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6
ISBN:9787020035731
作者:[法] 莫泊桑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在诺曼底乡村度过,青少年时期在鲁昂中学就读,1869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莫泊桑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巴黎,先后就职于海军部和教育部,业余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得益于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教诲。经过苦心锤炼,莫泊桑的文学创作技巧日趋成熟。1880年,莫泊桑因《羊脂球》而一举成名,此后,他辞去公职,笔耕不辍。但私生活上的随意导致了他身体上的疾病,加上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使他病魔缠身。莫泊桑曾于1892年自杀未遂,翌年在巴黎去世。莫泊桑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然而作品颇丰。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他共完成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生》、《俊友》等6部长篇小说。莫泊桑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他对日常生活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验细致而独特。莫泊桑的小说题材丰富,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社会生活画卷,既有乡村故事,也有市井生活。在他的作品里,贵族、官僚、商贾、公务员、工人、农民,甚至流浪汉、乞丐、娼妓等各种人物形象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莫泊桑的语言风格简洁而优美,生动而形象,清晰而犀利。

书籍目录

羊脂球
瞎子
真实的故事
皮埃罗
月光
巴蒂斯特太太
一次政变
骑马
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
我的叔叔于勒
等待
绳子
老人
伞一
项链
穷鬼
小酒桶
散步
衣橱
俘虏
图瓦
流浪汉
橄榄园

作者简介

收入莫泊桑短篇小说23篇,几乎带囊括了作者所有的名篇佳作,如《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在这些作品里,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现实中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无不有形象的描绘,各阶层的人物都得到鲜明的勾画,法国城镇乡村的风貌人情也都有生动的写照;而在广泛的取材面上,又有着三个突出的重点,即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与诺曼底地区乡镇的风光与轶事。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赵先生翻译的莫泊桑短篇小说就是精品,里面准确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都被先生传神得译出,我觉得这甚至就是原作!希望大家找来好好品味品味!
  •     时间:十九世纪地点:法国向导:莫泊桑莫泊桑是猫眼最喜欢最熟读的法国作家之一。从他的中短篇选集中,猫眼默写了这份食单。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莫过于避免被其中精妙的人物刻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带离了游览主线——十九世纪,从农村到城市的法国美食。第一站 酒单葡萄酒/香槟葡萄酒是市民或中产阶级的常用酒,羊脂球的食篮里,除了各式美味和甜点,还露出“几个红酒瓶的瓶颈”。香槟在重要宴请中必不可少,可以提升宴请的格调和正式性。卡萨兰为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家宴,除了葡萄酒,还特意另买了一瓶三个法郎的“德夏泰尔-雷诺沃伯爵特酿上等香槟”,他女儿科拉“像个孩子似的拍着手,大声说:‘主啊!有香槟酒!太幸福了!’”(《遗产》)苹果酒口感微甜带辣,“又清凉又醉人”,是书中很常见的乡下家常酒。酿造苹果酒,用的是一种法国南部特产的杏苹果,个头较小(大小类似中国北方的海棠苹果),色泽鲜艳,红黄相间,果实糖分很高。《泰利埃公馆》的高级交际花们探访乡间,配着煎蛋卷和烤杂碎灌肠,喝“挺辣的好苹果酒”,倒也心满意足。《老人》的女儿女婿,“尽管心疼这费用”,也还是用一罐罐的苹果酒和2大盘烤苹果,招待参加葬礼的乡亲们。烧刀子全法国最纯的烧刀子,当然出自《图瓦》老爹的小酒馆,他总是热情地邀请人家,“来杯烧刀子吧,我的姑爷,暖肚清脑,对身体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他习惯性地管人家都叫姑爷,其实他没有已嫁或待嫁的女儿。