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蛋开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506349437
作者:杨争光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一 革命的蛋  队伍像温柔的母鸡,每打下一个县城,就会下一窝“蛋”,让他们留在那里,做地方工作。雷工作雷震春就是队伍打下奉天县城以后留下来的一枚蛋。他一十八岁,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念书的。他想跟队伍走,不愿留下来。他给连长说我不我不。连长拍拍他的肩膀说:  “雷震春同志这也是革命。今天以前,革命需要你扛枪打仗如狼似虎,从今天开始,又需要你做蛋了,你就在这儿做一枚革命的蛋吧。”  雷工作还想说点什么,队伍已经吹着哨子开拔了。他一脸的遗憾,对着开拔的队伍说:  “好吧,蛋就蛋吧,革命不能挑挑拣拣。”  那时候,雷工作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就是革命。他从十六岁开始革命,两年时间,正在兴头上。  他留了下来,在土改工作训练班训练了三个月,和白云霞一起被分配到符驮村。  白云霞大雷工作三岁,原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她很愿意和这位穿着军装眉目秀气的前革命军人一起工作。她大大方方地握了一下雷工作的手,说:“我们走。”  从县城到符驮村,要走三十里土路。他们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到一个叫双塚湾的地方,白云霞累了,说,歇一会儿吧。他们就歇了一会儿。  正是小麦扬花灌浆的时候,路的左边是小麦,路的右边也是小麦,两边的小麦随风起伏着,像柔软的波浪,一层撵着一层,一层压着一层。村庄在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有几只不关人事的蝴蝶傻里傻气地扇着花翅膀,一会儿落在这儿的麦穗上,一会儿又落在那儿的麦穗上。  白云霞追了一阵蝴蝶,就势躺在了麦子上。麦子很软活,她让雷工作也躺。她说压倒的麦子明天会自动起来的。她说既然你怕压坏麦子你就躺得离我近一点这样就会少压一点麦子。  雷工作就和白云霞躺在了一起。事后,雷工作死活想不起他和白云霞成事的具体细节。总要解扣子吧?总要解裤带吧?总要往白云霞身上去吧?他自己上去的还是白云霞拉他上去的?这些,他一概记不起来了。他只记得麦秆被压破以后发出的响声,和打枪一样。麦秆破裂以后发出的清香直往他鼻子里钻。他使劲正使在兴头上的时候,身上的什么东西被突然抽走了。一下,一下,又一下,连他的手指头和脚心都感觉到了。然后,他就有了种甜的感受。忘不了又说不清的一种甜。  白云霞坐起来了,摘着头发上的麦叶儿,说:“好么?”  雷工作回味了一会儿,说:“嗯。”  白云霞伸过手来,摘着雷工作头发上的麦叶儿,说:“咋样的好?”雷工作又回味了一会儿,说:“和革命一样好。”  他说得很诚恳。  他们坐着,听了一会儿风摇麦穗的响声,走完了剩余的一段路,到了符驮村。    他们住在村上的佛堂里。  说是佛堂,其实是有堂无佛,也没有看管佛堂和焚香敬佛的专职人员,只是在几个月不见一星点雨的时候,才有人来这里打扫灰尘,开染坊的马四老汉才组织村上的妇女来这里敲鼓念经。念上一个时辰,马四就戴上柳条编成的帽子,背上背篓,领着女人们步行上百里路程,到北山里去“取雨”,回来后再到佛堂,把头上的柳条帽摘下来抖索一阵,把背篓倒过来也抖索一阵,算是把取回来的雨抖在了村子里。然后,马四就会给女人们说,都回去吧回去告诉你们家里人,就说雨已经取回来了在家里等着去吧。女人们就各回各家,和她们的家人一起坐在炕上,从窗户往天上看。也许真就下雨了。也许几十天以后才下雨。也许几个月还不下雨,他们就再去打扫佛堂,把取雨仪式整个再做一次。  风调雨顺的时候,符驮村人是不用佛堂的。  有几个晚上,白云霞去雷工作的屋里找过雷工作。雷工作比在小麦地里熟练了许多。好还是好,但雷工作再也没有感受到小麦地里那种忘不掉却说不清的甜。白云霞问他好不好,他没有说谎,他说不如在小麦地里。说得白云霞很失望。  可惜地里已经没有麦子了。只有收割过的麦茬儿了。村里的贫雇农要在麦茬儿地里划线砸木橛子了。  区长刘昆来村上检查工作,要雷工作和白云霞从佛堂里搬出去。刘昆指责农会主任杨富民敌情观点不强,不关心工作组的安全。地主分子想不开咋办?要报复去佛堂下黑手咋办?白云霞和雷工作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搬出了佛堂,分开住了。  白云霞搬到了新发现的土改积极分子赵北存家,和北存的寡母赵王氏住一个土炕。白天,她走门串户发动妇女,晚上就给赵王氏宣传苦尽甜来的道理。她先在赵王氏伸开的手心里写一个“舌”字,说:“这是舌头。”然后,再添写一个“甘”字,说:“这是甘蔗。”她启发赵王氏说:“舌头舔到甘蔗上以后,就会尝到一种味道,你想想是啥味道?”赵王氏说:“噢噢我明白了那不就是甜么?”就这么,白云霞在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快乐,不再想雷工作了。  雷工作也在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快乐,他的房东是农会主任杨富民。为了使符驮村的土改工作有一个好开端,他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地主杨柏寿的长工头杨乐善身上。每天都要找杨乐善谈话。杨乐善不但不愿意在斗争会上控诉杨柏寿,反而说杨柏寿对他好。他说杨柏寿的婆娘每天早上在他出工的时候都要给他烤一个馍,烤得又黄又脆。  雷工作硬是从烤馍上找到了缺口。他给杨乐善是这么说的:  “地主的婆娘为啥要在你出工的时候给你烤馍?我要是地主杨柏寿的婆娘我也会这么给你烤馍的,为啥?你吃了馍心情好,干活有劲。你要是给你自己干活呢?她会给你烤馍么?烤馍里有名堂哩,你自个儿想想。”  杨乐善从来没有像雷工作这样想过烤馍的事,雷工作一点拨,他似乎有些开窍了。  他说:“我想给自己干活,可我没地。”  雷工作说:“分嘛,分他的地嘛。土改就是要分地主的地嘛。”  杨乐善说:“这合适吗?”  雷工作说:“你看你看,革命就是要把所有的不合适变成合适嘛。这些天我给你讲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这一条嘛,你明白了吧?你知道了烤馍的名堂了吧?你该上斗争会了吧?以后你就有自己的地了,自己给自己干活,不会吃任何人给你烤的馍了,想吃了自己给自己烤,吃起来总是气壮。”  杨乐善到底还是想通了,在膝盖上砸了一拳头,说:“上台,就说这狗日的烤馍!”  然后,就召开了斗争地主杨柏寿的村民大会。  然后,就划线砸木橛子,分了地主杨柏寿家的地。  然后,地主杨柏寿的儿子杨天泰就揭发了雷工作雷震春的事情。  ……

