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义嗔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01228881
作者:先张
页数:205页

作者简介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
  本书收录了娱乐、小说、理论、意识、情绪专栏的著名专栏作家的文章,让你感受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姿态,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精华。

  本书收录的专栏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内容分为娱乐社、小说坊、情绪派、理论家、意识流。反映了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姿态,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精华。


 专栏主义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转一个前沿的文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静下心来,回忆交往过的朋友,要把他们从记忆里区别开时,我蓦然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长了一张不同的脸,而是他们善于使用不同习惯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观念。这些,让他们成为我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朋友。又或许,他们是长了一双双不同的“手”,能写出属于他们仅有的文章,无论谋面与否。  这便是我所结识的朋友,文艺类专栏写作的高人。  专栏是报章杂志为某专人文稿或某一性质文章而特辟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为报章杂志专栏撰稿的人,叫专栏作家。   这一点,美国的媒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达到了极至的状态。   《泰晤士报》某专栏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批评小布什的文章,第二天邮箱里塞了一百多封美国读者辱骂他的电子邮件。甚至,《纽约邮报》的人气专栏作家斯特恩,向富翁比克尔勒索巨额“保护费”,否则他将写文章“唱衰”他。   在我国,尽管专栏没有繁荣到如此地步,且在博客热潮中得到一定缓冲和瓦解,但事实上,我们的专栏依然树立了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形成了一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态。在文艺圈,尽管专栏重风格大于思潮,大于内容,但“专栏主义”确是驾临过的。   那么文艺类的专栏是什么?——除了考究“手”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要旨呢?  我想,这一定是有的。假如,某时期的作家专栏,成了媒体像污水般四处横流的声音,那相当可怕。——媒体的文艺观点、情趣、思潮对人耳濡目染作用,比老师、亲爹训叨来得更深刻、直接,专栏怎能不须要旨呢?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   王小波早前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中说,科学、艺术不属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罗素先生说,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但这不是绝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公正、正义的意识是必须的,特别是专栏被媒体广泛包养的今天。专栏作家不但需要按时交稿,做到不兑水,不搀假,更要做到不受指使,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了事。   可实际的状况是,专栏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性感,除了性感什么也不是。   这要分析起来,觉得又情有可原:性感的文字在当下最易使陌生人迅速相识,最易产生亲切,最易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像世间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男人能轻获芳心。   感情能控制经济,经济能控制人,所以,俘获人最好的手段,便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智力劳动?   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虽说比以往的板着面孔说话,是一大进步,但是,不得不说是到了另一个迷茫时期。   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分文学和语言两块,这两块本来应该结合紧密,但施教的不堪却是: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素养不够,语言专业的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不足。   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文字性感,让人们认识到它出现嬗变是因为一种“捷径”的需要,它们拥有成立的三大理由:   一、以弱制强。弱者控制强者,走路慢的控制走路快的,女人控制男人,性感的文字企图以情感的丰饶控制物质的浅白。   二、试图以文字建立纯粹关系。吉登斯说,两性间的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能剔除权力控制,使双方在性和感情上处于平等。文字能有效控制关系空间的界限,于是,有人误以为献媚是对读者的尊重。   三、人的动物本能。在“集体良心不起作用”的时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充满多数人意识,专栏文字为此提供温床。  “生活越来越狂躁,文字越来越性感”,它们充满辩证逻辑,并有大量作品为证。譬如,大作家余华的《兄弟》,性感得让人呼天抢地,但他偏称之“荒诞主义”。   但现在你所阅读的这一辑《专栏主义 嗔》的性感却恰恰相反。