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之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4
ISBN:9787506321013
作者:宁肯
页数:499页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午门
第二章 岩画
第三章 西藏
第四章 飞地
第五章 冰川
第六章 旧梦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音乐
第九章 地下室
第十章 红方
第十一章 时间
第十二章 结局或开始

作者简介

一段漫长而沉思的生命,是一次伟大的历险,有时甚至是一个家族或一个种族经历的顶点,是对于后者悠远而扑朔迷离的过程的答案,带着那些错误、成功、道德和罪恶的标志。十七岁的马格以可笑的福尔摩斯的眼光怀疑一切,甚至怀疑父亲是否自己的生父,由此堕入历史与现实的迷雾,开始了漫长的“蒙面之旅”。作品以近乎音乐的四个声部描述了马格七年间经历的四个截然不同又具内在联系的地域:古老神秘的北京,民间的寓言般的秦岭,超越与绝顶的西藏,活力四射欲望如海的深圳,故事波云诡谲、荡气回肠,既切入迷雾般的现实生活,又道出鲜为人知的飘零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另类长篇小说。”


 蒙面之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他是一个流浪的孩子。 故事在充满神秘与古老韵味的北京郊区展开。阅读了太多福尔摩斯的他用习惯性的怀疑的眼神去质询周围的一切:他的家庭,他的友谊,他的爱情,他的未来,…… 十七岁的孩子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释。那么,他只有选择逃离。 时空的坐标落在了一个叫做“还阳界”的山谷中。布满原始的荒蛮的韵味。在这里,他经受的皮肉的痛苦,他相处的近乎歇斯底里的人群。彻底地催发了他兽性的本能。他象充满蛊惑的动物那样进食、劳动、睡眠、做爱……一切只是为了满足生命原始而简单的需要。岁月的留痕渐渐在他脸上烙印。他终于站在了开满格桑花的高原上。他要去的是卡兰。路途上的绝美风景能使他停下脚步吗?温良的藏民,安稳的工作,以及一段真醇的感情。这一切,他驻足观望,他悉心记取。然后,黄昏之前,夜幕之下,他继续上路。他总是在路上。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他是与自然、与自我的抗争。那么,城市呢,在充满文明与礼节的城市中呢,在看似井然有序、笑颜如花的人际交往中呢? 其实,一切并不会简单。无数人为了生存、发展空间的扩大或多或少地叛变了曾经的梦想。无数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或是金钱,或是美色,或是权力。无数人看似快乐张扬但却空虚无耻地活着,或者说是呼吸着,心跳着,行尸走肉着。在为梦想而努力的日子里,在还相信明天更好的日子里,他渐渐懂得:要有所谓的成功,要到达理想的彼岸,他必须要象城市中所有的人一样。为自己蒙一层面纱,为真相蒙一层面纱。后知后觉,甚至无知无觉地拖延生命的时光,麻木地残破下去。那么,这和那段山谷中的岁月相比,哪个更接近兽性,哪个更像野兽的行径?他终于了悟,在他流浪在外的第七个年头。 二十四岁的男人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释。那么他能够选择的,其实也只有逃离。 只是这一次,他又能够逃向哪里? 这是一本奇特另类的小说,充满蛮荒与文明的碰撞。张爱玲说:“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他象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风格迥异的文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形成强烈的对比:文明与蛮荒,人性与野性,衣冠楚楚与困顿潦倒,虚伪与真情,爱情与性欲……在阅读中我渐渐迷惑:究竟我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生存着?是不是我们所谓的成功,我们所谓的优秀就是真正的完美?是不是我们在追逐的同时丢弃了可贵的真诚与人性?是不是我们的风度翩翩、井然有序就是文明开化?人与人之间的欺诈与残害,比起动物,哪一种更为残忍? 大多数人没有答案,但却无处可逃。因为不是马格,没有足够的决心来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因此,只能跟从宁肯的叙述,来完成这一段蒙面之旅。其实,很多人经常会幻想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漂泊。它总是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这些,才是生命的本质。但有多少人能够撩开蒙面,看到自己的初始心,看到这样的真实?又有谁能做一只决绝孤傲的狼,四海为家,立于悬崖? 更多的人只能这样:“放下所有的不安,把现实打扮成梦境。”于是,“一天长于百年,一生长不过童年。”当成长的那天到来时,我们蒙上面纱,练习在拥挤的城市中寂寞穿行。
