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滚出来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02344846
作者:陈文定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自荐进法律服务所,被破格聘用在周立太依旧为乡亲们维权而热心奔走的时候,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来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农业大国。在农村,小到家庭婚姻纠纷、邻里纠纷、财产纠纷,大到土地承包、申领许可证、工商登记等多种形式的非诉讼法律事务,都迫切需要律师的指导和帮助。农村法治建设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为占人口主要成分的广大农民提供符合其经济、文化层次需求的有效法律服务,政府一直没有停止探索。1985年是中国法律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决定在全国所有乡镇建立法律服务所。周立太得知这一消息,犹如久旱的禾苗盼来了及时雨,知道他的机会或许就要来了——在全国建立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浪潮中,四川省政府、县政府都一定会有一些动作。周立太坚信,只要组建法律服务所,就应该有自己的机会。但由于地处偏远的农村,信息封闭,周立太感到时间过得太慢。他等不及了,又给王明治写了一封信。信中把自己的简历、学法经过和强烈的报效社会的理想和盘托出。信小心地投递出去后,周立太日日都在盼望回信。有一个晚上,他还梦见自己正站在庭审现场滔滔不绝。那次调查后,王明治对周立太印象深刻,心存好感。现在收到周的来信,他决定约见周立太。他想在那块文化落后、法律意识薄弱的地区,出现一位自学法律,敢于为农民办事的法律人才十分难得,这或许是个值得培养的青年。时隔20年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周立太与自己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那天,周立太一身农民打扮,背着军用黄书包来找他。周立太虽然消瘦,但很挺拔,说话心直口快,思路清晰。王明治觉得眼前这个青年,真是一个人才,作为司法部门,应该尽可能为他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短暂的交谈过后,王明治让周立太回家等消息,还告诉他在开县陈家区组建法律服务所的事正在最后的运作当中,一有消息就立即通知他。回到村里周立太仍旧很激动,日日都在等待好消息。1985年8月,开县司法局决定在开县陈家区组建法律服务所。在王明治的极力推荐下,周立太被破格聘用为该所工作人员。直到现在,周立太仍说王明治是他的“贵人”。在那个年代,他这样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想要走进法律服务队伍,无疑是异想天开。因为当时中国律师制度刚恢复,当律师虽然不需要考试,但必须是国家干部,而周立太只是一个农民。进城:5000元钱买个官?8月的一天,周立太挑着简单的行李进城了。他终于结束了一边做农活,一边做“土律师”的日子。关于城里,周立太向往已久。那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想象中,城里有楼,有车,还有很大的办公室。在城里工作的人,都应该很容易赚到钱,不会饿肚子,不用喂蚊子,不用种地……还有一条:不用听父母的唠叨。陈家区(现为长沙镇)法律服务所,设在陈家电影院售票窗口旁的一间房子里,室内只有8平方米,办公设备简陋,只摆了一张床,一张办公桌。法律服务所一共三个人,所长魏大安,魏大安的儿子魏林和周立太。周立太来到这里不久,便心生压抑。魏家父子二人根本不把周立太放在眼里,所长拿公款给老父亲看病,事后再签字同意报销。周立太看不惯,也想不通,一个好端端的法律服务所为什么就成了魏家的?为了方便自己图谋私利,魏家父子千方百计排挤周立太,希望他离开陈家区法律服务所。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周立太,不愿这样没有作为地生活下去,决定离开,到开县另一家法律服务所——丰乐区法律服务所去上班。在陈家区法律服务所工作期间,虽然周立太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欣慰的是,他在这期间广交了朋友,还组织了同乡会,为以后自己事业的拓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丰乐区法律服务所,他如鱼得水,业务进展很快,加上他的为人,找他代理的业务接踵而至。丰乐法律服务所因为周立太的到来,很快改变了以前不景气的局面。年底,法律服务所被评为先进所。而周立太本人,却和“先进个人”擦肩而过。不会搞关系的周立太很愤怒,决定离开。然而哪里都一样。在新就职的汉丰法律服务所服务了一年,在那里,他辛苦付出,年关时所里大聚会,连面条都没请他吃一根。“我每到一个所,都大力推动了单位的快速发展,他们凭什么坐享其成,还对我这样?难道就因为我不是国家干部的身份,就可以任人宰割?!那么多日日夜夜,我为了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敲了多少法律条文,改写了多少诉状!多少个节假日,挤火车,蹲散席,东追西讨!我的付出就那么不值一提吗?我看原因还在于他们素质低下!”回忆初当律师的那些日子,周立太心绪难平。此时,他原先供职的陈家区法律服务所又向他伸来了“橄榄枝”——希望他重新回来效力。原来,离开了周立太的服务所经营一路下滑,终因竞争不力,几近倒闭。