它是取其时代精华,是浮水下面的沉积,是语言与文学感悟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但性感,同时愤怒、清纯、娇嗔,有火的热情,冰的清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文字,欢迎大家通过www.xiantouch.com寄给我们。)   写专栏的许知远曾告诫地说,年轻人不能太实际,不能只想着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娶老婆。人的大脑,要装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比如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变化。物质的财富转化不成人格的力量。   “发现”是专栏作家最宝贵的品质。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最优良资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更容易创造意蕴独特文风。   关于专栏,我说了以上许多不着边际的话。此时,我再次想起一个专栏写作的朋友。一个“一直待在家里”的朋友,他最近有了困惑:  “您知道吗,想起床时就起床,想出门就出门,没有人干涉:你在干嘛呢?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自由,对不对?”   他用了一个小时向我讲述他的独处。“您看,我把所有自由的味道都搞掉了:我‘看见’我冲澡,我‘看见’我上网,我‘看见’我听音乐、去冰柜里找食物。我向自己宣布马上要做的事,和以后必须做的事。我出门,夜再深,都要回来。我有必要这样来看管自己吗?”   于是,我明白:作家手中的文字,深中狂躁之毒,作者必须具备双重人格,自我观察,自我监视。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人,一旦没有任何事或物牵制他,他们必然转移到自我的监视。   写作的人一定要有声音告诉他:你该做这个,不要去做那个,你可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那个声音是中立的,把时空划为两半,让你看了这面再看那面;从而稳稳当当地握在手中。它要有破坏现在的意识,瞻望即将来临但不可预见的未来。   这样,写作之人告别了生活的狂躁。
  •     有一段时间,我没有工作,也很少去学校。每天睡的很早,凌晨六点起床去公园里散步,混杂在晨练的退休群众里面充大爷,有时候还未经主人的许可随便溜人家的鸟,显的很不着调。怎么说呢,我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后来又不喜欢了,想做一点枯燥的事情,维持一种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生活。于是我这样做了,干起了没有多大前途的营生,忍受所有人都去忍受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谈不上诗意和有趣,但却理解了许多从前没有去理解过的人情。比如人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持之以恒有关的。格林的书里说过:“每个作家心里都应该有一块冰。”我总是记着这句话。许多年前,我以为自己是个好的小说家,擅长把一个故事讲的合理,思路清晰,给笔下的每个人物独立的生命,不被他人的风格所影响。有一次,一个作家对我说,你只能写片段,因为你没有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我一直被这个意见困扰,我要去表达的往往仅仅是一个情绪,某一个场景的情绪,我像每一个偏执的作者那样执着的重复着,给同一个展览品渲染不同的颜色。于是我开始尝试写影评和饮食评论,大量的阅读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用许多困扰来稀释我对于小说的疑问。直至开始写《李云岫的橘子》,动笔以后病了一回,在医院呆了一个星期,更加确认了我对自己小说的理解,一个好的作者,应该在自我监视的状态下完成作品。双重人格是一个好的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这个声音告诉你应该给予你的人物怎样的生命,而不是被另外的声音牵制住,止步不前。《专栏主义》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肯定了每个专栏作者独特的生活格调,不同的写作状态,病态和稚嫩的写作都是被许可的。毕竟在变革中发现真实的自我,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琢磨的事情。
  •     (前言)    静下心来,回忆交往过的朋友,要把他们从记忆里区别开时,我蓦然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长了一张不同的脸,而是他们善于使用不同习惯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观念。这些,让他们成为我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朋友。又或许,他们是长了一双双不同的“手”,能写出属于他们仅有的文章,无论谋面与否。  这便是我所结识的朋友,文艺类专栏写作的高人。  专栏是报章杂志为某专人文稿或某一性质文章而特辟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为报章杂志专栏撰稿的人,叫专栏作家。   这一点,美国的媒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达到了极至的状态。   《泰晤士报》某专栏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批评小布什的文章,第二天邮箱里塞了一百多封美国读者辱骂他的电子邮件。甚至,《纽约邮报》的人气专栏作家斯特恩,向富翁比克尔勒索巨额“保护费”,否则他将写文章“唱衰”他。   在我国,尽管专栏没有繁荣到如此地步,且在博客热潮中得到一定缓冲和瓦解,但事实上,我们的专栏依然树立了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形成了一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态。在文艺圈,尽管专栏重风格大于思潮,大于内容,但“专栏主义”确是驾临过的。   那么文艺类的专栏是什么?——除了考究“手”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要旨呢?  我想,这一定是有的。假如,某时期的作家专栏,成了媒体像污水般四处横流的声音,那相当可怕。——媒体的文艺观点、情趣、思潮对人耳濡目染作用,比老师、亲爹训叨来得更深刻、直接,专栏怎能不须要旨呢?