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9866274077
作者:李劼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本名陸偉民,當代思想文化學者,新潮作家,文藝評論家。生於上海,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並在該系執教十多年。現旅居美國。80年代曾在國內外重要報刊上發表大量文藝評論和文學作品,影響卓著;90年代轉入思想文化研究。出版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化風景》、《從曾國藩到毛澤東-論中國晚近歷史》、散文集《風燭滄海》、《麗娃河》、長篇小說《中南海最後的鬥爭》、《吳越春秋》、《美國風景》。2005年臺灣《當代》發表三萬字《商周之交與百年激變》,自2006年4月起,在世界日報周刊開設電影評論專欄。曾獲文學評論獎、短篇小說一等獎,入劍橋世界名人錄。

作者简介

本書是旅居紐約的上海作家李劼,奉獻給世人的又一部力作。這是融家族史、上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為一爐的歷史傳奇,也是一部盧家人、上海人和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真實寫照。一個家族的興衰,聯接著上海這個城市的滄桑。盧家兩兄弟的故事,將上海人的務實和空靈,演繹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故事裏的五個女主人公,更是一展老上海女子的綽約風姿。無論是小姐還是丫環,亦無論是良家婦女抑或風塵女子,各有一番韻味。其婉約,其素樸,其悽楚,其悲涼,遠非大家閨秀或者小家碧玉那樣的說法,可以概括。至於故事所涉的國共兩黨紛爭,既是遙遠的背景,又是切身的悲歡離合。
讀過《星河流轉》裏的世紀末故事,回首《上海往事》裏的上半世紀歷史,別有一番滋味。或者讀過《上海往事》,再讀《星河流轉》,自然會另生一重感慨。小說將三個敍事者的交織敍說,訴諸三種不同的筆調。有時是生動的上海閒話,有時是飄逸的內心物語。文字上的搖曳多姿,契合了故事的虛實相間。上海人那種市民生活的嘈雜交響之中,由此飄出一股山林式的清香和高遠。以前寫上海和上海人的著名大家,都是女人。如今終於有了一個上海男人的上海敍事。讀者可以做出自己的比較。品嘗過後,可能會領悟,緣何大廚總是陽性的。精彩的故事,上乘的小說,無非就是一道讓人回味無窮的美食。上海人的上海敍事,百年難遇。


