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1489678
作者:赵冈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让我们对命题再作一番检讨(不为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而只就观点作简单的调整而已)。在有机物质所形成沸腾着的无数复杂构造中,我们很难分别那些是皮表的分化,那些是宇宙质料的复苏或重组(如果有的话)。好了,让我们在生命所尝试的许多组合当中,看看是否有一些是在有机组织上没有心灵上的正比改变吧!若是这样,让我们捉住它们、跟随它们;因为如果我的假设是对的话,它们无疑的乃是在许多不重要改变的同量物质中代表复杂性的本质的,乃是最本质的变性。它们有带我们往一定方向走的机会。 用这些名词,问题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当然,在生命物中意识也扮演了选择性的地位。我们只要往自己身上观察就好了——神经系统。我们可以很实在地在世上发现一种“内在性”:我们自己直接就感到了,同时又借着语言、别人也感受得到。但我们有很充分的理由认为动物也有确定的内在性,大约和它们的脑的发达成比例。所以让我们按照“大脑化”的程度把生物分类吧。那会发生什么呢?有一种秩序会出现的——正是我们所要的——并且是自动的。 首先,让我们转向我们所最知道生命之树那部分吧,因为它是蛮有活力的并且也因为我们自己是属于它——脊索动物支之故,在这群中明显的有一种特点,这特点是古生物学中一直在强调的。这因为在层与层间,神经系统借着重大的跃升一直在发展并集中着。我们都知道大恐龙的例子。它那荒谬的小脑袋比腰部的脊索还要小,这使我们想到还要低级的情形:即在两栖动物及鱼类中的情形。但一旦我们走过更高的阶段——哺乳动物——我们就看到了明显的改变了。 这是说唯有在哺乳动物这一层里,它的头脑体积大得多了,而且也比任何脊椎动物群的更有折皱。而且当我们看得更仔细时,会发现不只有许多不平均,还会见到在它们的分配中有显明的次序。这种等级的情形先是按照它在生群上的位置而排列的。在目前的自然界中,胎盘动物的脑子比有袋动物发达。而在同一生群之间,则按照年代而分其等级,例如胎盘动物中除了一些灵长类动物外,第三纪早期的头脑总比中新统或鲜新统的为小而简单。这种情形特别以恐角兽类等已消灭的种类为强烈,这些有角怪物的脑袋(它的大小及脑叶的间隔)几乎不比第二纪的爬虫为发达,这也能在“一条单一的嗣系”里看出来。例如在始新统的肉食动物中,它本身还在有袋动物的阶段,而大脑却已很顺利地与小脑分开了。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可以概括地说;在任何环生圈的新枝上,很少(只要时间较长)说不会逐渐有“脑成形”的发展的。

名人推荐

《人的现象》是一本很杰出的人的杰作。在这本书中德日进实现了三重的综合——物质、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精神的世界的综合;过去和未来的综合;以及复杂众多的和统一单独的相综合。他有这样的成就,是由于研究考察各种事物时,都从演化观点着眼,并且提到每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以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然而,他却能把这整个可知的东西看成一个动的过程,而不视为一个静止的机械。结果他能把人类的意义和永恒而且包罗万象的历程统摄起来;德日进之成就基于这项研究。 无疑,他将影响全世界的思想。他综合了广博的科学知识,深刻的宗教体验以及严肃的价值意识,熔冶于一炉,势将驱使神学家们从演化这新的境界去估定自己的观念,也要让科学家了解知识在精神上的应用。他一方面澄清了我们对实体的看法,同时也统一了这看法。从此再不会把科学和宗教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或生命中分隔的部分了;它们同时对全人类的生存都有关系。宗教信徒不必再漠视自然世界,或规避自然界在超自然领域的引申学说了,而同时唯物的思想,也不再能否定灵性经验和宗教情操的重要性了。我们人类,包含了地球无垠的前程,能通过知识和仁爱的增加来了解这些前程。就我看来,这便是《人的现象》的升华。 ——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 一个伟人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这个世代亟需的宏大视野。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Toynbee)