烧刀子对身体到底好不好难说,可是图瓦的酒馆常客如云,就是因为他乐观天真的性格。 白兰地白兰地是提纯的高度葡萄酒,多喝有损健康。《小酒桶》里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占小便宜吃了大亏,她如果不贪杯,居心叵测的希科老板就不会奸计得逞了。第二站南部农庄食谱餐前汤汤料从来都是白菜、土豆、洋葱,书中节俭的农民都用粗面包抹点儿黄油,就着这种汤,作为每日正餐。(《老人》)也可以把面包掰碎了,泡在汤里,给孩子们吃。偶尔,“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一天父亲会迟迟留在饭桌上,一遍遍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两家人》)主菜或宴请乡下伙食比较简朴,日常除了菜汤,就是面包、黄油,重要的日子里,如《洗礼》、集市、节庆婚礼,才会举办热闹些的家宴,主菜会有“缚着细绳的大块炖牛肉”,“还伴有胡萝卜,洋葱等配菜”。(《流浪汉》),间或还会有铁钎子上滴着油、冒着香气的各种烤肉(《泰利埃公馆》)。例外丰盛的美餐,却辖带着不良居心。希科老板“像招待贵妇那样”,请玛格卢瓦尔老婆婆来家做客,“又是子鸡,又是灌肠,还有鳗鱼、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无非为了席间引诱她喝酒,变成无可救药的《小酒桶》。点心只出现过一次,希科太太,《老人》的女儿,为葬礼准备了整整四打烤苹果。摘好苹果,揉一大团面,每个苹果上裹薄薄一层面,用明火烤炉烤得“金黄,喷鼻儿香”。乡亲们农忙中抽空儿参加葬礼,老人却没有如期咽气,烤苹果这时端出来,成全了希科两口子的歉意。在当地,吃谁的烤苹果,就是参加其葬礼的意思。当然,吃烤苹果的每个人,也都会有被“吃”的那一天。第三站中产阶级食谱正餐里昂式牛肚,冒着洋葱的香味,还有“满满一钵子通心粉”,葡萄酒。这顿饭,《一家人》吃得各怀心事。卡舍兰的姐姐终于去世了,当晚他们吃得比较清淡,冷鸡和一碟草莓,“土豆冷盆非常爽口”。两年多后,他们在外面野餐,吃完了“炸鮈鱼和围着一圈土豆的牛排”,“正在传递一满盆生菜叶子”的时候,科拉发现自己总算有了宝贵的身孕,刚好在《遗产》的有效期内。宴请卡舍兰物色了办公室里最有前途的勒萨伯尔作为未来女婿。这餐家宴张罗得很体面。鸡蛋汤 海虾灌肠拼盘 螯虾 嫩子鸡 罐头青豆 鹅肝酱 凉拌生菜“鹅肝酱是在附近的肉铺买的顶好的,一小罐花了三个半法郎”,卡舍兰带着郑重其事的表情,揭开鹅肝酱的罐子,还向客人介绍说“这是斯特拉斯堡的表亲所赠”,于是“每个人恭而敬之地吃着罐里的熟食”。后面的甜品,冰淇淋让女仆搞砸了,她提前把它盛在高脚盆里,变成了“糟糕”的“稀薄液体”。卡舍兰并不担心,他预备了压轴节目——当晚正好是主显节(三王来朝节),三王来朝饼中的豆子(也有放小瓷人的),毫无悬念地被勒萨伯尔发现,科拉被“国王”勒萨伯尔选为“王后”,一对儿年轻人在“国王喝酒了!”“王后喝酒了!”的欢呼中,对饮香槟。“晚饭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对《遗产》的觊觎,却刚刚拉开序幕。第四站 旅行外带羊脂球的旅行饭篮子冷肉、熟食、水果、点心、蔬菜应有尽有,还有4瓶葡萄酒。一大罐切块的子鸡,“盖着凝结的冻儿”,一罐云雀酱,一罐鹅肝酱,一份熏牛舍,主教桥镇的甜面包,满满一杯子醋泡黄瓜和洋葱。伯爵夫妇和工厂主夫妇旅行餐 瓷盆装的野兔肉 配有肥猪肉丁 瑞士干酪酒商鸟夫妇旅行餐 一包冷牛肉 修女和高尼岱旅行餐 蒜肠煮鸡蛋面包《羊脂球》在出发的旅途上慷慨地贡献了自己整篮子的美食,再次启程,她却被旅伴们无耻地出卖、抛弃。第五站 最后的晚餐白菜浓汤,面包,米烧母鸡,当天亲自猎获的狼鲈鱼,用黄油煎熟,配科西嘉海角的白葡萄酒,干酪,水果。神父在普罗旺斯的《橄榄园》里,用这顿晚餐招待了自己的儿子,餐后自杀。
  •     如果说,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是一块钻石,散发着迷人的光华;如果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是一丛荆棘,时时划伤人们的皮肤,那么,小说中的小人物则是一堆碎玻璃——可以像钻石一样散发光芒,可它始终不是真正的钻石;能够和荆棘一样刺痛人心,却不像荆棘的锋芒那样锐利。所以,小人物是介于正面和反面之间的那个特殊群体,也是小说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他们脱胎于普通大众的生活,因此也最容易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社会的弊端。被喻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更是将小人物作为自己创作的重点之一。他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在一堆堆碎玻璃之后,窥探着俗世无常。碎玻璃后的眼神,是那么地耐人寻味。批判这无疑是莫泊桑对小人物最广泛的定义,即穷也穷得没骨气。见你得势了,像哈巴狗一样粘着你,看你落魄了,就象躲瘟疫一样躲你。比较典型的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由于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导致菲利普夫妇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中,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成了作者“攻击”的主要对象。