 上海往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半年来,一直与李劼先生的著作缱绻,如其所言:“人与书之间就像人与人的交往一样,是有缘分的。”忽然想到,尚存于世且进入我生命的三位作家,虽然现在身处各方,却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先后在书本里,遇到周国平、张远山、李劼,这三位上海人。看来我和上海人还是颇有缘分的,虽然我并不喜欢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李劼在早年的一篇评说上海朋友的文章里,说自己没什么地域概念,对自己的出生地上海既不感到骄傲也不感到沮丧,他将上海人定义为有着平常心的人,他虽然喜欢上海人,但觉得自己并不是正宗的上海人。而在时隔十余年的这部《上海往事》里,他重新定义了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不在乎生生死死,而在乎能否获得自己想要的活法。哪怕是因为那样的活法而遭致令人惊悚的悲惨结局,也在所不惜。”李劼眼中最为典型的上海人是人称海上春申的杜月笙,也就是小说里申常德的原型:“虽然本地人当中也同样不乏势利之徒,但区区却愿意将上海本地人看作是黄歇的传人,是那个就算知道李园图谋不轨、也不会挥刀杀之的春申君的传人。杜月笙的行事留余地,春申君的为人不设防,应该成为上海本地人行事为人的圭臬。倘若说,高贵通常要付出代价,那么只能说,正因为有了代价,才能叫做高贵。”(《乡音·申曲·上海本地人》)前后两种对上海人的定义并不相悖,而是相通的,只是具备平常心的人在普遍沦丧平常心的世人面前,才需作后一种阐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往往视平常心为异常想,而不知道是自己的生命被太多东西给充塞了。纯白之人,在这个颠倒迷乱的世界,反而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形象,成了山海经式的神话人物或者小王子式的童话人物。当李劼流亡异邦,他明白了上海的本真意味。“就好比莎士比亚不管走到哪里,英国文化始终在其脚下。担当着文化命运的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文化以及经由文化而获得定义的祖国,始终在其脚下。”(《康正果和他的正果之作》)毋宁说,他只是在地理上被放逐出了上海,而他们却早已在文化上被放逐出了上海。曾随父母经商去上海的妻子,因为我而回到我们的家乡,浙西南的一个小县城——龙泉,她曾问我,是否愿意为她去上海奋斗,我很为难地说,那对我来说,是地狱,是噩梦。我喜欢生活在家乡,原因除了我对家乡粉干和烧饼的热爱之外,就是我生性贪图安逸。然而小地方虽然安逸,却难遇同道。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许多年以前,我在家乡的论坛发了几篇帖子,妄图钓到同道。其中一篇我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哲学语言的民族”,我这样写道:“苏格拉底说:‘凡人之善皆在于智慧,凡人之恶皆在于愚昧。’老子却认为‘智慧出,有大伪’,而主张‘绝圣弃智’。其实并非二者观点相悖,而是二者对‘智慧’的定义不同。西方人定义中的智慧是指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而中国人定义中的智慧是指获得世俗成功的谋略。所以西方人眼中的智者多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哲人,而中国人眼中的智者多是帝王附庸下狡黠机巧的谋士。西方哲人,以智慧(真义)本身为满足,他们喜欢自称为爱智者而非智者;中国谋士,以智慧(伪义)带来的成功为满足——如果不能带来成功便不是智慧了——他们只是膜拜成功而不是爱智慧。”乡人除了随便附和凑热闹的,就是声称自己虽然不懂哲学也不懂逻辑但为我崇洋媚外的奴性感到悲哀的,还有表示不能理解如果不能带来成功智慧有何意义的。林语堂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环境中。生活完全公式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实际上真正使我出于崖涘的,是互联网,它让我欣喜于“德不孤,必有邻”,也让我望洋兴叹,自惭形秽,为以前的懒散懊悔不已。 如果没有互联网,我这辈子可能就与李劼以及其他师友无缘了。李劼曾在微博上写道:“当世人哪天醒过来突然发现:思想在网上,学问在网上,智慧在网上,勇气在网上,逻辑思维在网上,艺术审美在网上;思考在网上,交流在网上,学习在网上,新闻在网上,文化在网上,最新人文成果在网上,良心良知在网上,不上网成了不读书不看报没文化的同义词;人人都会豁然开朗:学府文科,已然虚设。” 同事朋友们有时会问我:“你平时晚上都干什么的呀?”我说:“读书,上网。”然后他们就会摆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说:“那岂不是很枯燥很无聊?”甚至还有担心我会与社会脱节的,我只能对他们傻笑而无法解释什么。不能说我厌世,正如不能因为我不吃猪食就说我厌食。本真的世界不会存在于群聚之中,而只存在于孤独之中。“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并不意味着自我与世界的分隔,而是意味着自我在这种新的建构关系中可以不再通过‘我们’而直接与世界对话。”(《文学是人学新论》)我不会永久地将此身闭守一室,只是,我要先寻回我失落的东西,从这位上海人与世界的对话中,重新发现世界。 这位上海人,此时却在大洋彼岸的自由国度漂泊,并做着文化义工。我一直认为,“文辞终与道相妨”,李劼先生以泪以血著书,对他自己的修持而言,未尝不是莫大的牺牲。我等又怎能不满怀热忱地打开他的书分享他的思想芬芳。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人情同于怀土,李劼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即便有朝一日被允许回到上海,也必会生出“家山已改昔时妆,茫茫天地吾何有”之慨。小说里,芬妮对她的友人说:“我和阿瑟·鲁宾斯坦不一样。他是为全世界演奏的。我只向我心爱的丈夫倾述肖邦。”是的,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功名,甚至不需要观众,而只需要知音。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日暮乡关何处是?命运给了李劼配得上他的苦难,但我相信,他不会永远漂泊,他终有一天会回到他的家乡——他的知音、他的爱人那里。此心安处,便是吾乡。2013.11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喜欢故事 不喜欢文字
  •     每当我想用轻松的心情欣赏这本书 却发现事件本身的历史年轮和作者散文般的书写 让我无法用猎奇的眼光去看待 而每当我想用沉重的心情去研究这本书 却发现书中的事件被作者描绘得稀疏平常 好像每天都在身边发生一样 我想这是一本小说 也是散文 也是传记 也是论文 更是作者的自白和内心的醒悟与归宿 在他的描绘中 我看到世间每个人 更看到了作者 也看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此隔空向先生说一声 谢谢
  •     李先生至今最好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的价值或许会在100年之后慢慢凸显,因为当代的文学批评家眼睛都瞎了。
  •     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潇洒的人生。多少让我想起了《京华烟云》。
  •     老李在知乎不受待见啊
  •     上海人必读的乡土文学,也是中国人必读的近代史的完美评注。
  •     审美高标
  •     可以感受到真诚,却与金宇澄的沪语写作不同,总感觉少了些情绪。
  •     一场旧梦,道尽上海本地人的风骨,春申君的侠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