  •     文字的意义不在于文字本身,而是心灵。任何评论也都是虚弱的,都是无法到达的。在没有源头、也没有结束的时间和空间里,具像是不能完全诠释具像的。所有细致复杂、必然而又宿命的存在,历史、政治、音乐、诗歌、哲学....这是一条充满思考但却荒凉延伸的路。       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非常稳重冷静的反抗基调,并载生命的刻度和宽容。表面看来,成岩是满的,严峻而具体的,但他最后还是卸下了他紧张如弦上的人生维持和争取,隐走海南,返回了真正属于他的诗歌。而马格则是在用一种淡漠和放弃的方式获得更无限的拥有,朝向生命的更深处和源头触摸。他调侃在理性和荒凉里,张力和韧性揉于孤独之中。马格称不上纯粹,但他的最后的彻底的拒绝表明他仍然是个理想化的人物。马格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父亲、何萍、桑尼或是果丹,马格经历他们却不去拥有他们。马格的漂零实际上寓示着生命本身就是一次漂零的过程,马格的苍凉实际上就是生命的苍凉。       原始艺术、诗歌、摇滚、性、商业、甚至宗教光芒,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写实作品,是涉及到不同地域和领域的心灵著作。成岩、杜枫、果丹、元福、何萍等人是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填充并占有着这个生存空间,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冲击。小说中,口语与书面语和谐自如地搭配,情节矛盾中撞击出人性的深厚和平缓。古城、原始森林、雪域,大草原,《蒙》似乎是散文与画卷的组合,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的神性相融,具有绝妙的光的质感和美感,让人坠身其中情境,分解、消失,化为一体。
  •     从公司大楼走出来,走在寒冷的夜晚的街头,突然想起马格。如果马格活在现实里,那么在今天、此刻,他会在哪里,会做什么。一时间思绪万千,杂乱不堪,开始给自己整理一二三,默记两遍,这些都是要写下来的。如果现在有一台电脑或者纸笔也好,我就会蹲着车站旁若无人的记录着,我怕等我真的可以坐到电脑前就什么感觉都没了,就像现在。那会儿的焦虑强烈难忍,狠狠心就把它们扔掉吧。拿出IPOD,不知道为何想起张悬的关于我爱你,在听到最后一遍遍重复着我爱你,几乎快要哭出来。完全不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哪一年,只记得父亲从图书馆里借回,我好奇的翻阅,慢慢被吸引,最后居然执着的想要留下它,到出版社订购,订回来就再没翻过,至今书还是崭新的。完全不记得的还有情节,甚至连马格这个名字都想不起来,但奇怪的是我却一直记得果丹。初读的时候,完全读不透故事的含义,只是肤浅的被情节吸引。不懂含义是不会记住情节的,这在重读的时候深有体会。当一个一个段落被我一一解读,一方面像是在读一个新的故事,另一方面旧的记忆稀疏显现,是一种少量印象大量陌生的感觉。记得最清楚的自然是果丹和马格的爱情,初读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不懂世界,不懂人生,不懂生活,只懂感觉,知道自己会青睐于怎样的男人。这些年间,经历恋爱、旅行、追星,大量的看片,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本书恰好出现在这段人生的前后,这让我对书的理解经历了飞跃。这个世间有一种男人叫浪子。在我情感纠葛中也曾遇到这一型的男人,虽不是马格般的浪子,却也镶着浪子的气质。我曾经以为可以影响浪子,用安稳留住一个男人。掩卷才懂,那是不可能的。也许浪子更懂爱情,可是浪子不会委身于爱情。身为马格挚爱,果丹深知有限的缱绻何其可贵,她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哗哗的流着泪。当他们走向拉萨军区总医院里的一所具有高原风格的房子里,我想起了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人公在医院护士休息室里完成的惊世骇俗的一晚。一方释放,一方隐忍,都是让我永久记忆的画面。果丹何其幸福,我欣赏她,也羡慕她,想变成她,所以我才会一直记得果丹这个名字。而,短暂的幸福真的就幸福吗?等她另嫁人妇的那一天,她得多难忍才能掩埋马格。走过这些年我深深明白这件事,只是我无法因此改变性情,就像果丹一样,我仍然会为这样的男人义无反顾。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真正唤醒你生命中爱的能量,任凭遗忘的时间远远长过爱情的时间。马格是很多我们这些缺乏勇气寻找自我回归生命本原的现实人群心目中的乌托邦,但我又实实在在的相信这样的男人是存在的,并不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一个虚拟精神象征。整个故事中我对马格坚定的支持,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换了我也会认同和理解的决定。但是读到结尾,我对马格的感觉突然心疼到无以复加,好像母亲心疼孩子一般。之前的马格,有消耗不完的激情和抽离现实羁绊的勇气。