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花园青年诗丛(全六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06340847
作者:韩博,马骅,胡续冬,清平,王敖,周瓒
页数:1560 pages页

书籍目录

《一类人》停顿/1卜师/2里尔克/3卡瓦菲斯/4博尔赫斯/5偶然的花衣裳/6祖先和亲人/7梦想/8夜歌/10悼念一个人/13诗经/15尼安德特/16昆虫(之一)/18理想的虚假/19甜蜜/20碌碌无为者/22小小的知情者/23通惠河/24我想到这短短的一幕/25我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26春天的书房/28献给娟娟的十四行诗(选篇)/29孔子/36风中站立/38盛夏一日/41异国/43乌云/45反贪手记/46一类人/47当我老了/49新生活/52短歌,9月7日/53短歌,9月11日/54即时的哀歌/55蓝图/56回家/57我所看见的一辆车/60鱼/61鸽子/62我的手,我的脚/63写给朋友的诗/64地上的风,地上的人类/65雨中的房子/66安定门落日(之一)/67病中(之一)/68小昭/70神秘之泉/72他们/73秋天最后一缸酒/74安定门落日(之二)/75沙漏/76回忆,生活/77机器/79动物/80镰刀/82某人(之一)/83小钟/85半条街/86新疆/87某人(之二)/88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朗诵会/89乡村即景/90求职信/91童年的素歌/93幼稚/95蝙蝠/97漫长的夏季/99春暖/101鱼/103菜地/104答友人/105东门行/107续东门行/109打工谣/110进行曲/112大海上/113南小街/115雪后初晴/117街头即景/118记叙文/119富仁坊/121自由的回忆/123十分钟/125时代一日/127春天笔记/129新闻杂感/131哀歌,为老咪送行/133四月/135东华路一带/136自家乡返京/138秋夜/140美丽(给娟娟)/141西行记/142对话录/144一件勇敢的事/146夜幕下/147给少数人中的一个/149碗/151一卷诗/152半空中(诗选2003—2005)情人滩/3乘快艇东冲至三门岛往还记/5致一位诗人,我的同行/7匠人/8在人群中:纪念马骅/10工地/12半空中/14当我们年老/16二月/17五月/18雁栖湖,夏/19早雪/21合影/23私家庄园记游/25她/28是这样的……/29黑暗中的舞者(诗选2000—2002)前年夏天在北戴河/33在杨家溪/35滑翔中/38未名湖(一)/39未名湖(二)/40慢/41黑暗中的舞者/42松开/47新雪/49海/51晨光/52白日梦/53阻滞/54在悉尼起伏的道路上(组诗选)/61翼/74此刻,给爱猫/76小婷婷的爱与恼/78隐形盾牌/84梦想,或自我观察(诗选1997一1999)1995年:梦想,或自我观察/91猫的素描/98童年的死(组诗选)/99中关村/109大天使/111童话植物/112轻逸者/114晨歌/115阅读中的夏虫/117麦克尔·杰克逊的下午/118钢琴曲的想象力/120赞美诗中的死/121庭院的哲学/123爱猫祭典,或我们的一年/125中转站/133破碎/135张三先生乘坐中巴穿过本城/137把死亡当成世界的歌曲的歌手/144灵魂和她的伴侣/145病中人的身份认同/147长椅上的俩女生/150夏日短简/152影片精读(十四行组诗)/162窗口/1539月26日/154写给玛丽亚·儿玉的十行诗/155初冬有感/156黑暗的南坡/157警句制造者/158咏蝉(给林木)/159黑暗的北坡/160爱欲诗/161事物诗,一扇窗/163飞机场/164拆迁有感/166十万兵之二/168五月/169一个雾天/170一块石头/171差一点的麦牙虫/173铁马/175灵魂传奇/176进化论/178天籁,道德,及其他/179《绝句与传奇诗》绝句/1绝句/2神话大全/3彩船/4绝句/5过日本留念/6石头课/7夜曲/11糖山/12藏枪记/15绝句/19绝句/20鼹鼠日记/21自由之石/32香水/33圆/34我曾经爱过的螃蟹/35隔夜梦/37裴航/39绿火车之梦/40恐吓法/42长征/44骑马/51我的狗不会叫/52荒腔/53猎人笔记(纪念卡罗尔)/56划船/60蜀中行/61地下/63东山游记/65龙须虎/67疯克/71圣歌/72西瓜传/73怀念糯米团子/78祈祷/79山水电子/80飞虫/85县/86猫走来/88电哑剧/89相扑/95大好河1[I/98相思病/1O1姜饼/102办公室的故事/103夜衄/108绝句/109通天塔/110红酒/112嘹望塔/114故人/120木偶戏/121酒精灯/122老牛仔/128木客诗(还山弄明月)/129地洞/131绝句/132睡魔/133夜曲/137子虚赋/138人生颂/140秋颂/141纪念卞之琳/142七月四日之夜(For