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何等道貌岸然: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象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周密的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丽号”,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莫泊桑最擅长的辛辣讽刺,在此得到充分的表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自利,惟利是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诸如《一家子》等作品也体现出了这一宗旨。虽说穷苦使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是丑恶的心灵,歪曲的人格不完全是贫穷的结果,至少,作品中还有一个同样贫穷却善良的“我”。无论处于多么恶劣的环境下,我们都理应保持心灵潭水的洁净、透明。中国古人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的为人准则,相信也是为远在法兰西的莫泊桑所坚信的人生信条。可是,整个的社会的贫穷却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放下原有的尊严,向金钱看齐。在拜金主义的狂潮中,莫泊桑就像一位执著的勇士,握紧匕首,撕开社会的虚伪面具,让人心深处的阴暗暴露于阳光之下。碎玻璃后的眼神,是尖锐,是批判。同情虽说,莫泊桑通常是以“勇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有时,他也会对笔下的小人物流露出无限的同情,展现出自己悲天悯人的一面。在他的名作《羊脂球》中,作者用极具讽刺性的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将一个不愿委身侵略者、地位卑微的妓女和当时一些所谓的上层人士作对比。在这里,小小的马车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其中有贵族、政客、职员、商人和一个妓女。车中的第一次进食是“羊脂球”无私地贡献出的美味佳肴,人们狼吞虎咽,那几位“作风正派”的贵妇似乎忘了“羊脂球”是为她们所不齿的“婊子”和“社会的耻辱”。而第二次进食却是众人的“各自为政”和“羊脂球”的无声抽泣。两次进食时各人言辞、行为上的强烈反差、人群对羊脂球前后态度的急剧转变都是源于“羊脂球”在关卡时被迫委身于侵略军的举动。为了马车能够顺利通过,一个个举止高贵的上等人纷纷用婉转的方法劝说“羊脂球”“做贡献”,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羊脂球”的职业,是她理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对她来说,这种事情又有什么了不得的呢?”可事实上,在到达关卡的当晚,“羊脂球”曾拒绝了那位政客的无理请求,“一个妓女,因为附近有敌人而坚决不让男人爱抚”,这似乎是连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也不及的,更何况,要她向一个个侵略者献媚,她是决然不肯的。在大家的一再恳求下,“羊脂球”勉强答应。而就在那一晚过后呢?她再次成为人们眼中的“婊子”,高唱的赞歌刹时变成了刺耳的嘲讽。 在这里,马车上似乎只有“羊脂球”是小人物,因为她的职业是卑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确是社会的“耻辱”,是一个应当被批判的对象。除她以外的所有人都从事着正经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然而,在莫泊桑的巧妙设置下,人们的角色互换了。“羊脂球”她还是一个小人物,她还是一个妓女,她还是做了不光彩的事情,但作者对她的遭遇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在《马塞曲》的间隙传出的她的哭声似乎是莫泊桑本人的抽泣。而对于那些“正经人”——卑劣下作的鸟先生、道貌岸然的伯爵、表面得体内心淫贱的几位贵妇,莫泊桑一如既往地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让这些“侯王爵爷”、“贵族太太”一不小心在一个眼神、一个单词中流露了真性情。资本主义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隔阂、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和亲密,在作者笔下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羊脂球》最大的成功在于真实的再现了现实中的真实人性。在莫泊桑的笔下,人性并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或是要遵循某种准则来进行,而是取决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转变的。