前言

我经常惊叹朋友陈文定对底层社会的熟稔和亲热。他面皮白净,气质雅皮,看上去是个十足的文化人或高级白领,是《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站长。而他在一线做记者时,打交道的不是山村里的老妻少夫(重庆某农村老妻少夫赵见菊和杨正秋),就是闹市里的搞怪奇人(作秀大王比特)。Ⅱ向彻一时的舆论监督报道,偏偏跟性病有关(深圳南山区计生中心涉嫌故意将数百人误诊为性病骗取钱财)。专访受贿被捕的湖北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总是严肃时政新闻吧,可他是为这位被传为“女张二江”的市长“正名”。这次,陈文定的采访对象——本书主角周立太,职业是律师,听上去很高雅,却是跟底层民工打交道的“文盲律师”。如果不是真的熟悉他们,并热爱这种工作,很难将他们的特色捕捉并刻画出来。文质彬彬的陈文定,一旦进入报道状态,比底层社会还底层社会。我个人就总进不去这个状态。我所知道的底层社会的环境,也就是贾樟柯的电影《小武》或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所展现出来的。一个作者要想真正刻画好它,首先必须接近它,认同它,按照它的规矩办事,就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露丝下到杰克所在的穷人悍妇的船舱,跟他们一起跳舞,一起说脏话,一起吐口水。我从陈文定写作的人物和故事中,鲜明地感受到他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为之感到艳羡。看他采访老妻少夫时津津有味地问对方性生活如何,我不由得忍俊不禁。想想他当年以身试医独闯南山区计生中心,简直乐得前仰后合。正因为这种永远扎根,永远沉淀,才使得他仿佛是底层社会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代言人,见证底层社会的种种和南中国社会的即时行进。律师周立太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他为民工维权与随之而来的遭遇,而是陈文定叙述的周立太和他母亲的故事。这简直是一桩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周立太一本正经地诉说他母亲斤斤计较,动不动耍赖躺在地上要钱。这种画面很真实。这就是生存的现实,贫贱夫妻百事哀,母子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尴尬人做尴尬事,律师周立太给民工维权打官司、民工赢了官司不给律师费的故事,满是生活给人的荒谬感和喜剧色彩,尤其是周立太无奈时的骂:“狗日的(民工)又跑了。”陈文定的这种叙述一点一点吸引读者关注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周立太帮民工打赢官司,却有一部分民工拿到钱转头就跑了,不给律师费。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底层民众的可怜又可鄙。贫穷和对生活的恐慌,使得一些人没有人格和道德可言。然而深想,这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可解决的问题吗?这很显然又是一个当下中国权力道德、法律道德和民众道德集体堕落、相互牵扯的一个典型例证而已,以至于你都不知道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于是苦了中间的律师周立太。所幸,虽然他总是喋喋不休地诉苦,说多少民工欠他的律师费,但他生活看上去不错,房子买了不少,生意越做越大。虽然他被很多人尤其是司法部门批为收费过高,但好像找他的民工越来越多。这说明什么呢?显然,就算他有贪婪之嫌,可这个国家各行业制造断胳膊断腿民工的黑心商人和企业太多,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司法面前,能维护自己权利的力量仍旧太小,所以需要周立太。周立太的故事,是一个文盲律师如何打造个人品牌的故事。但如果没有十足的同情心、精明的头脑、跟政府公权力纠缠的坚韧,这条路还是不走为好。一如陈文定,如果不是天生对底层社会有着认同和执著,也绝对成不了底层社会的代言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立太做了一件美国律师都不愿做的伟大的事业。  ——纽约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法学家  柯恩多年来,周立太在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一直为民工打官司,并改变了一些制度的不合理,这非常难能可贵,我深感敬佩。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安守廉周立太在中国致力于农民工维权达十余年,并改变了许多现状,实在令人敬佩。我在中国访问期间,会见了温家宝总理和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了解了中国许多宏观的东西。而通过对周立太的会见,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微观的认识,特别是了解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维护农民工权益,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世界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们德国政府的责任。  ——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施泰因迈尔为什么十多年来中国只有一个周立太?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选择周立太,民工们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北京青年报》不少律师既不为民工说话,也不为民工做事:少数律师为民工说话,但不为民工做事。周立太却是对民工辱骂很多,也为民工做事很多的律师。  ——《新京报》周立太的经历,预示着未来中国保护弱势阶层的民间维权潜伏着巨大危机。在一个健康的法制社会中,弱势阶层维权不是靠上访,而是要靠周立太这样的律师。    ——《南方都市报》周立太总是在人们对他的赞美与批判之间沉浮,但他能够一直秉持做人的原则和良知,使得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凤凰卫视周立太已向有关方面申请了肖像及名字的注册商标,并进行相应评估,价值在1000万。现在,周立太事务所前景看好,对于“利用自己的名字赚钱”他似乎再也没有疑虑了。  ——《新周刊》

