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4-04
ISBN:9787108007094
作者:麦天枢
页数:259页

书籍目录

目录
仰望大地(前言)
一 过年
二 在北京
三 淮河流过的地方
四 虎头山上
五 中国式的事业
六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七 两江交汇处
八 广东行
九 赵家庄子
[附录]
16集电视片
《中国农民》解说词
地分南北 老梦初醒 血水交融
风流人物 举业乡土 古国新都
谷底人生 钱在旅途 阴阳无极
走向秩序 心灵无狱 江河竞流
铁色春秋 魂系远方 皇天后土
天长地久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ISBN:9787108007094,作者:麦天枢著


 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 当看到农民的生活风俗被现代“西方”的文明所影响,我们究竟应该为传统的丢失感到难过,还是为农民开始进入所谓的现代生活而感到高兴?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从农民的角度讲,他们无所谓什么传统文化的羁绊,对他们而言,沿袭传统风俗只是过去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带有任何学术上或者文化上的意义,只是他们的祖先这么做了,他们的父辈这么做了,所以他们也就跟着做了。大部分传统风俗的意义在于祈求农耕顺利,风调雨顺,这其中难免会有迷信的思想。一旦农民发现现代科学,其实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行头的可受我们控制的迷信,比起i过往的那些风俗更能够决定这一年的收成,他们会自然而然放弃农耕社会几千年下来的习惯,而转而朝向现代文化迈进。尽管这一个过程要花费很长时间,但趋势是一定的。然而,从已经成功城市化的学者角度而言,对于农耕文化的逐渐流失却有些“痛心疾首”。他们声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对此满怀惋惜。我不知道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暗地里非常渴望农民们不要接受现代科学,继续传统的生活方式好让我们国家留下一批过去的痕迹,但我很清楚这样的想法是相当龌龊的。这好比是把农民们当成博物馆里的展品,允许已经城市化的人继续发展却以维护国家历史文化的幌子组织农村人民的进步,简直就是当代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全球变暖的契机妨碍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翻版。学者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农村人民赶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把西方先进的技术尽快引入。中国人总是自以为是(我当然也不例外),又好面子,过去已经把西方妖魔化了,如今发现过去做得不对,但碍于各方面因素又不能大大方方引入西方的科学思想,结果农村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继续不受国家重视。有的时候我想,每年国家分给高尖端的科学研究那么多钱,其中的一部分被内耗耗完了。如果把这些内耗损失的部分花在农村的教育上,那该有多好。其实对于某些科研,国家拨一百万能做到的水平同国家拨十万能做到的水平差不多,唯一区别的是拨一百万的项目,里面的负责人可以分到更多的好处,而十万的话就要更精打细算才行。当然最理想的方案自然是每个项目的经费审查能够做到最好,不多给一分钱,也不克扣一毛。但这又在考量国家分派资源的能力了,而这一点已经有不知道多少有良知的科学家在多少重要杂志上振臂高呼了。只可惜这样的高呼收效甚微。* p71:作者说得好。撬开历史,还原真相在理性上很难评价出一个高低。毕竟从未全社会的稳定去考量,有的真相是很难被群众所接受的,不分场合地揭露最后只能适得其反。唯一可以考量的准绳是道德上的。然而现在国内道德上的严重缺失,让这种考量形同虚设。* p77:关于大寨改革的失败,是中国五千年来农耕文化强烈的缩影。有人说中国不适合西方的民主,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一个大寨村,土改之时轰轰烈烈,之后不消多少时日就有回归到土改以前的“公社”时代。这不是大寨村的错,也不是土改的错。这里没有对错,只有一群朴素的农民面对两个选择,一个是几千年以来过惯了的生活,另一个是被别人强迫的新生活,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那么哪一种好呢?这要看我们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好坏。这个标准不能我们来定,要由当事人来定。不能由老年人来定,只能由既接受了东方文化熏陶,有吃过洋墨水的年轻人来定。所谓年轻的一代要肩负起的责任,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父辈们的辛勤劳做,而是去思考什么样的劳作使我们需要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劳作。是继续传统的农耕文化,还是接受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的文化?哪一种对当地最有利?这个问题是年轻的一代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由当地年轻的一代来回答,不能由国家领导人代为回答,因为国家领导人不了解当地情况,而来国家领导人也没有义务和能力把管理权延伸到没有个村镇。回到民主的话题,中国不适合西方的民主虽然文本上没有问题,但若以此推开去说中国不需要西方式的民主就大错特错了。民主是一个人的天赋人权,这个西方的观点我以为是普适的。中国人为什么对此那么敏感呢?的确,我们五千年的生活习惯把家长制的管理方法变成了信仰一般膜拜,而要破除信仰是很难很难的。我所希望的当然不是一夜间中国就能拥有西方式的民主,而是我们的教育能够真实的把西方民主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具体我们是否应该采纳西方的那一套,或者如何按照中国的文化去采纳不是当朝的领导者可以拍屁股想出来的,那需要年轻的一代去思考。中国人当然可以民主,只是大部分人连民主都不知道是什么。