Grace)/143绝句/145反绝句/146隐居/147观音/149祝酒/150绝句/151绝句/152猪年之春/153暖风/155现实颂/156翻译颂/158《日历之力》蔚秀园/1停电的雨夜/5槐花/7中关村/9小病初愈/11晨起作/13登高/14犰狳/16那些夏天,宁静的地名/18小别/20合群路/22胖知了、瘦知了/24阿子的梦/26安娜·保拉大妈也写诗/28门/30亲爱的壁虎/32日历之力/34要是你还没有走/36穿堂风/38月亮/39写给那些在写诗的道路上消失的朋友/41地图之南(组诗选)/43克莱斯波俱乐部/50让我们这样谈论曾经经历过的阴影/52这个世界上本无坏人/54云/56一个雷劈下来/58在异乡(为伟棠而作)/60椰子糖/62雨季祈愿/64季候三章/66巴西述怀/68科里纳/73北翼/75帕拉诺阿湖/77题翟永明的照片一帧/79忆蒋浩君/80双飞/82雪夜/84新年/85九马画山/87战争/89爱在瘟疫蔓延时/91打嗝/93藏獒大学/95海魂衫/97我曾想剁掉右手以戒烟/99祖先(为月半节祭祖而作)/101蜗牛/103稗草的血/105虎蚕/107想钱剂/109隐身人/111毕业/113回忆与烂人共饮/115春日/117午后脐橙的两个秘密/118水果之歌/120川菜馆/123致性格的阴暗面/125在坝上草原/129藏药/131钢铁在山里的时候/132成人玩具店/134鳝鱼/136起夜/138短章选/140风之乳/144送王雨点之任广州/146冰火九重天/148猫样年华/153小白狐/155亚细亚的孤儿/157诗歌的债/159胖老头/161在北大/163太太留客/164关关抓阄/167给友人的诗/170《雪山短歌》诞生,二十二个春天给你的十四行:黑色天鹅/3舞蹈的玛丽/4诞生,二十二个春天/6唐朝诗人/8陈子昂在幽州台/9卡萨布兰卡/10微笑的崔/11九歌及其他秋兴八首/15迈克的雾月十八/28二十二岁的崔/36给W女士/37完美的一天/38大风/40最后的夏天/41飞翔的阴影/42命运的扑克牌/43上海/46叶氏路/47米尔娅娜/48终南山/49比萨诗章/50幸福村/51迈克的真实生活迈克的冬天/57迈克的春天/60迈克的夏天/64迈克的秋天/68豆腐酸了/71迈克的真实生活/73对面/76地下室北101/79谁将我们鞭挞/80春夜未央/81塑料战争/82猫尸/84标准生活/85白雪吹送还乡人/87给佳佳/89给龙龙和雁子/90睦南道/92上海微风/93失眠作/94冯二/95月光宝盒/97伤心太平洋/99现代歌谣/101一年中的最后一天/104在变老之前远去化妆舞会/109毕业歌/111日日新/114京城夜/116小寓言/118贺新郎/120伤春/122给一个女人/124我没说出的奥秘/125在变老之前远去/126阿尔山情歌/128雪山短歌南海姑娘/131盐井姑娘/132一个下午的忧伤/134过白茫雪山/136给晓涛/138给韩博/139给马雁/140雪山短歌/141诗论断想或质疑:“第四代诗歌”或“70后诗歌”/161《借深心》十年的变速器(1990—1999)植物赝品/3永远离去/5回忆者之冬/6太阳穿过树间/7信仰时代的档案/8现代宗教图谱/9当吻落在雨点上/11在盲目的怀念中上演/12十二月/15一个下午的自我修改/17文艺复兴时期2/3的天空/19政治风景画/20阳关/21绣上骨灰的星/23沉醉的鱼也知道:4月8日/24开门/26容器/27“冬天也在生活中”/285月27日的戏剧体验/29革命音乐的叙事/30为婚宴举杯/31淞沪铁路/32苗圃/34天上出现了白雪,倾倒下商品和售货员/36“看哪,星辰都是一团旧火”/38早晨/39市立图书馆/41在政通路阴性的酒吧/43风疹,台风,九月下旬的风言风雨/44挤进他的青年时代/46雪儿一尺/48里氏兄弟的贾宝玉时代/50公共汽车·两姐妹/52在雨中,水底世界/56桃木/57与人造卫星同在/59影子的影子/61过路人或僧侣接受的领地/62沐浴在本城/65未成年人禁止人内(2000)到后面去/71春风过脚跟/73马上/76失语花园/78未成年人禁止入内/81结绳宴会/87献给猫的挽歌/91乡间腾空术/97兼职小青/98红旗医院/100登不上城墙的那一夜,雨/103雏/105八十年代,哑巴,天天向上/106乌鸦赶路/108生活到此结束/110牡丹江/111易花粉而食的人(2001)第一部分:短歌春歌/117夏歌/118秋歌/119冬歌/120插曲夜跑/121第二部分:造句牡丹江/122哈尔滨/122南昌/122上海/123兰州/123西宁/123珠海/124青岛/124三亚/124插曲天哪,只剩下孩子和气球/125第三部分:纪事魔术纪事/126失真纪事/127发明纪事/128北之西(2002)乌兰巴托之后/131纽哈温河边/132海边铁路/133林间公路/134极昼轮回小镇/135那里在哪里/136阳台上/137向海而过/138南之东(2002)那些树/141就这样/142房中路/143一群猫/144它所见/145她杂志/146经济禅/147纪念日/148浅世界的慢旅程(2003—2004)三十岁上/151人民公园/152不眠引/153放大愿/154登高向晚/155世之界/156城堡/157无梁志/158陌上宅/159借深心(2004)致/163契/164避/165匿/166济/167缔/168佚/169沥/170觅/171替/172《松开》

作者简介

“汉花园青年诗丛”包括马骅《雪山短歌》、韩博《借深心》、胡续冬《日历之力》、清平《一类人》、王敖《绝句与传奇诗》、周瓒《松开》六本个人诗集,丛书的主编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臧棣和姜涛。
