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9918884
作者:毕飞宇
页数:273 页页

内容概要

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现供职于《南京日报》。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书籍目录

玉米 第一部分�
1.施桂芳生了小八子
2.玉米长大了
3.玉米的心事
4.长女持家
5.玉米的无声通告
6.丫头该有婆家了
7.书记王连方的斗争史
8.彭国梁回信了
9.示范性的恋爱
玉米 第二部分�
10.恋爱被公开了
11.有庆家的柳粉香
12.有庆家的和王连方
13.玉米最恨之入骨的女人
14.彭国梁要来相亲
15.家里来了解放军
16.万事开头难
17.终于手拉手了
18.有庆家的怀上了
玉米 第三部分�
19.出了大事
20.王连方家倒了
21.玉米成了家长
22.妹妹被糟蹋了
23.最后的支柱
24.了断自己
25.过日子要有权
26.秘密相亲
27.紧张初夜
玉秀 第一部分�
1.玉米出嫁
2.玉秀这个骚狐狸
3.春天那个寒夜
4.玉秀没了靠山
5.小镇生活
6.玉米的计划
7.遮不住的羞耻
8.在王家庄呆不下去了
9.玉秀的心思
10.后妈难当玉秀 第二部分�
11.还是前世冤家
12.隐秘的志向
13.师徒关系
14.小唐的算盘
15.无法抗拒的恐惧
16.家庭矛盾
17.马屁的方向
18.郭左回家
19.催人遐想的缠绵
20.情窦初开
玉秀 第三部分�
21.解决床上问题
22.为了脸面
23.不能自制
24.玉秀的白日梦
25.严守秘密
26.小唐没帮上忙
27.爱恨交织
28.比死绝望的却是生
29.玉米生了
30.别拿自己当人
31.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玉秧 第一部分�
1.为了集体荣誉
2.不值钱的幺妹子
3.扬眉吐气的夏天
4.宿舍失窃案
5.利用机会整顿作风
6.一触即发的紧张
7.问题解决了
8.校卫队成立
9.校卫队负责人魏向东
玉秧 第二部分�
10.成了地下工作者
11.宿舍里的阵营
12.莘莘学子的节日
13.秘密排练
14.玉秧被“枪毙”了
15.遇到诗人楚天
16.陶醉是别样的苦
17.恋爱了、失恋了
18.八二(3)班大胜
19.诗人疯了
玉秧 第三部分�
20.做了一回贼
21.标准的第“三种人”
22.魏向东的痴迷
23.“呆丫头”出大事了
24.究竟谁是告密者
25.窗户纸给捅开了
26.玉秧的成就感
27.有人巴结玉秧了
2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9.掉进了人民的汪洋大海

作者简介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玉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一个姑娘家,如果不是无耻得山穷水尽,或绝望到山高水长,是不会向家人提出“给我说个男人”这种要求的;对于她的家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未必不会为之大惊失色,呆若木鸡的。尽管谁都知道做姑娘的最终都要“说”个男人。玉米说:给我说个男人。然而,她的父亲王连方听过之后仅是“闷下头”,并没震惊,他只是纳闷玉米为什么会提出这种怪怪的要求。我们也不觉得震惊,但也不会纳闷,因为我们知道,玉米的要求一点也不突兀。不仅不突兀,还合情合理。这样的要求只有玉米才能提出,也只有玉米才会提出。但是,我们的心里面分明有东西在涌动着,进而撞击着,噬咬着。我们疼痛不堪又手足无措。就连王连方,这个历经“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的较量,在王家庄女人身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人物,在知道了玉米那边所有的变故后,也“不说话了,一连吸了七八口香烟,每吸一口,香烟上的红色火头都要狠狠地后退一大步,烟灰翘在那儿,越拉越长”。玉米说这句话之前,是“静了好半天”的。她不是难为情,一点也不。面对曾给她的家庭带来权势、地位,更带来屈辱和祸害的父亲,她不仅不难为情,甚至还有点理直气壮。她的“静”,仅是提醒她从未正眼看过、曾权横一时又自以为是的王连方,应该正视她的要求,她玉米不是儿戏。玉米仰起脸,说:“不管什么样的,只有一条,手里要有权。要不然我宁可不嫁!”玉米是如此的平静,又如此的斩钉截铁。玉米的平静和决绝,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但玉米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在王连方的面前,在你我的面前,静静的,一副有血有肉,视死如归的样子。从她的眼里我们看到的是那种随时都可以面对生死才有的沉着和坚定。