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传》书评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ISBN:9787806761779
作者:李敖
页数:184 页页

有点疑问

序中说要写百二三十万字,但好像只有20万字,不知是否有删节。如果原书就是这样薄,起码再版时也注释一下啊。当然如果是给减掉则不必注明了,就让著者去担这个罪名就是了。

式微,式微!胡不归?

胡适,1891.12.17—1962.2.24。毛,1893.12.26—1976.9.9。同样的环境,催生了不同的思想,而且两个人的道路到后来更是大相径庭。李敖这本书讲了胡适留美前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父亲、母亲的背景和对胡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探讨了胡适自由思想、改良思想的形成以及他如何从一个诗人变成一个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所有的经历造成了我们的性格。通过对胡适生平经历的讲述,揣摩推断了他思想的变化。不过我觉得还是意犹未尽,因为文章到胡适留美就戛然而止。而他留美前的经历只能说是他思想形成的萌芽,他对自由、民主、文化等问题成熟的思想体系还是之后形成的。同样让人觉得好奇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胡适并没有投身于激烈的革命运动。跟毛其他人的道路完全不同。李敖也提到说,其实他后期对事务的理性看法,是远超其他人的。也可能是胡适在中国公学期间,年纪较小,大家保护他让他搞学问。他才没有走上激进的道路。在战火纷争的年代,胡适是爱国的,这点毋庸置疑。只是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看胡适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是个特别浪漫的人。我觉得像李白。他喜欢数学,就挑灯演算,喜欢作诗,写的特别多。在中国新公学关闭后,与一帮朋友厮混,在进看守所一夜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觉得生活不应该这样,闭关复习,考清华的庚子赔款留学生。他也是个流淌叛逆血液的人。学过古文,喜欢作诗,最后却对白话文情有独钟。祭拜鬼神的时候,其实心里完全不信。小时候也会童言无忌“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 ”,惹得母亲眼泪涟涟。之前对胡适一直感兴趣,却没看过他的传记和著作,这两天终于借了两本书,一天看完了《胡适评传》,感觉很有意思。不过只描写了胡适一半的人生,对胡适也远不了解,继续读相关的书。

这本书有没有删节

此书有无删节,我尚未看到。台版的胡适评传哪里有电子版的书,尚未搜集得到,还请高手指点一二。可以和大陆版的胡适评传比对一番,将删节整理出来,这样此书的大陆版即为完璧啦。

李敖留下的坑

有个网络词——“坑”。所谓坑,是指确实未完结但是你一开始读的时候不懂得它可能未完结、还可能永远不会完结的作品。这年头,挖坑有理、填坑无望。正是常在网上走,哪有不掉坑。更何况烂文易防,大坑难躲。往往是摔下去好半天我们才懂得惊呼。我开始读这本《胡适评传》的时候可没有想过坑不坑的。开玩笑,刊印发行的书,除了《红楼梦》这个绝世大坑,还有几个人敢随随便便招呼都不打就让读者跳坑呢?(当然,喜欢犯众怒的人还是有的)你一打开书页,读读李敖自己写的这序言:“于是,我又捡起七八年前的心愿,想给胡适写部传。不过这回不再是一本了,我决定给他写一部十本的大传记,我要用这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记,让‘死掉的人’重新‘活起来’,让他重新“说些什么”,也让我们‘说些什么’。”看到这里我光顾着热血沸腾了,完全没有想到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记,能是这个一厘米左右的厚度么?——所以说,笨点的小孩就是好骗,反应比较慢,看什么都信。不用多解释,大家也知道了,这本确实就是个“坑”,如假包换。全书号称二十万字,写胡适的父亲、母亲、他的幼学记事直到1910年19岁的胡适准备赴美留学,到这里嘎然而止。胡适先生七十二年(1891-1962)的人生才刚刚到早上七八点的太阳呢,李敖就弃坑了。回过头来再看看李敖于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深夜写下的这个序言,我实在是悲愤不已:“作为一个对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稍有所知的人,作为一个对新时代空气稍曾呼吸的人,我现在自告奋勇地来做这件大工作。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所以,可以这么说,这部《胡适评传》,不该单是胡适之个人的评传,它是时代的评传,它是以胡适之为主角之一的时代的评传。”我终于懂得,一九六四年那会,不到三十岁的李敖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写一部“惊世骇俗”、以那整个时代为陪衬的不世巨作。愿望是良好的,心态是真诚的,计划是宏伟可期的。只不过没有实现而已。我查了一下李敖的坐牢简史。根据八卦资料,他第一次犯事几乎吃了牢饭是1967年。第二次在1971年,判刑十年实际坐了五年八个月。第三次是1981年,坐了半年。不知道胡适评传的宏伟计划是否因为他的牢狱之灾而中断。总之,当我们读着李敖从各个边角落里挑拣出来的各式资料、八卦正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时候,说书的人突然站起来跑了。茶都还热着呢,反正人不见了,以后都不说这书了,改书目、改故事了。可是你明明知道这是个精彩得不得了的故事,后面帝王将相、红粉英雄、书生鸿儒都是要纷纷登场唱戏的。你瞅见了一点点衣角,可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了。以后再看不见了。你能不郁闷么?