前言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是幸运的。它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后辗转到台湾,九歌出版社把它变成了繁体字本。现在,它重新修订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还有人愿意读这本书,作为它的作者,我很欣慰。我希望它能有更好的命运,有更多的人喜欢它,尽管我知道,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时代,小说艺术似乎正在失去存在的理由。  还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写作的过程可以是苦涩的,但阅读必须愉悦。我祈愿阅读这本书的朋友在阅读的时候能笑,最好能笑出声。这是我获得自信的唯一来源,也是我珍惜读者选择的唯一的支点。    杨争光  2009年12月20日

内容概要

杨争光,著名作家,影视编剧。1957年生于陕西省,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等一系列优秀小说。担任《双旗镇刀客》、《杂嘴子》等多部电影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  现任深圳市文联专业作家,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一、革命的蛋
二、符驮村的这个那个
三、地主
四、脱“颖”而出
五、落伍的革命者
六、分得户
七、另一个分得户
八、段先生
九、粮食
十、兄弟
十一、 光棍的隐私
第二辑
十二、 玉米棒子
十三、 劳动的艺术和艺术的劳动
十四、 除“四害”
十五、 科学演习
十六、 公平对等
十七、 吃大灶
十八、 炼钢
十九、 赔胃事件
二十、 那几年的屁股
第三辑
二十一、造反无理
二十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二十三、像章
二十四、知识青年
二十五、工农兵大学生
二十六、不许娱乐
二十七、钢筋水泥塑像
第四辑
二十八、交班
二十九、生娃问题
三十、 法律
三十一、依然是法律
三十二、歪门也是门
三十三、邪道也是道
三十四、卖“肉”
三十五、新田园诗
三十六、葬礼
附记(一)
附记(二)

编辑推荐

  《从两个蛋开始(修订版)》一个村庄的编年史!  《从两个蛋开始(修订版)》一部民间人物的志异传奇!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撷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以来发生在符驮村里的历史片断,专门记叙凡人琐事,野史村言。杂糅故事、民俗、历史及考辨,揭示世事更替、人心变幻。其对乡村生活的原生状态,人物行止的日常哲学的关照与调侃,俱来自杨争光式独一无二的透彻、犀利和诡谲目光。