他出走前还会心馋何萍的身体,可是到了结尾,他只是抚摸着午夜女郎的头发,给身上所有的钱让人家走。七年后的马格,一点点的失去可以抽离现实的资本。苍老必然摧毁一个人洒脱的勇气,马格也不例外,出走的越久,放不下的就越多。我常常想问马格,你还记得当年那个至真至纯的桑尼吗,抑或是你少年时代的好哥们波罗?果丹说你的时间感是惊人的,可有谁能敌过时间回到一无所有的最初呢?而你马格,即便时间有种种羁绊,你依然无法停下出走的脚步。这个结局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局,只是马格人生的一个点。作者让我明白,我再心疼也帮不了他。我爱死结局了。小说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七年间,假设这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那么作者写作的年龄恰好与我现在同龄。我觉得小说给我的一个帮助就是,为我描绘了一幅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来袭社会剧烈转型的生动画卷。那个阶段是我读书的年龄,无法触摸当时的社会变迁,而过去十年是我接触社会的阶段。前一个十年的阅读和上一个十年的亲历,这二十年就这样衔接起来。在新一个十年之初,重读此书给了我一个适时的回眸。小说是通俗文学,没有高妙的布局或者隐晦的道理,但是书中绝美深刻的句子比比皆是,如果可能,我真想一边翻着书一边把它们摘录出来。读书的美妙境界就是,你可以随时拿起它,从其中任何一页开始阅读,每次阅读,你依然能被深深吸引,并每每读到新的体会。我愿意就这样翻烂它。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若是对中国教育现状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若是认为自己不是平庸之辈的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若是向往独立的人格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
  •     感动到想落泪。多少年来心中一直有流浪的梦想,一直不满于自己的生活,可惜没有勇气。
  •     三分之二之后写的很牵强。
  •     大概许多男孩子所向往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吧
  •     前半部尚可
  •     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漂泊、吃苦,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真的可以找到么?
  •     青春期遇到此书有些太早了
  •     架在自己对人生俗气的表面认识之上的另类思索
  •     我在悬崖上,我的脚下,云烟如梦,雪水分流,水从我白皙的脚面和俯下身的双手往两个方向流去。分水岭在上帝和我的手上。我感到江山在手,苍天在握,我甚至可以飞翔,如果我愿意的话。
  •     很精巧地塑造起了一个不为世事所困的浪子的角色,甚至很难相信是十多年前的书了
  •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基因 不是每個人都要往各種塔尖上擠 有些人就是只想任性地自在地保持活著的狀態就好了
  •       追寻,只是向远方,然后就随着心情无畏而去。
      也许成严可以用各种方式活着,作为诗人的,作为记者的,作为商人的。而马格就只是马格,甚至某些时候,没有自由的人会想作为马格而活。这让我想起我。
      好像我知道,我只是固执的去追寻,追寻不是过程,而是目的,是的,我只是想追寻。我害怕被人问及想做什么,甚至也许我根本就不想做什么,只是不断尝试,不断寻找,我对其冠以曼妙的名字——思想。我想,去哪追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在走,未曾停息。
      在神圣的地方,人就会变得更神圣吗?靠近天空的圣地,可让马格变得更加神圣?可曾改变成岩怯弱的内心?神圣的地方,不过是让人有更多机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罢了,也只是有更多机会而已,在追寻的时候,处处都是你。
      又是我依旧想不通,隐约的岩画映化出了什么,或者仅仅作为一个梗,无论世界如何改变,它就在那里,安静的,只属于自己。
      马格又启程了,无论下一刻在何方,此刻就是他的目的。依然是那句话,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     这是高中时代《香草山》以外,印象中认真、完整地读完的另一部小说,后来还把它借给了爱弹吉他的梁海龙同学,他很喜欢,说看了两遍。印象中这是一个关于青春放荡、充满激情的故事,很对那时充满自由幻想的胃口。
  •     马格: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
  •     为啥男主那么一帆风顺
  •        林因因毁了还阳界,西藏还在。
       深圳毁了成岩,西藏还在。
      