《胡适评传》的一点读后感

搞研究  我对李敖不是很熟悉,也很难对活着的人产生崇拜,所以觉得他只是一个剑走偏锋的老才子。  他在电视上“有话说”时,常常炫耀他的书房、他用剪刀做资料保存的习惯(台湾一档模仿政治人物的节目《全民大闷锅》里老拿他的题板说事儿)。他写了一本《胡适评传》,其中提到胡的“考据癖”,我认为这仨字也可以拿来说他自己。  想象中,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段子,并洋洋自得地指出他人的一些考证错误。完全是因为电视屏幕上他摇头晃脑的视觉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羡慕他,搞历史研究没有搞成书堆里了无生趣的书虫,并对这本“以胡适为主角的时代的评传”有着得意洋洋的自信。  看这书得出这么两个让人伤心的结论:一,做学术搞研究要靠才气,靠努力,靠对头的研究方法,而这一切都像是机缘巧合;二,成为一个伟人档次的精英其实不需要很多先天条件,它更需要的也是机缘巧合。自杀  在写到胡适青年时期时,李敖提及了两个自杀者。这两位都是为了“中国公学”而死,一个是写《猛回头》的长发陈天华,一个是“中国公学”的干事姚洪业。  作为自杀原由之事如下:清末变法初,大量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良莠不齐,后日本文部省发文取缔。中国学生群情激愤,千余人退学归国(可以说众人退学归国的直接原因是陈天华君在日本发取缔文之后,在日本大森海湾跳海的那纵身一跃),赁屋设校名为“中国公学”,但来者寥寥,经济窘迫(第二位自杀者姚洪业以身殉学校,并留下义愤的遗书一封,痛陈中国公学与中国前途之关系)。  起初我带着鄙夷的眼光看自杀,以为原因大多是抑郁症之类的现代病(离我最近的是五月十六日本院董姓女博士),而这两位的自杀动机,都是掷以性命,使一事得彰显,牵群众之行动。这种事迹,无血无肉地陈列在中学历史书上(也许是小字部分),最多能引起青春少年在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下类似于“好人坏人”的感慨。  据说西方人有自杀的精神传统,加缪将自杀称为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而我所知的,今人自杀原因大抵是与无物之阵相搏的虚苦,而旁人一惊一诈之后,也就迅速地遗忘了,怕也不在意什么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更不会认为自杀是与现实的抗争了吧?