我们差不多被玉米击倒了,全身透凉,没有了力气。可是我们的胸腔却在翻江倒海。我们想冲上去大喝一声:玉米,你不要这样!或者含泪给她一个耳光。然而,除了帮她表达苦痛和绝望之外,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眼睁睁看着玉米走向权力的祭坛,婚姻的坟墓。除了一脸的无奈和茫然,我们百无一用,一点也插不上手。但玉米是不需要帮助的,玉米过去不,现在不,将来也不。玉米有的是心计,手段和智慧。在王家庄,玉米求过谁?现在王连方倒台了,妹妹们受辱了,彭国梁毁亲了,玉米落难了,但落难的凤凰还是凤凰。玉米有能力挽救自己,扭转一家人的命运。玉米不再需要一腔热血,它已天老地荒了;玉米也不需要满天满地月光般的柔情,它已海枯石烂了。玉米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年轻动人的身体,换来“权”,她要借助“权”的风力,再次把自己这只鹰送上青云。她要始终盘旋在王家庄的上空,俯瞰着王家庄的兴衰沉浮、生老病死。王家庄的人们也会永远把她作为训子的楷模和治家的典范,只可仰视,不能企及。“给我说个男人”,“不管什么样的,只有一条,手里要有权。要不然我宁可不嫁!”。 这深思熟虑的冷静和出人意料的抉择里,是难以言说的绝望,更是力挽家庭于既倒的再一次主动出击。玉米是王者,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也要是。玉米可以打败任何人,唯独不能打败自己。同样,我们对玉米怀有各种感情,唯独不会怀有鄙视,尽管她最终成了男权社会下权利的牺牲品。
  •     毕飞宇所写的《玉米》这部小说,是由“玉米”、“玉秀”、“玉秧”三个部分组成的。三部分中,“玉米”是压抑的,是被动的;“玉秀”的开篇让我感觉到了积极和主动,但到头来却是更加的压抑,更加的被动;“玉秧”给我的感觉已经与压抑和主动与否无关,甚至说,“玉秧”的部分与整部小说都无关。看到一位网友说了这样一句话:“玉米、玉秀、玉秧,气场一部比一部弱,能量级一部比一部低,味同嚼蜡。”我大概也有这种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意识到自己错了,这原本就是三个故事,我却要硬生生地联系在一起。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毕飞宇毁的可以,他把玉米毁了,但毁的不彻底,或许是玉米太要强了,所以毕飞宇想毁玉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把玉秀和玉叶也毁了,而且毁到流血。这部小说看得我心里堵得慌,好像谁都没有错,但又好像谁都不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小说,至于理由,我在随后会说,但我现在必须承认,我看这本小说的时候热泪盈眶了。平时再较劲儿,到头来毕竟是亲姐妹。“玉米一直陪着玉秀,替玉秀擦泪,陪玉秀流泪,十几年从没有这样亲过,都相依为命了。”我就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的。“跟我走。谁敢嚼蛆,我铰烂他的舌头。”“出门的时候别忘了刀子!”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玉米的强大,是当大姐的样子。“玉秀,你去死。我送一套毛料做寿衣。”玉米说出这话时,我甚至有些害怕。随后,玉秀的下跪,让我再次看到了希望,但这其实是毕飞宇的铺垫,比喻为“回光返照”似乎不恰当,但更大的压抑与被动还在后面。这样一部可以轻易控制我情绪的作品,我为何觉得不成功呢?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按理说应该是相当成功了。但我觉得,这部小说还可以更成功些,我认为,毕飞宇,其实你还可以撕得更碎些。毕飞宇,你一直竭尽全力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读者看,但你为何下手那么轻呢?你还可以撕得更碎些。也许你觉得撕得太碎会让读者觉得假,但我告诉你,你撕玉秀和玉叶的时候我觉得假,非常假,我觉得你下手虽重,但却没有用对地方。反而,在你该下狠手的时候,你却手软了。不要再多出郭左这个人,把他从小说中删除吧,让玉米和玉秀这对儿亲姐妹二女共侍一夫,这样会撕得更碎些。也许你又该觉得,这种撕法会让读者觉得假,其实不会。看看郭家兴的嘴脸吧,自己的原配还没咽气儿,他已经上了玉米的身,而且事后还恬不知耻的要“见红”。这样的一个人,借他的手,把美好的东西撕得再碎,读者也是可以相信的。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因为毕飞宇给读者留的遐想的空间很大。这也是一部暴露毕飞宇“心太软”的作品,你会觉得已经是悲剧了,那何不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呢?