在诗歌类图书越来越难以找到出版渠道的当下,很多优秀的诗人都出现了诗歌声望和诗集出版严重不对称的情况,有一些已经在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诗人甚至从未公开出版过诗集,只有零零星星的自印诗集在友人中传播,即使他们的作品在网络上不难搜索到,其阅读效果也难以和纸本的诗集同日而语。
为了帮助优秀的青年诗人开辟与其写作的影响相称的出版空间,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北京大学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和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自2007年起推出“汉花园青年诗丛”,每年遴选4-6位集新锐与坚实于一身的青年诗人,将他们的作品编入诗丛,以展示当代诗歌写作的最新活力,呈现一种严肃、纯正的诗歌标准。据介绍,这一想法的初衷来自1950-1960年代诗人奥登以耶鲁大学的名义在全美范围内每年遴选出来的一套新锐诗人作品集——“耶鲁青年诗丛”,该诗丛的入选者后来都成为叱咤美国文坛的精英。
“汉花园青年诗丛”之中的“汉花园”指的是20世纪前期北京大学旧址附近的“汉花园大街”(现改称“五四大街”),曾一度被作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1936年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的诗歌合集亦因此而得《汉园集》之名。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表示,从丛书的命名上,即可看出一种将当下优秀诗人的写作与百年新诗传统进行对接的愿望。
据主编之一姜涛介绍,该丛书的第一辑所推出的这六位诗人均已有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经历,他们中的大部分在1990年代(个别甚至早在1980年代后期)就已经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成熟诗艺、获得了较高的诗歌声誉,但这六位早已成为当代诗歌写作中坚力量的诗人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这套“汉花园青年诗丛”才第一次获得了公开出版的机会。姜涛尤其希望读者关注这套丛书中马骅的诗集《雪山短歌》。生于1972年的诗人马骅2004年6月在他担任乡村小学教师的云南藏区因翻车落水失踪至今,《雪山短歌》是目前出版的唯一一本由诗歌挚友选编的马骅诗集,配有诗人萧开愚撰写的发人深省的序言。


 汉花园青年诗丛(全六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早读到马骅的诗,还是在尚斌的短信里。那是《山村教师》:“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山的背面/回来了,带来桃花需要的分红,青稞需要的绿,/却没带来我需要的爱情,只有吵闹的学生跟着。/12张黑红的脸,熟悉的就像今后的日子:/有点鲜艳,有点脏。”在德钦支教,在澜沧江坠车,仅仅三十二岁。以意逆志,我的阅读兴奋一开始就羼杂了幼稚的想象甚至恶劣的意淫。   潦草翻过诗集前半部分关于都市生活(准确说是学生生活)的伤感诗篇,我在最后《雪山短歌》那一辑停住,放慢速度,不断折回。这个年轻人根本掩饰不住山村生活对自己的沉沉的摇撼:“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噼里啪啦,比白天牛马的喧哗/更让人昏溃。”这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甚至让他远在德国的朋友也感受到。萧开愚在诗集序言中回忆,他曾不断向马骅委婉建议,“一两年还是回到城里,深山毕竟孤独”。我揣测是朋友之所以从自己的角度替他做“世故的假设”,已说明这种生活确实隐含着某些叫人不安的、不甚靠谱的东西。   是“被主人放在草坝上、在低首间摇响颈下铜铃的黑牦牛”还是“轻盈摇摆的玛尼经”,那诗中打动人心的是什么,那生活里不甚靠谱的又是什么?我以为只有马骅自己能说,哪怕说不清楚。而作为读者,就认真去读他的每一行诗,去辨认,用自己的生活去比对,而不是在玛尼经堆、牦牛角上去揣测异族情调,去意淫自己身在其中的美妙感受,去神话一个乡村教师抛弃世俗生活的情节以作文艺沙龙上的便宜谈资,更别用“谶语”来谈他的诗、别用“命运的响应”来谈他的所作所为、别通过曲解“诗人”这个词来塑造又一个传奇形象。   坦白说,我认为马骅的诗大多在技术上无甚可言,粗糙和平庸处太多;他不外乎是个爱喝酒、爱在背后臧否人的吊儿郎当者,爱看大话西游、爱唱伤心太平洋的庸俗小市侩,满脑子“艺术、政治、禅宗和天知道什么”念头的文艺青年。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仍然在写,并最终像他写下的那样生活,这才是值得我们记住的。