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线上的徘徊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ISBN:9787538256413
作者:陈玲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书摘《废都》与贾平凹其人随笔    还没见着《废都》什么样儿就被国内传来的鼎沸声撩得抓耳挠腮。待读了,竟一眼便认出了贾平凹:那又矮又瘦、上着红砂洗布短衫、下穿灰白色长裤、没穿袜子套一双灰凉软鞋的庄之蝶,不是贾平凹却又是何人?    我先是见了贾平凹其人后注意了其作。那年去京丰宾馆采访全国青年作家会议,拿起代表名册一眼望下去全是大红大紫的名家,心里就喜喜地奇奇地一个个房间去认门。认多了,也没想着要写哪位,便扔下名册只是跟了人楼上楼下大拨地乱串哄热闹。那天饭后跟着跟着就跟进了一个门,只见那房主瘦瘦小小矮矮弱弱坐在书桌旁操一口西北腔正给人看手相。问了人,才知遭是写《鸡窝洼人家》的贾平凹。我怵相命怕相出个不吉利来反添心病,就直往后靠隔好几个人看热闹,心下就想作家里也是什么人都有,早些年见张贤亮刘宾雁答记者问就以为凡大作家必气宇轩昂,后来访陈建功听他侃得云遮雾罩让我插不上嘴又以为凡大作家也不拘小节,等再见到陆星儿的平易近人就松了口气以为凡大作家也不过我一样的平常人。而眼前这贾平凹,看《鸡窝洼大家》以为他是个土头土脑的山药蛋,却原来是个算卦相命的“小神仙”,一时就有点对不上号入不了座,从此就留了个心眼想日后见着他的作品可要细品品看有没有这小神仙味。    后来没读到他的长篇先读到他的短文。说是散文,却没有斯妤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灵魂挣扎和余秋雨为展示华夏文化史卷而做出的悲壮苍凉七小神仙就是小神仙,就是商州世俗民情里活出来的那么个人精子。读他的《弈人》、《闲人》时我禁不住为他活画典型人物的精确洗练拍案叫绝,再观他对衣食住行乐等人世百恋的系列勾勒,觉得自己好端端地就从淑女式的审美一头跌进了活不出来的井市圈儿,边读着边时不时下意识地低了眉转了睛觉得有点太那个。就想这小神仙那套使劲儿把别人看了去后就弄神弄鬼算人命相人面说到刹不住时就溅出点儿唾沫星于的笔法,旁人即使有个一斤半斤知识没有土生土长的根根怕也是学不来的。    那些短文读过后倒也没再多想,只是有一天随意翻看一本文学评论文章,见那上有权威点睛说:贾平凹嘻笑怒骂冷嘲热讽调侃揶揄显然是受惠于鲁迅杂文,就觉得有点牵强附会。心想这两者最多不过貌似哪里就神合了,虽说都是尖酸辛辣地针贬时弊和人性弱点,可一个是不信鬼不信邪可着劲儿批判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革命师爷,一个却是鬼精神算耍着腔儿嘲讽调侃却没什么原则的小神仙,他俩铺开了纸扇起的那股味儿从骨子里就不一样。细想下就觉得这贾平凹便是那摇一把折扇、穿一件抖抖嗦嗦绸褂的城里闲汉土长乡绅,或与一帮文化闲人于钟鼓楼下小院墙内倚了八仙桌吃酒抹牌,或于斜阳下土路上溜溶哒哒有一搭,没一搭地就蹲下读那地界上的碑文,不近不远处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真真一个书卷圈中的俗入、井市圈中的雅士。    等后来读了他的中篇《晚雨》,就换了个角度观到其更见深刻的一面。《晚雨》说的是某朝代一杀人越货匪盗,路劫了正要去上任的县令,将其杀了便冒充了去赴官职,竟把个域外穷县整治得有起有色。久而久之这匪盗真就改邪归正,泰泰然然地做起了秉公执事品行端正人敬人爱的父母官。却爱上了一个隐瞒身份的小妇人,后无端事起,弄得县城内无人不知这小妇人的低贱身份,那县令便自觉再无法以其美好声名显赫身份与她亲近,却又无奈相思之苦情欲煎熬竟就自阉了那祸根,从此便断了尘念清心寡欲越变越像女人,且再无政绩地肥胖了起来。终因下身伤口复发奇痒溃烂而死。这故事我信是不信的但却仍要受其感染而掩卷感慨,被奈何不得的社会制约人性弱点莫测的宿命阴影搞得好不悲凉。又想这贾平凹躜进年久地偏的传奇中装神弄鬼隐喻现实倒也技高一筹。    