       马格,格格不入;林因因,因她而起,因她而亡;成岩,带着一种狭隘的坚定和傲慢,像岩石一样冷漠。《蒙面之城》用马格串起了三种不同社会文化,甚至是社会形态共存的世界。
      
       还阳界:一个原始的社会,一群原始、简单的人,带着一种万年前传承的史前生殖崇拜。同时,还阳界又是神秘、甚至诡异的,其实它也许只存在与梦里。生殖,生命和生存成为原始部落里唯一之上的主题和信仰。这种原始文化存在于现代化的社会科技和价值观念中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林因因,她曾是这个“原始部族”中唯一的女性,一个与其格格不入的现代女性,她的出现几乎是带着一种穿越性质的。林因因身上承载着一种对于原始生殖信仰毁灭性的吸引力,她的存在带给了部落两代“头人”的死亡。她的离开更带给了整个还阳界“原始文化”的灭亡。其实她并不邪恶,但她身上的“文明的强势”和现代的价值观念对于那样一种远古的文明是致命的。
      
       西藏:西藏如今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心灵之地,青藏高原阻挡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商业侵扰。我们的科技如今相当发达,但至今还未发达到可以侵占那边高原的地步。在那片高原上唯一的主宰只有自然,只有那里的天与地。西藏人信仰佛教,佛教是一种文化,其实在更人烟稀少和荒芜的地方,西藏的人更信仰天地。西藏有那么多神山、圣湖,无数藏人像朝拜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一样,不远万里的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距离去朝圣那些无言的山水。藏北草原的桑尼一家代表着西藏最根本的一个群落,成为一个标本。他们善良、豁达、开朗、乐于助人,而真正赋予藏人这些性格的不是佛教,而是西藏的天与地。如今拉萨变了,川藏线变了,连墨脱这种与世隔绝之地都变了。但是西藏人,真正的西藏人没变,所以西藏还是西藏。
      
       深圳:高楼大厦的深圳,从不毛之地成为“奇迹”的深圳。拥有的只有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拥有的只有商业价值和金钱观念。成岩以一种自傲的冷酷,从西藏的理想,一举投入现实的商海。他成功了,同时他也被淹没了,成为奴隶,不再是心灵根本的主人。他没有错,无可厚非,人的幸福,人的命运都要靠自己去掌握。金钱也是一种宗教,在这个时代让所有人臣服于它的脚下,去无止尽的追求,朝拜。这些追求都无错,在现代文明中,幸福的概念不得不与金钱联系到一起,息息相关,生死不分。
      