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   王小波早前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中说,科学、艺术不属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罗素先生说,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但这不是绝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公正、正义的意识是必须的,特别是专栏被媒体广泛包养的今天。专栏作家不但需要按时交稿,做到不兑水,不搀假,更要做到不受指使,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了事。   可实际的状况是,专栏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性感,除了性感什么也不是。   这要分析起来,觉得又情有可原:性感的文字在当下最易使陌生人迅速相识,最易产生亲切,最易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像世间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男人能轻获芳心。   感情能控制经济,经济能控制人,所以,俘获人最好的手段,便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智力劳动?   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虽说比以往的板着面孔说话,是一大进步,但是,不得不说是到了另一个迷茫时期。   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分文学和语言两块,这两块本来应该结合紧密,但施教的不堪却是: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素养不够,语言专业的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不足。   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文字性感,让人们认识到它出现嬗变是因为一种“捷径”的需要,它们拥有成立的三大理由:   一、以弱制强。弱者控制强者,走路慢的控制走路快的,女人控制男人,性感的文字企图以情感的丰饶控制物质的浅白。   二、试图以文字建立纯粹关系。吉登斯说,两性间的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能剔除权力控制,使双方在性和感情上处于平等。文字能有效控制关系空间的界限,于是,有人误以为献媚是对读者的尊重。   三、人的动物本能。在“集体良心不起作用”的时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充满多数人意识,专栏文字为此提供温床。  “生活越来越狂躁,文字越来越性感”,它们充满辩证逻辑,并有大量作品为证。譬如,大作家余华的《兄弟》,性感得让人呼天抢地,但他偏称之“荒诞主义”。   但现在你所阅读的这一辑《专栏主义 嗔》的性感却恰恰相反。它是取其时代精华,是浮水下面的沉积,是语言与文学感悟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但性感,同时愤怒、清纯、娇嗔,有火的热情,冰的清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文字,欢迎大家通过www.xiantouch.com寄给我们。)   写专栏的许知远曾告诫地说,年轻人不能太实际,不能只想着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娶老婆。人的大脑,要装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比如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变化。物质的财富转化不成人格的力量。   “发现”是专栏作家最宝贵的品质。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最优良资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更容易创造意蕴独特文风。   关于专栏,我说了以上许多不着边际的话。此时,我再次想起一个专栏写作的朋友。一个“一直待在家里”的朋友,他最近有了困惑:  “您知道吗,想起床时就起床,想出门就出门,没有人干涉:你在干嘛呢?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自由,对不对?”   他用了一个小时向我讲述他的独处。“您看,我把所有自由的味道都搞掉了:我‘看见’我冲澡,我‘看见’我上网,我‘看见’我听音乐、去冰柜里找食物。我向自己宣布马上要做的事,和以后必须做的事。我出门,夜再深,都要回来。我有必要这样来看管自己吗?”   于是,我明白:作家手中的文字,深中狂躁之毒,作者必须具备双重人格,自我观察,自我监视。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人,一旦没有任何事或物牵制他,他们必然转移到自我的监视。   写作的人一定要有声音告诉他:你该做这个,不要去做那个,你可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那个声音是中立的,把时空划为两半,让你看了这面再看那面;从而稳稳当当地握在手中。它要有破坏现在的意识,瞻望即将来临但不可预见的未来。   这样,写作之人告别了生活的狂躁。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转一个前沿的文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静下心来,回忆交往过的朋友,要把他们从记忆里区别开时,我蓦然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长了一张不同的脸,而是他们善于使用不同习惯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观念。这些,让他们成为我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朋友。又或许,他们是长了一双双不同的“手”,能写出属于他们仅有的文章,无论谋面与否。
        这便是我所结识的朋友,文艺类专栏写作的高人。
        专栏是报章杂志为某专人文稿或某一性质文章而特辟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为报章杂志专栏撰稿的人,叫专栏作家。
        这一点,美国的媒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达到了极至的状态。
        《泰晤士报》某专栏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批评小布什的文章,第二天邮箱里塞了一百多封美国读者辱骂他的电子邮件。甚至,《纽约邮报》的人气专栏作家斯特恩,向富翁比克尔勒索巨额“保护费”,否则他将写文章“唱衰”他。