内容概要

赵冈192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196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十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退休后曾任职于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其中又以明清经济史为重; 另外,他还是《红楼梦》考证专家。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棉业史》、《中凶土地制度史》、《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红楼梦研究新编》等。

书籍目录

译序 英译本序 原序 前言 卷一生命之前 第一章宇宙的质料 第二章物的内涵 第三章早期的地球 卷二 生 命 第一章生命的来临 第二章生命的扩展 第三章得墨忒耳 卷三 思 想 第一章思想的诞生 第二章精神圈的展开 第三章现代地球 卷四超生命 第一章集体的结局 第二章集体之外:超人格 第三章终局的大地 尾声基督的现象 后语人类现象的本质 附录 在一个演化的世界里“恶”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德日进神父一生大事年表 有关德El进思想的中文书目 校后跋

编辑推荐

《人的现象》是一本很杰出的人的杰作。作者德日进是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是神父,同时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家。他试图在理性与信仰之间进行调和,大胆地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融入宗教思想,为此,他受到耶稣会保守人士的斥责,并被驱逐到中国,著作在生前受到禁止。但同时,他也反对唯科学主义,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能代替宗教信仰。德日进的宇宙观在西方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士中的影响是很深的。因此有人说,“不研究德日进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西方社会”。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赵冈先生的著作开始在国内出版主要是有:1.《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地权分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2.《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当然还有上面有位仁兄提及的“《中国经济制度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新星也出版了《中国经济制度史论》,赵冈、陈钟毅著,2006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赵冈先生论文:《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2期《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私有产权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1990年2期《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2期《重新评价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1期新星出版社的赵冈作品系列还有:《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和《中国城市制度史论集》
  •     前几天网购贺雪峰的《地权的逻辑》(以下简称贺书)时,电脑连带推荐了赵冈的《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以下简称赵书)。我大概知道贺书反对一刀切的私有化,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土地都是公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内部有自洽的逻辑和理性,需要细致分析。而粗略来看,赵书似乎反着来,认为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拥有产权,进行的是自由市场交易。接连读完两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一回事。分析之前,有两点认识至关重要,需先拎出提醒一下:第一,长期以来,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农业人口,正如赵书末尾所言,“要研究中国传统农村的长期变迁,我们不能忽视人口增加对生产结构及地权分配的影响”;第二,我们正从一个小农经济的熟人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的陌生人社会。贺书的论点已另做归纳,不再赘言,这里我把赵书的主要观点做一梳理:1. 我国的封建社会很短,秦汉以后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绝大多数地主是由市场定位的。老话讲“富不过三代”,即是对市场化下地权的周期循环的形象描述。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为地主,达到“富”的程度,此后娶妻纳妾,儿孙满堂,分家析产,三代之后,不待败家子出现,家道也会中落,将有子孙变回贫农,这便是中国式农地周期循环的过程。那种认为土地不断兼并的“无限集中论”是不成立的。2. 从汉至清,我国人地格局从人少地多发展到了人多地少,宋代以后人多地少的情形逐渐加剧。这就意味着,土地买卖逐渐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购买土地将越来越难。也就是说,对地主而言,土地扩张的速度赶不上分家析产的速度,这进一步稳固了上述农地周期循环的过程。3. 中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导致民众以末致财,以本守之,促使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在农业部门,而没能把人才和资源投入到更有发展空间的商业部门。更为糟糕的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良,可耕之地极为有限,新投资并不能促进农业发展,只能将已有土地资源进行重复再分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家当完地主,我家再当,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浪费。4. 