       《蒙面之城》可以是一面镜子,照见当今社会中每个人的心。
  •     多么想如此的蒙面天涯
  •     汤姆马
  •     当年喜欢的一本书,挺喜欢那首诗
  •     情与原始冲动与现代
  •     还阳界
  •       马格是个神经病。——正常的人都这么说。
      有哪个正常的人会放着好好的北大不去念,而离家出走,杳无音讯。有哪个正常人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而去建筑工地做苦力……正常人眼里的人生无非是: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养子、变老,死亡。这才是社会人应该有的轨道。而马格偏不,他要彻底背叛这条每个人都走过或者要走的路。
      叛逆终究是需要代价的,比如贫困,比如缺女人,比如饥饿……但马格不在乎,怎么都好,怎么都是生命的体验,又有什么好坏之分。马格藐视常人所重视的一切:家庭、地位、金钱、名誉、物质、爱情……既然什么都不在乎,又需要害怕什么?
      人生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在追问的伪命题。但好像生命在马格眼里也不是没有意义,毕竟马格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活下去,玩下去,跟整个世界玩,跟整个世俗玩到底。
      成岩则是典型的社会人。从最初的追求诗意到突然醒悟需要钱需要地位,然后下海经商,车子房子女人地位金钱……什么都不缺了,但成岩还是在心理上败给了马格。因为成岩没有马格能放弃全世界的潇洒,成岩放不开,所以马格再猪狗模样马格依然还是赢家,精神上的赢家,没有哪个世俗的人敢与之抗衡。
      如果马格是真实的,那他一定是社会化不成功的彻彻底底的失败的人。但马格毕竟是不真实的,他是每个人心里被理性套牢的妄想自由的挣扎的恶魔。挣扎出来了自由了就是解脱。我们存在在这个社会,接受了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儿子(女儿)、学生、丈夫(妻子)、员工、父亲(母亲)……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角色里被迫表演,承担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努力读书、挣钱养家、孝敬父母、为老板卖命……
      当我们的表演能力能够和角色和平相处时,世界美好如理想主义。一旦当我们没法和剧本里应有的角色和平相处时,内心想要背叛逃离马格就汲取了足够的力量,想要把我们拉出责任的深渊:你是为虚妄的责任而活,还是为自己赤裸裸的生命而活?这是每个人的挣扎。如果没有家庭,没有对父母妻儿的责任,我们是否就解脱了,可以潇洒而来潇洒而去?
      不,纵然如此,我们还是没有马格那样的强大的内心足够坚定自己的逃亡——我们做不到不跟别人比较,也做不到不对别人羡慕,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不行。我们眼里还有着世俗的“成功”,那些成功的标志都迷惑着我们,让我们为之神魂颠倒,让我们不敢放纵,不敢让内心里的马格为所欲为。人性的规矩和叛逆永远都是人的痛苦之源。
      于是挣扎归挣扎,马格不能逃离不能自由,而我们自己也深陷自我纠结痛苦之中。依旧带着面纱蒙着自己的心,带着虚伪、奸诈和世界周璇,只为在社会上能够有一席之地。我们追求到的东西让我们心安理得:那是我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来的。
      马格狠狠删了这个世界一个耳光。何为努力奋斗?不过是别人价值观下的走狗。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心甘情愿成为社会的努力世俗的奴隶——而我们还不自知,因为每个人都这样,这才是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奋斗的人就可以获胜成功。而在常人眼里异常可笑的马格压根就藐视这套全世界通用的游戏规则,他要砸烂这游戏规则,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心的虚无和可笑。
      马格嘲笑全世界,但马格还是孤独的,是绝望的。马格是悲壮的,他需要用一己之力与整个世界抗衡,需要接受全世界的嘲笑和不屑。犹如沉默的螺旋,太多的马格世界默不作声,不敢和大多数对抗,于是只剩马格了,马格的世界皆醉我独醒的悲剧也正在此。
      马格流浪了大半个中国,往后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嘲笑全世界流浪下去孤独下去还是被世俗同化,最后泯然众人矣,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为世俗所接纳?作者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可猜测答案会是后者,因为不管马格如何内心强大,他都不可能强大过世界,最后只能被世界这个巨大的黑洞吸入其中,然后死亡。
      人从来都是孤独的,活在孤独的身体里,孤独地绝望,不能被安慰不能被理解。这个世界不需要马格存在,马格只是一场不成功的逃亡。
      
