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538270013
作者:傅雷
页数:387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内容概要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

书籍目录

编辑说明
傅敏
不是前言的前言 傅聪的家信
傅雷夫妇给孩子的信
一九五四年[四十一通]
一九五五年[十五通]
一九五六年[二十一通]
一九五七年[十二通]
一九五八年[三通]
一九五九年[二通]
一九六○年[十九通]
一九六一年[二十七通]
一九六二年[二十二通]
一九六三年[

编辑推荐

为了纪念父亲诞辰九十五周年,母亲诞辰九十周年,《傅雷全集》、《傅雷译文全集》和《傅雷著作全集》即将面世;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重编了《傅雷家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作者简介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该版《傅雷家书》经重新编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傅雷家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7条)

  •     很久以前看到同样是清华大学教授的孩子,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孩子成年生活的差异,使我心中产生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好奇心促使我想读一下<<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我是读过的),一部近代人写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非常的好,任何人都值得一读,我虽然现在没有结婚,当然也没有孩子。但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孩子,这部书里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当然是最核心的。但在着教育的过程中让我感受颇深。为书中的人,为书中的事,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现代时代中的人悲欣交集。常读常思。做人是件看思很简单的事情,但没有长辈和自己细心的体悟,怎能知道着简单的做人是怎么回事。我们自己年龄还小,怎么能体悟父母他们的用心和我们自己的责任。谈做人、谈教育、谈人生、谈音乐、谈其他的一切艺术和具体的小事。都能让我们能够汲取营养,收获颇多。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教条式的1234,而是一封娓娓道来的沁人心脾的家书。
  •     今日偶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光,便把几年前的读书笔记翻开看看,便想在此记录手工摘录一下当时抄下的句子。另附感想。“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确实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到一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其他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纵然在当时我的笔记中对第四条亦有微词,但总的来说得此父幸矣。这也是我对豆瓣该书的首个评论不满之处:当父亲没有了生活。但也释然,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是那位童鞋初中的角度看而已。放诸我们身上,这是沉重而弥足珍贵的父爱,傅雷是真诚的,他能在信里剖析自己写信的种种私心或公心,却唯独潜藏了自己最最真诚的原因:因为我关心你,不管你接不接受,请原谅理解我的爱吧!如此的父亲,怎能说“没有了生活”呢?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漠不关心的面无表情的人们,他们不会如此真诚地对待包括自己的任何人,他们是有了“自己的生活”吗?此处止住。“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傅雷是雷厉风行的,而我该是懒惰而怯懦的。傅聪对父亲并不迎合,我也从中见到自己对父母的亏欠,但我依然只是责备自己而依然没有行动表现,冷漠至斯,不免哀叹。“人生的苦难,theme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而已,爱情的苦汁先尝,壮年中年可以比较冷静……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风雨阳光。“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但是非克服不可。”多为情感情绪所误“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感想都是真情实意。”热爱孤独。“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种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从这点我似乎想起某一种论调:另一种自我实现的体现的父爱高于基于肉体亲近的母爱。“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需要极高的涵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一家之言,生活的诠释依然是千差万别。“我相信你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是真理之上主义者,那么你就该用上这个立场分析你的对象,你和她在思想认识上,真理的执着上,是否一致或相去不远?