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女士与蓝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06328920
作者:朱文颖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朱文颖的长篇小说《戴女士与蓝》是一部相当正规的小说,“正规”这种说法可能让人费解,什么叫正规?什么叫不正规?这是就小说的主题、叙述方式、人物、情节与细节而言,它没有什么出格的东西,不是一部叛逆性的前卫作品,或者是一些展示女性怪异经验的奇文野史。作为一位人所众知的女性作家,朱文颖甚至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一个男人的视角,用男性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显然,女性的经验被有意地克服和掩盖了。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一个从日本打工多年回国的男子,在面对现在的无忧无虑的女友时,不断回忆起在日本的生活,在日本与女性交往的故事。小说以现在的上海和日本为二条线索展开二元结构,但大量的故事是关于日本的经历。小说中的“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出国潮中靠借了一笔款到日本,但在那里只能靠干最低级的苦力谋生。
先是打捞海洋馆里的鱼类留下的粪便,随后扮演起死去的鲸鱼。“我”的故事中包含着二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在超市里打工与“我”同居的女子,另一个是在海洋馆里与“我”一起扮演鲸鱼“星期五”的女人。故事的落点在,那个与“我”天天在海洋馆里扮演鲸鱼的女人,始终未能除去面具见面。多年后,在上海邂逅戴女士,“我”认定这个已经成为健美教练的戴女士,就是当年在日本与“我”一起扮演鲸鱼“星期五”的那个女人。但这个戴女士根本不愿意承认过去的经历,我也无法断定。我陷入精神的困境,离开了现在的女友陈喜儿,结果陈喜儿自杀身亡。
这部转换成男性视角的小说,对男性性格和心理的把握相当出色。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叙述人“我”,他在日本的那种艰辛和困苦,回国后的那种茫然和空虚,不能走出记忆的那种状态,这些都显示出朱文颖对小说情境和氛围的营造方面的技巧。
事实上,男性视点并没有压抑住朱文颖的女性经验,女性的视点还是不可抑制地显现出来。小说写的那几个女性,那个在超市打工的女子,他们同病相怜的境况,颇有点相依为命的感觉。虽然是身体的共同需要把他们苟且在一起,但那种生存状态就显得凄楚动人。她的桌上就摆着一家三口的合影,她的丈夫站在照片中央,一家三口在照片中抱成一团,都在笑。然而,在日本,这个远离家的异国他乡,这个女子与“我”这个男人相遇,并没有多少爱,但就是需要,我“就在那遥远的笑声里解她的扣子,然后和她滚作一团……”
那个女人后来做了暗娼,离开了“我”。这里可能涉及到爱与忠诚的问题,但这些观念性的命题,家庭伦理与道德在这里的绝对性如何确认呢?面对这种生存境遇,其意义就显得苍白。小说始终没有写出她的名字,她的顽强的生存能力,她的乐观精神,她的绝望都写得感人至深。
那个陈喜儿也写得活灵活现,这个不知忧愁的年轻女孩属于现在中国的“新新人类”,她的生活像纸一样透明,也像纸一样脆弱。她的开朗,活泼,无所顾忌,她的拜物教式的消费态度,表达爱的率真,这些都被表现得非常动人。但她有她的认真,她总是认为“我”在日本有女人,这个女人迟早会来找他。这是她的隐忧。最后她跳楼自杀,却又让人觉得大可不必。这样的破裂方式似乎还可推敲。
相比较起来,那个戴女士始终是个谜,她的形象并不清晰,这不只是因为她是有意制造谜局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她的形象被观念定格了,也被小说叙述的机制定格了,戴女士成为一个观念性的象征。


 戴女士与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偶然在季风书店翻过,后来想再看看却找不到了,名字也记不清楚了.终于网上找到了,一看介绍恍然大捂,原来是女作家写的,怪不得当时看的时候来老觉得有点怪怪的,又说不出来.