        在我国,尽管专栏没有繁荣到如此地步,且在博客热潮中得到一定缓冲和瓦解,但事实上,我们的专栏依然树立了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形成了一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态。在文艺圈,尽管专栏重风格大于思潮,大于内容,但“专栏主义”确是驾临过的。
        那么文艺类的专栏是什么?——除了考究“手”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要旨呢?
        我想,这一定是有的。假如,某时期的作家专栏,成了媒体像污水般四处横流的声音,那相当可怕。——媒体的文艺观点、情趣、思潮对人耳濡目染作用,比老师、亲爹训叨来得更深刻、直接,专栏怎能不须要旨呢?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
        王小波早前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中说,科学、艺术不属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罗素先生说,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但这不是绝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公正、正义的意识是必须的,特别是专栏被媒体广泛包养的今天。专栏作家不但需要按时交稿,做到不兑水,不搀假,更要做到不受指使,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了事。
        可实际的状况是,专栏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性感,除了性感什么也不是。
        这要分析起来,觉得又情有可原:性感的文字在当下最易使陌生人迅速相识,最易产生亲切,最易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像世间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男人能轻获芳心。
        感情能控制经济,经济能控制人,所以,俘获人最好的手段,便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智力劳动?
        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虽说比以往的板着面孔说话,是一大进步,但是,不得不说是到了另一个迷茫时期。
        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分文学和语言两块,这两块本来应该结合紧密,但施教的不堪却是: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素养不够,语言专业的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不足。
        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文字性感,让人们认识到它出现嬗变是因为一种“捷径”的需要,它们拥有成立的三大理由:
        一、以弱制强。弱者控制强者,走路慢的控制走路快的,女人控制男人,性感的文字企图以情感的丰饶控制物质的浅白。
        二、试图以文字建立纯粹关系。吉登斯说,两性间的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能剔除权力控制,使双方在性和感情上处于平等。文字能有效控制关系空间的界限,于是,有人误以为献媚是对读者的尊重。
        三、人的动物本能。在“集体良心不起作用”的时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充满多数人意识,专栏文字为此提供温床。
        “生活越来越狂躁,文字越来越性感”,它们充满辩证逻辑,并有大量作品为证。譬如,大作家余华的《兄弟》,性感得让人呼天抢地,但他偏称之“荒诞主义”。
        但现在你所阅读的这一辑《专栏主义 嗔》的性感却恰恰相反。它是取其时代精华,是浮水下面的沉积,是语言与文学感悟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但性感,同时愤怒、清纯、娇嗔,有火的热情,冰的清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文字,欢迎大家通过www.xiantouch.com寄给我们。)
        写专栏的许知远曾告诫地说,年轻人不能太实际,不能只想着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娶老婆。人的大脑,要装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比如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变化。物质的财富转化不成人格的力量。
        “发现”是专栏作家最宝贵的品质。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最优良资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更容易创造意蕴独特文风。
        关于专栏,我说了以上许多不着边际的话。此时,我再次想起一个专栏写作的朋友。一个“一直待在家里”的朋友,他最近有了困惑:
        “您知道吗,想起床时就起床,想出门就出门,没有人干涉:你在干嘛呢?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自由,对不对?”
        他用了一个小时向我讲述他的独处。“您看,我把所有自由的味道都搞掉了:我‘看见’我冲澡,我‘看见’我上网,我‘看见’我听音乐、去冰柜里找食物。我向自己宣布马上要做的事,和以后必须做的事。我出门,夜再深,都要回来。我有必要这样来看管自己吗?”
        于是,我明白:作家手中的文字,深中狂躁之毒,作者必须具备双重人格,自我观察,自我监视。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人,一旦没有任何事或物牵制他,他们必然转移到自我的监视。
        写作的人一定要有声音告诉他:你该做这个,不要去做那个,你可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那个声音是中立的,把时空划为两半,让你看了这面再看那面;从而稳稳当当地握在手中。它要有破坏现在的意识,瞻望即将来临但不可预见的未来。
        这样,写作之人告别了生活的狂躁。
      