从这个角度上去吧事情解剖清楚,许多烦恼自然迎刃而解……希望热情能够永久持续,简直是愚蠢狂妄”“我和你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式终身不会完的……父子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该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宁可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父子间能在信里如此推心置腹,是比较幸福,伉俪亦不过王小波与李银河。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我始终想起K的一句短信:很多人啊,我想说点什么,但感觉说什么都没有用,还是说不出来,我只是想让别人感觉温暖一些。“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培养,而且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至于变成悲剧。”善良,丰富,高贵。我记得翻阅过周国平的这本书,大概也是“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一语的某种程度上的诠释。正直,勇敢,宽容。人总要给自己某些信仰,别动不动还没接触到人生便“社会如此如此”就轻易随众放弃看似无用的品质,未战而降,我很鄙视。“世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尽管指点别人,可不要给人‘好为人师’的感觉。”深以为然。“对方把你作为她的整个世界固然宝贵,也很危险!”我调换了这两个词,固然也没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朋友之间尚且如此,何况父母子女?……人需要不时地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切勿为满足于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望不可或缺也罢。”多少时候的放纵是自以为不可或缺。“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学无术或者浅尝即止的人才会自大自满。我愈来愈觉得读书太少,聊以自慰的就是还算会吸收,消化,贯通。”聊能吸收,消化不良,尚无法贯通。“有理想有热情而理智又很强的人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身旁真心没见过三者齐聚的人,略畏。“人在饱经现实打击,而仍能不受影响去幻想时,理想主义确实可以予人快乐,但更多的时候,理想主义会令人忧郁失望,不满现实。”傅雷是坚持理智的。“一颗正直,纯洁,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被大家认识,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重和爱”(楼适夷语)见信如人,如此真诚的人,信奉理性和正直的人内心一定是充裕而坚强的,正如他所说,善良,温厚,胸襟,有了这三样即使遇到风波也不至于变成悲剧,即使遭受到那个时代的冲击。如今时代,愿意写信的人不论如何,内心至少一定是温暖的吧?亲爱的,你还写信吗?我也不愿只向日记自省而不向友人倾诉,该是时候安静写信了。
  •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是天下所有父母子女应该认真阅读的。我有个8周岁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我和老公常常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分歧。我对女儿的要求相对老公来讲要严格的,试图从小培养她各方面的好习惯,比如按时睡觉起床,按时做作业练字,自己一个人睡,自己收拾房间,吃零食特别是糖要有节制……而老公对女儿则是过于溺爱,与我背道而驰,希望她睡多会儿,希望她挤我们床睡,偷偷给她糖吃……等等细节问题令我们两人各看对方不顺眼。有次为女儿吃零食的事两人又有了不同意见,他就当着女儿的面指责我,说我心毒,不近人情。我气极了,幸亏这女儿是我亲生的,要不,这日子可没法过。教育孩子最忌就是大人意见不统一,而孩子无所适从,这多么叫人苦恼。后来是《傅雷家书》,使我的心有所舒缓,夫妻间为教子所产生的矛盾也得以解决。傅雷在儿子小时对他们的教育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格,才叫不近人情。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进餐时,他注意孩子是否坐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他对待幼小孩子的严格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儿子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音乐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国留学后便同儿子长期书信来往,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信中有大量的父子俩的艺术对谈,彼此分享艺术境界的体验。信中他常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音乐结合畅论.他为儿子千里迢迢地寄上画冊、字帖、拓片,并祥加解说,积极地以中国的文化精华予以熏陶。“上星期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 [休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至于《长很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王的nobleness [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信中还随处可见他对儿子生活、感情和做人等等方面的鼓励和关心。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儿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字字感染着我,傅雷这既是在教子,也是同时在教育看书的我啊。