  •     据毕飞宇自己说,在写完《青衣》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一直在等待一个人物,正是这个人物促成了《玉米》的诞生。那么,我是否可以推测《青衣》和《玉米》存在着某种联系?筱燕秋和玉米同为女人,同样承载着作者关于人的宿命及存在的思考,她们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被作者叙述的呢?她们的存在是否暗示了某一种生存方式?这两个中篇的气质太不同了,《青衣》有着浓重的色彩感,《玉米》则内敛得多,筱燕秋是个“一根筋”的女人,她身上存着一股冲动,甚至有些冒失,这让她太过鹤立鸡群;玉米却不同,玉米的存在有着很强的现实感,这是一个有根基的人物,身上常态的普遍的东西很多,无论他的身份还是家庭背景都体现了这种普遍性。但玉米也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她的不安分表现在她在要求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并不是筱燕秋心目中嫦娥那样的人物或人生,玉米实际得多,她认为这高度是可达到的,一度也确实达到了,在这一点上她具备精确的判断力。同时她也兼具足够的控制力和自律能力,这些能力让她争胜的个性如虎添翼。一个人好胜和有能力争胜是不一样的,后者显然要强大太多。筱燕秋好胜,但这好胜只能以一种幽暗的迂回的方式存在于主流世界中,筱燕秋注定是一个孤独的盲目的探索者;玉米的争胜则具备了布棋一样细密的心思,全面可行的手段,充满冷峻的理性与心机。可以说,玉米是长大了的筱燕秋,她懂得隐蔽自己的野心,懂得为自己的欲望套上合适的外衣,她不屑于像筱燕秋一样走孤注一掷的人生,她需要把她的生活轨迹和规则印刻在有迹可循的地方,这是她与筱燕秋之间最大的不同。那么,一个理性的人生相较于一个感性的人生是否能更幸福一些呢?成熟的玉米是否比懵懂的筱燕秋更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抑或,对于玉米而言,什么程度的幸福才是她要的幸福?幸福本身是可得的吗?但毕飞宇关注的并不是命运的幸福,这从来不是他的主题,他关注的是失落,命运的失落,我们丢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了呢?我们怎么会活的如此不尽如人意?毕飞宇说:“我一直想弄明白,人应该是怎样的,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答案。”假若有答案,或者有求出答案的公式,那么人就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我们就不会丢了自己。可惜没有,命运是不可知、不可求的,它甚至不可揣度。失落,成了玉米的整个人生,她的测量越是精确,她的求证越是科学,她的失落越是强悍霸道不讲理地占据着她的生活。到最后,只剩下卑贱到了家的惨淡笼罩着她。“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我常觉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它说得太肯定太向上了,看完《玉米》之后,我更加确定它的问题了。首先,人追求幸福,并不是出于权利,而是本能。幸福是夏娃偷吃的禁果,它滋味甘美,所以夏娃一定会经不住诱惑,这就是人。人在追逐诱惑的过程中动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但诱惑本身又是多面的,人往往只看到了一面,于是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偏差。幸福之于玉米而言,是一种准则,是她看待世界的规则,她的价值判断驱使着她去做出各式各样的努力,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因自我的认同而产生的满足感。那么为什么这满足感仍然会面临坍塌的结局呢?记得评论家李敬泽在《玉米》的序言中提到了“中国经验”一词,让我茅塞顿开。玉米的生活准则,她的欲望的根源及依凭,就是“中国经验”的核心价值。她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等等,构成了传统的“中国式”成长的所有内容。