  •     性感的表达方式,就是仅仅在词语的间隙中照亮事物的本质,但四周却是雾气丛生,扑朔迷离。 ——朱文颖之前只读过朱文颖的短篇。分明根植于南方,雨、潮气、巷子、落花,主题似是而非,故事里没有巨变,没有可供言说的情节,甚至没有像样的结局。她惯于从“无”中生“有”,气息暧昧而无可名状,凄清中的韧性绵长而决绝,对阴湿的颓败美有着道德模糊的心醉,我听见幸福大街乐队的阿飞姑娘歌声嚣张,歌唱凄厉的艳情,伤春情结是她的浓妆。小说里的人物旁若无人地生活,那种自给自足是江南后花园式的。随行的是落不干净的雨,从低斜的黑瓦屋檐,从纵深的沟壑汇聚又开叉,默契地往低处扑去,就像挣不断的宿命,所以作品里雾般的质地非但不轻飘,反而有下坠的囚禁感。我长时间想像朱文颖着旗袍在厚密的落地窗帘后写作,隔绝闹市的变迁,自己一点点地挣脱世俗的牵制力。从没料到她能把话说得这么敞亮,甚至“糙”,这是《戴女士与蓝》给我第一印象。不变的是水继续以各种形态漫溢。“雨水夹杂着一些湿土和污秽,在墙上爬出弯弯的曲线。”都市里的雨无意洗刷什么,而是奉上灰暗的底色,把一切都泡进空茫的气场,有的在生长,有的在霉烂。如同蔡明亮电影中的水无缝不入,替代身体说出绵延不息的欲望,对于沟通,对于爱。主人公“我”曾在日本有段魔幻的打工经历,套上鱼皮在水族馆和另一条母鱼“星期五”扮演鲸鱼。终日在极地水箱里游弋,表演,娱乐众生,通过特殊的通话系统聊天,他们被迫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拴在一起。如果说朱文颖早前笔下的人物是飘在天上,以说不请是极度的隐忍还是木然的状态生活,那么这次却落到地上,还扎进了洋底。一样远离人群。“星期五”越对真实身份讳莫如深,“我”就越遏制不住兴趣,谁能对落难中一道舔噬孤独的人无动于衷呢?多年后“我”跟多数中年男子一样惯于自嘲和调侃,消解面目严肃的质疑和承诺,技艺日趋精湛。代价是再睡不上安稳觉,梦中窘迫地暴露在冰蓝的寒光下。“没有人有这种权力,手里提着尖尖的剃骨刀和人说话。不管是最爱你还是最恨你的人。但那天的陈喜儿真的有种要把我剔骨抽筋的架式。她从来不能理解,她所要的真相,对于我来说,就是被一把剃骨刀慢慢剜出血肉的过程,那也是要死人的。”溺水的挣扎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除非死亡。基调还算欢快的小说有几起戛然中止的死亡,私以为太刻意了。陈喜儿是那类太过典型的女人,和“我”的不可调和完全可以上升到男人和女人的高度。她能把所有事情的原委归结到男欢女爱上,对于解剖“我”的内心和过往的狂热丝毫不见损耗,傻傻地去问去猜,持续摇摆在自以为的幻想和害怕失去的惶恐中,把孤独的解决全然押在“我”身上,一旦失去对“我”的掌控,轻易地滑向崩溃的临界。“我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陈喜儿,我很快就会被波涛卷走,但陈喜儿不是桥,也不是船。她只是让我不沉溺下去的一根稻草。” “简单的窄窄的、几乎有点透明”,相当一部分还是小女孩的陈喜儿,能相伴,不能弥合分歧。如果一个人谁都不爱,他可以和任何人在一起。“那是两种感情。一种是寄托,另一种是暂时的生活。”“那么爱呢?”“没有爱。”
  •     当一个人披上鲸鱼皮假扮成一条鱼,在水底游曳是什么感觉呢?天是不是比水面上更蓝?水是不是比平常更清?当四周升起一串串的小水泡,是不是会以为是自己吐出来的呢?怎样才能成为一条合格的鱼?怎样才算具有鱼的意识? 作者说:吃吃睡睡,吐吐泡泡,游来游去,无忧无虑。这真的是一条鱼的意识么?没有意识就是鱼的意识么?人类太高估自己了,最自大最无耻,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导,只有人自己的意识才称之为意识,换言之意识二字是只针对人的思想而言。 学习马哲的时候说过,意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只有人有意识,这不是废话么? 如果动物能长人脑的话,人可能才会承认它有那么一丁点意识吧? 唉,又扯远了,在这里我只想讨论鱼,而且是由人假扮的鱼。其实应该是人,假扮了一条鱼的人的感受。已经尽力去想象了,还是想不出悬浮在透明的池水中,偶尔用双脚左右摇摆一下,完全抛弃陆地上行走的姿势的一个人,只是吃吃睡睡吐吐泡泡的人,学习各种鱼的姿势,强迫自己去感受鱼的意识的人,还能说是一个正常的人么?而让这个人去装扮一条鱼来维持海洋馆生意的人,还能算是个人么?  最后的结果,是主人翁失去了所爱的人,跳进游泳池里,像一条鱼,流泪,却溶入水中。伤心,却不为人知。 一段淡然的文字,一场奇异的历程,一阵悲戚上心头。。。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我用它打发过时间...
  •     事关死亡就老套很多了
  •     不知所云
  •     人生经历吧
  •     联想起燕尾蝶和攻壳机动队
  •     她建造了自己的塔。
  •     书买了很久,闲得没事的时候才看完它,不好说。
  •     收获长篇
  •     不喜欢这种风格。
  •     以最现实的笔法写出最虚无的幻觉。当它们碰撞之后,剩下的只有那些深入骨髓的孤独。
  •     《收获》里的~
  •     激情在前,平叙在后
  •     我忘了我看过几遍了
  •     近年不时会想起这本书 昨晚重读发现已找不到那种微妙触动的感觉 我不知道书里的故事是否算爱情 发生在两条假扮的鲸鱼身上 从前我认为这很浪漫 同时有一种悲剧般的仪式感 不过时间流逝必将改变许多东西 更何况是人类似是而非的回忆
  •     看了很多遍,一个有故事有经历的人,忘不了过去,错失现在,挺好看的
  •     你丫的想扯啥,费劲,不过还是想看完,所以还行
  •     小荒谬
  •      因为你 没有爱...
  •     给我奇怪的触动
  •     没印象,已经忘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