后记

构思6年,写了3年。当几易书稿,敲定书名《从底层滚出来》后,我长吁一口气。2009年9月23日,这一天,我的儿子陈章禾正好半岁。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到来,书稿还不知何时能有勇气交付出版社。早在2001年,时任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赵泓就邀请我执笔写周立太的传记。周立太从1996年在深圳开始专门为民工代理工伤索赔的官司至今,受理各类工伤赔偿及劳动争议案件上万件。当时国内挂牌执业的律师,没有几个愿意为这些无权无势又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伤残者打官司,对手或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厂家,或是拥有权力的政府机关,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周立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顿时声名鹊起,一名中国普通的律师有了耀眼的光环,有了“民工的好兄弟”、“民工的代言人”、“民工的保护神”等众多的赞誉,甚至形成了“周立太现象”。那时我在一线做突发记者,每天忙于采访,如流水线上的新闻民工,根本停不下脚步去做思考。辛苦写了一章,便放弃了。2006年底,周立太找到我,希望我能站在记者的客观立场,对他的前半生做个梳理。而此时,他口述的《我的前半生》也已完成,考虑到我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且一直关注中国农民工的境遇,对他和农民工群体较为了解,准备授权我改编他口述的《我的前半生》。但我不想为周立太树碑立传。如果可能,我只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周立太。于是,利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我重新回访当事人,查阅所有有关周立太的报道和文字记录,也不受《我的前半生》的影响,独立完成采写。采写过程,跟周立太的成长轨迹是一样的,历经困顿、挣扎和沉浮。赞美有之。批判有之。非议有之。客观地说,周立太既不是之前别人赞誉的“农民工保护神”,也不是“周青天”,更不是人们期望的“活雷锋”。他只是以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生存于世的谋生手段,只不过,他把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当成自己经营的事业而已。而在这项事业的经营过程当中,他看到了中国法制进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并最终改变了。如果没有周立太这类人的努力,那些不合理的现象也许永远不会被改变,也许一直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从而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走入死胡同。周立太就是以一个个案件转变着执法者的观念,推动着偏离的法治重回轨道上来。并且,大量的维权行动,让立法者和执法者触动,使他们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完善、制定新的科学的法律规范。初稿中,我几乎都是围绕其“如何推动法制进步”为核心内容。几番通读下来,觉得这样的定位已显多余。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在良性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渐进的过程中,农民工权益问题得到中国政府高层、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以及立法者的关注,最终让农民工权益得到了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去刻意总结,似乎没多大意义。我更愿意把周立太当成一个励志的个案来研究,更愿意关注其“在底层打滚”的奋斗史和“帮助底层人”的沉浮史。一个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文盲,名字凭什么价值1000万元?他先后接受了两千余次采访,为何国内外媒体都一致选中他?他那重庆开县山区最土的乡音,为何能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传经论道?

内容概要

陈文定,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站长。著有《作秀为王》一书。

书籍目录

1、饥饿喂大的孩子,也许格外凶猛2、喂饱脑子,才能保证吃饱肚子3、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并不都是傻子4、机会之门,要用头撞开5、明知道会输,也要干6、该要的就伸手,别不好意思7、在底层打滚,声张最基本的权利8、作为强者,才有吃亏的资本9、真正的胜利,不是靠讨好得来10、有些结果来了,就受着11、经历的事儿多了,就磨圆了12、错的就是错的,市长也不例外13、生而平等,歧视只意味着心虚14、特立独行的人被孤立,但依旧立着15、掉在哪里,就响在哪里16、处于焦点中心的人,始终在制造焦点17、当弱者们团结起来,就改名叫强者18、理想,才决定命运19、不直面人性丑恶,不算完整认识人生20、如果你足够亮,自然会吸引聚光灯21、要让一个位置,因你站上而添光彩22、当工作不仅仅意味赚钱,坚持才有意义23、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完美的人后记 励志周立太

编辑推荐

《从底层滚出来:文盲周立太何以名值千万》:这不是一本励志书,却比励志书还能打动人心。王传禄、马云、郭台铭、王石、潘石屹、马蔚华、牛根生、刘永行、宗庆后、马明哲、赵本山……90%以上的成功者,都有过在底层打滚的经历。鸭子变不成天鹅,但可以抢到天鹅的池塘。

