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洞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8-1
ISBN:9787542618115
作者:王铭铭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书籍目录


一 漂泊的洞察
1 文明的焦虑
2 “奢侈生出资本主义”
3 西方中的东方
4 家・国・天下
5 共同体的命运
6 漂泊的洞察
7 “第三条道路”
8 知识的现状:学科之乱
二 历史与现实
……
三 叙说于乡间
……
四 半步进历史
……
五 青黄不接
……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王铭铭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和文化理论的研究。本书是他主要是针对他人的书为背景的多篇关于文明进程与人类学的学术随笔,颇有心得。


 漂泊的洞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花费了巨大的脑力代价和时间代价,终于算是把《漂泊的洞察》看了一遍,匆匆交回图书馆的时候一阵轻松,但想起还是寒假之前借的书,又一阵心虚。王铭铭的表达还是很有特色的。暗暗觉得很是儒雅,有些前辈学人的风范。也不拘谨,大气,自在。不过很让我痛苦的地方就在于,由于这本书在手头待了这么多天,于是第二次翻的时候又是目录第一页看起此等事故经常发生,而令人绝望与沮丧的就在于,第二次读的时候竟然与初识之际无二,读了一遍除了少许观点居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虽然看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没有看懂……看来还是没有看懂书还了只两天,想起漂泊的洞察这个书名,又是一阵模糊的回忆,进一步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解水平与记忆水平……貌似说的是两位犹太学者,作为漂泊的洞察者关于民族精神的一些看法~还是知识分子的自觉?还能记起的几个印象片段,无非是民族国家在近代社会科学定型中起的巨大影响,共同体与社会,文化与文明,人类学的中国传统,“全球文化”与地方性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学科牵连,时间与他者等等。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我们社会科学中一直引以为“科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如“文明”“制度”“政治”“经济”“集体表象”等等其实在其型塑过程中无非是社会科学家用作“分析对象”的特定转型史极其意识的产物,如果不对这些概念历史地反思,那么这些研究成果也只能是特定社会转型史的无意识延伸。比如文明和文化,英法德每个民族国家的理解就不一样,因为当时推动这些概念发展的是欧洲近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经历的不同历史命运也就赋予了这些概念以不同的内涵。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和使用这些概念时无疑是以这段历史为画板的,因此也就制约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了……具体说来,文化比较受德国欢迎,具有民族社会共同体的意思,一则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一则强调冲破这种边界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动员的功效;而“文明”更多为英法所用,它比较强调文明是人类普遍追求,由此又构建出在此共同追求下的等级差异的文明史和当前文明格局;也正是与此对应,英国的进化论传统,法国的结构传统,德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播传统;也正是与此对应,英法的市民阶层当时还比较效仿上层的“文明”生活方式,而19世纪的德国民族国家还在形成之中,如何构造一种上下共享的德国文化更是当务之急。大约说来就是,文明是比较普遍性的的普适的,所以进入20世纪的时候连我们东方都在喊着要文明,而文化是相对国别民族一些的东西~这么说来又好像很常识了--/不过那个关于科学概念需要历史地反思这一点不甚明了,难道概念也要可以普适才算科学,把这些概念放到初民社会自会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难道还会误解不成?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就行了,概念也需要一定的边界啊。好空~还有就是原来社会科学在19世纪的时候,还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边缘”学科的时候,是靠“国家学”发家的。比方说政治学社会学那些,就是忙于充当工业化社会内部社会关系的调解人和社会改革的活跃分子,而不独人类学在试图和平地解决外部“殖民主义”的问题……这就是民族国家形成欧洲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和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逐渐建立相互依赖的历史,就像宗法共同体里的农民和地主一样。再说起人类学的旨趣,这一直是我最迷惑的地方,因为人类学家好像与文化有关的一切都感兴趣,从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比较文化史构建文化概论描摹到微观意义上的某些特别的生活方式,经济观念,又时常和社会学,文学,文化传播这些交织到一起。那么它学科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除了很容易被我浪漫化想象的田野方法或者说社区研究。不可能说单单方法能支撑起一门独特的学科啊?早期的人类史建造还是蛮独一无二的一项工作,而后的就越来越妾身未分明了。费孝通说在《乡土中国》后记里讲,人类学不仅仅是研究一些生育,巫术这样的剩余制度,诚然,那它又以什么为学科要义呢?说是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他者的眼光以增进自身的理解,而且一副正气凛然理直气壮的样子,可就是理解不到这个说法的含金量,天文学可以通过人类文明之外的宇宙文明的眼光来理解人类的“虫子”文明,生物学可以从人类之外的从微生物到恐龙的眼光来看待人类文明,这样一想终极一点的话,人类学的反思还不算真正有分量的呢。不过犟嘴归一回事,毕竟还是有些心得的。比如拿人类学和经济学来说吧,如果都在关注某个经济现象,那么人类学应该是看上了这个经济现象背后一些并不“经济”的象征性的仪式性的或者说有着强烈交往涵义的文化性的东西。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必定要掺杂进一些人类意识和群体活动干扰的因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而文化本身便是一种整合的体系性的东西,怎么来理解一个特定的区域,一群人,传统与当前,实践与文化背景、观念的互动关系,这便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的完备事件组吧。至于整体意义上的比较分析的内容,就是两群人至n群人的问题了。有一个90年代社会科学知识论危机的反思,貌似很关键,还出现在了阅读时留的便条纸上,可居然没有解释,已经完全丧失印象。以前一直觉得对进化论的批判有失公允,人类文明即使不是像摩尔根描绘的那样循序渐进着来的,但有一个复杂化技术化趋向肯定是无可置疑的嘛,即使我们再不喜欢原始这些词语,可词语可以换,问题还是问题啊。分类本身是问题不大甚至是有所助益的嘛。现在似乎明白了,进化论的意思是西方文明是所有文明最终的归宿,不仅仅是分类,还有武断的定向,甚至还有暗暗的唆使,如果这是关键的话,的确值得批判,还有批评。还有一篇貌似很严肃的讲生育制度的破坏的文章,可我看得很像科幻作家拙劣的爱情小说,蛮好玩的。就是克隆技术,性解放,无爱的性什么的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家庭形式和婚姻制度,到头来,人类的情感,社会的法权,契约和伦理制度都将失去意义,这些当然都是严肃的主题。可这篇文章我记得不是用的很多“可能”的叙述,而是用的预言家的口吻,就像杞人在说明天天会掉下来,还有24h left一样。也不知道记得准不准确,反正是又不像玩笑又不很逻辑严密,还不讽喻……总之,和汪丁丁一样,真是特别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年轻有为的家伙们。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王sir的书很适合作导读
  •     很宏大 很飞来飞去 有些观点很让俺觉得耳目一新
  •     老乡颇对对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
  •     浏览。
  •     文集,太散
  •     人类学与历史学
  •     彻底被王铭铭折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