  •     荒野和城市相比,哪一个更加兽性?
  •     还是喻寒爸爸的书 看了好多遍 还看哭了
  •     原以为自己只是想尽快读完就像完成手头上一件事那样得到满足,而事实是这小说确实揪心。马格那样自由随性不在计划的各种经历奇遇令人嫉妒,他这种人好像什么都没有却可以在心理上赢了所有人。总想知道面对这些路,他的选择?可就像他自己或者也说不清被内心的什么牵引着,只要活着这故事就一直不会有结局。任何定性强加的美满结尾只会毁了这么一个只存在于小说袒护下的人物以及更多需要被煽动而蠢动的灵魂。
  •     纯属意淫
  •     马格
  •     说好的寻父之旅呢,最后变成驴友约炮,真是民工传奇文学啊
  •       他是一个流浪的孩子。
      故事在充满神秘与古老韵味的北京郊区展开。阅读了太多福尔摩斯的他用习惯性的怀疑的眼神去质询周围的一切:他的家庭,他的友谊,他的爱情,他的未来,…… 十七岁的孩子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释。那么,他只有选择逃离。
      时空的坐标落在了一个叫做“还阳界”的山谷中。布满原始的荒蛮的韵味。在这里,他经受的皮肉的痛苦,他相处的近乎歇斯底里的人群。彻底地催发了他兽性的本能。他象充满蛊惑的动物那样进食、劳动、睡眠、做爱……一切只是为了满足生命原始而简单的需要。岁月的留痕渐渐在他脸上烙印。他终于站在了开满格桑花的高原上。他要去的是卡兰。路途上的绝美风景能使他停下脚步吗?温良的藏民,安稳的工作,以及一段真醇的感情。这一切,他驻足观望,他悉心记取。然后,黄昏之前,夜幕之下,他继续上路。他总是在路上。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他是与自然、与自我的抗争。那么,城市呢,在充满文明与礼节的城市中呢,在看似井然有序、笑颜如花的人际交往中呢?
      其实,一切并不会简单。无数人为了生存、发展空间的扩大或多或少地叛变了曾经的梦想。无数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或是金钱,或是美色,或是权力。无数人看似快乐张扬但却空虚无耻地活着,或者说是呼吸着,心跳着,行尸走肉着。在为梦想而努力的日子里,在还相信明天更好的日子里,他渐渐懂得:要有所谓的成功,要到达理想的彼岸,他必须要象城市中所有的人一样。为自己蒙一层面纱,为真相蒙一层面纱。后知后觉,甚至无知无觉地拖延生命的时光,麻木地残破下去。那么,这和那段山谷中的岁月相比,哪个更接近兽性,哪个更像野兽的行径?他终于了悟,在他流浪在外的第七个年头。
      二十四岁的男人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释。那么他能够选择的,其实也只有逃离。
      只是这一次,他又能够逃向哪里?
      这是一本奇特另类的小说,充满蛮荒与文明的碰撞。张爱玲说:“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他象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风格迥异的文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形成强烈的对比:文明与蛮荒,人性与野性,衣冠楚楚与困顿潦倒,虚伪与真情,爱情与性欲……在阅读中我渐渐迷惑:究竟我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生存着?是不是我们所谓的成功,我们所谓的优秀就是真正的完美?是不是我们在追逐的同时丢弃了可贵的真诚与人性?是不是我们的风度翩翩、井然有序就是文明开化?人与人之间的欺诈与残害,比起动物,哪一种更为残忍?
      大多数人没有答案,但却无处可逃。因为不是马格,没有足够的决心来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因此,只能跟从宁肯的叙述,来完成这一段蒙面之旅。其实,很多人经常会幻想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漂泊。它总是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这些,才是生命的本质。但有多少人能够撩开蒙面,看到自己的初始心,看到这样的真实?又有谁能做一只决绝孤傲的狼,四海为家,立于悬崖?
      更多的人只能这样:“放下所有的不安,把现实打扮成梦境。”于是,“一天长于百年,一生长不过童年。”当成长的那天到来时,我们蒙上面纱,练习在拥挤的城市中寂寞穿行。
      