“……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你常说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 [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他如此地博学而又如此地谦虚深情,对亲人的思念,琐事的交代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温暖深厚的父爱。“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书中的最后一封信是一九六六年8月12日的,傅雷夫妇的生活困难重重,傅雷的身体及精神状况都已欠佳,是唯一一封由自己口述让妻子打出来的信。书中附有傅聪的儿子凌霄两岁半的照片,穿着奶奶织的毛线衣,极其漂亮可爱。当我看到傅雷说,“有关凌霄的点点滴滴都叫我们兴奋不已。……想象着我们的孙子在你们的客厅及厨房里望着我们的照片,从而认识了远方的爷爷奶奶,这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感动!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我的眼眶湿润了。夫妇俩是于一九六六年9月3日凌晨双双弃世的,所以那最后一封信里其实已经隐藏着傅雷的弃世念头。难以想象他们的儿子是怎样面对这一残酷现实的。看完《傅雷家书》,我很想看傅聪的所有回信。书中的前言部分有六通傅聪的回信,言语真诚细腻丰富,蕴含着对父母的信任及挂念。可惜只有六通。其实有的东西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了。后来我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自己看这本书的想法体会以及两人为教子产生矛盾的原因和以后两人如何共同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等对老公做了具体汇报和分析。老公他认真倾听后,沉默片刻,缓缓地说了一句:“其实,我是有不对的地方……”嗨,这日子不就又好过了嘛。《傅雷家书》不但缓解了我们夫妻间为教子所产生的矛盾,还让我们严重意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欠缺及不足。的确如此。为此,我深深地感谢《傅雷家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动情
  •     傅雷不论是文学艺术,人格修养,夫妻相处,为人处世,给孩子提出的建议 对青年都是很好的参考 而且毫不过时 不过如果叛逆的孩子,可能觉得太过干涉自己生活 字里行间都看得出傅雷很有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
  •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含贬义
  •     有些枯燥
  •     敬仰傅雷先生,我想我需要再看很多遍。
  •     青春期时有大影响的一本书,认识真正高尚的情操。世间浮躁,翻出重读。
  •     做为一个正在美国念书,刚刚开始新婚生活的人,格外觉得大有裨益
  •     即是父爱,又是良师,又是益友。既能在情感上表达出父子之情,又能从一个朋友 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出种种意见与看法。非常难得。
  •     感动,收获颇多
  •     父爱之情,字字珠玑。最后读的愈发感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子热烈的爱和期许、 对下一代修养的提醒 。我们后来者读也获益颇大,无论是做人做学问,对生活,对感情等等
  •     一個標準的中國父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書信來往的時間有很明顯的時代背景,值得思考。
  •     这本书不准备送人,可以借阅。新年读的第一本喜欢的书。
  •     生不逢时的一家人,温暖人心的家信。Sigh
  •     读书时被老师硬逼着买了一册,随时就用来藏情书了,再看觉得对不住傅雷先生的苦心孤诣
  •     不造作,不矫情,如缕缕清风徐徐而来,吹散了心际雾霾,若涓涓细流潺潺而行,洗尽了灵魂铅华。
  •     2016/3/22 真正的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与魅力,文革真的扼杀了多少公共知识分子呀!前几天听93岁院士 王振义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王老平静的讲到,"文革时期身边好多好朋友自杀,自己上吊绳子断掉摔下来",是一段怎样艰难的日子呀,对读书人来讲,精神的折磨胜过肉体。
  •     心中深深被震撼。通过傅雷对傅聪的书信教育,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恰巧图书馆有傅雷展,看完书去看感觉更能理解傅雷的一生。
  •     适合高中生大学生看,看完很有启发
  •     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年代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无话不说
  •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读
  •     将要为人父母,怎能不读傅雷家书
  •     初中看的一本书 记得是在夏天 内容不太记得了 就是感觉那种交流很真实 一些谆谆教导也受用
  •     每天助眠读几篇,很安宁。
  •     读的过程中很多次想落泪。特别是末了,编者按,那封是父亲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我独坐在秋雨绵绵的一间教室里,心痛,眼睛已湿润。
  •     更喜欢傅雷妻子写给儿子的那几封信。
  •     家教
  •     还没有看完全书,不过用词语句写的非常准确,关于音乐叫我这个外行都能清楚的理解到他们的对话书信内容。而且作为父亲我为其中之父子情感的表带深深感动。