作者简介

《从底层滚出来:文盲周立太何以名值千万》内容简介:周立太,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又顿另类的人物。十多年来,代理来自全国各地的土伤赔偿及劳动争议案件13000起,成为中国法制进步的活化石。有人说,他是中国民工的保护神;也有人说,他是应被治理的黑律师。
说他富有传奇色彩,是因为他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几近文盲,竟自学法律成才,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
他是国内外媒体视线的焦点。先后受到国内外媒体报道两千多次,其中有数十家国外媒体,包括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加拿大的《环球时报》,以及美联社、法新社等。
说他另类,国内挂牌执业的律师没有几个愿意为这些无权无势又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伤残者打官司,对手又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厂家或掌握权力的政府机构,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周立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做过农民、当过兵,如今成了享誉国际的民工律师。
他曾受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走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哈佛大学讲坛,用重庆开县山区最土的乡音对话全世界。
纽约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法学家柯恩评价说:周立太做了一件美国律师都不愿做的伟大的事业。
他的存在,令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激昂发问:为什么十多年来,中国只有一个周立太?
如今,他的名字价值1000万。
从文盲到名值千万,他走了半生。
他的奋斗史,或许只为证明:反抗吧,和自己,包括命运,不赢不休。

图书封面


 从底层滚出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从底层滚出来》面世了,一个被民工环抱、被无良资方驱逐;护佑民工又常遭民工抛弃的,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律师周立太从书中“走”出来。但他从不忌讳,他曾经是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是个从底层滚出来的人物。饥饿曾经是他最初的主题。在他那个年代,经历饥饿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但就此落下痼疾的他,对此记忆终身。在那个被饥饿包围的日子里,他全部的期待就是一顿饱饭。这段经历的落幕足足坚持至他当兵的年龄。军号响起的时候,周立太的肠鸣停滞了。而那仅仅是停滞而已,复原后的周立太再次面对“吃”的问题。为了一家的生计,他四处漂流打工,绵延着他与饥饿主题的篇章。幸运的是,周立太还不是个只会低头干活的人,他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想法。看见工友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了,他会想一想。从此一切源于自身命运与自己同类命运的思考,将他带上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道路。在学习的路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处,也遇到了许多帮助他学习的人。他最后带着这些学得的知识返乡,第一次成为“人物”,并开始了律师雏形生涯。直到他获得了律师资格证,周立太便开始了为民工维权的道路。这条路不好走,碰壁是常有的事,但最让周立太伤心的是,那些个跪在自己脚边痛哭流涕的民工兄弟们,在周立太经历千辛万苦的奔波最终获得赔款后,竟然不守信诺,人间蒸发了。周立太一纸诉状将他们告上法庭,让他们支付律师费。这个举动引来了无数抨击,认为周立太比伤害民工的资方还黑。各方压力备至,媒体力挺周立太。于是,周立太在几种舆论力量的作用下,成为一个亦黑亦白,亦正亦邪,无法辨别真实面目的律师。他是什么人?是个圆形的人,他从底层滚出来了。别人怎么想周立太顾不上,他依旧是求助民工眼里的救星,是“周青天”。人们能从《从底层滚出来:从底层滚出来》得到什么?跟他一样从底层滚出来,或者做个圆形的人? 这些都不重要。某天,这个小学没毕业的律师,出现在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课堂,口若悬河的时候,他的经历就是传奇。
  •     那些受压迫的人们,很多人选择沉默,很多人选择谩骂然后沉默,只有少部分与众不同。这少部分人里面,暴烈的如杨佳崔英杰,拿起冰冷的凶器,成为P民的传奇但失掉了生命;理智的就是周立太,拿起法律的武器,成为了P民的守护者并继续书写传奇。有人骂周立太是“讼棍”“黑律师”,就像今天对李庄的指责。我觉得应该为“讼棍”叫好,因为对现实来说,用法律而不是刀枪来维护权利,是历史的进步。    从这部书中他经手的案件来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跟鲁迅笔下的一样。这还是一个人血馒头、友邦惊诧、孔乙己和祥林嫂的地方,仍然是挑山工、包身工、多收了三五斗的国度,仍然是一个权大于法、毫无信义廉耻的时代。    没看这个书,我不知道还有人过得如此悲惨。就像尹老师说的,我们(我和能看到这篇评论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我们应该跟那谁站在一边。    可是我们能吗?    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孩子大了、自己老了,然后死了,湮灭于芸芸众生之中。这样的一生仅仅是活过而已,又有什么价值。    我的老师常常在课上提到《特洛伊》里面阿卡流沙的母亲对他说的一段话:如果你不去出征,在这里安享生活,你死了,你的儿子会记住你,你的孙子会记住你,但你子子孙孙会忘记你;如果你去出征,战死在沙场上,你的子孙会记住你,你的国家会记住你,整个历史都会记住你。    周立太注定会被历史记住,不仅因为他特殊的成长经历,更因为他的执着、信念和勇气。    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并且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这是每个执业律师都应该遵从的一般规则。这不是道德瑕疵,而是伦理楷模!    我为他欢呼,并祝福他平安好运。