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0 没用 3 有关键情节泄露 有不合适内容 推荐 x 向我的友邻推荐评论: 读马骅《雪山短歌》摘要: 最早读到马骅的诗,还是在尚斌的短信里。那是《山村教师》:“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山...推荐语: 2009-12-13 13:55:16 为自己守灵的人  “从雨水里撑出一把纸伞,外面涂了松油,内面画了故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通往云里的山路上。   梦游的人走了二十里路,还没醒。   坐在碉楼里的人看着,也没替他醒,   索性回屋拿出另一把伞,在虚无里冒雨赶路。”2009-12-13 14:52:02 --  我看来,诗歌,本身就不可用技术来评判,就好比用尺子测量叶子的黄金分割比例一样。马骅,他只是单纯的喜欢深山,单纯喜欢。就好比大话西游里面的台词,换一个词,喜欢一个地方,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2009-12-13 14:56:33 --  最后一句话很经典啊2009-12-13 15:06:12 脱脱不花  哈。我觉着话好像没说清楚。2009-12-13 15:37:58 --  哈 我故意跟你绕的 其实我懂你的意思> 我来回应 X补充了注册邮箱和密码后,才能回复评论。去个人设置里补充。
  •     追寻内心传奇的诗人关于王敖的诗集《绝句与传奇诗》赵松现在很少有人能像古人那样以诗唱和了。更多的时候,诗已是某种私密的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诗,意味着要刻意隐匿什么,而是指那些与独特的发现相应的语言状态。毫无疑问,诗仍旧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只是因为它有着不易辨识领会的特性才不断被纷繁复杂的日常事物表象所淹没,可它并不会消失,哪怕周围已是幽深的地域……它像鱼一样游动于日常的浊流里,留下不可思议的微妙意味甚至是奇幻境界。写下它,就意味着一种生活。作者如同隐身人,在这个不断膨胀的世界上浮游,不留下任何痕迹,它敞开,并没指向某处,它活在此刻,有意无意地期待着来自不同时代的某种应和。对于王敖来说,或许写诗从来就不是自我的一种内在表达状态。凭借文字的力量飞离日常的沼泽,御风而行,抵达忘我通脱之境,或许就是他理想中的方式。他为人率性,或畅饮长歌,或悄然隐身人群,做个自在沉默的漫游人,在他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事。对于他人来说,他并不是个容易消除距离感的人。很多时候,人们看到他就在那里,不远处,可随即又会感觉他其实还在某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个人,而那里可能就是他的诗境。我猜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某种原生的羞涩与严肃,从而使得他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着变动不已无法描述的距离。他一直在尝试写出能引发朴素而又玄妙的心神应和的诗。通过写诗的过程和让诗最终得以呈现,在某个神秘的区间实现默契的交流。他的诗是容易读下去的,在阅读的流畅进程中你甚至可以感觉到隐约有音乐的意味沉潜于字里行间,然而他的诗并不是轻易就能懂得的。如果阅读者不能像他那样在想象中拥有扶摇青天的能力,就会在被那些文字抛向远处,以至于看不清楚。当他的诗出现的时候,总是会让人想及另外的空间,让读到它的人觉得即便是心领神会了,那种最初的距离也不会完全消失。诗是他的出现之处,也是他的遁形之地。写诗对于他,是个人生活的必然状态。他一直在为此做着准备。似乎很久以来,他就在用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诗准备着漫漫如雾的序幕。尽管作品是有着与生俱来的独立性的,过多的强调作者这个背景,对于理解作品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本质性的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独立的作品,可以折射作者与其身处的世界的关系。在王敖的世界里,诗,就常常透露他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面对今人还是古人,无论是面对以往的经典,还是不同的环境,诗就是他的“道”,是其自我的奇门遁甲,得道之术。他的诗,并不是那种为了力求呈现现实联系与境况才生发的过程,而是更近于若即若离的探测与领悟,他所试图呈现的,是蕴藏着某些奇妙的经验在文字境地中的转化,其结果是作为书写者的他,就像传说中的修道有成之人,几句咒语念过,话音未了,人已穿墙而去。他所选择的切入点,以及所构建的转折支点,时常有着匪夷所思的诡异与轻逸,从而使得他的诗不时透露出通灵的气息。