图书封面


 从两个蛋开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两个蛋开始》(杨争光著)这两年很红,老在各种推荐上看到,我一度怀疑是网络恶搞小说,真拿起来看才知道完全不是。    这是最近看到最好看的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很有趣,都是最粗俗的乡村俚语,人物逻辑也很特别,这样讲出的故事既荒谬又真实。    讲的是“一个村庄的编年史 一部民间人物的志异传奇”,记述了符驮村1950——2000年的变迁,从土改、三反五反、除四害、四清一直到改革开放、多种经营。各项政治运动只是背景,符驮村人民生活的主线是“食色”二字,一要填饱肚子,二要讨个老婆,如果还有闲心余力,那就乱搞一些男女关系。忘记看哪位大师说的了,农村人对男女关系远比城里人开放,至少这本书里是这样,都不怎么当回事,越拿它当事儿的越容易钻牛角尖。    百锁偷了禄良的老婆枣儿,禄良咽不下这口气,赔钱赔物都不要,每天揣一把菜刀想要百锁的命。在村书记北存的协调下,禄良同意放过百锁,条件是他要睡百锁的老婆巧云,但又嫌巧云长的丑,挑了巧云的妹子。经过讨价还价,百锁家给巧云娘家两斗麦子两斤菜油成交。巧云爹带着闺女来,巧云看着妹妹实在于心不忍,跑到禄良跟前自己把事办了。巧云她爸一看拿不到粮食,朝巧云脸上吐了一口,指着巧云鼻子说:“你没娘家了,我也没你这个女儿。”巧云就此断了回娘家的路,直到二十多年后,娘家盖新房,她和百锁又是帮忙又是送礼,关系才修复。    大跃进时期符驮村人民在北存的领导下,根据《人民日报》得来的灵感,给白菜打葡萄糖,给玉米打白糖水,给试验田喂狗肉汤。他们砍树搭架造五层田,力争亩产十五万斤。结果,最高一层水土流失了,下边的一层遭了灾,再下面两层虽没遭灾,但种子下的太多,长的小麦香毛毛草一样又黄又细,就算结穗也撑不起,只好割了当柴烧了。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感觉写的有点不着调。
  •     犀利加调侃性十足,接地气的文字读起来有种实感。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农村大开眼界啊!!!角度也很宏观,虽然是性事为主线,但是丝毫没觉得猥亵之类的。
  •     买这本书,就是想让爷爷看,他就是年轻时从符驮村走出来的,今年也八十多了,村子里的很多事很清楚,可看过后,他觉得书中列举的事情都完全不符合事实(有些是爷爷也亲身参加过的),即便是夸张,也完全脱离真实,把村子写的很不好,他对这本书很是贬低,觉得写的不好,对MZD的贬低等等更是让他不齿,都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它都是真的,可这本书,人名也不真实,事情也不真实,把质朴的符驮村人写的如此不堪入目,让人很是有气。
    纵览全书,符驮村是真的(即现今陕西咸阳乾县阳洪镇符驮村),还有村头的皂角树是真的,这是我回去见过的,别的实在不敢苟同,不好,不推荐.也难怪听说村子里有人看了他的书要告他。
  •     忘了写什么了。好像送人了
  •     看这篇文章还是在收获杂志上偶尔看到了,只记得当时颇有舍不得看完的感觉!可惜那本收获不是我的,也没有机会珍藏了。只记得杂志后面写着,此书略有删节,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更名为《革命的蛋》
    后来去过郑洲和太原等地,我还专门在大书店找过这本书,一直没能如愿,但文中人物的真实刻画的描写,风趣幽默的对话,那种农民式的狡猾和现实,有更接近于童年时代记忆中的农村情景再现,让人回味无穷!
  •     会说故事的作家,语言简洁。
  •     冲着割扭蛋的故事购得 发现此蛋非彼蛋
  •     一个村的编年史,看到精彩处,我就讲给周围的人听。除四害那段有意思。
  •     怎么说呢,感觉作者在把“性”当作一个很大的噱头和卖点,很可以,这个噱头看上去很失败。。。也许是在还原真实,可惜怎么看怎么虚假。。。不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貌似不是我的菜。内容比较浅显
  •     真民间!有助于我写煤矿记事系列啊!学习了。。
  •     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历经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没有传统农村故事的苦大仇深,反而多了一些另类的滑稽笑料,但贯穿其中的依然的农村的朴实亲切。
  •     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名字就很吸引!实在有够无语的,虽然知道这么段历史确实存在而且八九不离十,但看到这么个书名还是不淡定了。其实作者把那段特殊年代的所有阴阳怪气的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全部归结为人性的最初——性冲动,也对,在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性就更加崇高了……可以肆无忌惮的交易,也可以随意的偷汉子、偷人家媳妇,随意的搞来搞去……哈哈!笑一笑,过后,反思的,反而是建国后好端端的社会风气怎么就变得这样随意?深思……
  •     杨争光先生,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也应该是近些年文坛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难以忘记第一次阅读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     在收获上看的,像49以后的白鹿原,比莫言写得好。
  •     网状的叙述结构。
  •     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读,感觉压力山大。
  •     深刻、幽默、强烈推荐
  •     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前50年农村大事记。调侃,戏谑,让人哭笑不得。好书!
  •     文笔老道,幽默风趣,三十年的阅读史中,只有路遥《《平凡的世界》能和它媲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