这种稳定的生产模式促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现代化还未开始之前便迎来了人口急速增长,发展退居次要地位,如何消化剩余劳动力,让大家都有饭吃,成了当务之急。商业萎缩不前,无法消化农业剩余人口,也就无法改变已有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结构。较小的经营规模可以最少的资本利用最多的人力,保证大家有饭吃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力水平在停滞中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因为农村极少剩余人口,西欧国家能够较为容易地改变农场结构,扩大规模,采用现代化投入,改善营运,为工商业投资竞争腾出劳力和发展空间。当然,西欧的现代化起步与对美洲的经济掠夺是分不开的。十九世纪,这种掠夺又扩展到了全球范围。5. 这里的土地仅限于民田和农村的耕地,即社会基层的土地。这就为农民和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及朝代更替留下了解释空间。统治阶层的征税重点是人头税,特别是碰到战乱多事之秋,征调大为超过法定天数,甚至挤占了农作时间,致使入不敷出,流民遍野,又或者投靠富豪居室以求荫蔽,财政亏空只得加大对剩余人头的征税额度,农民不堪重负,导致统治崩溃。明白了两本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之后,我们再来检视一下开篇提出的那种观点对立是否存在。分述如下: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设想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小农对土地产权的情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贺书反对私有化的论述有误,更不能成为历史上土地长期私有化,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私有化的理由。2. 历史上的土地私有化有其渊源。第一,长时期稳定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土地之上的农业是立生之本。第二,虽然土地私有化,但熟人社会里有宗族,“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族能够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民个人生活进行干预和建设。这两条保证了长期以来并未出现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农民个人原子化,土地退化为纯粹商品的尴尬境地。3. 正因出现了如上所说的尴尬境地,我们现在不能轻易开放土地私有化,其害处贺书有全面的论述,已另文归纳,此处不表。由此来看,两书的论述看似不同,但并不矛盾。地权的关键在于方便生产、生活,在于利民。如何消化剩余劳动力,保证人人有事做,有饭吃?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当然,历史上为了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我们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如今为了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我们无法高奏城市化的凯歌。但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不可能把这些消化不了的人口统统杀光了事,任其自生自灭消失在贫民窟之中。不丢弃,这才是最大的人权。
  •     传统上把中国明清之前的时期都称作封建时期。但事实是,自春秋战国以后,土地成为私有,地多者大多为力田致富的普通农民,土地并非特权赋予。另外,地多者与地少者拥有的田产数量相差亦不太大。最后,地主的地位很难长久维持,往往经二、三代分家析产后,便变为中户甚或贫户。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 F329.02/4872
  •     “要研究中国传统农村的长期变迁,我们不能忽视人口增加对生产结构及地权分配的影响”。赵冈先生水平高,四两拨千斤,小篇幅里把大问题讲得清楚明白。
  •     贵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堪过。
  •     还是很好看的……【我终于理解为神马小船师一手土地一手统计了!>,<
  •     通过基尼系数来研究地权分配的经典,但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     修正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观点,论述严谨。
  •     利用黄册和鱼鳞图的数据计算了典型年代和地区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然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传统地权“无限集中”说不符合现实,“南北差异”说忽略了市场发育程度的地区差异,也不符合现实。方法看起来很简单,搜集数据大概很麻烦。
  •     抛开意识形态,以鱼鳞册等档案资料为基础,从经济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农村的地权问题。
  •     一本有关于土地分配的实证研究
  •     由土地“无限集中”的伪命题出发讨论中国国代特别是明清时候的地权分配及流动,最终指向人口因素。对于统计和数据我们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     2011.1
  •     把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地权现象梳理得很清楚。主要讲田丁赋税、商业、人口变化这三大因素如何影响农村的地权分配。但书中有些观点自相矛盾。且作者对商业资本下乡,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崇等等都值得商榷。这背后或许有台湾学者的台湾经验的影响。
  •     赵先生的力作,清楚的梳理了中国传统的地权形态。
  •     土地市场定位大多数地主;不存在单向永恒的土地兼并。1赋税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作为一种策略选择,与田连阡陌的富者之间存在的荫庇关系;2商业资本的流动加剧土地买方市场的竞争;3人口增加:没有去处的农民只能选择继续投身土地。
  •     用了洛伦兹曲线和吉尼系数来分析
  •     这么喜欢用基尼系数
  •     条理清晰,史实详尽,叙述简明扼要,非常好读——这是受过西方训练的研究者共同的好处。因为赵冈先生的风格——总像是在与中国传统的经济史研究者吵架,本书的很多推论和观点并不十分严谨,我一路读一路批注“why?”。 但是很多insights很好,非常受启发——故而五颗星。
  •     半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