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恩主公信仰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1
ISBN:9789576684722
作者:王志宇
页数:444页

内容概要

王志宇
台灣彰化人,1965年生。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著有〈歐事研究會初探〉、〈台灣鸞堂研究之一:儒宗神教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善書出版中心之研究:武廟明正堂鸞友雜誌社與善書出版〉、〈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等文。

书籍目录

陳序  (〇一)
宋序 (〇三)
自序 (〇七)
第一章 緒論 (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第二節 文獻回顧和研究取向 (四)
第三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概念 (一七)
第二章 儒宗神敬的產生及其發展 (二九)
第一節 清代鸞堂的入台備又其傳佈 (二九)
第二節 日治時代儒宗神教之產生 (三九)
第三節 台灣光復後儒宗神教的發展及其問題 (五九)
第三章 儒宗神教的崇祀與活動 (八四)
第二節 儒宗神教的神明祟奉及其規範 (八五)
第二節 儒宗神教的主要活動——勸化、宣講與濟世 (一〇三)
第四章 儒宗囊派下鸞生的階層變動 (一一七)
第一節 鸞堂的領導階層及「知識分子」之界定 (一一八)
第二節 儒宗神教派下鸞生之階層變動——以身份背景為例 (一二五)
第三節 儒宗神教派下鸞生之階層變動——以鸞生活動為例 (一四四)
第五章 儒宗神教神學體系的建立 (一六二)
第一節 儒宗神教各期鸞堂對神學體系之建構 (一六四)
第二節 儒宗神教神學體系的基本架構 (一八〇)
第三節 儒宗神教神學體系的思想基礎及其邏輯 (二〇四)
第四節 儒宗神教之世俗化 (二一九)
第六章 儒宗神教與社會救濟 (二四五)
第二節 清代及日治時代台灣的社會救濟概況 (二四六)
第二節 清代及日治時代儒宗神教派下鸞堂的社會救濟活動 (二六二)
第三節 光復後台灣鸞堂的社會救濟活動 (二七二)
第七章 儒宗神教與一貫、慈惠堂三教派之比較 (三二五)
第一節 一貫道的發展歷史及其教義 (三二五)
第二節 慈惠堂的源起及其教義 (三二五)
第三節 儒宗神教與一貫道、慈惠堂之比較 (三四四)
第八章結論 (三六三)
附錄一:儒宗神教宇宙論 (三七二)
附錄二:鸞堂鸞生表 (三七四)
相關圖片 (三八五)
參考書目 (四〇一)

作者简介

本書為有關儒宗神教教派發展史的第一本著作,其研究之主旨在透過儒宗神教發展史的建構,說明儒宗神教的歷史地位,以及了解台灣民間宗教發展的特質。此外本書也試圖說明儒家思想如何借助宗教的力量,將其思想進一步的傳佈至民間社會的情況,以此來檢視有關文化傳佈的理論。


 台灣的恩主公信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优点:1,讲清楚了儒家对经济的推动是通过民间宗教这一中介进行的。比那些空谈韦伯命题的海外华裔学者的视角更真切。2,讲清楚了鸾堂骨干从士人到庶民这一变化过程。3,讲清楚了三个教派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组织上的。儒宗神教和慈惠堂以神明崇拜为中心,但前者比后者的源头更多,也更分散,而一贯道则是教派中心,组织化程度更高。4,儒宗神教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从经济来源、社会救济的各类型到神学上的调整。批评:1,王见川没说过武胜龙女寺的扶鸾阐教活动在1840年之前,它就是庚子阐教的源头。属文献误读。2,忽视了大陆宗教运动的背景,仅从各派本身去考察差别,也就忽视了“飞鸾阐化”神话对儒宗神教宗教性格的重要意义。3,田野材料不够,视角局限于外部,听不到内部不同性别、阶层、教育程度的会员的心声。4,最后一章的比较有些冗长,三家教派之间其实在神学上的差别很小,主要还是在偏重的实践不同,儒宗神教重扶鸾出书,慈惠堂重修炼。直接点出三教派之间的差别即可。5,“士人”变为“庶民”这一论断有启发,但现代的“庶民”恐怕不能用来与旧时代“士人”对举,现代人识字率提高,与旧时代庶民不是一回事,忽略了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启发:1,儒宗神教的鸾堂也有不同存在方式,从随着城市化进程耗尽了活力,沦为地方宗教中心的乡村鸾堂到因应现代化进程,以企业、鸾书出版资助鸾务的都市鸾堂。因此在大陆鸾堂研究中也要注意城乡、士庶、贫富这些差别,虽然其发育肯定不如台湾。2,从士人到庶民这个过程,在大陆恐怕更严重,但是一直把持在地方精英手中,这点或许一直没有变过。3,台湾的鸾堂历史上主要藉戒烟兴起,类似于今日的福音戒毒。4,台湾鸾堂的“恩主公”除了关帝、孚佑帝君、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岳武穆等之外,还包括司命真君(灶王),而不包括观音大士和复圣颜帝。这是个富有趣味的差别。5,民主社会中鸾堂对公益的投入比政府还多,可见“封建迷信”中蕴含着多大的公共服务热情!总的感觉:作者的文献功底很好,有一定社会学视角,但田野和人类学视角不足,不够细致,对鸾堂的分析也没有与现代社会进程挂上钩。还有,对大陆的宗教发展源流不甚了了。蒋竹山对这本书的批评(载《民间宗教第三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优点:1,详述了教派发展源流。2,介绍了乡村型鸾堂三兴堂系统。3详述了其神学理论及鸾生的阶层变动问题。批评:1,王不是第一个做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宣传过分了。2,批Redfield不对,人家并没有单纯说大传统带领小传统。3,批焦大卫不对,人家没有混同各扶鸾团体之间的差别,有自己的视角。4,研究局限在台中一带。5,忽视了Gary Seaman盖西曼的Temple Organiza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第一部研究拜鸾现象的著作,还有Philip Arthur Clart1996年关于武庙明正堂的博士论文The Ritual Context of Morality Books: A Case-study of A Taiwanese Spirit-writing cul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