如果一个国家政权连向公民正确传达民主的含义都不敢的话,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政权究竟在怕什么呢?* p98:乐余镇办乡镇企业的方法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在继续。大胆推测一下,当年作者考察时候的模式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因为自九十年代到今天,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交流愈发频繁。原本在自己村子里比较,没有贫富之分,现在拿到大城市,拿到世界上一比,差距立刻显现出来,很难说当地的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抵挡住物欲横飞的现实。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已经变味了,在所有接受了教育的地区,人们已经抛弃了把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生产的模式,传统文化更多的只是日历上的一个节日而已。在打开国门之前,农村人无所谓谁富谁穷,反正就守着这片土地,再富,吃穿用也是这些,再穷也差不离。但是世界很大,当我们的农村决定不再做井底之蛙的时候,其实已经宣判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死刑。作者对于乐余模式的肯定,其实也不过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与外界完全的沟通。放在今天,乐余的模式也许完全行不通,至少在没有国家补贴这种极度龌龊的政策之下。另外要补充的一点是,西方企业如今也不是单纯的私有制。企业是股份公司,归所有股东所有。每一个工人,每一个领导者,每一个股票所有者,都是企业的一部分。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集体,有其自身的文化和追求。每个人在工作的时候为了这个集体着想,因为集体的好坏直接牵扯到自己能够获得的利益。乡办企业很大程度上说与这种模式很相似,但最大的不足是寻找岗位人选的时候大多数只考虑本乡镇里的人。作者似乎认为这是维护中国式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方法,但如果一个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雇佣只取决于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不是他本人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企业必将失败。现在成功的企业绝对不是乡镇化的,当然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中国有成功的企业么?* p114: 五千年的家长制社会,要一朝一夕改成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其中必然会经历作者所说的好处没有看到,问题到一箩筐的情况。当然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未来的补偿仍然遥遥无期。曾经的农耕社会是和谐平等的,家家户户虽有贫富之分,但没有明显的贵贱之别。现在物欲横飞,改革走得太快,人们一下子从原来的以道德和家长来约束自己,变成以法律和财富的追求来衡量自己,转变太快以至于有些地方畸形了。中国历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所以法治社会在今天仍然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而相反的,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膨胀到一个无以附加的地步,甚至完全扭曲了五千年来打下的道德基础。诚然中国过去的农耕文化有极其腐朽的一面,但是宗族的压力的确也抑制了人性恶的一面的发作。然而对于现在社会,法制不完善(或者说几乎空白),又失去了过去道德上的压力,我们又怎么奢求现在的中国人恢复到和谐的状态呢?* p131:中国的土壤不适合西方法律的直接栽培,因为西方法律能够奏效是基于公正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化是缺乏公正的,我们处理事情要讲究阴阳平衡,换言之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情况,往往会用人情世故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的文化下,再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都会没有用,因为那些法律本身就没有办法被完全实施。法律被人情世故凌驾之上了,成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摆设。中国官员对于记者的恨一是来源于个别记者本身的操蛋,二是来源于对摄像机的不友好非但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还可能因此获得上面的赏识,加官进爵。这是只有在独裁政府中才会出现的情况。全世界的官员都是一样的报喜不报忧,但一个非独裁的国家里,对摄像机不友好的官员肯定会得到负面的反馈——来自于人民,并且这些反馈有用;而在独裁社会,人民的意见要么被统治者强奸,要么没有实际作用,官员自然也就高枕无忧,横眉冷对摄像机了。当然一个更加恶劣的循环是,当记者们发现了这一个道理之后,也就对自己身上的职责失去了信念。所以当我们批评一部分记者操蛋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会变得操蛋,这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社会也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什么样的思想被保留,什么样的思想被唾弃,并不完全由人决定。道德会起一定的作用,担当社会的经济发展以一种急性的速度前进的时候,道德的力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社会动物的本能——追名逐利。* p134:这样的场景非常有趣,被抢劫,去报案,却发现排队报案的人龙比大采购时候还多。* p163:赵家庄子这样的“和谐”图景可能是因为商品化经济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原因。