  •     寒冷的冬日里,花了大半天时间把《从底层滚出来》看完,说不上收获到多少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感悟,但是作为一本传记性读物,特别是励志类读物,《从底层滚出来》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励志(鸡汤之余,味精略重):从出身寒门、温饱不济,到入伍参军,然后凭靠自身毅力,一举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成为一名“锄强扶弱”、专门替弱势群体出头的“青天“律师。一副典型的中国式励志剧本,其实也代表了上一辈人的奋斗历程。难怪当时赠我这本书的法官叔叔说,可以去了解,因为这代表着他们这辈人的奋斗历程。精神值得去学习,但是做法有待商榷。听罢,当时对后一句记忆尤为深刻,直至读完此书,深感认同。周立太的精神的确值得学习,尤其值得每个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学习,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品质适合于各行各业,同时也是丛林法则的生存之道。纵观之,周立太的成功,首先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其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民众维权意识浅薄,可以说工伤员工状告用人单位也算得上一件稀奇事。而周立太的出现也恰好是时候,如同黑暗之中一道极光,唤醒了弱势群体的维权意识:法律,原来可以是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从某种程度而言,周立太算得上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可是,细细思考,不难发现周身上带着浓浓的“死磕精神”,尽管当时还没未流行“死磕”一词。通过各类的“上书”,与政府部门死磕,与法院死磕。这种“死磕精神”与周本身农民背景分不开。半路出家的“野路子”,对中国司法现状的观察不能做到静观全局,透彻掌控,只能凭借一股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办理案子。实践中,法院一般将律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听话的律师,另外一类是不听话的律师。很明显,周立太属于后者。可恰恰是周的“不听话”冥冥之中造就周立太的成功轨迹。在中国社会乃至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严重不到位这一时代背景下,处理这类型劳动纠纷案件时,必须要拿出足够的底气和强势。解决这类问题,只靠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更关键还是要看勇气和胆量。不管是和企业老板,亦或是政府机关领导的博弈,周立太未曾退缩过,尽管面临着执业证被吊销以及人身安全收到威胁等危险,其一贯江湖气概和“刁民气质”没有减弱。告!告!告!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在中国“维稳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周立太就像“爱惹事”的一类人,最不受待见的一类人,而恰恰是这类“爱惹事”“最不受待见”的人推动着法治进程。但凡法科出身的律师都知晓中国司法的现状:律师要想好好混口饭吃,还是要学会听话,学会听政府司法机关的话,因为这样才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办案条件。并且,科班出身的律师懂得利益的衡量,通过对案件的整体分析以及成本、产出和风险的估量以后才决定接不接案子。而劳动工伤案件有两大特点,第一就是诉讼周期长,律师投入的工作量较大,第二就是风险高,包括了代理风险以及和相关部门打交道的风险也较其他案件高,这也决定了许多律师对劳动工伤案件不太感兴趣。而周立太恰恰弥补了律师市场的空白,他对市场的定位非常准确,结合其自己“半路出家”的背景,把“雇主群体”(工伤劳动者)和“市场空白”(劳动争议纠纷)完美联系在一起,成功打响了“周立太”这一金漆招牌。所以,应验了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没有接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想接的案子”。这句话用在周立太身上真是最合适不过了。总体而言,《从底层滚出来》一书较客观的勾勒一个永不放弃、真性情的周立太,也许他并不完美,但是他对社会法治建设进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少作为一个励志的代言人,我想周立太也算实现了上辈人所谓的“中国梦”。年轻的一辈,不管是富二代、官二代也好,还是寒门子弟也罢,还是要学习周的艰苦奋斗精神。共勉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希望可以看多些底层出来人的传记~
  •     基层做起,一定做到踏踏实实
  •     我深信,鸭子变不成天鹅,但可以抢到天鹅的池塘。
  •     正因艰难,方显可贵;更因无私,揭露人性。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     周立太,一个谈不上高尚或卑微、好或坏的律师,但他做的事值得尊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