再读《废都》就觉得眼熟得不行‘跟踪了贾平凹一系列精勾活画的短篇后,再看这部长篇宏著里对政要商贾文坛艺苑贩夫走卒婚丧嫁娶节假庆典等举凡当代大陆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察精描,便要想错认成别人的手笔也是难的。没读几页我就直觉得眼酸得不行,不像读有些小说我一不耐烦从134页跳到173页那主人翁从要出门去约会才刚走到公园门口还没见着那个要见的人的影呢。而这贾平凹写这长篇怎地也像写短篇似地字宇计较,弄得人一不留神错一下眼珠子漏过一行就实打实少逛了一段西洋景。再看那坏倒不坏但因名声所累所困想突围出去但却茫然承受命运重创最终落得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自个几两眼翻白嘴角歪斜地躺在候车室里的主人翁庄之蝶,便想贾平凹这会儿可是更直接地表达了他转着弯抹着角一再表现的宿命观,又叹他浸透了他自己到达成功的峰颠却经历母病、父亡、离异、官司、大病等精神肉体的劫数后空无悲凉的况味。读《晚雨》知道那故事说的是杀人越货的草寇冒充了贵人到了贵人的环境竟就做出贵人的好事来,这《废都》说的却是贵人也不过是凡俗的灵魂外裹了张贵人的皮其实也可以说是没有道德的庸常人,两下差别只是那草寇舍不下贵人的地位就异化了,那贵人却腻味了名声的累赘就败光了,好人也罢坏人也罢经历了反复无常的命运摆布后都落个悲惨的下场,就越琢磨越觉着《废都》和《晚雨》是从不同方向表达了同一层的生命主题。    住陋室与吃金粉并非是我为了展示人性的两极状态而虚构的,而是近些年来大家都能够耳闻目睹的中国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    我周遭常能见到银行账号上英镑的存额上万位数的中国留学生,却心甘情愿地住在最廉价的陋室里。这种陋室里的情形之肮脏和糟糕,简单而毫不夸张地说,是可以使精神抵抗力差的人神经错乱、肉体抵抗力差的人患软骨症的。住在这种陋室里的中国学生似乎在竭尽全力地做着一种至诚的努力:苦苦维持灵肉于崩溃的边缘,只是为子看到账号上阿拉伯数字的上升。顺便提一句,这真的仅仅是捧着存款单神圣地看上一眼,而与自己生活质量的改善不存在任何关联。    由于通讯发达和消息灵通的缘故,这些住陋室者和我一样,时常可以耳闻大洋彼岸国土境内的“大款”们挥金如土、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有报道曰:广东某餐厅为了把档次提高到“最最”级,在极尽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仍无法突破万元—桌大关时,索性免去种种繁琐又转弯抹角的挥霍方式,直接把金子碾成粉末,洒入盘中,竟引得“大款”们竟相食之。这一“壮举”终于使中国人的美食家声名骤变上升到毒而不死、食不为味的“精神境界”。    吃金粉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想得出来,不得而知。但据我迄今为止掌握的资料来看,英国皇室成员中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有之、不爱皇妃爱情妇的有之,而热衷于食用金粉的,古今不曾有之。(之所以举英国皇室为例,是因为据说英皇室是世界的首富,假如英皇室中的任何成员陡生出对黄金的食欲,会比中国的吃金粉者有更多的金子可以填饥。)中国人里的勇于吃金粉者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也不得而知。但根据由来已久的国情判断,吃金粉者必然是突然暴富的穷人这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若再做一点儿不太敢肯定的推测,吃金粉者中有人曾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陋室,也未可知。所谓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这句话自有它承上启下的道理。自以为吃得起金粉便是贵族,恐怕是一种谬误。连早几年就暴富了的台湾人也还算不得贵族,他们自己在报刊杂志上还在不断地抨击那些拿XO当水喝的“丑陋可悲的台湾人”。那么,吃得起金粉的大陆人又能如何呢?通俗点讲就是,他吃了金粉不算,他儿子恐怕还得接着吃,一直得吃到他孙子辈,才会要了他爷爷用来喂猪、他爸爸用来养鸟的全麦面包若干片,夹上几片生莱叶,边食之有味地大嚼,边嘲笑他祖辈的粗俗不堪。