在《人生颂》里,他写道:池塘边浅浅的人生短暂得像一幅水里画的水墨画,如果有白鹅走来邀请你下水,则会有漫长的摧残,你还会看见几个,绿色的比喻呈伞状,给人安慰,它们有无穷的游丝掩映着白鹅般的女子,也把水面上闪动的光点拂向半空,仿佛一浪浪的假高潮,冲刷着你心里的旧地图,也许这里连着大海——那里的分分秒秒,都是极限的花瓣,而你在海上吃着腥咸的牡蛎,就像于勒叔叔,一艘船让你继续眩晕。从“水墨画”,到“白鹅”,再到“绿色的比喻”,中间夹杂着的,竟是“漫长的摧残”,它似乎在暗示着某个陌生领域所隐含的沉陷危机,画境是转瞬间就可以变成困境的。而从“无穷的游丝”带出的“白鹅般的女子”,以及“闪动的光点”拂起的“假高潮”,显然意味着某种被幻象所纠缠的错觉,所以最后的“继续眩晕”是不可避免的,而无论是“腥咸的牡蛎”,还是“于勒叔叔”,所造成的都是隐语般的镜像重叠状态。他不是在分析什么,而是像算命的道士一样在向“你”暗示着什么,现实的困境,还是未来的命运?真正的诗是没有谜底的,尽管它看起来真的就像是一个谜语。如果我们简单地读下来,会感觉到其中似乎有某种游戏的意味,但慢慢的,就会发觉,王敖随意地选取一些跨度极大的意象碎片,将之编织起来,已探入“你”的最为隐秘的世界。秘密,也许并不多,但重要的是他捕获了它,变成了诗,而不是隐语。这秘密仍旧是封闭而微妙的纵深世界,但是这首诗,无论对谁,都是一个开放的境域。而诗人自己倒是早已脱身事外了,如同水中波纹一般悄然消隐,剩下的只是别人的内心迹象与瞬息感觉,在那万花筒般的词句里溶合,随着轻轻转动,呈现别样的意象。有时候,看王敖的诗,会觉得他或许更应该生活在遥远的古代,比如魏晋,或者盛唐。他是要把当代的消息带给古人,还是要把古人的境界带给当代人?他确实是个真实的当代人。他是鲜活的。几乎没有什么隔世、出世的姿态。通过诗句,他进入世界,能沉潜,也能超然。特别是他的思考,即使是以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呈现,也会给人以玄深的感觉,未必是要有意去参禅,但那效果又确实近于悟道,它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地带极富有弹性地流动着。就如同他在《圆》中所写的那样:无数新生的圆我路过,观察之后,爬上房顶,继续往前走,太阳落山空气中闪着冷光,我突然用四只手转动自己,上升到静止中而有意思的是,这种玄思并非建立在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脱离现实的状态上。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体验派,似乎各种生活方式都要尝尽,并试图在这个过程中验证:所谓的诗,就是个人生活的不断重叠。他的诗句在物我之间流动,玄妙自如,不着痕迹。那“无数新生的圆”究竟是早晨的露珠,还是傍晚雨后的水滴?或是透过布满水珠的镜片所看到的光景?而“我”又是如何能“用四只手转动自己”呢?这看起来难道不是更像两个瞬间凝结后的重叠状态么?它使得之后发生的“上升到静止中”来得如此的幽深,仿佛是在宇宙真空中的某个点上稍作停留。他是个很多面的人。涉世尽管仍属于逐渐深入的阶段,但他似乎已从湍急之流转入静水流深的状态,越来越趋近于冲淡平和。他在国内时常常沉浸欧美的现代诗歌,到在国外,却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这种趣味很容易在他的诗中发现迹象。而他所向往的,似乎不只是古人的那种诗的存在方式,还是可以自由往来古今,甚至遨游生死之间的那种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得道状态。在他题赠孙文波的《蜀中行》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门道:枝头的立鸟,与花蕾盘查过境的车辆,递出的十元纸币上两个农民微笑,仿佛是他们——刚把我挖出,指着江山的画中,轻松招手的穿道袍的猿猴,转身腾空的,鸟鸣禅师让我也想在发短信的时刻,眨眼如雨燕挥翅于白热镀过的,烙着龙尾印痕的暗星——为什么在人群中寻找,无重量的动物或者公元前的今日,我已经明白人生是天使潜水,喘不过气的时候,酒神相助我抓着方向盘,就像抓着牧童的手向上寻找废墟,把雷声隐隐的巨石,推回青城山不必戴上面具,我已有古帝王的气息,只是未敢陶醉时隐时现的,这个“我”,如影如风一般自在穿行,脱开现实之身,他轻巧地越过收费站的庸常景观,用枝头的鸟与花蕾取而代之,连人民币都被他转换为农民与江山的画。他是“穿道袍的猿猴”,也是“鸟鸣禅师”,甚至“眨眼如雨燕”,“在人群中寻找”“公元前的今日”。然而他关心的并非时空的转换,而是那种过程中的轻逸与自在,意象的浮现与消隐。他的意念始浮游天地间,无所羁绊,无所牵挂,纵情往复间却又有着出奇的冷静:“我已有古帝王的气息,只是未敢陶醉。”显然他知道过去的时空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也是巨大的深渊,他是不会将自己埋在里面的,他真正迷恋与喜欢的是逍遥游式的飞行,就像一只不会受时空局限的有着传奇意味的鸟。他的每个动作都迅捷得令人目不暇接,转眼间他又回到了此刻,只用了六个字就完全收住了自己的全部动作:“只是未敢陶醉”。可是读完这一句,你会马上就不得不让目光回到上面的句子里:“我已经明白人生/是天使潜水,喘不气的时候,酒神相助”。