“羊脂球”这堆碎玻璃散发出的是和钻石一样的光芒,但她终究不是真正的钻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透过她,莫泊桑所流露出的眼神是对所有和她一样的小人物的无限同情。互现这是莫泊桑笔下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莫泊桑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之间游走。就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作为小职员太太的玛蒂尔德,家里有微薄但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女仆,她可以与地位相同的妇女一样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她也可以凭借她优于其他妇女的姿色,在她所属的这一阶级中得到较高的地位。但是,恰恰是由于“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感到不甘心,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的唯一的资格”。她拥有成为贵妇的所有条件,而生活却偏偏将她放在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职员的身边。所以,她的梦想产生了。玛蒂尔德夫人的一连串梦想,看起来也只是满足较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如幽静宽敞的客厅,精美的食物等,但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的社会性需要。“她一向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追求。”她追求的是社交的成功,尊重的满足。她的美丽动人使她像珍珠一样,所以她希望光彩夺目,而不是埋没于泥土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要求归属于一定阶层或群体的感情和愿望,希望自己成为其中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但玛蒂尔德由这些梦想的极度膨胀而产生的虚荣却使她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是她人性的弱点,也为后文项链的得失做了重要伏笔。从借得项链时的狂喜,到舞会时的风光无限和舞会后的仓促逃跑,莫泊桑用夸张却不失真的笔调为我们真实展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小人物的形象。项链的丢失成了小说的转折点,情节的急转直下把玛蒂尔德从光彩照人的顶峰推到了一贫如洗的谷地。这种刻骨铭心的“高空坠地”之感是莫泊桑对待这些小人物的常用手法。粗看之下这样的情节似乎是作者为了惩罚这个利欲熏心的女人而设置的,是给了他们重重的一拳,是一种异化的批判。而在这沉重的批判之后,作者并没有“冷酷到底”,而是给了主人公一个弥补的机会,还是以《项链》为例。玛蒂尔德在丢失了项链之后,她没有远远地离开她的朋友一走了之,也没有草草地买一串假货取而代之,更没有为了筹集资金而出卖自己的色相,而是“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辞掉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借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开始做各种粗笨的家务,来还清巨额的债务。她的代价则是原本她引以为豪、给她带来不幸的动人外貌,“她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她的容颜从美丽变成了丑陋,可她的心灵却没有因此而变得沉寂,有时,当她完成了所有的家务,她会倚在窗前回忆那个美丽的晚上,为自己辛苦的生活找一份寄托,一份希冀。玛蒂尔德的微笑似乎就在人们的眼前。这里的莫泊桑是对她怀有同情的,使人们看到了小人物身上“诚实”的闪光点。就在读者对玛蒂尔德的行为表示肯定的时候,作者又很无情地把真相和盘托出:拂莱思节夫人的“真项链”是假的!小说到此处便戛然而止。可读者的思索并没有因此停止。如果说,莫泊桑写《项链》的原意是为了批判虚荣者的利欲熏心,那么他为何不把主人公设置成一个出卖色相,以逸待劳的堕落者,而要大费周章地把她写成一个“自力更生”的穷苦人?如果说,作者的原意是为了同情处于社会低层的人,那么,他又为何要在小说的末尾制造一个如此之大的意外,给玛蒂尔德一个更大的打击?所以说,互现的小人物是莫泊桑笔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批判是源自他们自身的弱点,而对他们的同情也是源自他们内心被泯灭的良知,作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设置了一些矛盾,一边暴露出他们的弱点,一边又激发出他们的闪光点,把对小人物的评判权交给了读者,而碎玻璃之后的眼神则是神秘莫测的。碎玻璃后的眼神给莫泊桑带来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喻,给我们带来的,给整个法国社会带来的却远远不止一个批判、一个同情、一个神秘。社会掀起的拜金狂潮从何而来?低层阶级的贫穷和贵族阶级的奢靡从何而来?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隔阂,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从何而来?极度、恶性膨胀的虚荣又从何而来?作者本人的话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绝大多数的人在资产阶级制度下是怎样无限的不幸!”更多的时候,我们透过碎玻璃看到的是作者的愤怒与无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tears