      
  •     从爸爸书架上拿的,作者送的,好奇心驱使看了这本书。然后就特别想去西藏。只是想,不敢行动,因为好像洗澡很困难?但是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算是完成两个人的梦想。
  •     宁肯,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家。他写了两本注定影响我一生的书,《蒙面之城》影响了青年时代的我,《天藏》影响着现在中年时代的我。
  •     可能是我看的时机不对。大学时有人极力推崇此书,可我此时看来不过是一本很装的小说。
  •     很多话,我觉得是寓言。作者可能有梦,主人公马格有点原始象征意味。重奏写法从一开始宁肯的这个长篇就有,所以14年问世《三个三重奏》一点就不意外了。他叙述视角多变。早知道当初见他,就看他作品了,可惜。可能看完他一系列长篇,会写读后感。这个作家真的不错,拿到当代,真的是埋没了。工语言,变声音。比一般泥沙俱下(可能也会被捧为不事雕琢)作家强太多。而且,难得的是暗含知识分子的传统梦想。偏爱人物身上具有多读书、知识量大、侦探迷的性格遭遇,也为作者站出来讲话可以有更多思辨做铺垫。狡猾狡猾的宁肯。
  •     看这本书早于看凯鲁基亚的《在路上》。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非....真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一直提醒我不要装B,要真实...很奇怪的感受
  •     我的朋友纠结于马格是个怎样的人。谁谁谁又跟马格很相似。 其实。 你就是你 我就是我。我就是阿进。 谁也不是。
  •     记得大学时候放在枕头下边的书 文字能激发人心深处的流浪的欲望
  •     虽然说有点狗血,但我还是非常喜欢。
  •     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书....
  •     有些小说给我的是情感的触动,有些是思辨,有些是莫名其妙。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奇妙,但失火的天堂就能概括。果丹也是我喜欢的女子,甚至是我心心念念一直憧憬成为的女子,但好像有了这种念头就已经失败课,所以我的憧憬只能是喜欢了。话说回来,喜欢蒙面之城不仅给了触动,更给了反思,它领着你看不清城市的脸,又好像看得更清了。有趣的是它的情节进展,北京为始,从还阳界到西藏到深圳,让每一个城市的人换上了沧凉的眼光再次走进城市,所以蒙面天涯的歌词倒是道出了作者的心思,我这才看出原来这就是 一只狼引导我。新奇的是体验流浪,蒙面天涯四海没家,总而言之,值得一看。
  •     网络文学应以此为标杆,20多岁动辄十几万字的垃圾作品不写也罢。
  •     80年代中国作家群体低俗 迷幻的映像
  •       《蒙面之城》再版了。几乎是悄悄的。对于看过和没有看过的人来说,都是件好事。其实,有多少能够带给人美好的事儿,有关书的,都是悄悄发生的呀。
        
        
        在《蒙面之城》之后,作者曾经因为那件事而写过《沉默之门》。结局当然可想而知。十年后,他又写了《日光之城》,据说出版的时候会改成《天·藏》。
        
        从“蒙面”到“沉默”再到“日光”,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男人从青春到成年再到中年的心理历程。青春当然是最耀眼,最容易打动人的。不光因为它纯,还因为它是第一次。
        
        对宁肯来说,《蒙面之城》的全部荒蛮和华美都已难再。可是,对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来说,《蒙面之城》的魅力和力度也都难再。这难道是别一种“天道公平”?
        
        是的,我就是在说,《蒙面之城》是一部经典青春小说,是一个叫宁肯的作家的长篇处女作,也是他的巅峰之作。看了它,你一生都会记得一个叫马格的男人,他曾经如此剧烈地搅动你的心。从而,你会一生都记得一个叫宁肯的作家。
  •     荒岛图书馆淘得,前半部分高潮迭起,后半部分"哎呀故事难讲圆不是太想写了",这感觉。每则故事实而皆可独立成篇,不在乎圆否。拖沓是摧毁美的一种捷径。
  •     文笔不错。后面江郎才尽了吗?
  •     他推荐的 他想去西藏 他很拽
  •     大学时候读的一本小说,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的感觉是神秘但又真实,隐隐能回忆起当时带给我的震撼!
  •     一个人不断的尝试,来找到一个舒服的体位和世界对接。用极端的行为方式,试图与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
  •     后面写的不怎么理想
  •     不错的小说
  •     B座三层文学图书 I247.57/620:1 读了三个小时。周六下午三点到六点。
  •     马格就是一匹大野马,女人都喜欢这样的?愚蠢的女人。第二章风格与全篇不符。
  •     一开始还行,但越写越水,人物形象太单薄,越读越觉得像琼瑶的小说,好像书中的人物个个都对马格十分了解和忍让,可是,我想问一句:凭什么呀?他好像也并非那么突出吧?不够客观,充满了作者的主观臆想。
  •     大学读过,喜欢宁肯,无拘、自由的生活。
  •     从这本书知道了希区柯克
  •     放荡不羁的他身上散发着吸引女性注意的荷尔蒙
  •     。。。
  •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年轻男孩子都多少都向往过吧,但后不后悔只有自己明白。
  •     不是很对胃口,粗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