于是你就会知道,他的轻逸里其实还有着不可言说的重物,它有多重呢?或许就像飞鸟掠过后悄然飘落下来的一根羽毛,在整个天空都恢复空白与寂静的时候,悠然地飘坠下来,慢慢地测量时空的无限深度。也就是这样的一根羽毛,能让这轻逸而迅速的诗获得了缓慢,那种瞬息间的无穷无尽。而几年前,他在《东山游记》里干脆就直呼自己为“王道士”,整个状态都近乎通灵:夏虫呼叫着前方旅馆里 全须全尾的王道士 他是夜晚的珍品 他有一颗,很大的心,爬树登月 腾跃之中---- …… 驱散了周身幽灵的睡眠,那么何妨看道士吐泡 记录出闪烁的包围圈,和我们在世界中的消失 他是个很入世的人。他喜欢有声有色的生活,喜欢在这样的生活中建立自己的成就与荣誉,他喜欢阅历丰富甚至复杂,并力求在其中过得自由自在……有时,他会很锋利,有时则会忽然变得很柔软,有时浓烈,而有时又是平淡的,因而我感觉,他是那种能够忽然间就能从自己所沉迷的事物中完全超脱的人。事实上对于他来说,道士并不是个什么神秘脱俗的身份,穿不穿道袍并不重要,有没有道观,炼不炼丹,拿不拿拂尘读不读经,出家或者在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转换,是不拘于物,不拘于我,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随风而化,随化而生。对于他来说,神灵不如神话。诗就是他出神时的话语,只有出神,才能入话。看下面这首《神话大全》:古老的银杏树,长在一所中学里 它的落叶金黄,易燃,仿佛酒后 当月亮上升,散发出桃香,树下出现一圈 彩色的小石头,和夜空的语言交谈着,偶尔有 几声辩论;就像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它停下了 在自己生命的中途,看见孩子们熟睡在附近的 几个街区,它觉得自己无限遥远,那不是因为 它是此地最老的物种,也不是因为,它冥想到了不可捉摸的大气; 它脱去了长衫,而从远处吹来的,吹着落叶的海风,清澈的月色 都让它仰起脸,划动自己的独木舟,改变缠在年轮周围的经纬线——它曾经羡慕过燃烧的木柴,它们同样知道在远方,前有科幻,后有史诗 飞鸟一般变阵,而游荡到极地的人,仍然信仰着宗教;它原始的呐喊与晚风无异;这时候关于有多少圈石子的争论,闪烁着,最终是神话跟喜剧的互相说服 “它觉得自己无限遥远,那不是因为……”当这句出现的时候,显然时间,空间,孤独都不是什么问题。这“古老的银杏树“倒像个得道之人,不然的话它如何会“脱去长衫”,“仰起脸,划动自己的独木舟,改变缠在年轮周围的经纬线……”呢?现实的诱惑并不能改变什么,它孤独如故,有着“与晚风无异”的“原始呐喊”,可是这声音有谁能听得到?这首诗,就是一个出神过程。其中有着某种神秘的感应,它的体内,实际上隐藏着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我”,没错,“我”是在场的,但又是无形的,寄心神于“它”中,并置身于“它”与“熟睡在附近的几个街区”的“孩子们”之间的空间里,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与浮想,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运动……我们可以由此想像那些石子或许就是金黄的落叶所转化的,它们在时间里完成了一个迅速而又缓慢的过程,它们就像语言本身一样,“闪烁着”,“争论”着,遥远的神话,与当下的喜剧,之所以能最终相互说服,是因为它已游离了现场,继续漫游在广漠无际的时空深处。而它所留下的空间,被“我”所充分感受,然后“我”也游离开了。从这首诗里,可以发现王敖的时空感是多重的,也是交错的,无论是似实而虚的“银杏树”,还是似虚而实的“我”,此二者的隐现过程有着戏剧般的深层呼应,同时又是相互渗透转换的两个意象。“它曾经羡慕过燃烧的木柴,它们同样知道在远方,前有科幻,后有史诗 /飞鸟一般变阵,而游荡到极地的人,仍然信仰着宗教”,在这里,科幻,史诗,宗教,这三个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的,其最大的价值就是以其非常清楚的现在感有效地衬托了之前那些诗句所构建起来的神秘朴素的意境,就像能引发人们想象火焰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的几簇新鲜的余烬。在这本名为《绝句与传奇诗》的诗集里,王敖为我们提供了近观其内心世界,眼中世界,文字世界的诸多可能。他是个极端重视形式感的诗人。在这本诗集里,有很多梯形的诗篇――句子总是从短到长,给人一种缓慢滑落的感觉……句子在落下去,而阅读它们的人被那些句子所承载着,带动着,在不断地滑落中感觉到它们的微妙浮力……时间漫长,自我的时间终归要消失在另外的时间里,留下的道路也越来越漫长。读到最后的那一句的时候,似乎前面的一切都空掉了,都化成了这最后终结的一句,而这个已然终结的句子本身,还有足够能量延续下去。读王敖的诗,有时会觉得需要把肺腑中的空气先行呼出去之后才行,随后就会是那种缓慢的吸的无限放慢的过程,不是刻意的,而是不由自主的……当你意识到体内包括心里已然倾空了的时候,阅读就开始了。需要注意到这种物理效果:先被倾空,然后被这些文字的气息注满,而这些文字自会慢慢地过去,穿过你。