  •       目录
      
      一、娱乐社
      颜 峻。音乐战争 …………………………………………………………
      大 仙。联唱 ………………………………………………………………
      蒋方舟。无忌 ………………………………………………………………
      
      二、小说坊
      王 威。抽象思维 …………………………………………………………
      吕 不。新传统 ……………………………………………………………
      罗小四。童年 ………………………………………
      
      三、情绪派
      叶倾城。启示录………………………………………………………………
      韩松落。悲情 ………………………………………………………………
      
      四、理论家
      止  庵。读书 ………………………………………………………………
      黄 雯。爱情道理 …………………………………………………………
      
      五、意识流
      虹 影。X意识 ……………………………………………………………
      赵毅衡。视界 ………………………………………………………………
      先 张。居住观 ……………………………………………………………
      
      本书集结了许多作家、评论家如颜峻、大仙、虹影等的专栏短篇文字,其中有些文章曾引起很大反响。每个作者版块里都收录了这个作者多篇对于某个领域和层面简明短小的文字,整部书稿文笔犀利,语言精炼,是语言与文学感悟能力的综合体现。专栏作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本书的文字就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
      
                    ——《重庆晚报》副刊
      
      
      
      
  •       有一段时间,我没有工作,也很少去学校。每天睡的很早,凌晨六点起床去公园里散步,混杂在晨练的退休群众里面充大爷,有时候还未经主人的许可随便溜人家的鸟,显的很不着调。怎么说呢,我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后来又不喜欢了,想做一点枯燥的事情,维持一种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生活。于是我这样做了,干起了没有多大前途的营生,忍受所有人都去忍受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谈不上诗意和有趣,但却理解了许多从前没有去理解过的人情。比如人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持之以恒有关的。
      
      格林的书里说过:“每个作家心里都应该有一块冰。”我总是记着这句话。许多年前,我以为自己是个好的小说家,擅长把一个故事讲的合理,思路清晰,给笔下的每个人物独立的生命,不被他人的风格所影响。有一次,一个作家对我说,你只能写片段,因为你没有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我一直被这个意见困扰,我要去表达的往往仅仅是一个情绪,某一个场景的情绪,我像每一个偏执的作者那样执着的重复着,给同一个展览品渲染不同的颜色。于是我开始尝试写影评和饮食评论,大量的阅读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用许多困扰来稀释我对于小说的疑问。直至开始写《李云岫的橘子》,动笔以后病了一回,在医院呆了一个星期,更加确认了我对自己小说的理解,一个好的作者,应该在自我监视的状态下完成作品。双重人格是一个好的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这个声音告诉你应该给予你的人物怎样的生命,而不是被另外的声音牵制住,止步不前。
      
      《专栏主义》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肯定了每个专栏作者独特的生活格调,不同的写作状态,病态和稚嫩的写作都是被许可的。毕竟在变革中发现真实的自我,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琢磨的事情。
      
  •     名字很怪,内容可度,杂集.
  •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1060.html
  •     Not sure what is this book about.....
  •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41060
  •       (前言)
        