  •     一大半是“傅雷文艺批评”,剩下的文字也基本是老派家长口吻……尤令人讶异的是二儿子傅敏的存在感接近于零……但看到傅雷晚年物质的困窘和精神的惨淡,还是不觉戚戚然
  •     发现教育这东西也是要有来有回的。就跟我们喜欢一个人不能两头挑子一头热。你散发出去的爱意也要有人接收回馈才是。不好拿捏,做的太多容易遭嫌,强硬又伤人。父母不好做,合格的父母更是难上加难。
  •     很有教育意义
  •     读了十几页,弃了,这么强势的爹
  •     我应该是喜欢傅雷的,但是可能书名过于响亮,而期待又多,家书反而没给我留下过多印象。父母的感情总是真切,或许我骨子里并不认同这种太过于寄托的似乎有些压力的爱。
  •     没看完看不下去了,马一下。 内容太细致。很多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其教育理念和沟通方式还是值得学习的。 我没有得到这样的教育,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给予我孩子正确的善美教育。
  •     等珠宝长大了我就明白了
  •     这是一本读过后感觉矛盾感和冲突感最多的书。其中傅雷对傅聪感情的内心独白很让人动容,带给我的感动甚至与《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以及也是书信方式沟通的《亲爱的安德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另一方面对孩子艺术及专业方面要求之严格,甚至几次劝说将男女感情之事放一放让我不能苟同。大概也纯粹只是不认同这种教育方法,不是我期待给孩子的教育方式罢了。尽管李安以及傅雷这种大人物通过有距离感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懂礼貌有教养的优秀孩子,而我更希望孩子能跟父母一起调侃逗乐,渴望与父母的爱通过亲密无间的方式表达,孩子长大后,也能适当放手,与身边心意相通的另一半过以两个人为主导的生活。其实想想,也可能是我还没到达那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理解父母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一切围绕孩子转的感受吧,换作自己也许并不能那么洒脱呢
  •     其实我只是读了别人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便能感受到傅伟大的人格 律己的态度 深邃的灵魂 博爱的心。何以为人 在任何时代背景下 都是永恒的
  •     可能我是感情贫乏吧,读不懂其中的感情。
  •     每天上班途中读一两封家书,父亲重艺术与说教,母亲中生活琐事叮嘱,书末是傅雷夫妇的遗书,看到傅雷翻译罗曼罗兰话动容到。…【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     世界于个体而言,开始是同质的,后来才会发现其异质性——不接纳到接纳,这是个成长的过程。而这异质性来源于何处呢?人。才发现,真的是不同人眼中的生活、学业和事业有极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自幼不是放养的孩子,每当身边优秀的小伙伴跟我讲起自己如何自学成才,我都艳羡不已。可是,我还是坚信,玉不琢不成器的。所以我的父母虽不似傅雷夫妇一般,但也依旧对教育我这件事上花费了他们很大的心血,这一点我是无比感念的。 这是一本会让人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的书——是不是像傅雷一样有终身学习的毅力、熟知中西文化的底蕴、严于教子的理念?是不是像朱梅馥一样有饱读诗书的修为、善待生活的智慧?有没有像傅聪一样听从父母教导、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勤学苦练的自觉?有没有像他们一样,合力把家庭经营成一个宜居之处?
  •     传统家庭下的的父辈思想对孩子的影响真的不小……试问如果我在这种家庭长大 大抵会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也就成就不了我这种奇葩淡然之性
  •     就是我一生的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今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其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
  •     看了些,不太有趣
  •     傅雷作为一个父亲是如何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孩子交朋友,非常值得看,反复看
  •     字里行间无不情真意切,谆谆教诲。望自己他日为人母为人师之时,也如其所说: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的帮助你、保护你,又要让你不对这个影子感到厌烦。大抵于子女心中,父母最过卑微、最值得同情。
  •     我的年纪与父母的交流少之又少,似乎生活在网络时代有着相当方便的通讯设备却没有旧时代书信来的有味道,从小便有些羡慕与父母同朋友相处的人,果然老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边有什么样的孩子是正确的。另外真是为傅雷夫妇的去世感到惋惜。
  •     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     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秒又率直
  •     2011年看过。好多书中的话现在才感悟到。
  •     父亲2005年眼疾尚未严重到妨碍阅读时购买的书,也是他自己说至今买的最后一本书,书上有父亲用粗体记号笔划写的笔记,仍然尽量维持干净整洁。看的过程中心中一直好似有闷雷打过,阵痛,阵阵的痛。
  •     傅雷夫妇为教育子女真是苦心孤诣,结果是明白的好,这大概就是造就贵族精神的一个好方法。书信里有很好的温馨亲情,有独到文艺探讨,有很值得借鉴的教育思想。有孩子的父母看看有益,做子女的也应该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