那么很自然的在玉米的身上也将体现出“中国经验”内在的自我矛盾和分裂。正是这种分裂让玉米的幸福陷入了彷徨无地,让她的追逐体现出了生存的悖谬。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可以是智慧的紧箍咒,玉米就是这样被自己牢牢地栓紧了,她跌入了命运漩涡,并最终甘心情愿地领受了这极其惨淡极其寒冷的悲凉。人的生存,最先认识的是自己,最难摆脱的也是自己,人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却得不到一个明晰的,确定的结局,这就是存在。这是人的悲哀吗?也许吧,我们可以为做任何事而用尽全力,却无法与自己背道而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还是觉得热门短评太恶意了,作为一个女性,我并没感到侮辱,反而觉得毕飞宇很了解女人
  •     畅快阅读的享受!(其实是不想撸论文在偷偷看小说…╮( ̄▽ ̄"")╭)印象最深刻是情节的把控渲染和对农村女性的细致描写,置身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了一番。
  •     毕飞宇老师是懂女人的。
  •     毕飞宇的女性心理描写十分到位毫无扭捏之态, 看写玉米的部分时就像观看一场无声的战役,故事都是普通的故事,却总是能看到心跳加速紧张不已。
  •     毕飞宇你真不像个男人。
  •     是乡土的,是悲哀的,是简单而复杂的,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色彩。是对命运的挣扎,也是对现实的控诉
  •     欣赏不来
  •     毕飞宇老师的语言最有意思。
  •     读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     看到后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身体-性-权力的紧密勾连,女人压抑的情感和男人难填的欲壑始终在对峙
  •     第一次看毕飞宇的小说
  •     小说三部分写得最好的还是玉米章节,让人拍案叫绝,后面两节与第一节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不过全书贯穿始终的都是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人性复杂的探讨。
  •     玉米是大姐,更像母亲,让人依靠敬畏。玉秀狐媚勾人,落得被村里人轮奸,郭左强奸致孕,彻底沦为男性玩弄的工具,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剧色彩更为浓厚。玉秧平庸,受过教育却依然愚昧无知,面对学校的阴暗只能不断的妥协。顺便说一句,他笔下教师形象都非常龌龊
  •     三个姐妹的故事,其实可以算是3个中篇,彼此人物穿插,有一点点联系,但又可以彼此独立,有点射雕英雄三部曲的概念。看玉米那段的时候,就惊异于飞行员的薄情,后来通篇看下来,没有一个男人是好的...但很奇怪,书的基调并不阴郁,作者常常一本正经的讲反话,讲在我们看来已经十分过时因而显得十分好笑又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内心独白,相当有趣。
  •     为啥给一村支书这么大权利,为啥选个这样的人当支书,玉米这八个孩子的遭遇都起于他爹当支书时的祸害,可是这报复方式太过于歹毒和罪恶了。玉米为了承担起改变家的命运,那样的嫁了,没感觉活的像媳妇,可也算能让家人不再遭受恶意报复了,她在她家里应该算是有魄力有能力的人了。只是整本书女人地位太低,女人遭遇太惨,女人在压迫下活着的样子都让人愤怒社会,太阴暗了
  •     
  •     塑造人物立体感这方面毕飞宇是个奇才
  •     毕飞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吧,不喜欢玉秧部分,人啊,活着就是一口心气儿。
  •     我好像很喜欢这种乡村风的文字= =,前面写得不错啦,两个女人之间的内斗,只需要一撇眼,一个语气词,内心戏足足的。后面部分我不喜欢,描写和题材都比较枯燥乏味。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文笔真好!