        静下心来,回忆交往过的朋友,要把他们从记忆里区别开时,我蓦然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长了一张不同的脸,而是他们善于使用不同习惯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观念。这些,让他们成为我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朋友。又或许,他们是长了一双双不同的“手”,能写出属于他们仅有的文章,无论谋面与否。
        这便是我所结识的朋友,文艺类专栏写作的高人。
        专栏是报章杂志为某专人文稿或某一性质文章而特辟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为报章杂志专栏撰稿的人,叫专栏作家。
        这一点,美国的媒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达到了极至的状态。
        《泰晤士报》某专栏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批评小布什的文章,第二天邮箱里塞了一百多封美国读者辱骂他的电子邮件。甚至,《纽约邮报》的人气专栏作家斯特恩,向富翁比克尔勒索巨额“保护费”,否则他将写文章“唱衰”他。
        在我国,尽管专栏没有繁荣到如此地步,且在博客热潮中得到一定缓冲和瓦解,但事实上,我们的专栏依然树立了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形成了一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态。在文艺圈,尽管专栏重风格大于思潮,大于内容,但“专栏主义”确是驾临过的。
        那么文艺类的专栏是什么?——除了考究“手”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要旨呢?
        我想,这一定是有的。假如,某时期的作家专栏,成了媒体像污水般四处横流的声音,那相当可怕。——媒体的文艺观点、情趣、思潮对人耳濡目染作用,比老师、亲爹训叨来得更深刻、直接,专栏怎能不须要旨呢?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
        王小波早前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中说,科学、艺术不属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罗素先生说,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但这不是绝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公正、正义的意识是必须的,特别是专栏被媒体广泛包养的今天。专栏作家不但需要按时交稿,做到不兑水,不搀假,更要做到不受指使,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了事。
        可实际的状况是,专栏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性感,除了性感什么也不是。
        这要分析起来,觉得又情有可原:性感的文字在当下最易使陌生人迅速相识,最易产生亲切,最易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像世间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男人能轻获芳心。
        感情能控制经济,经济能控制人,所以,俘获人最好的手段,便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智力劳动?
        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虽说比以往的板着面孔说话,是一大进步,但是,不得不说是到了另一个迷茫时期。
        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分文学和语言两块,这两块本来应该结合紧密,但施教的不堪却是: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素养不够,语言专业的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不足。
        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文字性感,让人们认识到它出现嬗变是因为一种“捷径”的需要,它们拥有成立的三大理由:
        一、以弱制强。弱者控制强者,走路慢的控制走路快的,女人控制男人,性感的文字企图以情感的丰饶控制物质的浅白。
        二、试图以文字建立纯粹关系。吉登斯说,两性间的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能剔除权力控制,使双方在性和感情上处于平等。文字能有效控制关系空间的界限,于是,有人误以为献媚是对读者的尊重。
        三、人的动物本能。在“集体良心不起作用”的时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充满多数人意识,专栏文字为此提供温床。
        “生活越来越狂躁,文字越来越性感”,它们充满辩证逻辑,并有大量作品为证。譬如,大作家余华的《兄弟》,性感得让人呼天抢地,但他偏称之“荒诞主义”。
        但现在你所阅读的这一辑《专栏主义 嗔》的性感却恰恰相反。它是取其时代精华,是浮水下面的沉积,是语言与文学感悟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但性感,同时愤怒、清纯、娇嗔,有火的热情,冰的清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文字,欢迎大家通过www.xiantouch.com寄给我们。)
        写专栏的许知远曾告诫地说,年轻人不能太实际,不能只想着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娶老婆。人的大脑,要装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比如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变化。物质的财富转化不成人格的力量。
        “发现”是专栏作家最宝贵的品质。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最优良资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更容易创造意蕴独特文风。
        关于专栏,我说了以上许多不着边际的话。此时,我再次想起一个专栏写作的朋友。一个“一直待在家里”的朋友,他最近有了困惑:
        “您知道吗,想起床时就起床,想出门就出门,没有人干涉:你在干嘛呢?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自由,对不对?”
        他用了一个小时向我讲述他的独处。“您看,我把所有自由的味道都搞掉了:我‘看见’我冲澡,我‘看见’我上网,我‘看见’我听音乐、去冰柜里找食物。我向自己宣布马上要做的事,和以后必须做的事。我出门,夜再深,都要回来。我有必要这样来看管自己吗?”
        于是,我明白:作家手中的文字,深中狂躁之毒,作者必须具备双重人格,自我观察,自我监视。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人,一旦没有任何事或物牵制他,他们必然转移到自我的监视。
        写作的人一定要有声音告诉他:你该做这个,不要去做那个,你可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那个声音是中立的,把时空划为两半,让你看了这面再看那面;从而稳稳当当地握在手中。它要有破坏现在的意识,瞻望即将来临但不可预见的未来。
        这样,写作之人告别了生活的狂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