读《胡适评传》后感

《胡适评传》李敖 文汇出版社这本书只有不到两百页,我也只读了一半,这不是说我读到中间就放弃了。是因为这本书是很奇怪的,好像李敖的书都很奇怪,书里的注释要比正文还要长,而正文又是由很多史料原文组成的,所以与其说李敖在写传记,还不如说他在把许多的历史资料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用自己的话语把珍珠穿起来,最后穿珍珠的细绳子看不见了,反而每一颗珍珠的真品鉴定书在一旁堆了一大落。注释太多太长,每个都去浏览一下等回过神来,恐怕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在看什么地方了。正文只有全书的一半是一方面,但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也只有胡适人生的二分之一。从出生一直到他中榜得到官费留洋的机会离开上海全书就结束了,让想更全面了解胡适先生成长经历、学术成就、思想观点的读者大呼失望,尤其是大陆曾经对他自由主义思想批判的来龙去脉书中只字未提,而对于研究他的历史学者来说却又是极好的资料参考和索引。从书中可以看出李敖写这样带有历史学术气质文章的功力,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每一种说法观点都加上引号表明不是自己原创,然后给出一胡适本人或者别人的原稿。而我,比起那些纯粹的小说来,也更喜欢看类似带有些学术风格的书本。乐此不疲。我原来一直有的一个观点和感受从胡适小时候成长的经历又一次得到了验证。胡适之的母亲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惜重金给教书先生求他为小胡适讲书,而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只是念书。那些古文又难念又难懂,没有老师一句句解释翻译孩子当然无法明白也便没有了读书的兴趣,自然一心逃学玩耍去了。而他母亲虽然不曾有大学问,却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重要性,私下给老师的钱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有时候父母的思想和眼界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人会说一个人的成才需要靠自己,只要自己有认识有想法便可。其实不尽然,年幼的孩子还顽皮无知,而对孩子成功基础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就开始。有多少钢琴家不是从小被逼被打出来了。如果退一步说,抛开这些需要童子功的成功领域来说,在教育思想方面有所欠缺或者缺乏长远目光的父母,对于孩子在成功和追求自我进取的道路上会是一种阻力。如果孩子在未独立时要做些决定,得不到父母的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亦或者这种支持是很勉强的,在去做这些尝试的时候无形之中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成功也罢了,失败的话他们要遭受比那些得到父母支持和鼓励的同龄人更大的挫折感。如果再遇到那些无知的父母对孩子的失败冷嘲热讽一番道:“跟你说不行,偏不听,小孩子又不懂。大人都是过来人,现在社会不就是……”,这便有可能造成一生的不良影响,怀疑自己,对新的挑战缺乏自信和勇气等等。年轻的敢想,思想年轻懂得颇多的家长们敢让孩子们去想,他们也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相反那些思想保守的,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无论是在教育,甚至于在恋爱、婚姻、工作等方面都会让子女颇感头痛。所以有些方面在我们自立之前就已经被可观环境所注定,需要我们去克服局限,争取每一个几会去跨越父辈们所到过的远方和高处。当然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不能因为一个人无完人的不足而否定他们无私伟大的爱。August 14, 2006http://www.huzhenghui37.net/

读书笔记

首先说说,书封面和扉页上书名的拼音写的是HUSHIPINGCHUAN,编辑也太不专心了一点。2006/05/06读完第一遍。李敖在序言里说,本书是“正文轻快,脚注详细”。真是这样的!这本书不到200页,其中有一半都是注释。第一遍先略过所有注释看了。不过粗粗看来,很多注释比正文更有意思。在官方以人物和事件组织的历史课本里面,这个时代的人似乎只能挂上“殉国者”,“革命者”和“反动者”三类标签中的一种。胡适被挂上哪一类标签呢?我忘记了。Mindmeters上有文章怀念胡适,指出胡适是被我们的“官方”刻意忽视了的人。事实是怎样?胡适究竟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的传记只写到1910年,辛亥革命之前(在我认识的大部分人出场之前)。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它还有续集。难道李敖后来就被抓了?

这本书是可以力荐的

其实 这本书是可以力荐的。李敖自己也说了提供了一些写纪传体的新方法。 文中的引用史料,佐证的方式,都非常的精准和细致。 大陆的人的学者都要好好看看人家的 治学精神。。 另外我觉得 李敖的白话文的确是我度过的书里的人最好的


 胡适评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