。他去信仰一个主义,并且在解放前为此出生入死,无利可渔。只因为有治世之志,有那样的格局和抱负。我们没有理想,却笑他人狂妄。3、他研究莎士比亚,也研究文心雕龙。我曾想,穷尽一个人的一生的智力,怎么能只专注于一两个古人的一两部著作呢?但是如今我知,什么叫学问精深,我这一生都无法领会,我所知的皮毛再多,也只是一地鸡毛,真知卓识,永远是金丝猴额上的三根金毛,我永远得不到。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元化老先生在中国知识界,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那三次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坚持的学术观点,否定自己所做出的成绩,看起来容易,但是一个人若是如此深刻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自我批评,古今以来,少之又少,尤其是到了老年还能对自己的所有一切重新思考并且批判的,更属难能可贵。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和视角,用此方法来套用在生活中,就像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刻舟求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过去形成的标准来判断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最后找不到自己的灵魂时还茫然地责怪他人。我们所要做的,是永无止境的自我批判和反思,有些东西是一辈子都应该坚持的,有些东西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具体场景下形成的固有思维惯式,有些东西是我们懒散的固有偏见,有些是把心血来潮的一时想法当成了理想和追求,凡此种种,枚不胜举,反思清理自己的思维,是一项系统化而艰巨的工程,在生活中,工作中,实践中,思想中,学习别人,反省自我,多读书,多看事情,多看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一辈子都应该坚持的事情。初知王元化先生,是南方周末还是经济观察的一个专版的介绍,当时老先生尚健在,一转眼,人就那样去了,见惯了亲人的生离死别,报纸上和电视上的角落里经常不经意的角落里冒出来的某某的讣告,也曾拨动心弦。每一个普通人,背后都有一大段精彩的或者难忘的过去,尤其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最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说话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以及为人处世。而那些曾经为国家为社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代表着一整代人为这个国家所做出的无私奉献,那个年代的人,是真的无私朴素,一群领导人可以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去散步,可以在党组会议上拍桌子骂娘,不是为了私人恩怨,全心全意交给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我都信,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拥有一样我们当代中青年都缺少的两样东西:信仰,和良心。没有信仰的我们,更多的是茫然和对许多事情的无所谓,没有一个准则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放浪形骸,唔言一室之内,投机取巧,没有了良心的人们,为了利益不顾一切,为了虚名不顾一切。就像生活中的有些人,有才无德,为了名利不顾一切,没有立场,为了一己之利而置天下人利益罔闻,看起来是在做学术出谋划策,实际上是在用笔刀杀人----这种人,生平痛恨,不论其再自诩牛逼,此生不于交往,非意气用事,此乃原则,最后谁比谁强,谁比谁聪明,咱走到最后就明白了,不争一时之先,不沽不义之名利。在浮躁的社会下,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一定会有好处,我坚信,最终会有回报的,即使不是物质上的,人情和关系上,总会有好报的,老话的好人有好报,不是宽慰自我,而是因果联系。就像过去看到《沧浪之水》里的一句话:做个好人,是最值得的。做个好人的起因是是为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目的是对的起身边的人。同时,做个好人的原则是,不要为虎作伥。不要忘记,我们活着的意义。再快的节奏,再多的利益,也不能忘记了学习、反思、良心、原则。人活着,是应该向前看,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人,毕竟不是为了那点利益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态度不是思想
  •     虽是大师著作~可是所得不多,是个人问题,太浮躁。
  •     还好吧,作者随便写写,读者随便看看。不过,书中内在精神我是很认同的。
  •     思想资源不很丰富,反思很深刻
  •     王元化先生的反思是真诚的,书内诸作也都打上了深深的“启蒙”烙印,不过这里的启蒙是审慎思辨后坚守的立场,更多是指向自我启蒙,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从王先生的自述来看,他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与思想似乎是隔膜的,有些可惜,但也实属正常。那种虚无绝望的体验并不适合每一位知识人。顺便说句,这本书最好的文章是写杜亚泉的那篇长文。
  •     无趣
  •     王先生九十年代以后反思激进主义,主张学术积累,认为五四以来诸次文化运动之失败正在于缺少这种建设与沉思。那么,可以说现在的国学热同样因为缺少足够的理论的建设,因而容易沦为大众文化之狂欢。
  •     地震前的五月在南方周末上第一次知道王元化先生,之后年底入手这本书。对其中他和林的几封通信还有对杜亚泉的评论甚有感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