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64115463
作者:刘佳燕
页数:217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城市经济、人口和空间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11.4%,连续六年维持增长率高于9%;全国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提高到45%,平均每年约有超过1800万外来人口涌人城市;全年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9.5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城市不仅是城市用地扩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社会繁荣的核心载体。然而,相对于当前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社会事业投入以及管理体制的发展却缓慢且滞后(陆学艺,2003)。这种不协调的发展状态,导致许多发展的外部溢出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剧,暴露出贫民窟、交通拥挤、城市犯罪、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和设施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如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拆迁纠纷,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同时,城市管理也面临着大量极富挑战的新任务,如社区建设、流动人口的吸纳与管理等。对此,单一的经济增长观,或是容纳了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观,都难以很好地承担处于转型之中的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  城市发展的实践历程显示,市场力量的增长或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城市社会整体的发展。

前言

  城市社会学本应是城市科学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子系统。城市社会学在西方城市科学中已有长时间的孕育积累和发展过程,至今在不少城市规划工作团队中都有社会学专业的参与。但是,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社会学很少涉足。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不少规划工作者已经领悟到“规划一个城市实际上也就是在规划一个社会”,“没有社会的未来,何论城市的未来”,城市社会学本应像城市经济学那样成为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的交叉融合早在“一·五”计划就开始了,而且实践已证明,这两个学科的联手,对提高城市规划及提高学科的科学性、针对性都起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社会学和规划学的交叉融合远远地落后了。我想这一现象和我国近现代以来对社会学的认识有关。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学被误解压抑有关。  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但科学总归是科学,它的发展也总有一定的规律。人为的因素、违反科学的因素可能起一时的作用,但起不了长远的作用。我国社会学的新生终于在历尽磨难之后到来了。现在,全国院校中,开设社会学系和社会学课程的已经不少。  刘佳燕同志的论文,在选题时就看到了城市社会学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所以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主题,现在看来是适时的,而且论文选择了城市社会规划问题作为切人点,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重点,看来也是符合实际的。但也应该看到,要实现这两大学科的交叉融合,一篇论文只是“沧海一粟”,还有大量的方面、大量的问题有待于拓展。特别是我国社会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主导方向,恐怕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交叉结合将成为下一步城市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制高点。  看来.当前需要很快深入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层次结构、重点特色等等,特别是城市规划方面要总结、研究,使城市社会问题形成“系统”的图画,在实践中提炼出理性认识,提高学科水平。当然,这一类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过程,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头的步伐至关重要。在这一历史时刻出版刘佳燕的论文,就是想让这一点“水”进人大海,希望迈开这一步伐,能在开拓的道路上,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内容概要