绝句 在我的两次,轻轻的崩溃之间有一扇窗,一捧啤酒花,还有一位千变万化的朋友 用宝石色的眼睛,染着我身上的各种光, 我不停地爱上 从我身体中扯出的,一丝丝向前飘移的血,它们在窗外 仿佛雨后的樱桃树,我可不可以变回我自己呢,不需要告诉任何人这种临界状态下的出神以及醒悟之前的骤然终止,都来自之前的那个“轻轻的崩溃之间”,而这里的一切都凝固了,就像一个电影画面突然静止不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定格,绝望,痛苦,希望,快慰,都在这个定格的时段里凝固。它们仿佛从此再也不会发生任何关系,只是静止在那里,不会再有任何接触的可能,尽管它们之间只有那么微不足道的距离。此刻发生了什么,而他又从中发现了什么?或许就是沉默吧。有时候在这种沉默之外,还会有某种对于神秘自我的怜悯出现,当然是他自己更愿意将这种怜悯归入神秘的领域,同时隐匿了自我。然而有时在题赠给友人的诗中,王敖偶尔也会出人意料地坦露自己的内心场景,就像在下面这首赠给二十月的《夜曲》里他写道:深夜抚摸着,我的棕兔 我常把它,深邃的世界 比作棕色微蓝的,小行星 那里的水边,有几只白獭,美静可怜 我发出的光线,映照水面和它们的内心如果,我是白獭神圣的蓝色,我必须广阔 而且自闭,当它们偏转成棕兔,我是不是无尽的黑夜显然这是个非常私人化的场景。“棕兔”,“小行星”,“白獭”这三种替代物构成的是某种近乎单纯的意象,它们在棕、蓝、白、黑这四种色调的先后交织中,构建起晶莹暗含着感伤而忧郁的气氛。前面的六行都是晶莹的,只有最后一行,才是忧郁的,孤独的,因为他在它的眼睛里发现的是一个无可抵达的“深邃的世界”,而自己离“无尽的黑夜”反倒是更近一些。面对这种看似很具象其实非常深层内化的诗境,阅读者需要保持沉默,而不是有所回应。他是那么的执迷于构建“绝句”。他似乎是要短中求慢,通过缓慢的过程一击中的,之后,剩下的仍旧是缓慢……这绝句,多像生命中的一些有所醒悟的瞬间。这个过程会给人以错觉,仿佛是发生在诗本身形成之前,而当我们意识到诗已然发生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个非常内在的时空结构里……在这里,时间的走向飘忽不定,像聚中有散的雾,像一个缓慢得令人出神的动作,也像最后的话……比如下面的这首《绝句》:        很遗憾,我正在失去   记忆,我梳头,失去记忆,我闭上眼睛   这朵花正在衰老,我深呼吸,仍记不住,这笑声   我侧身躺下,帽子忘了摘,我想到一个新名字,比玫瑰都要美没人知道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痛快的,或是伤感的?纵情的,或是孤独的?它有声音,就像幽暗寂静中伸出的一根柔软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微光里钢琴的键,没有和弦,只有缓慢的音节,还有不多的泛音,像是畅饮后沉醉状态中的简单自语,一种悬疑……“很遗憾,我正在失去”。失去的是“记忆”?这会给人一种骤然模糊的感觉,可是随后出现的又是很具体的动作――“我梳头”,是在试图寻找“记忆”的痕迹,通过手指刺激脑中的记忆之海,使之重现波澜?“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另外一个视角出现了,继续凝视这里,而“我”仍在努力恢复着什么,“深呼吸”……“这朵花”的意象出现得颇为意外,是被“我”凝视的我“正在衰老”?还是我游离的眼光里另有其人,其物,其事?然而结果仍旧是什么都“记不住”,那么,又是谁在发笑呢?是我,还是“我”,还是某个旁观者?这个下落的过程就像一种倾空的状态,一切又开始变得具体:“我侧身躺下,帽子忘了摘”,仿佛寂静的谷底就在眼前,这时,“一个新名字”出现了。新的命名,意味着原来已失去了的东西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以另外的方式被重新发现,成为新的事物与记忆……它就像刚刚浮现于初开玫瑰之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透澈的虚静光泽,“比玫瑰要美”。也就是在这样短短的四行诗里,王敖展现出的,是其同时能够创造简约与复杂的非凡技艺,以及对时间的刹那超脱。         2008年8月16日-9月2日(刊于《中国诗人》2011第五卷
  •     最早读到马骅的诗,还是在尚斌的短信里。短信里的《山村教师》难以分行,句子首位接续着像是一脉细水:“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山的背面/回来了,带来桃花需要的分红,青稞需要的绿,/却没带来我需要的爱情,只有吵闹的学生跟着。/12张黑红的脸,熟悉的就像今后的日子:/有点鲜艳,有点脏。”在德钦支教,在澜沧江坠车,仅仅三十二岁。以意逆志,我的阅读兴奋一开始就羼杂了幼稚的想象甚至恶劣的意淫。潦草翻过诗集前半部分关于都市生活(准确说是学生生活)的伤感诗篇,我在最后《雪山短歌》那一辑停住,放慢速度,不断折回。这个年轻人根本掩饰不住山村生活对自己的沉沉的摇撼:“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噼里啪啦,比白天牛马的喧哗/更让人昏溃。”