现代经济对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冲击是必然的,而且是毁灭性的。我觉得没有理由去奢望前者可以同后者相安无事。之所以有的地方双方看似和谐共处,其根本原因是在于现代经济并没有完全占据村庄的全部。设想一下,如果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活的许多理念,传统的农村伦理道德怎么抵挡得了现代生活的物欲横飞?不可能的,农村的人治,愚昧,和教条,在受过教育的下一代人眼中是无法接受的。老一代与下一代肯定会有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下一代放弃农村而转投城市。下一代也许宁愿在城市打一辈子的工也不愿意回到那个迂腐的农村,即使农村已经有各种工厂,各种果园。* p169:诚然,有电视可以认为是农村与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地联系,但光从这一点上判断农村人可以接受到与城市高级知识工作者同样的信息却是站不住脚的。电视只是工具,信息只是一些文字和图像。如何解读信息,如何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去接受,而什么样的去摈弃才是了解社会发展的技能。是的,现在再偏远的农村也有可能拥有电,拥有电视,但在教育缺失的前提下,这些东西只能是摆设,人们能看的,能够理解的或许只是新闻联播,只是肥皂剧。当然了,换个角度讲,除了这些垃圾意外,现在的电视节目又能承载多少思想呢?不是电视工作者们不作为,而是独裁专政下,鲜有百家争鸣的声音。* 一个厂子办起来,全村人都要向它要这要那,到了年底没有股份,也没有出过力的人却堂而皇之要求厂子的利润均分。这就是平均主义丑陋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私有化的进程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能逃避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中含有再多意识形态上不足的地方,我们必须承认,在人民受教育水平不高,素质仍停留在农耕时代的社会,强行推广平均主义的结果必然是共同贫穷,而绝不可能是共同富裕。* 有的时候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用严刑峻法也好,加大教育力度也罢,如果不能改变人民贫富差距巨大的现状,环保再怎么用力去做,仍然会有点杯水车薪。对于财富的疯狂渴望,足够可以让一个社会失去理智。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渴望财富呢? 因为我们穷了太久,而在可以富裕的时候,又出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直到如今富起来的人有一些甚至都不惜要经历艰苦奋斗。如此颠覆中国传统勤劳致富思想的现象,又怎么不会让民众茫然,继而为了赚钱而失掉道德的底线。所有有的时候人们批评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众精神层面上的滑坡,此话不假。但是往深里追究,这不能不说是指导这场运动的人们决策上的失误,以及有权有势者的不负责任。* p241:计划经济是遏制民族创新和进步的绊脚石。在计划经济下,民众的劳动是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重复,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经由上面决定,不需要自己再做任何大的调整。人们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情,赚着同样的钱,共同贫穷却也无欲无求。然而,如果世界只有国家这么大,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可以说是最好的国家运行模式之一。然而世界远比一个国家来的大,当外在的竞争到来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安于现状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际化的竞争中是不堪一击的。打开国门,引入市场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显然第一个付出代价的就是长久以来被计划经济养懒的行业。南溪村的桔业之所以遭受了重创,根本原因也就是当地人认为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模式仍旧是种橘子,然后卖出去。当他们意识到市场对于橘子的需求没有那么大,而且会挑三拣四后,才发现计划经济下的思维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所谓的勤劳反而带来了贫穷,所谓的磨磨嘴皮却换回房子,人民奇怪了,怪这个世道黑白颠倒,却无法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的含义已经变得很宽泛了。要想生活得好,必须明白怎么去劳动。无意义的勤劳就跟懒惰一样,是不会创造价值的。事实上,这一扭曲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思想到今天仍然折磨着一大批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面对折磨,有些中国人想通了,而更多的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p258:对于赵家庄子,我没有过多的评价。那种传统的农耕文明可以带来人情的一面,也有压抑自由的一面。从西方法制的角度来说,所有我们概念中的人情其实都可以用法律进行规范,只不过法制离我们太遥远,我们的社会仍然折服于人情和道德规范。很想知道现在的赵家庄子是什么样子。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很有见地.
  •     一本小册子,承载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时候农村的改变。当然现在回看那时候的变革,也许会觉得当时人们对于打开国门的后果仍然估计不足。
  •     《河殇》原版人马创作!
  •     语句非常奇怪,极其怀疑是买到盗版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