  •     想进去抱抱玉秀 帮帮她 哪怕一次如愿以偿也好吧
  •     坑
  •     看得生气、恶心
  •     一次艰难的阅读,太狠了。
  •     其实写得很好。但是厌倦了小说家们永远把女人和身体联系在一起的思路。女人的智慧,不用只依附在这点事情上。相比,更喜欢《青衣》
  •     毕飞宇没有所谓的乡土气息,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乡土气息,飘的,下不来。玉秧这一部分写得不好。
  •     毕飞宇真是英俊帅气,不亏了这个好名字。
  •     不只是男人,女人对于权力也有极大的野心啊
  •     所以,这种题材永远是女性的血泪史吗?读起来真令人心理不适!
  •     总能听到某些评论说某某男作家太了解女人了,但目前我觉得只有毕飞宇能担当这个赞誉,千转百回,他如数家珍。文字爽利,泼辣,不难读,甚至可以说非常好看,有阅读快感。三姐妹的故事一个比一个残酷,玉秧的故事有很强的隐喻性,比较强的力度,玉秀的故事就太一般了,玉米的故事也还可以。文中有黑色幽默的地方,还有语境碰撞的荒诞感。写乡下人的很中国特色的世俗化的心态也是写得好。就是太好读了,反倒感觉少了些什么,文字比起严歌苓王安忆的又显得粗糙了,不过毕飞宇这个文笔实在像是严王那一流。
  •     毕飞宇是聪明人,但是观念上的陈旧无可救药。除了偶然细节上的小精致,小说没有任何“新”呈现出来,对女性身体性的单调理解和描述,简单到均一的男性视角,人物看似活,其实高度脸谱化。 小说本身结构的糟糕是另一个大问题,基本上可以说写作者还没有驾驭长篇的能力。
  •     2017.3.19-3.21@iReader
  •     怎么说呢 两年前度的这本书 再回想起这本书 心里总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不甘于生活的生气
  •     玉米在灶台后面自渎破处那一段…作者真心恶毒…
  •     眼角瞥过相视一笑再低头抿嘴的隐秘心事 可以说撩拨得很到位了 为了要活着 男男女女都可怕
  •     四颗星全给文字,但是不能给故事,人物也比较单薄。读的时候觉得写得真是好,读完了却觉得少点什么。
  •     时代性太强了,虽说骨子里很多东西是类似的,但时代的特殊才让故事荒诞。男人写女人写成这样不容易,还是更喜欢青衣。
  •     每本歌颂农村子弟的书都会描写一个17、18岁的男孩或女孩就当家,19、20岁就结婚生育。父母已经是大爷大娘,完全没有生活能力。逻辑不通啊,父母最多才四十,正当强壮中年,就不劳动,等着人供养。弟妹过了多少年,永远是未成年,抱在手上。都不在一个时空里。越是落后的农村越不认同儒家贞操,农村容易发生性行为,转身又人格分裂成受过教育的人。
  •     女人的背后一双敏锐善意不赞成不否定默默注视充满告诫的双眼
  •     是不是把农村写的太丑恶了
  •     1.非常巧妙的手法,最擅长写女人的男人。2.好像都是这样,家里有精明的玉米绿茶的玉秀平凡的玉秧。3.年轻就是资本,就是一切。4.城乡差距,很难填补也很难缩小。观念如此,处事如此,做人如此。5.玉米应该那样的,端正优雅落落大方,可惜被岁月灼烧地粗糙了。 9分
  •     语言通俗,读起来很流畅。对主角感到同情,同时好奇性在乡土文化/文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都能看见特别粗暴的描写。
  •     让人失望,《推拿》是典型的为了拿奖写的作品,那这篇是怎么回事儿……不喜欢
  •     写出了一个清新而又动人的故事
  •     #旅行看# 受亲爱的影响去了解毕飞宇的作品,这个系列让我惊颤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旧社会对女性的摧残与女性对自身摧残的适应与男性在这种摧残中的自卑与迷茫;性的磨灭与破坏根植于社会,我觉得这不好,不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旧社会对性并不封闭,也不是开放,而是磨灭。
  •     细腻入微。
  •     很少给书打分,怎么说玉米是最喜欢一个章节,欲罢不能的喜欢。玉秧就这么戛然而止了,差评。
  •     真心觉得比青衣还要好
  •     不喜欢,不舒服。
  •     性描写多到看不下去,感觉里边的女性都是婊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