  •     大师就是大师,死于梅毒又如何。十多年前看过,现在还是很喜欢看,翻阅数遍,目录可背出。
  •     感觉莫泊桑的短篇一个特点是故事性比较强,剧情比较曲折出人意料,另一个是题材多是对底层百姓的苦难的同情和怜悯,在当时的时代处于上层阶级能够看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每个篇幅都挺短,10几面但是人物都很饱满。不过有的篇看的还是很绝望的,23篇里面有9篇死了人。睡前看几篇挺爽的。
  •     记得的不多了,初中生看它确实不合适
  •     莫泊桑不愧是大师级~~~
  •     无论世界上的那个角落,那种人种,阴暗面都是一样的
  •     呻吟法兰西现实主义中短篇小说佳作
  •     读的不是这版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不过内容应该都差不多吧。。。虽然译者不一样。。。从巴尔扎克到福楼拜再到莫泊桑,恨不得整个19世纪的法国都充斥着糜烂迂腐的气息,男人依靠夫人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尊严,夫人依靠情人来唤起自己的激情与生活的希望,情人又反过来依靠贵妇跻身上流社会。。。略
  •     《项链》,莫泊桑适合小学初中看,人物刻画的笔墨不少。豆瓣阅读。
  •     至爱
  •     补刀。当年有点钱都买书了 这分明昭示了我以后固穷的人生。。
  •     每一個故事都應該編成電影
  •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
  •     高二看过了~~~daobande
  •     小学生之友
  •     还是更喜欢毛姆的短篇多一点
  •     事事荒诞,人人疯癫。
  •     莫泊桑太法国人了 晚生一百年该为艺术电影写人物大纲
  •     现在看好像不合适了
  •     感觉就只有3篇比较有趣。。。= =
  •     我从来都不觉得莫泊桑的作品有多好,我倒是稀罕都德来着。
  •     最最最喜欢的一本书,那一年的人民中路新华书店。看了n遍每次都还是很喜欢。羊脂球皮埃罗小酒桶橄榄园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绳子,现在随便一想都能背出目录的好书。我觉得,崇洋媚外就是始于此。
  •     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之王......
  •     我看过的已经老得没这个封皮了。。。
  •     短小的故事 深刻的哲理
  •     喜欢
  •     还记得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项链》,便深深地记住了莫泊桑,讽刺的这么有内涵但却又是如此的彻底,有点欧亨利式的味道
  •     初一跟朋友借回家看被妈妈花线说我还小不能看这种有色情描写的书。。我。。
  •     项链影响最大
  •     可看,,文笔幽默风趣。不愧是文学大家。
  •     反应一个时代的侧面。
  •     多少年后,不记得书中的作品,却记得那句评价“含泪的微笑”
  •     其实真正印象深刻的就那几篇 不太了解欧洲历史看起来很凌乱啊~
  •     他的文学作品,上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他的《项链》,看过之后很着迷,慢慢的接触,真的很好。
  •     文学追求不同。通篇来看,感觉这是一些充斥着身体和金钱的小说。野蛮大妈等比较符合个人口味
  •     大爱羊脂球。。。似乎有食物描写的我都无法抗拒。。当然羊脂球你是可爱的。
  •     小说选集,其实其中各篇质量还是有些许差距的,读过多年《雨伞》《项链》《羊脂球》任然记忆犹新
  •     发人深省,直刺人心。
  •     小时候的我为甚就喜欢这个版呢?
  •     读过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揭露的现实,说来实在嘲讽。莫泊桑笔下的高士竟是被大家所不齿的妓女羊脂球,他对这群伪君子和妒妇的形象刻画也很值得借鉴。
  •     大学
  •     初中买的书~
  •     他的小说很有情节。
  •     有些写得真好!
  •     太有趣了,莫泊桑你应该穿越过来当导演。
  •     初中时学过项链的阅读理解,感觉描写的女性都是早年失贞、带着孩子、愚蠢的人物特点
  •     小时候超爱莫泊桑。
  •     毕竟是名家的呢。
  •     莫泊桑对人性的刻画往往一针见血。读莫泊桑的小说,仿佛自己也身处19世纪的法国,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在自己身边,许多世态人情都可从中窥得一斑。
  •     很经典的短篇小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