当然这是后话。    这种联想使我的思维又蹦回到了住陋室者身上。我在想腰缠万贯却栖于陋室,酿造的是否只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肉计”?说不定也在酿造腐蚀今后平和地享受生活的制剂。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先把自己狠狠地逼进一个暗无天日的绝境,将自己的身心压抑得像收缩到极限的弹簧,然后再像弹簧一样猛的一家伙反弹出去,这一弹之下就完全到位,到了非吃金粉才解恨的另一个极端了。这种情形有点像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吃尽了苦头才打下了江山的开国元勋们,老子拚了命才打下的天下,不照死了统治怎叫过瘾?这没什么难以理解的。除非碰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住陋室者变得像由于经久压缩成一团而失去了弹性的弹簧一样,习惯了萎缩的生命。这后一种情形和非吃金粉而后快的大力反弹,其实命苦得半斤八两。    说英国人的烹饪根本就是为把食品弄得不堪入口的一种努力,未免有点损。但那种把猪腰连同腰骚一块儿剁烂后塞进一团面粉里做成的馅饼,还有那种把所有蔬菜要么一视同仁地生吃、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锅煮烂的食法,实在是很容易把人误导向这一结论。    要想在如此吃境里活下去,除去自救,别无生路。只是我在出国之前,除了会把肉类和蔬菜分别化整为零,再把它们乌合在油锅里之外,别无招数。来英后沿袭旧法操作数月,终于沦落到忍无可忍、又走投无路的地步。    转机发生在一位四川朋友请我吃饭的那一天。他厨房里滋出来的香味引诱得我在隔壁的餐厅兼客厅里坐立不安,借口去帮主人的忙,便溜进了厨房。我是咽着口水瞪着大眼看着他精工细做地炮制出那盘绿里带绿、麻里带辣的宫保鸡丁的。那美味,吃得我一直在努力克制着想舔盘子的欲望。第二天,趁记忆犹新,我速速买齐了原材料,还嫌气氛不够,再拉上秀给我捧场。    这回秀可是真的舔盘子了。她边舔边崇拜地问我:“你都放了什么料,这么好吃?”我摆出一副大厨架式说:“无非油盐酱醋而已。”她越发崇拜地睁大了眼睛:“这些我也都放了啊怎么会不好吃?”“你是怎么烧菜的嘛?”我问,下一步就要她拜师了。”先把肉和菜放在水里煮熟,再捞出来加料,难道会有什么错?我的房东就是这么做的。”她答。我笑得要喷饭。也难怪她,才新婚不久,傻得会去跟着英国入学做新媳妇。    谁想到这丫头一出我的门,第一个就碰上前一天请我吃饭的那位老兄。他黑着脸对着把我吹得天花乱坠的秀向:“你是什么时候在她那儿吃宫保鸡丁的?”“就是今天啊。”秀急急想证明自己没撒谎。“好哇,她从我这儿偷艺!”他夸张地怪叫道。    这桩“宫保鸡丁归属权案”远还没有善终。直到这老兄在归国前的晚会上发表告别演说,当众把一本川菜谱和一盒冻固的高汤交给我,并宣布说:“我走后,连我‘牛津第一勺’的称号也由我这位高徒来继承。”    瞧他多小肚鸡肠,人都要走了还不忘摆平位置。我便从此师出有名,一发而不可收了。其实并非我特殊,非中国饭不吃是中国人最难改变的文化积习,连报上都这么说。出了国的中国人好像都患有一种恐慌症,每到一处,人还没有落定就打听唐人街在哪几,如果听说方圆数百里以内连个打酱油的去处都没有,立刻就会惶惶不可终日,大有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之感。有一次春节前,学联租了—辆大客车拉大伙儿去一家大型中国超级市场采购,但见从那辆车上下来的的,一个个都绿着两眼、推着最大号的货车挨排地席卷货架,把超级市场的老板乐得直追着我们送挂历。想想着,如此状况,还不把留学变成相互切磋烹调技艺的天赐良机?再说从大陆来的学生,什么菜系出身的没有?我很容易就学得一手尚可乱真的“北京烤鸭”、还靠着卓越的记忆酱过猪肉。从四川麻辣牛肉凉拌面、北方的水饺蒸包、港粤的粟米鸡汤,到日式紫菜包糯米饭、俄式罗宋汤、英式水果蛋糕,我博采众长,运用得日益自如。至于江浙一带的家乡风味,更让我连猜蒙、加油添醋,发挥得游刃有余。