  刘佳燕,1979年生于湖南长沙市。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谁机专业博士,现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3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重要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并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佳作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金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与研究、社区规划与住房政策、社会影响评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1.1.2 转型背景下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挑战1.1.3 和谐社会强调完善政府公共职能1.1.4 规划工作中社会理想重任的反思1.1.5 规划学科发展需要理论方法的扩充1.2 研究意义1.3 研究框架第一部分 社会规划研究框架的建立第2章 社会规划引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1 社会规划的缺失和反思2.1.1 空间规划的复兴2.1.2 空间规划的局限性2.1.3 城市规划领域关于社会规划的初步探索2.2 从规划本体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必然性2.2.1 城市规划目标的迷茫2.2.2 横贯百年规划史的社会关怀思想2.2.3 城市规划本质的重申呼唤社会规划的引入2.3 从规划认识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重要性2.3.1 从空间决定论到规划作为协调手段2.3.2 规划技术体系中亟须加强社会学认知2.3.3 社会.空间认识论对于完善规划学科的重要性2.4 从规划方法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迫切性2.4.1 规划研究忽视社会运行规律2.4.2 规划制定缺乏社会指标2.4.3 规划策略亟待解决社会问题2.5 整合社会规划实施机制的现实需求2.5.1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的政府缺位现象2.5.2 社会相关职能机构设置中的条块分割问题2.5.3 现代城市的规划管理要求整合社会规划实施机制第3章 国内外社会规划发展评述3.1 社会规划的发展历程3.1.1 起源期:面向贫困问题的社会服务规划(19世纪末至1930年代)3.1.2 繁荣期:国家推动下的社会干预行动(1930年代至1980年代)3.1.3 转型期:关注社会公正的地方协作规划(1980年代至今)3.1.4 小结3.2 社会规划的概念辨析3.2.1 社会规划并非规划“社会”3.2.2 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防御式社会规划3.2.3 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式社会规划3.2.4 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规划3.2.5 小结3.3 社会规划与相关概念3.3.1 社会规划与经济规划3.3.2 社会规划与社会政策3.3.3 社会规划与社会工作3.3.4 社会规划与社区组织3.4 社会规划的工作领域3.5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内容第4章 城市规划中社会规划研究框架的建立4.1 转型背景下社会规划的定位研究4.1.1 规划职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福利发展手段4.1.2 规划对象:有明确行政职能边界的社会功能领域4.1.3 规划手段:基于综合理性的政策干预4.1.4 规划平台:城市作为重要层级4.2 整体研究框架的构成及特点4.2.1 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补充性框架4.2.2 “核心-外围”的循环模式4.2.3 社会研究与规划应用的融合:“诠释.干预”4.2.4 研究框架中的灵活组合模式4.3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关系的规划视角4.3.1 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4.3.2 空间社会性的再现4.3.3 再现的空间权利4.4 综合式社会规划的核心内容4.4.1 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主题:健康、安全和住房4.4.2 营造宜居环境的可持续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闲4.4.3 实现社会和谐的规范准则:公正、参与和社会整合.第二部分 研究框架的核心技术要点第5章 规划任务的界定5.1 边界性问题的界定5.2 价值观和优先权的选择5.2.1 价值选择的核心地位5.2.2 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取向5.3 社会目标体系的设定5.3.1 社会目标的体系架构5.3.2 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5.3.3 城市规划中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5.3.4 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社会指标分类5.4 社会问题的界定5.4.1 问题界定的先决性作用5.4.2 问题界定的主要特征5.4.3 城市规划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第6章 社会研究6.1 社会分析6.1.1 基线状况研究6.1.2 社区观察与社会咨询6.1.3 公众参与的意义与形式6.2 社会需求研究6.2.1 问题的提出6.2.2 “需求-服务-规划”的系统性研究框架6.2.3 社会需求研究的主要环节6.3 社会预测6.3.1 社会预测的理论争议对规划应用的启示6.3.2 社会预测的任务和方法6.3.3 跨越“诠释-干预”循环的社会预测第7章 综合式社会规划策略的制定7.1 健康规划7.1.1 传统的医疗卫生规划7.1.2 “健康”概念的发展7.1.3 健康规划的主要任务7.2 安全规划7.2.1 以灾害预防为核心的城市安全规划7.2.2 以城市犯罪预防为核心的社会安全规划7.2.3 安全规划的主要策略7.3 住房规划7.3.1 新时期住房规划的重要地位7.3.2 住房规划的主要任务7.3.3 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原则7.4 教育规划7.4.1 教育规划的社会意义7.4.2 教育规划的主要任务7.5 文化和休闲规划7.5.1 规划内容的界定7.5.2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7.5.3 文化景观规划7.5.4 文化休闲规划7.6 面向社会公正和社会整合的规划策略7.6.1 面向社会公正的规划策略7.6.2 促进社会整合的规划策略7.7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协调规划7.7.1 现状规划中的主要问题7.7.2 明确政府职能,发展多方协作机制7.7.3 应对社会分化,实现多元分异供给7.7.4 选择开发模式,引导城市有序发展7.7.5 界定设施层级,构建多级服务网络7.7.6 综合协调布局,优化联合开发模块第8章 社会影响评价与过程监控8.1 社会影响评价8.1.1 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意义8.1.2 城市规划中社会影响评价的模式选择与特点8.1.3 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8.1.4 社会影响要素的研究框架8.1.5 社会影响评价与其他影响评价的衔接机制8.2 社会规划的过程监控和评估8.2.1 过程监控和评估的基本概念8.2.2 社会福利的评估方法8.2.3 两类典型问题的评估:参与和性别第三部分 城市规划中社会规划的实施机制第9章 社会规划的实施机制9.1 社会规划的管理体系9.1.1 社会规划层级管理体系的构成9.1.2 社会规划的职位设置和协调机制9.1.3 社会规划者的工作形式和主要职责9.2 社会规划的编制体系9.2.1 社会规划报告的编制程序和方法9.2.2 社会规划报告的编制形式9.2.3 社会规划报告的基本内容9.3 社会规划的教育体系9.3.1 社会规划的专业发展历程9.3.2 社会规划学科的教育模式分类9.3.3 职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技能第10章 结语10.1 研究总结10.2 发展展望参考文献致谢

作者简介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针对当前国内物质空间规划中“见物不见人”的突出问题,构建我国特定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框架,旨在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重新引入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为规划工作从理念、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改进策略,并就框架中的若干核心技术要点展开深入探讨。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交叉领域研究成果,可供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工作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