这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甚至让他远在德国的朋友也感受到。萧开愚在诗集序言中回忆,他曾不断向马骅委婉建议,“一两年还是回到城里,深山毕竟孤独”。我揣测是朋友之所以从自己的角度替他做“世故的假设”,已说明这种生活确实隐含着某些叫人不安的、不甚靠谱的东西。是“被主人放在草坝上、在低首间摇响颈下铜铃的黑牦牛”还是“轻盈摇摆的玛尼经”,那诗中打动人心的是什么,那生活里不甚靠谱的又是什么?我以为只有马骅自己能说,哪怕说不清楚。而作为读者,就认真去读他的每一行诗,去辨认,用自己的生活去比对,而不是在玛尼经堆、牦牛角上去揣测异族情调,去意淫自己身在其中的美妙感受,去神话一个乡村教师抛弃世俗生活的情节以作文艺沙龙上的便宜谈资,更别用“谶语”来谈他的诗、别用“命运的响应”来谈他的所作所为、别通过曲解“诗人”这个词来塑造又一个传奇形象。坦白说,我认为马骅的诗大多在技术上无甚可言,粗糙和平庸处太多;他不外乎是个爱喝酒、爱在背后臧否人的吊儿郎当者,爱看大话西游、爱唱伤心太平洋的庸俗小市侩,满脑子“艺术、政治、禅宗和天知道什么”念头的文艺青年。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仍然在写,并最终像他写下的那样生活,这才是值得我们记住的。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四星给马哲de胡子
  •     只读了《雪山短歌》。大部分没读出什么滋味来,有很多句子还是记下了,确实最后的组诗最好。
  •     马骅的用词干净得不需要任何评述 体会就好了
  •     王敖啊!
  •     因为看了小剧场《在变老之前远去》买了马骅单册诗集。怎么说呢,虽然我哭点一向很低,但马骅真的动人。
  •     提子、莲子、柚子、梨子、橙子、桃子——六种味道的松饼
  •     读了马骅的,其他人再看吧。
  •     可惜没见到马骅的那本
  •     韩博,王敖,清平,马骅的雪山短歌
  •     每本都有一枚别致的书签。诗90%都好。读了好久。
  •     胡续冬,王敖,马骅,周瓒,韩博,清平。
  •     中国新诗是有希望的
  •     其實這本就是日曆之力……豆瓣居然木有分條目……
  •     六本书里面,我最想推荐的是,清平,不是狂妄博大的王敖,也不是少年有成的韩博,更不是早夭的天真天才马骅。清平写诗更隐秘,他的诗行里几乎没有出名的理由,让你做文学推手你会崩溃的,但却是最古老的匠人——这个意象是不是被用烂了?
  •     目前只有四本啊,缺了借深心和日历之力。。。。
  •     看过胡子的~
  •     老早买了,但只读了马骅一本。
  •     六个人,我认识三个,其中一个我当他是神
  •     080725:读完《雪山短歌》了。090123:读完《日历之力》,胡子的诗没以前想象得好了。这系列里应该王敖最出色。090525:韩博《未成年禁止入内》以后的作品写得真好,我发现我对他不再“无从下手”了,读来津津有味呢。090603:清平写的太平了。090618:周瓒满好的。很认真。
  •     只看了胡子的一册《日历之力》,非常好
  •     大爱雪山短歌。也赞周瓒~
  •     只读了敖哥那本。
  •     他们怎么写,我就怎么看
  •     马骅的雪山短歌达到了一种极致,王敖和胡续冬也让人眼前一亮,至少他们诗中的意象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可能性。总的来说这样的诗集很有意义,不知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做下去。
  •     000
  •     目前读过:胡续冬《日历之力》
  •     呵呵
  •     Mahua--Shock my anticipation.
  •     存档。胡续冬、清平、马骅
  •     胡续冬《日历之力》。 颇有趣的戏谑风格
  •     “生人勿进,子女不传。”(借胡子的诗)
  •     读了胡子和马骅老师。
  •     浏览着读完了,喜欢的不多,对我个人大概更多的是收藏价值吧。
  •     刚出来时买了一套,学过韩博;王敖的很好看;雪山短歌,惊人地好。
  •     只有马骅的诗歌。
  •     马骅 雪山短歌
  •     于单向街 2元一本购得
  •     马骅的《雪山短歌》很好
  •     亂逛亂翻找到這套書的時候是我這麼多年圖書館生涯絕對能排進正數前三的狂喜時刻,而且它沒有辜負我。馬驊不用說,雪山短歌的晶瑩,讓人讀麥克的真實生活時都有了一絲惆悵。此外,非常驚豔于胡續冬和王敖。
  •     你知道我最愛誰的。
  •     暂时只读了马骅的。对《雪山短歌》和他2003年之前写的几首诗有好感,其余那些都不喜欢。
  •     王敖《绝句与传奇诗》,酣畅淋漓。
  •     读过《日历之力》。
  •     时光荏苒,依旧给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