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趣(代序)按我理解,凡事若不为生计,多为寻趣,比如读书。当然我指的是闲读,不用为考试或功名所累。    闲读的乐趣,我以前有,现在更多些。因为不用再苦哈哈地考试挣学分,也不用再小心翼翼地求证于学问。这些年来我因了有趣而读书,为了尽趣而提笔,借了凑趣而结识"脉望",这样一屉接一屉地趣下来,便在《书趣文丛》中凑了一分子。    闲读之于我,最有趣之处在于一个"悟"字。脑子里原本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很窝藏了些离经叛道之妄想,忽见有人居然将其归置得有模有样地端到面前,眼睛顿时一亮,一个鲤鱼打挺板直了腰杆对直了两眼,然后就四处找笔,用粗线重重划下,仍不能就此打住,势必毫无目的地在室内(或室外)胡乱走动,视他物若无,直至将那书中所言混淆为己出而后快。     因此:"趣境"有,但不多得。多的是被那作者撩得非跳出来比试一把而不得太平。常常是打开书便以为置身球场,碰到臭球,不接,合书而退。若被踢过来一脚好球,便难撩兴奋,一脚接过踢出--要么是被书中言犹未尽的意趣撩得很有得要引申发挥、要么是被书中境界感染得一咏三叹、要么就一定是与那书中观点短兵相接地交锋。个中乐趣,非亲历不能体会。    因此我的读书与我的为文之难解难分,实在是为取悦自己而为之。此种癖好,虽然与吸毒之瘾背道而驰,,但本质并无甚区别,不过于表象取其意反其道而已。所以我总是不敢过于抬举自己的读与写。那是我为懒散却又常常无法懒其所懒的自我保留的一片可以不为任何外物所累的乐园。    占古人闲读之情状,似乎多在官场失意后之世外桃源,三俩知己,朗声咏叹、卸冠仰首、把盏豪饮,好一派不失风流。今入之闲读,在我祖辈曾祖辈,或西装革履,于国粹与西洋文化对垒间独领融会贯通之乐趣;或布衣长衫,于斜阳清风中独嚼有滋有味之忘世。而到了我父辈,闲读竟"堕落"得不仅仅是见不得人的"小资调",根本就是视专政为敌的寻死。以至于上辈人中至今多有既无奈自己心有余悸,又看不惯小辈放肆妄为者。也弄得我等晚生小辈一捧起书本便习惯而忘我地熟背上辈人圈定的套数。考分的压力直接导致读书"无我"症。    以至于我从这样的小脚氛围,毫无防备地踏入西洋腹地,竟就方寸大乱。碰到洋教授告诫我读书必以怀疑为本,便不信任地眯起眼睛,心里嘀嘀咕咕:"跟书叫劲?诳我呢?如此自说自话起来,考试以何为评分标准?"但却并不丢分。于是日渐胆大,直放肆到千读起书来就敢和一切人平起平坐。    近年随着生后条件日善,-我给自己布置了一间书房,-自以为圆了已久的雅梦,才知叶公好龙,全不能与劣习决裂。我从小既不是好学生,也无缘为书香门第之后,所以学风并不十分振作,常赖在床上看闲书,听到母亲的脚步声逼近,才纵身跃起,但已迟焉。终于在"懒得看书都没骨头哇!"的责骂声中将两只眼睛的视力拉开至近乎斜视(侧身躺读的恶果)。到如今已本性难改,最喜欢将书码在床头随意翻看。如今设备先进了,又生出把笔记本电脑接至枕旁的毛病,是为进一步的奢侈,好比卡拉0K设备,供按捺不住时自唱之用。以至于堕落到非倚床不能闲读不能成文的地步,比如像现在这样。而且自以为只要能读得自娱成趣,即使我辈读书之情状怠懈到不检点,又何妨。    ……

书籍目录

读趣(代序)
一、上辑:读・思・写
1、谈读书
2、《中国人》创刊号发刊词
3、《牛津通讯》与“文如其人”
4、淡定地面对“主义”
5、中国瓶子及思维死结
6、知识分子的好奇心与社会良心
7、也掺和掺和“重建精神家园”
8、“模糊”:一种思维取向
……
二、下辑:人・事・情
1、牛津印象
2、家门前的樱花树
3、牛津第一勺
4、“镜子”里的戴芙妮
5、永恒的慰藉
6、朦胧岁月的那盏灯
7、往事如姻
8、下乡
……
后记

作者简介

临界线上的徘徊,ISBN:9787538256413,作者:陈玲著


 临界线上的徘徊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名人佳作,品相不错。发货和快递还可以,包装太简陋,邮费有点贵。还是亚马逊直销商品爽快。
  •     前半部分乃是从一个留学者的身份来批判国民性——包括这国民性劣根在国外的显现,思维甚是透彻;后半部分则描述其个人的生活史,以女性角度入手,文字颇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